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21 中國科學院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胡文輝課題組在通過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取得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有機化學期刊《先進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2015, 357, 2437-2441, Very Important Publication, Front cover)上。

  硝基烯烴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是合成含氮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但目前的反應底物局限於beta單取代或者alpha,beta雙取代的硝基烯烴類化合物;位阻較大的beta,beta雙取代硝基烯烴反應很少有人報導,而這類化合物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可以得到含有手性季碳中心的硝基化合物,而高光學活性的手性季碳中心的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胡文輝課題組的副研究員趙軍嶺帶領研究小組,以環境友好的有機小分子為催化劑,採用活性較高、選擇性較難控制的丙二腈為親核試劑,實現了alpha位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高對映選擇性地得到了一系列含有酯基、芳香基、丙二腈單元、硝甲基多官能團連在同一個手性季碳原子上的加成產物。而產物經簡單的還原即可得到手性季碳保持的二氫吡咯衍生物,這類化合物在合成生物活性物質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鑑於該部分工作在應用方面的重要性,相關成果被《先進合成與催化》的雜誌編輯部評為「VIP」論文,並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此外,研究人員在此工作的基礎上還發展了有機小分子催化的苯並三氮唑與alpha位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aza-Michael反應,得到了含有苯並三氮唑結構單元的手性季碳中心,該部分工作以內封面論文發表在《化學催化》(ChemCatChem, 2015, 7, 1935-1938, Inside backcover)上。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項目的支持。

 

有機小分子催化的alpha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 

  

封面與內封面文章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胡文輝課題組在通過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取得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封面論文的形式發表在國際有機化學期刊《先進合成與催化》(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2015, 357, 2437-2441, Very Important Publication, Front cover)上。
  硝基烯烴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是合成含氮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但目前的反應底物局限於beta單取代或者alpha,beta雙取代的硝基烯烴類化合物;位阻較大的beta,beta雙取代硝基烯烴反應很少有人報導,而這類化合物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可以得到含有手性季碳中心的硝基化合物,而高光學活性的手性季碳中心的合成一直是有機合成領域極具挑戰性的研究課題。
  胡文輝課題組的副研究員趙軍嶺帶領研究小組,以環境友好的有機小分子為催化劑,採用活性較高、選擇性較難控制的丙二腈為親核試劑,實現了alpha位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Michael反應,高對映選擇性地得到了一系列含有酯基、芳香基、丙二腈單元、硝甲基多官能團連在同一個手性季碳原子上的加成產物。而產物經簡單的還原即可得到手性季碳保持的二氫吡咯衍生物,這類化合物在合成生物活性物質方面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鑑於該部分工作在應用方面的重要性,相關成果被《先進合成與催化》的雜誌編輯部評為「VIP」論文,並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此外,研究人員在此工作的基礎上還發展了有機小分子催化的苯並三氮唑與alpha位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aza-Michael反應,得到了含有苯並三氮唑結構單元的手性季碳中心,該部分工作以內封面論文發表在《化學催化》(ChemCatChem, 2015, 7, 1935-1938, Inside backcover)上。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項目的支持。
 
