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華中科大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2021-01-13 網易

2020-09-12 09:42:41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圖1)。

  

  低品位熱能(<100℃)廣泛存在於自然環境和工業生產過程中,包括環境熱(太陽光熱、地熱)、工業廢熱以及人體熱等,但由於缺乏經濟高效的能源回收技術,該部分能量基本被廢棄。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但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此前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為~3.95%)。水系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與塞貝克係數、熱導率以及電導率三個參數緊密關聯。例如,增大塞貝克係數、提高電導率或降低熱導率均可提升電池轉化效率。然而,這三個參數之間強耦合,難以實現協同優化,使得熱化學電池效率的提升存在巨大挑戰。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周軍教授團隊以K3Fe(CN)6/K4Fe(CN)6水系熱化學電池基準體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特異性配體協同調控氧化還原對溶劑化結構,獲得了熱化學電池領域最高塞貝克係數4.2 mV K-1(Nat. Commun.2018, 9, 5146)。在此工作基礎上,該團隊提出利用熱敏性晶體材料誘導可持續離子濃度梯度的科學思想(圖2A),實現了塞貝克係數和有效熱導率的協同優化,獲得了目前熱化學電池領域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11.1%(圖2B)。

  

  圖2 低成本、高效熱化學電池(A)熱敏性結晶材料誘導可持續溶度梯度示意圖;(B)本工作與文獻報導相對卡諾循環效率比較圖;(C)器件模組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左上插圖為器件模組的光學照片。

