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00後性生活調查:前浪與後浪到底誰更浪?

2020-11-23 虎嗅APP


與00後性生活相關的話題,似乎從來和「保守」談不上任何關係:


快手上的未成年媽媽一度刷屏,一張張稚嫩的臉龐下,被撐得鼓鼓的肚皮讓所有人都無比驚訝;社會新聞中,年輕一代對性的興趣和試探,也總是讓人瞠目結舌。


如果你碰巧認識幾個00後,他們對性的態度和嘗試的勇氣,也在很大概率會讓你不由得感嘆:太猛了,太早熟了。


所以00後浪嗎?


最近,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計生協中國青年網絡、清華大學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共同發布了一份《2019-2020年全國大學生性與生殖健康調查報導》,與想像中的數據不同,00後的性觀念並沒有真的非常開放。


舉例來說,在是否能接受婚前性生活這一問題上,不能接受的比例是35%,其中男生25%,女生45%;而不能接受一夜情的比例,則高達78%,男女比例依次為67%和87%。


這兩組數字的開放程度,應該並沒有達到你的想像。


於是,我們找到了分別屬於00、90、80後的7個男女,聽了他們講述各自的性生活和觀念,有了新的想法。


從第一批80後成年的1998年開始,到00後正值青春的現在,年輕人對於性的觀念也許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然,也有很多東西都變了,比如更多的女孩子學會說「我要」和「我想怎樣」了,以及更多選擇的性玩具、更多的變裝和角色扮演,更多的自我探索,更多的高潮迭起。


00後:處子之身的成熟


在所有的採訪者中,18歲的女孩洛離是表現得最熱情的一個,因為她「一直想和大人們聊聊這件事」。洛離出生在一個沿海城市,去年秋天剛剛開始自己的大一生活。


「一個疫情,打回高中生。」——洛離指的是她在家上了三個多月網課,期待已久大學生活,還未完全開始就暫停到現在。


用洛離的話說,她是那種對自我探索很有熱情的人。「我第一次自慰是初中,其實不算是自慰,就是碰巧發現了這件事,一般女孩子遇到這種事可能就過去了吧?至少我周圍的人是這樣的,不過我就開始搜有沒有人和我有相似的經歷,結果真的挺多的。當然我並不沉迷這件事。」


《性愛自修室》中,高中生的性困惑千奇百怪,亟待解決


在洛離眼中,性這件事有著很大的男女區別:「我覺得大多數男生,在第一次之前,都已經自慰過了,但是女生就沒有。女生一般都是在第一次之後才有,高潮也是如此。」她反問道,「是不是這樣?」


在放寒假之前,洛離買了一本《神聖的歡愛》,因為怕媽媽發現,就放在了宿舍。


「真的後悔沒帶回家。」她停頓了一下,「其實也沒有,有點看不下去,還是看網文更好玩一點。」


當然,洛離指的是色情網文。


不過,洛離至今還沒有過初體驗。


「但我朋友都不知道,我跟他們說我暑假時做的,跟一個同學,但其實沒有。」洛離有點不好意思,「她們都有男朋友了,開學大概兩周吧,有天熄燈後她們就開始聊,其實我們同宿舍只有兩個人不是處女,其他都是,但我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就沒忍住撒謊了。」


洛離說自己並不會謹慎挑選第一個性體驗的對象,「我感覺我比同齡女孩都更早熟一些,在性這件事上,那兩個人雖然有男朋友,可是她們完全不懂性是怎麼回事,會把這個當成是——因為愛對方,所以給對方的,你能懂嗎?『給』這個字。性怎麼能是一個人給另一個人呢?這是兩個人的事情——當然也可以就是一個人的事情,但肯定不是給。


而她之所以不會謹慎挑選第一個性體驗的對象,是因為她覺得,初次必定是糟糕的。「我不知道會有多疼,但只要疼,就一定不會很好吧,疼即便是誰也不會感覺好吧。但如果能碰到一個和我一樣的人就好了,兩個人都對這件事感興趣,不要那麼不好意思,可以暢所欲言地談自己的感覺,那真的是太棒了。」


洛離說,她覺得自己的未來可能會和很多人發生關係,但大部分應該不是因為談戀愛。


「現在不是有開放式關係了麼?我想像中啊——想像中,我是可以接受的。經常看到一些調查說中老年人的性生活頻率,我覺得太可憐了真的。當然我也不是說性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可它真的還挺重要的。」


