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2日,《科學》(Science)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超快光學實驗室祝雪豐副教授課題組博士生彭玉桂為共同第一作者的關於在熱學系統中實現反宇稱時間對稱性的論文。
該成果主要研究耗散系統中一種稱之為Anti-PT(反宇稱時間)的對稱性,並從實驗上明確論證了在該對稱性破缺前後系統展現出完全不同的物理現象。
這將會為耗散系統研究提供全新的角度,也為對稱性理論延伸到波動系統之外的其他系統中提供了很好的範例。因此得到了Science兩位審稿人的高度評價。
《科學》(science)發表彭玉桂研究成果
部分小夥伴對《科學》(Science)的「江湖地位」不甚了解,那就讓小招給你科普一下吧!
《科學》(Science)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它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之一。
彭玉桂學長能夠在《科學》(Science)上發表研究成果,科研實力不言而喻!這位物理大神究竟是何許人也?懷著膜拜大神的心態,小招有幸實地採訪了彭玉桂學長。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科研世界吧!
彭玉桂個人簡介
求學經歷:2010.09-2014.06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物理學實驗班,本科,學士2013.12-2014.04 西班牙瓦倫西亞理工大學,本科交換生2014.06-2019.03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光學,博士,導師:祝雪豐2017.09-2019.01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培博士,導師:仇成偉
曾獲本科生國家獎學金和博士生國家獎學金
下面是華科研小招對這位學霸的採訪:
Q1:支持學長做科研工作的動力是什麼呢?
A1:首先我很喜歡物理學這種邏輯嚴謹,模型化規律化明確而且具有極強的應用潛力的科學。它能把複雜問題的表象層層剝離,呈現出清晰明白的物理圖像,而且能夠推廣到應用領域或者解釋很多生活中的場景,我非常享受這樣一種過程。
其次是在科研工作中,能夠結交志同道合的好友。當然,科學研究工作也能給我們帶來較好的收入和體面的社會地位,也是社會必須的千萬種工作種類之一,既然能發揮自己的特長又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為什麼不選擇這種工作呢?
(新加坡東海岸徒步團隊合照)
Q2:學長在科研工作中遇到過哪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A2:我的科研經歷整體來看還是比較順利的,在家人、朋友和老師同學的幫助下,我總能夠以一種樂觀的心態面對遇到的各種問題,並快速解決,進入到全新的狀態。
我剛開始讀博的時候,發現有一些科研細節問題搞不明白,諮詢導師後發現他也沒研究過,不能完全解釋清楚。
這時候我就很懷疑自己能不能把博士學位讀下來,能不能學到真本領?不過我比較樂觀,儘快去諮詢同班同學還有師兄。在他們的開導下,我明白了導師並非萬能的,很多時候自己才應該是最懂自己研究的小方向或者小領域的那個人。
後來,我繼續跟導師交流,在導師的指導下理清思路,很快就攻克了科研細節問題,進一步提升了自己鑽研攻關的能力。因此,我認為在漫長甚至有點枯燥的讀博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樂觀心態,多跟有經驗的前輩交流,沒啥過不去的坎。
當然,我現在也會主動幫助自己的師弟師妹。當他們的研究卡殼時,我會拉他們出去吃吃飯,聊聊天!希望把我們實驗室的這個優良傳統傳承下去。
生活篇
(與博士生導師祝雪豐老師合影)
Q1:你是如何與導師相處的,他對你幫助比較大的一點是什麼?
A1:講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有時出去開會,我會和祝老師住一間,兩個人一聊就聊到半夜。他會幫我分析,在當前環境下做不同選擇的利弊,提供一些我完全接觸不到的全新視角。
我開朗的性格和祝老師也很有關係,他本人就比較樂觀開朗。我能遇見祝老師這樣的「貴人」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
Q2:你在忙碌的科研生活中有何時間管理技巧?
A2:我的時間管理方案就是按事件的重要程度去排序。哪些事情比較急比較重要,那就先去做。只不過事情重要性的判斷就比較主觀,很難定。
你要搞清楚你當下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可能你現在急著發表幾篇文章畢業,那就去做實驗寫文章,這是最重要的事情;但比如說你現在的狀態特別不好,那把自己的心態擺正是最重要的事情。一切都不是絕對的!
交流篇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與仇成偉導師合影)
Q1:學長有兩次國外留學交流經歷,能否簡單介紹下自己是如何獲取這些機會的?自身哪些方面又得到了提升?
