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3日訊(首席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王瀟瀟)「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帳上只有3000元,團隊都快散了。」9月初,在華中科技大學生科院一間逼仄的辦公室,從事人工智慧生物學研究的80後博導薛宇指揮幾個年輕人正幹得起勁,他說現在離自己的科研目標越來越近了。但4年前,這個科研項目差點夭折。當時他申報科研項目失利,遭遇資金困擾,潦倒之際幸運地入圍學校一個神秘團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一下子獲得300萬元科研資金的支持。薛宇坦言,自己沒留過學,之所以幸運入圍,應該是校方認可他們的科研潛力。
「健康大數據」團隊郭安源、薛宇、寧康團隊(自左至右)。記者楊佳峰 攝
「沒有硬性規定要發表論文,就是給一筆錢讓大夥安心做研究。」入圍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薛宇科研項目很快獲得生機,與團隊骨幹郭安源和寧康兩位教授密切合作,繼續開發新型人工智慧技術,期待實現「健康大數據」的目標。「現在300萬經費完全可以自主,把當年沒錢時採用的實驗替代品都進行了淘汰,研究更注重長遠而不是眼前。」
薛宇將「健康大數據」推出的時間設定在2020年12月31日。「建成後,未來可準確預測腫瘤等重要疾病的分子標誌物,還可發現新的藥物作用靶標。」薛宇說,目前他們正在建設人工智慧生物學中心,已經建立一個超算中心和一個實驗驗證平臺,未來基於人工智慧生物學技術的健康大數據解析,能夠高效整合傳統臨床醫學數據和基因分子數據,實現癌症的早期和個性化診療。
這裡科研不考核論文
「超快雷射團隊」黎敏、蘭鵬飛、周月明(從左至右)。記者李子云 攝
何為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不考核論文、不計成敗、人均經費百萬。」出生於1983年的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博導蘭鵬飛與薛宇同時進入第二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作為「超快光學團隊」隊長的他這樣向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描述這種此前沒有過的科研團隊模式。
因為隔三差五開科研會,鼓勵奇思妙想、天馬行空,圈裡圈外都私下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稱為「奇思妙想團隊」。蘭鵬飛經常和團隊兩位80後教授周月明、黎敏一起在超快光學實驗室工作到深夜,但每周在科技樓5樓學術討論室舉行的「神仙會」依然雷打不動。
「現在我們不僅僅是滿足能給電子拍照,還要多嘗試用雷射操控電子的速度。」9月11日晚8時,團隊三人圍著小圓桌邊喝咖啡邊討論,蘭鵬飛說,目前集成電路上都是電子傳輸,速度已經達到極限,若用雷射操控電子進行傳輸,速度可以快6個數量級,達到當下電子傳輸速度的100萬倍。未來運用到晶片技術上,將使晶片達到驚人的速度。
「實驗還有很多路要走,但前景很誘人。」周月明、黎敏非常贊同隊長蘭鵬飛描繪的前景,這讓大夥都很興奮。蘭鵬飛說,團隊三人都來自光學專業,組建之初他便考慮到了學科交叉、專業特長等,所以每周一次的碰頭會總有各種奇思妙想。
比薛宇團隊更闊氣的蘭鵬飛團隊除了獲得學術前沿青年團隊300萬元資金支持外,還申報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科技部經費,使「超快光學團隊」科研總經費達500萬元。用他的話說不僅「不差錢」,「怎麼用都是我們自己說了算」。
按相關管理規定,校方對入選團隊免除年度考核和聘期科研目標任務考核,資助周期內不進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檢查,倡導以學術興趣為動力,關注長遠目標、瞄準學術前沿,進行潛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張新亮在給第三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授牌時直言,入選團隊要破除「唯論文」的思維,立足國家發展需求,解決「卡脖子」核心技術。
薛宇教授說很感激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給他提供的平臺。記者楊佳峰 攝
不進行考核會不會拿錢不幹活或者偷懶?「這絕不可能,大家比拼異常激烈。」薛宇拿出校方頒發的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金色牌匾說,43個團隊都在競爭。就拿華科生科院來說,除了他們團隊外,還有張賢欽教授團隊的「先天性遺傳病分子研究」和馬聰教授團隊的「腦科學研究」,他們都是奇思妙想團隊,前者嘗試用分子技術來判斷先天性遺傳疾病,後者試圖解密學習記憶中神經細胞是如何傳輸的。「三個團隊都是80後主導,研究領域相隔很近,有種你追我趕的勁頭,不要說偷懶,連打盹都覺得浪費時間。」
跨專業組團攻堅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教授、博導薛宇及其團隊。記者胡冬冬 通訊員高翔 攝
不考核科研、不計成敗、每周開「神仙會」——自2015年12月開始,華中科技大學先後組建了43支這樣的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每支團隊經費300萬元,由三人組成,絕大部分是80後。由此,129名年輕學者分布在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圍獵世界科技前沿。