有機小分子催化的alpha取代的beta硝基丙烯酸酯的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 
  
封面與內封面文章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仿生伯胺催化高效構建手性季碳中心方面獲系列進展
    手性季碳中心廣泛存在於藥物、天然產物等生物活性化合物中, 在生物醫學、藥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合成一直是不對稱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具有極大挑戰性。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羅三中課題組研究人員依託仿生催化理念,開發了系列伯胺催化的高效不對稱反應,實現了多種手性季碳中心的構築(圖1)。為手性醫藥中間體、生物活性分子的便捷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
  • 上海藥物所手性季碳二芳基胺基酸催化不對稱合成研究獲進展
    手性非天然胺基酸結構廣泛存在於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多功能材料中,作為重要合成砌塊在有機合成中也有廣泛的應用。其中,手性季碳胺基酸因其在藥物化學、蛋白結構組學等方面顯示出的獨特性質而備受化學家們的關注。
  • 廣州生物院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15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有機化學快報》上(Org. Lett. 2015, 17, 2322- 2325)。
  •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有機前沿》(Org. Chem. Front. 廣州生物院在疊氮作為胺源合成含氮雜環研究中取得進展
  •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銅/鈀共催化烯烴不對稱硼碳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2015-11-23 成都生物研究所   手性有機硼試劑是一類重要的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合成子,廣泛應用於天然產物、生物活性小分子及功能材料的合成中。
  • 南科大何川團隊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
  •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科院在虎皮楠生物鹼全合成中獲進展,具抗腫瘤、抗病毒活性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2017-10-20 16:25
  •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成都生物所在銅催化二烯的不對稱硼化偶聯反應研究中獲進展 2016-10-25 成都生物研究所 >  手性高烯丙基胺是眾多天然產物、小分子藥物的關鍵骨架,也是有機合成和藥物化學中常用的重要合成砌塊。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手性催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催化與原位表徵研究組李燦、劉龑團隊在手性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完成了高反應活性和對映選擇性底物控制的基於鄰位亞甲基醌(o-QMs)中間體的動態動力學拆分和
  • 【生化】中科院天津工生所朱敦明研究員、吳洽慶研究員團隊在羰基還原酶改造及多手性中心複雜分子精準構築方面取得新進展
    重要的藥物分子和天然產物通常含有多個手性中心,而且這些手性中心的構型對它們的生物活性有決定性的影響。如何高效高立體選擇性地精準構建複雜分子中的多個手性中心,獲得單一構型的產物是有機合成化學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之一。左炔諾孕酮(levonorgestrel)、孕二烯酮(gestodene)是兩種非常重要的小分子避孕藥物,2018年全球零售藥物中排名均在前200名內,銷售總額達到20億美元。
  • 上海有機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膦氫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反應是構建碳-碳鍵和碳-雜鍵的高效方法之一。在催化不對稱共軛加成中,常見的缺電子烯烴底物包括α,β-不飽和醛、α,β-不飽和酮、α,β-不飽和酯、α,β-不飽和醯胺、α,β-不飽和硝基化合物及α,β-不飽和碸等。
  • 鈀催化烯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團化研究獲進展
    華東理工大學陳宜峰課題組在鈀催化烯醯胺的不對稱雙官能團化研究中最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手性胺衍生物是有機化學中最普遍和最有價值的骨架之一,其中含兩個連續手性中心的手性胺高效構築尤其重要。近年來,烯醯胺的不對稱氫化和氫官能團化已經成為手性胺衍生物的重要合成方法。
  • 我校在可見光不對稱催化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學純α-羥基酮作為一類重要的手性骨架廣泛存在於眾多具有生理活性的天然及非天然產物中,並可作為合成子用於複雜手性化合物的製備。然而,不對稱催化還原1,2-二酮作為其最為直接簡便的製備方法,其高立體選擇性是迄今尚未得到解決的科學難題。可見光催化還原1,2-二酮於1990年即被報導。
  •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院招聘實驗室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 (一)戚華宇實驗室
  •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發文報導有機小分子催化的醯胺C...
    西工大新聞網2月24日電(榮子強)日前,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研究院黃維院士、付振乾教授與鄭州大學魏東輝教授合作在醯胺鍵的直接活化領域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醯胺鍵的直接活化是有機化學領域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雖然該領域近年來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依然存在許多挑戰,如:(i)缺少過渡金屬催化以外的有效活化策略;(ii)醯胺C-N鍵不對稱活化尚未見報導;(iii)原子經濟性問題,醯胺的氨基部分作為反應副產物不能被利用。
  • β-氨基烯丙醛衍生物合成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博士組在利用銅/鐵共催化的炔丙基胺衍生物通過類Meyer−Schuster重排反應合成β-氨基烯丙醛衍生物方面取得新進展
  • 銅催化烯基矽烷的去對稱化硼氫化反應 合成矽立體中心的有機矽烷
    目前,手性矽烷的催化不對稱合成領域的發展較慢,僅有為數不多的報導,其種,含有(多於)兩個立體中心的手性矽烷的不對稱合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利用銅催化雙乙烯基取代矽烷的去對稱化硼氫化策略,快速、方便地合成一系列高對映及非對映選擇性的、帶有連續手性矽、手性碳立體中心的含硼有機矽化合物。
  • 有機化學「顛覆性」成果登Nature封面:SN1 反應的手性之路
    通常情況下,中心碳原子取代基多、位阻大的反應物容易發生SN1親核取代反應,從而構建空間上高度擁擠的碳中心。但是由於碳正離子中間體固有的不穩定性、高反應活性及平面結構,歷經SN1過程的反應往往很難控制產物的分布和立體選擇性,特別是手性季碳中心立體選擇性的調控,一直是懸而未決的難題。     近日,哈佛大學的Eric Jacobsen教授團隊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中國科大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教授和梁海偉教授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種過渡金屬鹽催化有機小分子碳化的合成新途徑,實現了在分子層面可控的宏量合成多孔摻雜碳納米材料。但在高溫下有機小分子高的揮發性使得其作為原料製備碳納米材料必須使用複雜方法和設備,如化學氣相沉積和高壓密閉合成。迄今為止,仍缺乏簡單有效的方法碳化有機小分子來製備碳納米材料。針對上述挑戰,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分子碳化的方法,通過使用過渡金屬鹽輔助熱解有機小分子(見上圖A)來製備碳納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