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傳播體操第241篇原創文章
文/鄭卓然 來源/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
「網抑雲陰樂」的梗,當然不是「喪文化」的爆發,而是「抵抗陰陽怪氣」那一波網絡文化的延續,「網抑雲」的稱號,便是對陰陽怪氣的嘲諷,而喪文化在幾年前就已經就過時了。
要說解構主義,陰陽怪氣應該是網上最新的一次風潮,你可能看過這個句式:
「不是吧,不是吧,不會真的有人XXX吧?」
或者你也看過陰陽怪氣的廢話生成器(建議每個新媒體運營都學習一下):
「雪碧比可樂好喝是怎麼回事呢?雪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雪碧比可樂好喝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吧。雪碧比可樂好喝,其實就是我喜歡喝雪碧,大家可能會很驚訝雪碧怎麼會比可樂好喝呢?但事實就是這樣,小編也感到非常驚訝。這就是關於雪碧比可樂好喝的事情了,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在評論區告訴小編起討論哦!」
或者還有最近流行的回覆段子:
「這件事大家懂得都懂,不懂得,說了你也不明白,不如不說。你們也別來問我怎麼了,利益牽扯太大,說了對你們也沒什麼好處,當不知道就行了,其餘的我只能說這裡面水很深,牽扯到很多大人物。詳細資料你們自己找是很難找的,網上大部分已經刪除乾淨了,所以我只能說懂得都懂,不懂得也沒辦法。」
當然,誇張的陰陽怪氣本身,便是對陰陽怪氣的批判,這方式十分年輕人,也十分鬼畜區。
我們以前在寫藥水哥、郭老師相關的文章中曾經判斷,網際網路上風靡一時的土味文化已經走到頭了,而土味文化將讓位於更加大眾普適的「硬核文化」,以及更加抽象小眾的「藝術文化」(對,不是那個藝術,而是那個藝術)。
現在看來這個判斷前半部分基本正確,今年上半年確實沒看到頭部的新土味網紅出現,活躍的依舊是GIAO、冬泳怪鴿、藥水哥等人,而前些年的手工耿、美食作家王剛、華農兄弟聲量明顯減弱了。反而是知識類創作者、深度創作者迎來了流量紅利和用戶認可。
不過,我們並沒有預料到「陰陽怪氣」這一網絡文化的興起,儘管它的出現現在看來合情合理。
網絡文化自然是跟網絡用戶情緒相關,尤其是年輕網民群體的情緒。「網抑雲」的梗在今年七月中上旬開始集中出現,似乎最初出現在抖音,有意思的是,「網抑雲」的梗正好承接了「後浪」漸弱的話題熱度。
當然,我們認為,大眾對「後浪」的嘲諷,與對「網抑雲」的嘲諷,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同一種情緒。
今天的年輕群體更加現實,也更願意戳穿泡沫與幻想,直接面對「所謂的真實世界」,這點反應在他們的內容偏好上,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可以發現,B站上不少播放量較高的科普類視頻,大多會採用一種類似「陰謀論」的內容表述方法:
你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世界,它背後還有很多內幕和利益關係,我來告訴你。
聽上去就像是早年間火爆的《貨幣戰爭》系列作品……但在宏大敘事和內幕揭秘手法下,不得不說年輕人很喜歡。突然意識到原來有個羅斯柴爾德家族在控制一切,這種激動人心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戳穿泡沫出現的,可能會是另一個泡沫。
年輕人對真實和現實的追求,在於今天並非一個具有理想主義氣息的奔騰年代,畢竟經濟確實在放緩、階層在固化、人口紅利還在消失,對於年輕人確實算不上友好。
而在年輕的「後浪」看來,前輩們可能是時代紅利的受益者,如果開始居高臨下或者指指點點,有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嫌疑。前輩們說「奔湧吧,後浪」,後浪們只需一句「奔湧能讓我買得起房嗎」就可以讓前輩們閉嘴。
年輕人沒有說出的潛臺詞是「那些成功者,當然不乏自身努力,但終究也是運氣好碰上了一個好時代」。
不同時代的「成功機率」當然是不同的,這無法被否認,不然為什麼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過偉大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而一百多年前他們卻集中爆發。
後浪們希望前浪們認清這一點,不要裝腔作勢,自覺採用更加平等的對話姿勢。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在B站上發布了一則馬雲的講話視頻,說「商業本身是最大的公益」,立馬引來了後浪們的反彈和嘲諷,最後只能將視頻刪除。
年輕人對抗「成功前輩」的手段,在於抓住他們的黑歷史、公司原罪不放,這可能也是年輕人們擁有的為之不多的手段了。比如說關於騰訊的B站視頻上,大概率會有關於「遊戲充錢」相關的負面評論,關於阿里的視頻,也常有「福報」等評論……整體看下來倒是小米/雷軍在年輕用戶中的評價還不錯,當然,老一輩的藝術家們在B站上的口碑也都不錯……
說回「網抑雲」事件,網易雲與同樣受內容爭議的知乎不同,它本質上是一個音樂播放器工具,疊加了歌單、社區等屬性,這兩年還做了一些mlog、雲村之類的騷操作我們暫時還看不太懂,不過「樂評」板塊一直是對外營銷的亮點。當然,網易雲所謂的「樂評」,其實只是用戶聽音樂的一些感受文字,極少有專業音樂評論。
「網抑雲」事件的出現,其實意味著這個產品已經有些跟不上年輕人的節奏了,年輕人們未必喜歡前輩們喜歡的樂評,對「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之類的太宰治金句,只覺得是無病呻吟。
一些年輕人們或許會來一段內心OS:你抱歉個啥,我買不起房都還沒抱歉,你失個戀怎麼就要死要活的……
網易雲上文字抑鬱,也許並抵不過今天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持續的抑鬱強度,年輕人們有理由對它不屑一顧和嘲諷。
今天的年輕人壓力已經夠大了,已經不怎麼吃文藝小資小清新那一套了,只有小清新們才會搞出什麼「喪文化」那套出來,現在年輕人還聽民謠嗎?也許不得不承認,網易雲已經進入中年,產品思路必須改變或迭代,而與此同時,一大批內容產品或許都將相繼淪陷。
這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而是一個關於年輕人的長久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