我是在抖音上找到的洛離。視頻裡的她用著當下最流行的特效和濾鏡,看不出本人的樣子,在一條帥哥的視頻下評論,「記住你是第127號」——這是抖音上非常常見的評論,指的是這是她第127號男友。像她的這個玩笑一樣,她對未來的暢想,或許也並不那麼認真肯定。


說到這裡,洛離突然想起了什麼:「我覺得可能我那倆姐妹,是因為沒有高潮過吧,我覺得沒有高潮過,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個『給』男生的事情,是男生自己的事情,她們還不知道在這件事裡女生同樣可以很享受…所以可能,應該先教會女生自慰,就像男生都會自慰一樣。」


洛離開學在即,她現在最煩惱的事是,如何在宿舍使用跳蛋。那是她上個月剛剛買的小玩具,「這個東西唯一的缺點是,可能讓我更懶得交男朋友了。」


剛剛滿18歲的洛離,沒有初體驗,還談不上早或晚。


三年前,全球知名保險套品牌,曾針對16~55歲用戶做性行為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初體驗平均年齡為22歲。


而今年的這份《調查報告》結果顯示,00後、90末,從大一到博士生初次性生活的比例是呈絕對上升趨勢的,其中大四有一半以上的人有了初次性體驗,而到了博士生,有性體驗的人達到66%——仍有三分之一的人未曾有過。而初次性行為的平均年齡則為18.52歲,比三年前的調查提早了三年半。


一位90後的男性留學生跟我們講過這樣一件事:華人男性留學生們有次聊天,聊到初體驗年齡,結果發現,南方人要遠遠早於北方,沿海城市的人要遠遠早於內陸城市,其中如福建、廣東這種靠近港臺的地方,初次性體驗年齡更早。


「當然留學生的生活本來就比國內開放,有個深圳的男孩跟我說,他周圍都是十三四歲就做了,但是這在北方人的我看來就很不可思議。社會氛圍這件事是真的存在的,如果周圍的成年人都常脫褲子,小孩也就不會太保守。


《好想做一次》中,性與被肯定緊緊聯繫在一起


和洛離相比,03年出生的韓方對性的態度,顯然更為傳統。當然,畢竟他還是高中生。他的自我介紹是「科幻迷」,這對於高中生來說,幾乎是「交不到女朋友」的代名詞。


韓方說,雖然當事人都覺得自己沒公開說過,但其實都看得出來,「比如,三個女生在那邊小聲說話呢,突然有人尖叫大笑,然後另外兩個『噓噓』的,就知道肯定是有人在說和男朋友的事情,臉上的表情都不一樣。」


韓方覺得,自己應該會在大三或者大四的時候經歷第一次。「大一的時候應該還會挺傻的,大二能好點,沒準能交個女朋友,然後大三大四就水到渠成了。」


根據韓方的分析,他們班大概有兩三個女生和五六個男生已經有了性生活了。「其實大家都覺得男生之間愛聊這個,我不知道別人,至少我和朋友之間不怎麼聊,我是說不怎麼去議論別人的性生活,我們會分享一些資源,最多討論一下誰胸大,其他的不怎麼說。但是我們同年級有個女生,就是穿得比較暴露那種,我老能聽見女生議論她,說的都挺髒的。」


韓方說,可能因為喜歡科幻的緣故,他覺得自己比周圍的人成熟。「我不會像有些男的那樣,把和女孩上床當成一件可以炫耀的事情,所以不會花太多心思在這件事上。而且你使勁去追一個女孩,其實也沒必要,只要你好,她們會主動喜歡你。」


韓方自認為,自己現在不夠好,所以沒有女孩喜歡。


而當問到性玩具,比如飛機杯時,韓方顯得很不好意思。「沒用過,我周圍也沒人用過,至少沒人說自己用過。我還是希望我以後女朋友是那種比較清純的,太奔放的人我覺得我駕馭不了,比如她突然掏出一個什麼東西,我會挺不好意思的,這種事還是應該男生比女生更大方一點比較好吧。」


說完這段話,韓方思考了一會說:「這段話要不別寫了。」


然後很快又說:「算了,寫吧,沒事。」


相較於已經逐漸退出新媒體注意力範疇的80後,以及一度被分析得明明白白的90後,剛剛走進主流視野的00後,顯然是更未知的。誠然,他們擁有所有年輕人的共性:大膽並認為未來是可知的——後者在女孩身上比男孩有更強烈的體現。


