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製火箭的00後大學生,26歲的985高校副教授,顏值與才華並存的「天才少年」,發表10篇SCI的本科生等等牛人廣受關注。讓人不禁感嘆這屆「後浪」真的是太牛了!
近日,一條大學生自製固體火箭成功發射的視頻在B站上火了。視頻中完整展現了一枚火箭從自主設計到流體仿真、製造、測試、控制並最終發射和回收的全過程。這則視頻的作者,同時也是火箭的設計者,名叫劉上,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航空航天工程專業。
疫情期間,劉上在家上網課之餘製作了這枚火箭。在研製過程中,他經歷過數次失敗。《模型小火箭發射》、《固體火箭發動機地面試車失敗》等等,網絡平臺上的30多個視頻記錄了他半年來的研製過程。
2014年,還在讀初中的劉上曾寫下「最吸引我的東西是航模、火箭、化學」。7年裡,他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熱愛,劉上表示,「我的追求一直沒斷,今後希望將熱愛變成事業」。面對火箭的發射成功,劉上表示,「很有成就感,但最終目標是用火箭送快遞」。
近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更新了教師信息名錄。其中,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李晟曼的官方簡歷顯示,她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李晟曼講述她整個博士生涯的科研經歷:持續三年日復一日的實驗,每天兩個實驗室的來回奔波,積澱了今天的成就,論文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李晟曼還展示了自己科研經歷:從一開始的研究測試,到後來寫文稿、畫圖,再到後來的投稿被拒,最後被成功接收和出刊,過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經歷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當科研遇到坎坷時,要勇於直視困難從而克服它們,而不是通過小套路來欺騙自己。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方面介紹:李晟曼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華中大今年有兩名博士入選華為「天才少年」項目,其中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項目最高一檔年薪201萬元;姚婷年薪也高達156萬元。
張霽認為自己是「努力型選手」。進入大學後,就為自己制定了大學四年規劃,也確定了考研繼續深造的學習目標。正是因為這份韌性和努力,張霽如願以償進入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繼續攻讀研究生。碩士畢業後,張霽刻苦學習考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成為計算機系統結構專業博士研究生。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張霽與華為結下了緣分。經過7輪嚴苛選拔,張霽拿到華為「天才少年」最高檔offer。
姚婷認為自己是「成長型選手」。始終在各個小環境做到優秀,再隨著環境的改變提升自己。不畏懼變化和挑戰,是姚婷成長的重要驅動力,讓她保持著勇往直前的鮮活狀態。讀博期間,她敢於挑戰短板、突破局限,走進系統結構研究領域,把握各種研究課題、論文寫作、參加學術會議、出國學習交流的機會。
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2020屆畢業生胡啟錕是人稱「胡博士」的科研達人。在南科大就讀本科不到四年的時間裡,胡啟錕在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17篇,其中在Adv. Energy Mater.、ACS Appl. Mater.Interfaces、Solar RRL等SCI一區期刊上作為一作或共同一作的論文有10篇,累計影響因子90以上,有6篇被選為封面論文。論文總被引100餘次,H因子6。他還多次被一些學術會議邀請作口頭報告,並有三項國家發明專利正在資質審查。
大學四年,他浸染在科研的世界裡,收穫了豐富的科研經歷和成果。2020年,胡啟錕還榮獲了勤學上進類別「廣東向上向善好青年」榮譽稱號。他即將奔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開始他科研路上的下一段旅程。
(來源:中國青年報、華中科技大學、南方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