記者看到了這份名為《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支持計劃管理實施辦法》的校方文件。文件中規定,團隊固定成員(含團隊負責人)原則上不超過三人且具備合理的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鼓勵跨專業、跨學科、跨領域組建團隊。
「43支團隊,基本上都是跨專業,這是團隊基本特點。」薛宇將分子醫學整合到傳統醫學項目中來,離不開團隊成員郭安源、寧康的支持,三個人的研究方向互補而不重疊。「重疊就會內部競爭而影響效率。」薛宇說,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如同一條流水線,三個人分別位於不同的工位上。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導呂京濤。記者胡冬冬 通訊員高翔 攝
「我們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在「超快光學團隊」隔壁辦公室,從事分子電子學研究的呂京濤教授牽頭組建了「單分子輸運團隊」,同樣為第二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之一,三位80後中呂京濤年齡稍長。他說,他和團隊成員高錦華是一個辦公室的夥伴,與吳夢昊的研究方向又很接近,組建團隊順理成章。但是三個人分工很明確:「吳夢昊擅長做計算,高錦華注重理論研究,我則兩邊都能兼顧下,自然就當了隊長。」
呂京濤團隊的研究方向為:納米分子結構中的量子輸運與統計。這一方向的最終目的是,用單個的分子構建電子元器件,提升器件的集成密度,為相關的實驗工作提供基礎理論的支持。團隊與北京大學研究小組合作,在《科學》發表了在單分子尺度表徵水與食鹽間氫鍵相互作用強弱的研究,獲得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以分子為單位製備器件,很有難度,唯有不斷嘗試。」每逢周末開討論會,呂京濤就給大家打氣鼓勁。9月12日中午,三人又聚首在科技樓「奇思妙想」。他說,目前基於矽的光電子器件,如晶體晶片會越來越小,總有個極限,到了極限會怎麼發展?用單個的分子來做器件,從最小結構出發來構建電子器件,是一種設想。
討論中,高錦華提出用量子力學原理研究單分子的能量和電荷輸運。「假若理論成立,前景很廣闊,可以大大提高現在的集成電路,包括手機和電腦的運算速度。」
建模、計算、理論——方向確定後,呂京濤主抓建模,吳夢昊進行計算,高錦華則提供理論上的支撐。呂京濤說,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宗旨是不計成敗,緊盯科技前沿,這給了他們充裕的時間。
此刻,一江之隔的華中科技大學腦研究所也集聚了以朱鈴強教授為首的三位年輕人,進行他們每周一次的學術討論。
朱鈴強(中)和他的「腦功能研究團隊」每周要開一次學術討論。記者楊佳峰 攝
2015年底,從耶魯大學讀完博士後的朱鈴強教授組建了華科第一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之一的「腦功能研究」三人團,重點關注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等。
朱鈴強從事神經環路、功能調控等研究,相對宏觀;團隊成員張斌教授從事的是分子神經生物調控研究,另一名成員劉丹則專注於基因遺傳與表觀遺傳的研究。
不同專業的學者組團能成事?朱鈴強告訴記者,對於神經退行性疾病,只有不到10%屬於遺傳,90%以上屬於散發,與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和環境關係密切,劉丹恰恰擅長非遺傳信息的改變——表觀遺傳的調控,而該病涉及的分子神經調控則是張斌教授的強項。
「不同專業更容易產生奇思妙想。」朱鈴強團隊每周的學術討論也安排在周末,他透露,國外的科學家們一樣也在奇思妙想。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克雷格·C.梅洛(Craig C. Mello)為首的科學家正積極推進對各種疾病的核酸(RNA和DNA)療法。
在國外同行的啟發下,朱鈴強團隊的思路是,用基於病毒示蹤的新技術,找出若干與阿爾茲海默症發病密切相關的新大腦神經環路,並深入研究各種非編碼RNA在其中的核心作用。
朱鈴強團隊成立以來,在表觀遺傳的調整和神經環路調控兩個科研方向上都取得不俗成績,先後發表SCI論文22篇,還做出了一個名為「透腦多肽」的治療阿爾茲海默症的發明專利,尤其是《小RNA124-介導阿爾茲海默症突觸環路損傷》的論文,《生物精神病學雜誌》在發表時作為當期亮點進行了推介。「這些成果有不少都是團隊聊出來的,一個人很難完成,尤其是每周的思想碰撞,總會有不少奇思妙想。」
放開手腳避免繁文縟節
從《愛因斯坦傳》《費曼傳》《霍金傳》再到《楊振寧傳》,85歲的科普傳記作家楊建鄴教授寫了30多本科學家傳記,他看好「奇思妙想團隊」。「沒有好奇心就不能搞科研,科學的東西是以前沒有過的、未知的、不被認同的。搞科學必須有強大的好奇心,敢於奇思妙想,並非輕鬆就能得到。」
「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三個教授能碰出什麼樣的火花?」2015年12月,首批9支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在華科授牌成立時,校內不少教授很期待這種新模式帶來的變化,但也擔心壓力太大反而效果不好。