同時,他們也有很多不同。網際網路的便利,VPN的普及,讓大多數人都能幾乎充分掌握與性相關的基本知識,「結婚一年為懷孕,錯把菊花當xx」的社會新聞,大概會在00後身上絕跡了。


在這其中,網文也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雖然裡面會誇大性體驗和人體構造,但也普及了各種與性相關的知識點和觀念,比如特殊性癖、開放式關係。你幾乎可以預見,在他們經濟獨立後,性玩具購買量的大幅度增長。


最讓人欣慰的是,00後對待自己的身體比90後、80後更負責了。在淘寶上搜某高級品牌的性玩具,你會看到不少學生購買或詢問,而隔壁便宜的山寨品牌,卻無人問津。


90後:性觀念正在變化中


交友軟體剛出現的時候,社會討論度一度非常高,當然很快就變味了。打開國內知名交友App,如果你的頭像用了漂亮女性的照片,不出10分鐘,就會有人發來信息:


「約嗎?」


《調查報告》顯示,在偶遇性行為一欄中,男生的比例為22%,女生則是14%。


26歲的北野,屬於那22%。他目前月薪35k,他說是同學裡最高的。


北野在上海長大,工作兩年後來了北京,目前在電商行業裡做到了總監級。因為最近快要到購物節,每天都忙到12點之後,所以我不太理解為什麼他會接受採訪。


「放鬆一下吧,之前也接受過媒體朋友的採訪,但他們聊的都是行業和消費相關的,找我說性的是第一次。性是個刺激的話題,或許跟你聊完,我也會有新的想法,比如用到工作裡。」


北野的朋友圈很像爆款文中精英男的範本,但並不是讓人討厭的那種,看起來精緻的生活卻沒有一絲炫耀感,沒有壞情緒、沒有抱怨,正面、積極、專業、有趣。


「把約炮掛在嘴邊的男人還挺糟的,我覺得只有自卑的人才會這麼幹吧。」


「你約過嗎?」


「沒有。我不太信任這種陌生關係,覺得危險吧,你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常幹這事,也不知道她是什麼人。我有過一夜情,但是真的是朋友聚會裡認識的,雖然我喝醉了,但至少我覺得這個人看起來是個會保護自己的、靠譜的人。她懂得保護自己,你才安全。」北野說,「就像如果一個陌生人強烈要求你不戴套,你就更要戴一樣——或者最好就別幹了,反正我聽到這句話會挺害怕的。」


北野在大二有了初體驗,這比我想像得稍微晚一些。他的第一次,是和學校裡的老師。


「她不是真正的老師,是後勤部門的,但我們都管她叫老師。她特別年輕,我覺得也就比我大最多三四歲。那時候因為運動會我老找她,後來她勾引的我,就在體育器材室裡發生的。」


我無從分辨這件事的真假,而且北野和年輕的老師也並未真的發展下去。


「我後來一直沒有女朋友,到大四才有,也不是同學,是實習公司同屆的一個女孩,但很快就分手了。」


北野說,自己可能有親密關係恐懼症。


「我也不嚮往這事,可能男的都沒有女的那麼需要這種關係?我甚至有時候覺得性關係也不是必須的。雖然感覺不一樣,但你的確可以自己解決這件事。」


在《調查報告》中顯示,關於性需求,男女結果呈現出相反的狀況,完全沒有性需求的男生只有4%,女生28%,而經常有性需求的男生佔18%,女生只有4%。


北野說,所有人都有性需求,但性需求的實現方法有很多,不一定非要戀愛、甚至不一定需要一個對象。「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華爾街之狼》,裡面的人會在辦公桌下面手淫,其實好多電影類都有類似的情節,比如和人第一次約會前先手一下,你的欲望被釋放出來了,你就不容易被牽制。」


《華爾街之狼》中,瘋狂的不僅是金錢世界


北野說:性是上帝發明出來的一個籌碼,不管是對男人還是女人,所以別把它想得太重要。


「如果你是一個很有性吸引力的人,你可以用這個完成很多事——當然我說的不是性交易這種很Low的事。有性吸引的人,真的會生活得更順利,雖然也可能會遭遇很多不順,就看你會不會用了。」


