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Science》水系熱化學電池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7 騰訊網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Thermosensitive-crystallization boosted liquid thermocells for low-grade heat harvesting」。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0/09/09/science.abd6749

低品位熱能(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但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此前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為~3.95%)。水系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與塞貝克係數、熱導率以及電導率三個參數緊密關聯。例如,增大塞貝克係數、提高電導率或降低熱導率均可提升電池轉化效率。然而,這三個參數之間強耦合,難以實現協同優化,使得熱化學電池效率的提升存在巨大挑戰。

在前期研究工作中,周軍教授團隊以K3Fe(CN)6/K4Fe(CN)6水系熱化學電池基準體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特異性配體協同調控氧化還原對溶劑化結構,獲得了熱化學電池領域最高塞貝克係數4.2 mV K-1(Nat. Commun.2018, 9, 5146)。在此工作基礎上,該團隊提出利用熱敏性晶體材料誘導可持續離子濃度梯度的科學思想(圖1A),實現了塞貝克係數和有效熱導率的協同優化,獲得了目前熱化學電池領域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11.1%(圖1B)。

圖1 低成本、高效熱化學電池(A)熱敏性結晶材料誘導可持續溶度梯度示意圖;(B)本工作與文獻報導相對卡諾循環效率比較圖;(C)器件模組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左上插圖為器件模組的光學照片。

通常,在封閉體系下離子濃度梯度為不可持續的熱力學非平衡態,必然會通過自發擴散過度到離子均勻分布的熱力學平衡態。該團隊發現,胍離子與亞鐵氰根離子結合會形成一種全新的熱敏性晶體材料——亞鐵氰鉀胍水合物(K2(C(NH2)3)2Fe(CN)6·6H2O)。該材料具有低的晶格能以及高的溶解熵,展現出優異的溶解度溫敏性。由於熱敏性晶體材料的引入,在有溫差存在的情況下,可以在器件的熱冷兩端形成穩定的亞鐵氰根離子濃度梯度。

