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0-09 小材科研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by Further Assembling of Self-Assembled Superhelices Based on Helical TPE Macrocycle」,DOI:10.1039/D0MH01303J。這是繼課題組今年在《Nat. Commun.》(Chiral recognition and enantiomer excess determination based on emission wavelength change of AIEgen rotor, doi.org/10.1038/s41467-019-13955-z)以及在《Coord. Chem. Rev.》(Chiral AIEgens – Chiral Recognition, CPL Materials and Other Chiral Applications. doi.org/10.1016/j.ccr.2020.213329)發表有關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論文後,又一新的研究進展。

當你用手機觀看運動員大腳開球時,足球會飛出屏幕,直奔你的頭而來,場面更加刺激,這就是將來三維立體顯示的畫面,而能夠發射CPL螢光的有機化合物將能帶來這種裸眼可見的立體顯示效果。手性CPL活性材料能否在實際中應用,它們的CPL不對稱因子大小和螢光量子產率高低是關鍵因素。但手性有機螢光分子CPL不對稱因子一般只有10-5至10-3,遠小於理論絕對值2。為解決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CPL強度,但不對稱因子一般也只能達到10-2數量級。

在該研究中,作者首先設計合成了螺旋漿型構象固定的螺旋四苯乙烯(TPE)四環四胺1,它能夠被拆分成具有單一左右螺旋方向的兩個對映體M-1和P-1。在二氯乙烷中,M-1和P-1能夠發射較強的CPL信號,但CPL不對稱因子只有10-3數量級。當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DSA)後,由於自組裝生成了超級螺旋纖維,CPL不對稱因子可達到10-1數量級,增加了60多倍。更為難得的是,自組裝的單一手性螺旋纖維能夠與酒石酸(TA)的某一對映體進一步自組裝生成更大的螺旋纖維,使不對稱因子絕對值達到0.61,CPL信號進一步放大到200多倍,得到了迄今為止最大的CPL放大倍數,而且不論在固體狀態還是在溶液中,都能得到如此強的CPL信號。而加入TA的另外一種對映體,CPL強度沒有變化,螺旋纖維大小和原來一樣,表現出對TA非常高的對映體選擇性。此外由於TPE單元典型的聚集誘導發光(AIE)效應,所得到的CPL活性材料其螢光量子產率接近100%,極有利於CPL活性材料的進一步應用研究。

圖1. 手性M-1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然後再次自組裝生成更大螺旋纖維和CPL不斷增強示意圖

由於目前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螺旋纖維是獲取CPL活性材料的重要途徑,而自組裝螺旋纖維的再次自組裝,可以進一步增強CPL活性,大幅提升不對稱因子,因此該論文所提出的自組裝納米纖維再次自組裝的概念,將能用於開發出一系列不對稱因子高、甚至達到理論值的有機CPL活性材料。