「所以你絕對不會去性交易?」


「當然了,我又年輕又帥又有品位,她們應該給我錢。」北野說完自己先笑了起來,「這或許是個思路。」


《炮友》中,男女主角展開了一場純友誼性關係,從初衷來看,他們最終失敗


雖然同樣不會選擇約炮,不過97年的念夏並不是出於安全考慮,更多的是觀念上的抗拒,她即將大學畢業,接受採訪的時候,她男朋友也在身邊,她說:「我倆想法基本都一樣。」


「20歲之前覺得太小,拒絕發生性行為,以前談過的男朋友也會覺得我太保守,那時候我覺得只有到結婚才能發生性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和男朋友感情也挺好的,交往七個月的時候發生的。我覺得感情到了一定程度都會想要吧,見到喜歡的人肯定想親親抱抱啊,和喜歡的人做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周圍的朋友也都能接受婚前性行為,不然萬一結婚後倆人性生活契合不到一起,很可能會出軌、離婚。」


在念夏的朋友中,還沒有性經歷比較豐富的女生。「3個以上我覺得算豐富吧,現在還是男性朋友的性經歷比較豐富,周圍的人也都能接受,但是對女孩子還是有點區別對待的。」


儘管如此,但性別差異已經逐漸在縮小,《調查報告》顯示,性行為感受一項,男生感到不享受、無感、享受的比例分別是:4%、11%、85%,女生的比例則是:5%、14%、81%。不得不說,年輕女性在性關係中的幸福感,有了很顯著的提升。


回看十年前,中國人口協會、中國婦女兒童事業發展中心共同發布的《中國女性性福指數調查報告》,以18~30歲為主體調查對象的報告顯示,女性不享受、無感、享受的比例分別是:29%、39%和32%。


這一點在念夏身上有所體現,為了性生活更加契合,她和男朋友會持續交流溝通自己的感受。為了增添性生活的情趣,他們也試過看小電影、角色扮演,買情趣內衣。念夏是JK控,她說她對角色扮演最感興趣。


「和閨蜜肯定也會聊,聊天記錄都是不能見光的哈哈哈哈…我們會討論比如時間長短、舒服程度、是否戴套…」她笑了起來,突然補充道,「一定要戴套!一定要戴套!」


「性幻想還是會有的,但是也實在都不切實際,明星佔大多數吧。我感覺張藝興的粉絲應該挺多幻想這個的,他有好多舞蹈動作都是日天日地日空氣的。我的話比較喜歡易烊千璽,有點顏狗,只是看著就賞心悅目,想得最大膽的也就是牽手和擁抱,不想玷汙了神仙弟弟,我不配。」


而除去少數尚在校園中的95後,大多數已經步入社會的90後們,都在性這件事上,顯現出與80後的截然不同:


對於他們來說,性,不再意味著什麼,而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想和喜歡的人做,那就和喜歡的人做,如果沒有伴侶仍想做,就打開App——就像想點餐就打開叫餐App一樣。它已經成為這個物質極大滿足的社會裡,玲琅滿目的其中一樣「商品」,不再有像上一代人那樣對它的到來區別對待的特殊需求。


它不再出現在生活的To do list之中:可以有,可以沒有;可以很隨便,也可以很有儀式感;可以選擇放浪,也可以選擇保守——而同樣的保守,對於80後來說,更多來自於突然的開放後,還沒來得及反應過來的一種「被動」的接受。


性對90後來說,就像Wi-Fi與即將到來的5G,即便眼下還不是,但定會變得稀鬆平常。


80後:所謂的開放,也帶著一絲壓抑


在交友App上尋找男性採訪對象時,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在經歷了20多次被拒絕後,終於,31歲的張雷答應了我。


張雷說:「你要能把我勸回家,我也挺感謝你的。」


張雷是小鎮青年,後來在鄭州上大學,畢業兩年後才來了北京,妻子是大學學妹,隨他一起北漂,那時還是女朋友。


「我以前是那種挺傳統的人,想著大學畢業後能在鄭州安頓就挺高興的了,但是剛工作那兩年特別順,當時北京有個機會,我覺得自己還能往上走,就來了。」


張雷的第一次是和妻子,在大學時就發生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以為自己這一輩子就只有妻子這麼一個女人了。


「可能也沒有,工廠裡也挺亂的,只不過玩得開的女的歲數一般都挺大的,我那時候才20出頭,也不愛跟她們逗。」


來北京之後,張雷的世界一下被打開了。


《萬箭穿心》中,丈夫忍受不了妻子的市井,與溫柔的女同事出軌


「同事有一次在小群裡發了外國色情網站的連結,我以前從沒自己上過黃網,雖然買過盤,但是就那麼幾張,而且我媳婦也都老在家,不方便看,所以一直沒太研究過這事。」張雷說起過去,有點不好意思。「第一次翻牆時覺得還挺驚訝的吧,原來得到這些這麼容易,那一陣子特別上癮,看了得有上千部。也想過,要是小時候就知道這些,是不是現在的生活根本不是這樣的。」