2017年,校方出臺新版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規定:創造鼓勵創新、尊重規律、寬容失敗的學術環境,資助周期內不進行年度考核和中期檢查,倡導以學術興趣為動力,關注長遠目標、瞄準學術前沿進行潛心研究。
在連日探訪中,記者也感覺到了這些團隊的壓力。有團隊負責人覺得還沒有拿得出手的成果,不好意思接受採訪。但大家都對這種潛心研究的學術環境倍感珍惜,認為這才是他們最大的「福利」。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導蘭鵬飛。記者胡冬冬 通訊員高翔 攝
蘭鵬飛不僅從自己團隊吸收力量,還跳出小圈子將觸角伸向更大的空間。蘭鵬飛團隊主動聯手呂京濤團隊,在校內舉辦了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前沿探索論壇,兩個團隊組織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校30多位教授參加的光電子前沿探索論壇,吸引了數百名在校生參與。蘭鵬飛回憶,當時他代表團隊作了《雷射測量分子的軌道與動力學》報告,不少人還提了建議,對科研的幫助很大。
截至今年7月1日,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前沿探索論壇已舉辦57期,全部由團隊輪流坐莊舉辦,每期團隊都能邀請到各自領域內的頂級學者參會,論壇已成為43支「奇思妙想團隊」的磨刀石。
說是不計成敗,但大家依然很努力。蘭鵬飛介紹,在「超快光學團隊」的引領下,超快實驗室僅2017年便發表了39篇SCI論文,而且第一作者全部是學生。一批80後、90後快速成長,工作起來都很拼,不少人已經走在光學領域的國際前沿。
「學術前沿青年團隊最大的好處是五年不考核,可以潛下心來研究自己的課題,這對於一個科技工作者尤為重要。而過去,每年的考核和報表要花一個月時間應付。」呂京濤教授把學術前沿青年團隊這項另類「福利」看得很重——良好的條件和自由寬鬆的環境讓他們能夠一心一意緊盯學術前沿。「沒有繁文縟節捆住手腳,才有更多的精力搞科研。」
呂京濤坦言,過去每年都有科研、教學、思政等三方面考核,現在沒有了科研考核。過去為了應付科研考核,往往急功近利,實際上,很多科研都需要沉下去多年,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成果。
科研不追求急功近利
一位69公斤體重的成人,日常活動能量的平均功率在100瓦以上,只需收集其中1%,就可能滿足人體所攜帶的可攜式電子器件的能量需求。那麼,如何收集人體這種能量呢?水系熱化學電池被認為是一種低成本、易放大的熱電轉換技術。據預測,熱化學電池的相對卡諾循環效率若達到5%以上即有望實現商業化應用,至今仍無法跨過這一門檻。
9月11日,華中科技大學微信公號刊發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在《科學》發表論文,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周軍教授是第二批「奇思妙想團隊」負責人,周軍教授團隊提出利用熱敏性晶體材料誘導可持續離子濃度梯度的妙想,獲得了目前熱化學電池領域最高相對卡諾循環效率11.1%。團隊還進一步開發出熱化學電池模組原型,在50攝氏度溫差條件下驅動了多種商業化電子器件,並實現為智慧型手機充電,商業前景巨大。
兩年前,首批「奇思妙想團隊」之一的韓宏偉教授團隊也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論文,研發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鈣鈦礦吸光材料,只需要簡單「印刷」工藝,6個步驟就能讓普通玻璃實現發電,而且陰天也能工作。該成果有望將光伏組件的峰瓦成本控制在0.5元以下,普通人可以用上最便宜的太陽能。
記者梳理發現,以首批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為例,他們在9名團隊負責人的帶領下成果豐碩,共發表1篇《科學》論文、1篇《自然通信》(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一批高被引論文和高被引科學家出現在「奇思妙想團隊」,迸發出強勁的科研實力。
作為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丁烈雲接受了長江日報採訪。他說,做科研有兩種,一種是自由探索,一種是有組織的創新。兩種形式能否有機結合,既憑興趣又能志同道合?這是創辦「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的初衷。
面對學術前沿青年團隊近五年湧現的科研成果,丁烈雲表示,現在有些團隊科研很有成效,有些還沒有成效,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不能完全以成果論英雄,前沿目標越遠,時間就需要越長。或許會有很多年沒有顯著成果,但不要急功近利,要有順其自然的過程,不是為追求成果而追求成果,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科學研究之路不平坦,在成功之前總有無數次失敗,失敗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
丁烈雲認為,現在的科技工作者容易受到各種學術帽子的誘惑,很是幹擾。作為學術前沿青年團隊,短期內很難出成果,學校給予一定的待遇,可以將目標定得更遠大一些。至於能否產生好的成果,拿到一些學術大帽子,不是我們追求的初衷。「我們不能急功近利。今後幾十年我國的科學技術研究,要想在世界舞臺中領先而不缺位,當下就要埋下種子。」
【編輯:戴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