該論文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多層次手性物質的精準構築重大研究計劃以及面上項目(編號:91856125,21673089和22072050)的資助。論文第一作者為2020屆袁迎雪博士,通訊作者為鄭炎松教授,共同作者為胡明博士生,張愷然、周婷婷研究生以及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劉鳴華教授和王頌博士。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mh/d0mh01303j#!divAbstract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湘潭大學在超分子手性反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湘潭大學化學學院青年教師葉強博士課題組與國內外課題研究組合作,在單手性分子超分子手性的調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其研究成果發表於《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題目為「手性聚集態誘導發光螢光分子中的溶劑極性驅動手性反轉和圓偏振發光」(Solvent Polarity Driven Helicity Inversion and 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教授《Mater. Horiz.》: 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組裝新概念最大幅度提升手性材料CPL信號
    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是指手性分子兩個鏡像異構體分別發射左手和右手圓偏振光時的差別,由於具有高的方向性、空間解析度、選擇性和靈敏度,在3D顯示、信息處理和儲存、分子開關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成為化學與材料領域研究熱點。
  • 中科大鄒綱教授/波士頓大學陳忻教授《Nat.Commun.》:在高效構建光學活性聚二乙炔功能材料及手性圖案化方面取得新進展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引入手性結構,聚合物將表現出許多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因此合成特定手性結構的共軛聚合物材料,研究其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優異的光、電、磁響應性能,已成為當今高分子科學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光學活性聚二乙炔(PDA)功能材料表現出許多獨特的性質如手性分子識別、圓偏振螢光等,在對映體選擇傳感、新型手性微納光子學器件等領域具有重要潛在應用。
  • 中國農大任華中課題組在黃瓜果刺發育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年6月1日,Horticulture Research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任華中
  • 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教授《Mater.Horiz.》:用自組裝螺旋纖維再次自...
    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是指手性分子兩個鏡像異構體分別發射左手和右手圓偏振光時的差別,由於具有高的方向性、空間解析度、選擇性和靈敏度,在3D顯示、信息處理和儲存、分子開關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成為化學與材料領域研究熱點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近年來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致力於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構建、超分子手性特徵探究及應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進展,尤其發現並拓展了反S-型手性相關的超分子聚集體體系。S-型超分子手性相關呈現S-型手性特徵的超分子聚集體已有諸多報導和機制研究,被命名為「多數法則效應」,其形成前提是聚集過程存在同手性傾向,但容許一定的「錯配」;形成機制是佔少數的發生「錯配」的對映體分子不足以改變佔多數的對映體主導的超分子聚集體的螺旋方向,因此ee值較低的手性對映體混合物分子聚集後表達出高ee甚至手性純化合物的聚集體的光學活性特徵,體現手性放大效應 (
  •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超分子手性的非線性相關
    近年來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課題組致力於超分子手性聚集體的構建、超分子手性特徵探究及應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研究進展,尤其發現並拓展了反S-型手性相關的超分子聚集體體系。近期他們系統論述並展望了超分子聚集體的非線性 (S-型和反S-型) 手性相關特徵,相關結果以進展報告形式刊發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 (Adv.
  • ...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
    2020線上API展會,碼上看導讀近日,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邢鵬遙教授課題組在自組裝手性納米結構和光學活性功能拓展上取得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在ACS Nano [ACS Nano. 2020, 14, 2522] 和Angew. Chem. Int.
  • 中國科大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的研製取得新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人才強校 | 郭紅超課題組在手性中環化合物的合成中取得新進展
    本網訊 我校理學院郭紅超教授課題組近期在中環化合物合成中取得重要進展:課題組通過鈀催化的不對稱串聯環加成/Cope重排反應高效構建了手性九元雜環化合物,為中環雜環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期刊《ACS Catalysis》 (2019, 9, 1645?
  • 中美團隊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研製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教授團隊開展多方合作,在新型手性無機納米材料合成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手性材料在推動生物標記、手性分析和檢測、對映異構體選擇性分離、偏振相關光子學和光電子學應用等領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傳統手性納米材料主要是通過引入手性配體或構造螺旋結構等電偶極矩調控方式構築,但這類手性材料在環境穩定性和導電性方面通常存在局限性,極大地限制了其實際應用。探索新的調控機制並構築新型手性納米功能材料是突破這一科學瓶頸的新途徑。
  • 李興旺/李國亮在植物三維基因組學研究技術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中農大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興旺教授和李國亮教授課題組在Trends in Plant 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Technologies for Capturing 3D Genome Architecture in Plants」的綜述文章。
  • Angew:雲南大學夏成峰教授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雲南大學自然資源藥物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夏成峰研究員課題組在蕊木屬吲哚生物鹼全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以題「Enantioselective
  • 南科大何川團隊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和《ACS催化》(ACS Catalysis)。
  • 上海有機所手性核磁共振「色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手性分子廣泛應用於醫藥、材料及生命等領域,快速確定手性樣品的組成對手性相關科學的發展十分重要。目前,常用的手性色譜分析技術基於分離,相對耗時,難於滿足高通量手性分析的需求。基於光譜方法(如圓二色光譜)可以避免分離,實現原位快速分析,但分析準確性易受微量雜質的幹擾。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 《科學》:華中科大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2020-09-12 09:42:41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