接下來,雖然覺得對不起媳婦,但他還是開始實踐了。


「我真的覺得挺對不起她的,我媳婦是那種挺保守的女的,在床上也沒有太多反應,容易不好意思。我剛開始看片的時候,試著想跟她玩點新花樣,她都挺抗拒的,我讓她跟我一塊看,她也不願意,還不許我看。」


張雷說他完全能理解他媳婦的抗拒,觀念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了的。


可他等不了,他很著急。


於是,張雷開始出軌。


「理想和現實差距還是挺大的,一開始約的時候失望過兩次,但那幾年女的還算好的呢,現在修得更厲害。」張雷笑著,「要是不見面還行,你修修也就得了,都要見面了,你修那麼嚴重,真有必要麼?」


除了交友App,張雷還當過一陣子兼職網約車司機,和其中一個乘客發生過一夜情。


「我一般會選一些比較普通的,可能稍微胖一點,或者年紀稍微大一點,我不介意,這樣約上的概率更高。」


張雷說,他有自己的原則,每個月不能超過一次。


「這個量用完了就用完了,不能超量,一旦開始超量,我覺得我媳婦肯定會發現的。」


「所以你一共約過多少次?」


「一開始每個月一次,去年差不多兩個月一次,三年了,你算吧。」


我問張雷,打算在什麼時候結束出軌,或者結束婚姻?他說,他想過好多次這個問題,但從來都沒有結果。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可能在等她發現,想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也或許什麼都不會發生,她可能就原諒我了,然後我徹底悔改,我們從此過上安定的生活。」


張雷說:「也或許現在就是結束了,因為疫情,我這半年都沒約過。我覺得出軌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因為出軌染病傳染給我媳婦,那真的太王八蛋了。不過也沒準,就這麼結束了,看吧。」


「那為什麼現在還會刷交友App?」


「習慣了吧,最近真的只是聊聊天。」


與採訪張雷一樣,尋找80後的女性採訪對象同樣困難,雖然有幾個人初步有了採訪意向,但談話的重點往往都落在婚後性生活的無趣。80後難道沒有性福的女性嗎?


有的,陳雪就是。


和陳雪的對話是斷斷續續的,她33歲,北京人,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目前單身。


「你知道嗎?葉永烈今天去世了,我不知道你這個年紀知不知道他。他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之一,我今天看到推送時突然想起來,那套書我其他的都沒怎麼看,唯獨《心理 生理學》那一本,都被翻爛了,我媽一度以為我長大想當心理學家。」


深夜11點的微信上,陳雪突然發來這麼一段話。


「也不知道這事是不是註定的,有些人就天生對性更感興趣,有些人就天生比較冷淡,我可能是前者。」


陳雪離過一次婚,後來也有過長期戀人關係。她說日常生活中,她是那種看起來比較普通的女性,打扮得體,工作能力尚可,沒有過度的物慾,也談不上難看或者很美。


但是她從小就對性這件事有著無比的好奇。


「小時候家裡不是都會給女孩子買娃娃嘛,然後我們就會帶上自己的娃娃一塊玩,一直持續到小學一二年級我們還這麼玩。每次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一起開糖果店,或者過家家之類的。但是你知道等她們走了,我自己玩的是什麼嗎?」


「什麼?」


「開妓院。」


陳雪說完自己笑了起來,她說她當時根本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但她就是莫名樂意這樣做,電視劇裡,花枝招展的姐姐,總是比一本正經的姐姐要好看。


《倫敦生活》裡,女主角此刻自慰時看的視頻,是美國前任總統歐巴馬的演講


「我對特殊性癖特別感興趣,但是很奇怪,比如一個很對我胃口的情節,有些暴力的那種,我只能看書,不能看片,視覺衝擊力太強的話,我好像也受不了,看書時那種想像中的畫面更適合我。」她問,「這是不是又開放又保守?」


不過雖然喜歡更刺激更激烈的性,陳雪在現實中並未真的實踐過。「我有十多個,一半是戀人,一半是一夜情,可能跟一般80後女性比算多的?至少跟我周圍的女性朋友比算多的,可我從來沒試過SM或者玩一些更刺激的。」