  通常,在封閉體系下離子濃度梯度為不可持續的熱力學非平衡態,必然會通過自發擴散過度到離子均勻分布的熱力學平衡態。該團隊發現,胍離子與亞鐵氰根離子結合會形成一種全新的熱敏性晶體材料——亞鐵氰鉀胍水合物(K2(C(NH2)3)2Fe(CN)6·6H2O)該材料具有低的晶格能以及高的溶解熵,展現出優異的溶解度溫敏性。由於熱敏性晶體材料的引入,在有溫差存在的情況下,可以在器件的熱冷兩端形成穩定的亞鐵氰根離子濃度梯度。例如,在50℃溫差條件下,亞鐵氰根離子濃差可達47倍,相應塞貝克係數從基準體系的1.4 mV K-1提升至3.73 mV K-1。此外,由於器件熱端還存在大量未溶解的晶體沉澱物,從而可極大地抑制溶液對流,大幅降低有效熱導率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實現了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地,該團隊還開發出熱化學電池模組原型,在50℃溫差條件下驅動了多種商業化電子器件,並實現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圖2C),證實水系熱化學電池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672097)、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基金等經費支持。在研究過程中,還得到了復旦大學許寧生院士、中山大學鄧少芝教授、武漢大學鄧鶴翔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唐江教授、同濟大學裴豔中教授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陳俊助理教授等人的幫助。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09/science.abd6749?rss=1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華中科大《Science》水系熱化學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科學》刊發!華中科技大學周軍教授團隊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9月11日,《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華中大周軍教授團隊《Science》: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9月11日,《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復旦、華中科大分別在《Science》發文
    「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領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科學》(Science )主刊上。合作者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Eugenia Kumacheva和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呂中元。Eugenia Kumacheva為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大力資助。華中科技大學在熱化學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Science在線發布這一最新研究進展,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34;。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
  • 快訊: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在《科學》發表論文!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華中科大楊榮貴教授團隊在柔性熱電器件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子刊《科學進展》發表華中科技大學楊榮貴教授團隊
  • 華中科技大學在Science發表重要成果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快速充放電特性鋰金屬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離子電池在電子設備、通訊傳輸、交通工具、軍事武器領域等具有重要應用。然而,鋰離子電池的進一步發展正面臨重大挑戰。當前電池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如何使電池同時實現高的電池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金屬鋰具有最高的理論比容量和最低的電化學電電位,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高比能鋰電池負極。但是受限於電極(鋰箔)緩慢的界面鋰離子擴散,很難實現鋰箔負極高倍率應用。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高鎳/矽碳高比能電池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矽基負極材料比容量高,是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首選負極體系之一。然而,矽基負極首次庫倫效率偏低,極大消耗了電池體系中電化學活性鋰離子的數量,從而導致全電池的能量密度降低。如何提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以及補償矽基負極消耗的鋰損失是實現高能量密度高鎳/矽基鋰離子電池的關鍵。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單獨解決正極穩定性或者負極首次庫倫效率低的問題,鮮有從電池整體出發來進行研究。
  • 致力提高光催化產氫效率 華中師大研究團隊取得重要進展
    19日,記者從華中師範大學獲悉,該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張禮知團隊針對這一狀況開展攻關,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論文第一作者為化學學院張禮知教授和物理學院餘穎教授共同指導的博士生李傑,第二作者為化學物理交叉班2012級本科生佔光明。華中師大是該論文的唯一作者單位。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2020年11月25日,華中科技大學李浩洪教授團隊在Cell Reports發表題為Somatostatin Neurons Govern Theta Oscillations Induced by Salient Visual Signa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採用在體局部場電位記錄
  • 華科的奇思妙想——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調查報告
    薛宇拿出校方頒發的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金色牌匾說,43個團隊都在競爭。就拿華科生科院來說,除了他們團隊外,還有張賢欽教授團隊的「先天性遺傳病分子研究」和馬聰教授團隊的「腦科學研究」,他們都是奇思妙想團隊,前者嘗試用分子技術來判斷先天性遺傳疾病,後者試圖解密學習記憶中神經細胞是如何傳輸的。「三個團隊都是80後主導,研究領域相隔很近,有種你追我趕的勁頭,不要說偷懶,連打盹都覺得浪費時間。」
  • 華中科大陳蓉教授團隊在貴金屬/氧化物界面精細製造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陳蓉教授團隊關於貴金屬/氧化物界面精細製造的最新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subnanometric Pt on Cu-modified CeO2 via redox-coupled
  • 華中農大近期科學研究進展
    在精準傳遞系統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近日,華中農大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動物醫學院獸藥製劑團隊在Carbohydrate Polymers國際期刊發表了題為「Composite inclusion complexes containing hyaluronic acid/chitosan nanosystems for dual responsive
  • 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在牛支原體致病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刊登了華中農業大學牛病研究團隊題為「An emerging role for cyclic di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 and nanoRNase activities inMycoplasma bovis: Securing survival in
  • 華中科大研製成功首臺高精度量子重力儀
    團隊多年來潛心研究,攻克多項關鍵技術在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帶領下,經過 15 年的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胡忠坤、周敏康教授團隊攻克了物質波幹涉、超低頻隔振、裝備小型化等量子重力儀的關鍵技術。「世界的引力中心」據了解,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成立於 1983 年,期間一直從事與引力有關的各種物理規律實驗檢驗及相關理論問題研究,2015 年獲批建設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如今華中科大引力中心已成為中國重要的引力實驗研究基地,在國外相關領域也有著 「世界的引力中心」 之稱。
  • 華中科大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的頂級期刊《Materials Horizon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鄭炎松課題組在用手性AIE分子開發圓偏振發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 CPL)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題目為「The Largest CPL Enhancement
  • Joule 中國科大錢逸泰院士團隊在鋰硫電池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 | 中國科大新聞網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鋰硫(Li-S)電池因高理論比容量、能量密度以及低成本等優勢而備受關注。但充放電過程中間產物多硫化鋰的溶解引起穿梭效應,嚴重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 2020年以來崔屹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梳理
    崔屹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能源存儲與轉化、納米顯微技術、納米環保技術、納米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的合成與製造等等。以納米技術為核心,多學科交叉,多方向並進是崔屹教授課題組研究的重要特點。尤其是在電池納米技術領域的研究,崔屹教授團隊長期以來引領國際研究前沿方向。納米人團隊對崔屹教授2020年以來部分研究成果進行了及時匯總,供大家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