A1:我們學院對於學生外出學習交流是非常支持的!比如我在本科期間參加湖北省的留學計劃,爭取到了學院的名額。
還有 CSC留學基金委的項目對985高校開放的名額也很多,我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習。有想海外留學交流的同學都可以多多關注這一方面的信息。
此外,物理學院博士生都可以申請兩次全額資助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通過在西班牙和韓國會議中做口頭報告,我的英文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同時,我不斷克服緊張忐忑等心理問題,現在的心理素質也變好了。我也因此結識了眾多好友,彼此間思維的碰撞讓我受益良多。
最後就是,在國外時去看待中國,你會有很多新視角和新觀點,會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對國家的強大凝聚力感到震撼。
(在西班牙瓦倫理工大學和Jose教授合照)
Q2:那對於英語學習,學長有什麼獨到的經驗嗎?
A2:「不要怕丟臉」這一點很重要,具體有兩點:
一是開口去念去說,你朗讀得多,你的英語一定會變好。朗讀絕對是學習英語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二是不斷彌補你的知識盲區,然後不斷地去提高。學習的形式不重要,關鍵是要明白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還是交流,抓住每一個機會去實踐。
建議篇
Q1:身為華科物理學院的「土著」,你對物理學院的了解相當充分了,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目前物理學院的建設及發展情況嗎?
A1:我本碩博都在華科物理學院就讀,將近十年的時間吧,可以說見證了物理學院的高速發展。
說一個最簡單的數據,我剛來華科物理學院時,我們班大部分都是調劑生。問哪些人第一志願是物理?稀稀拉拉地只有幾個人舉手,但現在的學生很難能調劑到物理學院了。總之,現在想從物理學院轉出去很簡單,但是想要從其他學院轉進來就十分困難。
生源的改善只是華科物理學院發展的一個小縮影。我們目前可以利用的科研資源平臺很多,比如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國家脈衝強磁場實驗裝置以及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
學院方面,近年來相當重視師資力量建設,引進了包括20多位青千、優青在內的50多位青年教師,在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近三年物理學院共發表高水平論文近60篇。
正是一代代華科物理人的努力與進步,使得物理學科評估從我剛來華科的全國20名左右高速晉升為全國並列第七。在2017年教育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成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重點發展學科。我也算是物理學院高速發展的見證者吧!
Q2:你認為華科物理學院在學生培養這一塊有什麼特色和優勢呢?
A2:我們學院以打造「培養科學家的搖籃」為目標,因此很重視人才培養,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
像我在本科時就有機會去海外進行交流學習;而在碩士和博士期間,學院和導師會提供給你更多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以及交流的機會,去提高視野開闊眼界。
另外,我覺得我們學院整體的學習氛圍自由寬鬆,師生間的交流也很輕鬆順暢,這一點對我這樣思維比較活躍的人來說還挺重要的。
Q3:針對有志於報考華科物理學院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有何建議?
A3:第一,明確選導師的方向。選年輕的導師,如果他性格比較開朗,可能會陪你一起奮鬥。你選資歷深一點的導師,他有足夠的人脈和資源,幫你接觸更廣闊的舞臺。你要知道的是,自己需要什麼。
第二,對自己科研生涯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規劃。研究生階段在華科能夠學到很多東西,我們物理學院的對外交流項目還是比較多的,建議同學們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合理規劃自己未來的發展,提前準備。
第三,明確自身優勢。要弄清楚「能做什麼」和 「想做什麼」之間的關係,並且找到一個平衡點,一點一點去落實。
很多人抱有對物理專業的情懷選擇了這個專業,對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所達到的成就充滿了渴望,但實際上光靠情懷是做不好的,一定要明確夢想到底需要做出多大的付出以及自己能夠做到什麼程度。
就像我當時一樣,我覺得自己可能搞不定大統一場論,我再喜歡,還是選擇放棄了它,但我會轉到相似的領域去做這件事情。
小招在採訪彭玉桂學長之前,原以為他是一位不善言談甚至高冷嚴肅的科研er。
但是真正接觸之後才發現,彭玉桂學長性格活潑、善於表達,會在正式訪談前主動和小招探討一些細節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他自己自始至終都保持謙遜平和的態度,歸結自己現有的成就離不開學院和導師的培養,以及所謂的人生際遇。
在採訪過程中,彭玉桂學長也多次強調「樂觀想得開」以及「平臺機遇很重要」這兩點。面對科研壓力的「不悲」以及接連榮譽的「不喜」,讓我們看到他看似不以為意的背後,那顆清透明澈的心。
比起「物理大神」這樣的稱號,小招更願意評價他為:一個活得透徹的物理愛好者!
來源: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招生 採訪:李文紈 袁曉依 卓曼曼 文案:鄭航 卓曼曼 池軼瑄 劉亞哲 圖片:彭玉桂 編輯: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