「我沒辦法和自己的戀人或者一夜情對象,很坦誠地說出我的需求,從我第一次開始就是如此。你提了,對方會覺得你很奇怪,或者對方試圖去附和你,卻做不好,你就會覺得很尷尬,又覺得對對方來說是一種負擔。不抱任何希望就不會失望,女人總是羞於在性裡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挺悲哀的。可我沒辦法,或許90後、00後可以了?要是的話,那我真的羨慕了。」


陳雪說,她有很多性玩具,但大多數只有她一個人玩過,她曾試著給一任男友展示過自己的玩具,對方的反應是「不喜歡」。


疫情期間,她又買了可以根據音樂改變震動頻率的跳蛋,「其實也不是新出的,但我沒有嘛,新鮮感大於實用性。」


而陳雪不知道的是,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報導的中國性玩具大亨吳偉曾提到過:2003年,是中國性用品爆發的一年,銷售額比2002年翻了五倍。


而2003年,正是非典的那一年。


在性這件事上,80後是矛盾的一代。


他們在幼時所接觸的性觀念,往往保守而壓抑,青春期初入網際網路,或多或少接觸到了色情產業,各種粗製濫造的作品和真假難辨的信息,他們一面排斥一面好奇。在成長的過程中,大多數人選擇了遵從傳統觀念,而他們的保守是被動的。


而當各種工具及網際網路工具洪水般地湧來,性變得比從前任何一個時刻都更唾手可得,保守的80後,想要彌補自己遺憾的青春。至於「報復性消費」中有多少來自於真實的需求,又有多少是衝動的宣洩,已經無法做出明確區別。


後記


採訪完的幾天裡,洛離還偶爾會主動在微信上說話。有一天,她說她剛剛在遊戲的公屏裡看別人聊天,兩個女孩,一個12歲,一個15歲,在很沒有掩飾地討論著戀愛。雖然不斷地被屏蔽關鍵詞,但所有人依舊看得懂,那個15歲的女孩,剛剛有了初體驗。


洛離問我們,會不會覺得她很幼稚,就像她看那兩個女孩的心情一樣。


「我看著她們,覺得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討論什麼,進而我在想,我可能也沒辦法像我想像地去那麼自由地享受性,對待性。」


洛離說,她們聊了不久就下線了,因為每天10點,遊戲會強制18歲以下的玩家下線。在那之後,公屏裡就再也沒有人說話了。


《性愛大師》中,研究只能在妓女和妓男身上展開


美劇《性愛大師》中,描述了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場性革命,實驗者威廉·馬斯特斯和維吉尼亞·詹森用最直接的方式旁觀、記錄、分析著性行為的種種,受到巨大阻撓,也推翻無數陳舊的思維。


直到最終,他們成功了,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改變了當時社會對性的避諱和無知,也改變了此後無數人的人生。


可直到今天,我們仍只能透過畫面、聲音、文字來記錄和比喻這個獨特的身體感受,來試圖讓另一半了解。雖然所有的描述可能都無法精確,甚至無法形容出那感受的十分之一,但我們仍舊不斷地在這麼做。我們在科幻作品裡試著幻想性別互換,幻想可以通感的機器,為的是讓男人體驗穿上小裙子的快樂嗎?為的是品嘗一個別人吃過你沒吃過的美食嗎?


當然不是。


這一切的一切,都終極指向這個讓身體震撼的感受。


從洛離到陳雪,相隔15年的時間,在他們背後,無數的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思考和探索自我。一切變得更開放了嗎?是的,從數據上來說是的,然而人並不是數據。


在後浪的浪潮中,仍有人搞不清楚對方甚至自己的身體構造,有人困頓於第一次的不快經驗,覺得不如自己解決。人不是數據,身體不是機器,《調查報告》背後的年輕人,仍是不確定的,以此時的觀念和經歷去推測未來的走向,顯然是輕率的。