例如,在50℃溫差條件下,亞鐵氰根離子濃差可達47倍,相應塞貝克係數從基準體系的1.4 mV K-1提升至3.73 mV K-1。此外,由於器件熱端還存在大量未溶解的晶體沉澱物,從而可極大地抑制溶液對流,大幅降低有效熱導率。基於以上兩點原因,實現了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進一步地,該團隊還開發出熱化學電池模組原型,在50℃溫差條件下驅動了多種商業化電子器件,並實現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圖2C),證實水系熱化學電池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科學》:華中科大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但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此前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為~3.95%)。水系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與塞貝克係數、熱導率以及電導率三個參數緊密關聯。例如,增大塞貝克係數、提高電導率或降低熱導率均可提升電池轉化效率。
  • 華中大周軍教授團隊《Science》: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但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此前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為~3.95%)。水系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與塞貝克係數、熱導率以及電導率三個參數緊密關聯。例如,增大塞貝克係數、提高電導率或降低熱導率均可提升電池轉化效率。
  • 華中科技大學周軍教授團隊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
  • 復旦、華中科大分別在《Science》發文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在熱化學電池研究領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分別發表在《科學》(Science )主刊上。華中科技大學在熱化學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但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此前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為~3.95%)。水系熱化學電池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與塞貝克係數、熱導率以及電導率三個參數緊密關聯。例如,增大塞貝克係數、提高電導率或降低熱導率均可提升電池轉化效率。
  • 華中科技大學在Science發表重要成果
    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此外,論文合作者還包括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叢恆將副教授、周軍教授團隊多名研究生(謝文科、柳容、莊欣妍、王卉、齊備)、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徐鳴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王中林院士等(圖1)。
  • 材料學院在水系鋅基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材料科學與與工程學院胡文彬教授團隊聚焦鋅基電池存在的關鍵科學和技術問題,從電極材料可控制備、新型電解質開發和電池設計等方面開展了創新性研究,在新型水系鋅基電池、柔性可穿戴電池器件的研究與開發取得了重要進展。
  • 東北大學理學院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研究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東北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劉曉霞教授團隊在水系銨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銨離子在氧化錳材料內部的存儲機制,豐富了儲銨材料能源化學基礎理論,並為製備新型高性能水系銨離子可充電電池提供了新的機遇。
  • 哈工大:水系鹼性電池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近日,哈工大深圳校區柔性印刷電子技術研究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黃燕在水系鹼性電池循環穩定性和自癒合特性上取得重大進展。
  • Science在線發布這一最新研究進展,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9月11日,國際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以First Release的形式刊發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最新研究進展&34;。該研究工作第一署名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餘帛陽、段將將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周軍教授為通訊作者。
  • 進展|水系鈉離子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水系鈉離子電池兼具鈉資源儲量豐富和水系電解液本質安全的雙重優勢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大規模靜態儲能技術。此前,我們針對這水系鈉離子電池體系做了一些探索(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6401;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5, 5, 1501005;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7, 7, 1701189)。
  • 「Science 」中國科大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決定鋰離子電池功率密度的關鍵之一在於負極材料的倍率性能。季恆星課題組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黑磷用作鹼金屬離子電池負極具有極高的質量容量(Angew. Chem. Int.
  • 上海科大陳剛課題組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他們通過使用烷基胺鹽對三維鈣鈦礦薄膜表面進行後處理,獲得高效率、高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同時利用同步輻射掠入射X射線衍射技術深入研究表面後處理形成界面層的成分和結構,進一步研究界面調控與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聯繫。
  • 進展| 水系鉀離子電池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相較於水系鋰離子電池和水系鈉離子電池而言,水系鉀離子電池則更具優勢。然而由於很多電極材料在水中存在溶解現象,傳統水系電解液電壓窗口較窄(小於2 V)等問題,大大限制了電極材料在水系電池中的選擇。因此探索高性能的鉀基正極、負極以及寬電壓窗口的電解液成為水系鉀離子電池領域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
  • 上科大陳剛課題組《AFM》: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界面調控重要進展
    近日,上科大物質學院陳剛課題組在無甲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界面調控和機理研究方面再次取得重要進展。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一般含有甲脒和甲胺等有機陽離子,然而甲胺遇熱易分解的特性導致其熱穩定性遠達不到商業化標準;此外鈣鈦礦/電荷傳輸層界面存在的大量缺陷態進一步制約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
  • 新加坡國立大學: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電極材料設計及研究進展
    簡要概述了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的最新進展,從工作機理角度比較了鋅鹼性電池、鋅空氣電池和鋅離子電池的區別和相似性。2. 全面綜述和總結柔性準固態水系鋅基電池的電極材料設計,並詳細地總結從電極材料的基底來設計和優化電極材料的性能,進而得到性能優越的全電池和柔性電池。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快充鋰離子負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中科院能量轉換材料重點實驗室季恆星教授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教授等在鋰離子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消費電子、電動汽車、分布式儲能等產業的快速發展對鋰離子電池綜合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例如:傳統燃油汽車僅需五分鐘即可滿油增程500公裡,而目前市售最先進的電動汽車則需要充電一小時才能達到同樣的增程效果,雖然電動汽車愈發受到市場青睞,但漫長的充電時間也讓人望而卻步。發展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的鋰離子電池已成為電化學能源領域的重要方向。
  • 華中科大孫永明教授團隊在高鎳/矽碳高比能電池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矽基負極材料比容量高,是下一代高比能鋰離子電池的首選負極體系之一。然而,矽基負極首次庫倫效率偏低,極大消耗了電池體系中電化學活性鋰離子的數量,從而導致全電池的能量密度降低。如何提升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的電化學循環穩定性以及補償矽基負極消耗的鋰損失是實現高能量密度高鎳/矽基鋰離子電池的關鍵。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單獨解決正極穩定性或者負極首次庫倫效率低的問題,鮮有從電池整體出發來進行研究。
  • 深圳先進院等在水系鋅離子電池電鍍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籌)光子信息與能源材料研究中心陸子恆助理研究員與香港理工大學張標助理教授協作,對有機配位小分子對水系鋅離子電池的電化學電鍍過程的調控機制進行研究,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鋅負極電鍍過程。
  • 大連理工《iScience》:綠色動力電池突破,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
    大連理工大學李明強副教授課題組在綠色動力電池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了一款基於鹽包水電解質的高性能氯離子電池。 論文連結: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0)31173-1
  • 哈工大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日前從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哈爾濱工業大學理學院化學系李欣教授課題組與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利昂·斯皮西亞教授合作開展了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研究,相關工作近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十八烷基三氯矽烷表面改性調控基於水系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電子複合》於近日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