前浪和後浪到底誰更浪?這大概是個永遠無解的話題,在種種外力的作用、偶發的機遇下,每個人、每個時刻,都可能會迎來新的高潮。


可以確定的是,在技術和觀念不斷革新的此刻,每個人都有更多機會,更浪一點。




相關焦點

  • b站《後浪》:前浪後浪浪一浪,看誰躺在沙灘上,skr~skr~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序言:5月4日青年節前夕,b站在這一天發布了一個名為《後浪》的小片子,由著名60後演員何冰演講。該片旨在於表達他們這一代人給予80後、90後、00後這樣的青年人的厚望。其中,融合b站中的諸多優秀up視頻中的片段,以展現新時代b站1.3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然而,此片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 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 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2018-10-15 11:45:29 來源:全球紡織網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 前浪不忘,後浪之師 | 大家視角
    等等,中浪是誰?為什麼會有人自認是「中浪」?自認是「中浪」的,大多是前浪算不著,後浪看不上,直接被「前浪」望向「後浪」的「羨慕、敬意和感激」目光掠過的,在「奔湧吧,後浪!」視頻中難覓蹤影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們……要想理解中浪的心情,需要先了解一下阿里巴巴前參謀長曾鳴教授提出的「三浪疊加」。
  • 80後黯然退場,90後瑟瑟發抖,00後開始造火箭,後浪厲害了
    講真的,現在已經是00後的時代了,80後黯然退場,大江東去,90後躲在角落裡瑟瑟發抖,我們還能有點發揮空間嗎?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衝擊,萬物生長,煥發生機,屬於後浪的他們帶來了新的活力。在B站的視頻裡,很多人曲解了後浪的含義,在他們看來,後浪就是整天過著精緻的生活,到處吃喝玩樂,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
  • 「僧多粥少」,「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被《後浪》刷屏了。「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學術界的「後浪」們又過的如何?
  • 再談《後浪》:「前浪」的讚美為什麼不被年輕人買帳?
    《後浪》所傳遞的積極主題是真實的,現代文明的發展確實帶給了年輕人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機遇、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選擇。但是,視頻的初衷是「來一場不同代際間的平等對話」,卻似乎缺少了「後浪」的視角——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多樣化的「後浪」的視角,這也許是導致視頻引發的激情澎湃漸漸消退之後,引來更多爭議的最根本原因。
  • 航空公司後浪們
    我們把80年代第一輪浪潮、90年代第二輪浪潮中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前浪,2004-2006年間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中浪,2014-2016間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後浪。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究竟是前浪繼續引領潮流,是中浪還後來居上,還是後浪開始奔湧!
  • 一名90後後浪的深度自白:我也曾拼命逃離農村,逃離無能的父母
    兩代人的隔閡就這樣被拉開,兒子滿眼嫌棄厭惡的看著父親時,提醒我們注意,一種新的後浪與前浪之關係。但其實,《後浪》這個視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前浪的狀態,這個視頻裡無論後浪還是前浪,其實都不具有代表性,所謂何冰那種高高在上的對待後浪的姿態,或者說以一個前輩的姿態鼓勵後浪的資格,也只有少數成功者配擁有。
  • 2021,「後浪」可期
    半月談評論員 張婉禕2020年,「後浪而時代的浪潮,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找尋方向的機遇與契機,無形中決定著「後浪」的模樣。青年是成長中、活躍著的群體,抽象的概念無法概括生氣勃勃的青年,要了解青年必須走近青年,看那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如何詮釋青春。 那是一張張堅定的臉龐,正向社會訴說著何謂理想。張騰是一名鐵路工人。
  • 被央視點名,00後大學生自製火箭成功發射:真正的後浪,源於熱愛
    今天,B站給我推送了一條熱點:00後學生自製火箭的視頻。我被這個視頻燃爆了,這個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一的學生,在疫情防控時間,在上網課之餘自己動手做了火箭。01 大眾眼中的「後浪」同樣是後浪,今年五四青年節突然爆紅的、坐擁400棟樓年收租24億的93年房姐。
  • 不要被B站視頻《後浪》打雞血,現在的年輕人哪兒有什麼選擇權?
    畢業就進去了「社畜定律」,面對「資本家」的剝削,高房價的壓榨,找工作要面對996,生孩子要考慮學區房,所謂的選擇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私人愛好罷了;整個短片都是以前浪的視角,前浪的口吻在看後浪,它表現出了前浪所想像,所期待的那種「後浪」形象,更像是前浪們給後浪的「毒雞湯」;員工被迫接受996,認同996,拼命奮鬥,用身體去換那點微薄的工資,不加班還要被判賠償,最後得利的永遠都是前浪
  • 主日分享:長江後浪推前浪
    做教會首領的,要有眼光去提拔後進,要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甘地之所以能以「非暴力」運動使印度和平地獨立,乃因常聽英國司布真的講道及大文豪託爾斯泰「愛的生活」的鼓勵。大布道家慕迪也懂得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在一次布道會,他帶了一個大人,二個小孩信主,回來告訴家人說:「我今天帶領兩個半人信主!」(兩個小孩,一個大人!)明白,小孩要比大人要有時間來事奉主。門徒造就的工作是何等重要啊!反之,年輕的信徒要懂得如何做門徒!多少時候,年輕信徒只奢想著屬靈的地位,甚至用人為的方法爭地位名聲,卻不肯下功夫付代價去做門徒,實在可惜可憐!
  • 刷屏的《後浪》被翻譯成英文了!
    5月4日,B站發布了一個名為《後浪》的演講視頻,相信小夥伴們都看了吧?視頻上線後,很快便刷遍了朋友圈,那對這個影響力如此大的演講,它的英文版本又是怎樣的呢?大家好不好奇「後浪」怎麼用英文說?中文原詞中不管是「後」浪還是「前」浪,側重時間先後順序,強調結果狀態,是結束性靜態哲學思維。什麼年齡段算是青年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隨著我國乃至全球人均壽命不斷增長,在中年人甚至更年長的人心中,勢必對青年這一概念有著另一方解讀。他們始終還駐守著一顆年輕的心,認為自己或許不是前浪,也不會甘心作為前浪而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 都討論後浪,我也說說後浪,如何讓後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這兩天,我的朋友圈被嗶哩嗶哩的《後浪》刷屏了。有人盛讚,說看得熱血沸騰;有人鄙視,稱聽了個開頭噁心地想吐立馬關掉了。雖然我為了給娃啟蒙,早早成了嗶哩嗶哩的使用者,還勉強答對了註冊要求的那一堆題目。可作為一個對追熱點沒啥興趣的人,我不打算評價這件事。所以,這篇文章其實是「標題黨」,我只是想說說和後浪同名的童書子品牌——浪花朵朵。
  • 何冰老師因《後浪》被網暴,生日祝福下現萬條惡評,刺痛了誰的心
    導讀:前幾天,因為52歲何冰老師受邀以「前浪」激勵「後浪」的形式,一席演講,得罪了許多躲在鍵盤後面的年輕人,隨後,那些人從抨擊《後浪》演講視頻,到攻陷何冰老師的公眾平臺,從那些滿懷惡意的評價當中,我看到一些更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
  • 「第一批00後,已經開始結婚了。」
    80後、90後和00後,都坐不住了....90後:我酸了,27歲的我孑然一身,過得像個鐵憨憨85後:我真的太難了,這是一點活路也不給我們留啊....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消失在沙灘上。時間,都去哪兒了?2020年,第一批「00後」陸續迎來適婚年齡。但性別比例失衡的加劇,卻很可能導致00後結婚率繼續下降。
  • 90後「後浪」女苗木人:我在網上賣羅漢松!
    相對於苗木行業裡掌握著話語權的中年群體來說,90後可謂是名副其實的「後輩」。林子慧,這位90後「後浪」女苗木人,卻憑著自己的力量,和丈夫一起在苗木行業闖出了一片自己的江湖。90後苗木人,苗木行業的一股清流我找上林子慧,是因為她在苗搭檔平臺眾多的苗商中實在是「與眾不同」,用時下流行的話就是,可以稱作為是苗木從業者中的一股清流吧。
  • 後浪變前浪,一定會被拍死在沙灘上嗎?未必……
    然而,除卻上述種種關於「後浪」深層內涵和意義的探討,對於「後浪」,尤其是「浪」本身含義的討論卻鮮見諸公眾視野。鑑於這種理論研究的缺失,本文旨在利用簡單的非線性動力學理論,解釋「後浪」這一現象背後的數學本質,進而分析作為一個合格的「後浪」所應該具有的特質。
  •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老無所依」
    如果真的要較真的話,那麼"一代更比一代強"才是這個《後浪》演講最大的問題:何冰對新一代年輕人"滿懷羨慕",你們生活條件更好了,你們更自信、更大氣、更專業,也值得我們老一輩致敬了。從《後浪》標題到演講內容,都暗含著"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年輕人更優秀的意思。
  • 《後浪》刷屏|智能家居技術「前浪」解讀「歐拉恆等式」
    作者:張宇寧博士前 言五四青年節,被短視頻《後浪》刷屏了。我一個中年大叔看得滿臉羨慕,如片中所言,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國家城市,都是給年輕一代最好的禮物。借著《後浪》之餘溫,懷緬 「前浪」的偉大。就寫兩個題目:分別是號稱最美數學公式的歐拉恆等式,和號稱最美物理公式的麥克斯韋方程。選擇它們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們確實充滿美感,似乎觸及了上帝的心思。二是我是最近才搞明白這些事情,寫個筆記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