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後浪》:「前浪」的讚美為什麼不被年輕人買帳?

2021-01-11 澎湃新聞
澎湃號·湃客「懂點心理學」專欄由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師生撰寫,一周雙更,內容聚焦時事熱點,科普生活知識,涉及親子教育、家庭關係、職場之道等諸多方面。將心理學應用於日常,讓生活更加精彩。

撰文/ 李世佳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運營/ 楊曉

2020年青年節前夕,一段不到4分鐘的視頻《後浪》引發了熱烈的媒體討論。來自60後演員何冰的「獻給新一代的演講」誠懇而真摯,而長輩對年輕一輩的肯定和讚頌也是令人動容的。《後浪》所傳遞的積極主題是真實的,現代文明的發展確實帶給了年輕人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機遇、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加豐富的選擇。但是,視頻的初衷是「來一場不同代際間的平等對話」,卻似乎缺少了「後浪」的視角——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多樣化的「後浪」的視角,這也許是導致視頻引發的激情澎湃漸漸消退之後,引來更多爭議的最根本原因。

《後浪》視頻截圖

讚美就等於理解嗎?

以「前浪」的視角來評價「後浪」,即使通篇都是讚美,為何依然有人不買帳?

心理學家Bengtson和Kuypers在1971年提出了

發展利益假說

(Developmental Stake Hypothesis),即相較於與未成年子女的關係,父母與成年子女有著更多的利害關係,因此,父母會以更加積極但是帶有偏見的方式來感知他們與成年子女的關係 [1]。這種過度積極的偏見很可能讓父母高估他們與成年子女的親密關係,反過來加劇兩代人之間的不理解和矛盾。

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埃裡克森(Eric Erikson)的

社會心理發展八階段理論

(Erikson's stages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指出,人們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往往面臨著不同的亟需解決的發展任務。年輕人(20-39歲)的基礎發展任務是解決

親密性

(intimacy)的問題,而中年人(40-64歲)的首要發展任務則是解決

世代性

(generativity)的問題。因此,年輕人更感興趣的是如何與同齡人建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以及如何建立個人的價值觀體系;而中年人的主要興趣則正好相反,他們更關心如何加強與成年子女的關係,維護他們自己已經建立好的價值觀體系,並將這些知識和生活經驗傳承下去。

圖/unsplash

這些相互矛盾的關注重點對代際關係產生著重大影響。對於年輕一代來說,他們更加關注自身的獨立性,並認為中年父母的養育角色已經結束,因此來自父母的任何引導、指導和控制他們的嘗試都會被當做是對自己生活的幹擾。相反,中年父母在這個階段往往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精神和物質資源,他們認為投入這些資源來對子女進行指導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並且對自己的人生也具有重要意義。儘管年輕一代傾向於將外部控制降到最低,而中年一代則傾向於將他們對於年輕人的影響力最大化——所以以中年人視角為出發點的演講,即使是飽含著誠意和善意,本來就很難被所有年輕世代所接受。

《後浪》視頻截圖

「你們生在最好的年代,還有什麼不滿足的?」「我們當年可比你們差多了,但我們從不抱怨。」「總是嘲諷和否定,是因為你們太軟弱了。」相信很多年輕一代對於父母輩的這些「口頭禪」並不陌生,而這些話細細品來,也讓人不免和《後浪》中某些臺詞重合起來。父母的出發點自然是希望孩子能夠更好,但是兩代人的人生經歷和價值觀畢竟不同、主要關注點也不同,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評價他人,即使自己已經最大努力做到了真誠,也很難讓他人感受到情感的共鳴。

新的刻板印象?

在對《後浪》較多的批評中,就包括視頻中幾乎沒有那些從事「生產」的年輕人,反而都是「消費」的年輕人[2]。有數碼博主、電競達人、Cosplay愛好者,卻沒有車間工人、快遞小哥、農民工,而後者才是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

代際誤解和文化衝突(即代溝)是人類發展的常態,通常情況下,每一代人都會創造並且欣賞新的音樂、舞蹈、時尚、技術和詞彙,以顯示自己的創新性和獨立性,並有別於上一代人。因此,年輕一代幾乎總是在挑戰和改變現有的文化,而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可能將上一代人打上一系列標籤,例如過時、死板、高高在上和不合群。上一輩人則可能對這些「時髦的年輕人」不屑一顧,對這些在他們看來過於標新立異的年輕文化感到困惑甚至厭惡。這就是典型的和世代有關的

刻板印象

(stereotype),即人們對於某些特定類型的人、事或物的概括性看法。這種看法往往是消極和過分概括的:某個群體中有一個成員表現出了某種令人不快的特點,刻板印象卻會使人們先入為主的認為這個群體中的所有成員都具有這種特點。在這種世代相關的刻板印象中,年輕一代總是離經叛道的,年長一代總是頑固不化的;有趣的是,年輕一代終會變成年長一代,代表新生力量的一代也終將會被時光的流逝、文化和技術的變革衝到代際鴻溝的另一端[3]。

《後浪》視頻截圖

按理說,這種可以預見的世代更替應該讓不同世代的人更加能夠理解彼此;現實卻並非如此,因為我們多少都會受到

群體內偏見

(in-group–out-group bias,或In-group favoritism)的影響。群體內偏見中的

外群體同質效應

(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很容易讓我們覺得不屬於我們群體內的人都是相似的,所以「前浪」不明白自己明明已經比大多數同齡人都開明了,卻還是被「後浪」當做老古板;「後浪」也無法理解明明年輕人的生活和愛好各不相同,卻總是被「前浪」簡單粗暴的用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年輕人去代表。實際上,無論是年輕世代還是年長世代,每個群體的成員都是由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完全不同的人所組成的,並不存在某一種典型的形象能夠代表所有人。

圖/unsplash

《後浪》的初衷也許是想要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它創作了一個懂得「羨慕、尊敬、感激」年輕一代的「前浪」,也塑造了一個能夠自由選擇、愛玩會玩、內心強大、家境優渥的「後浪」的形象。可事實上,「後浪」依然是「前浪」眼中那個離經叛道的形象,只是這次能夠被更加寬容和開明的「前浪」所理解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進步,但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究竟能夠代表多少「前浪」,「你們」又究竟能夠代表多少「後浪」呢?更關鍵的問題是,「前浪」能夠寬容的是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教育水平、人生軌跡、興趣愛好各不相同的所有「後浪」,還是只有視頻中所塑造出來的那些「心裡有火,眼裡有光」的「後浪」呢?

無論如何,用一個人或幾個人的特點來給整個群體貼上標籤都是荒謬的。即使是對積極形象的一味讚美和過分代表,也可能因為建立在缺乏溝通交流理解的基礎上,很可能讓人們忽視了年輕人所面臨的生活壓力和困擾。當然,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生活在不斷發展,思想也在不斷提高,但我們終究還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喜怒哀樂,有憂愁困苦,有對現在的迷茫和對未來的憂慮。如果「前浪們」不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這些年輕人的壓力,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消除代溝。

「後浪」的壓力是什麼?

2019年來自中共中央黨校的一篇論文[4]中提到了當代年輕人的三種主要生活壓力,包括就業難、購房難、子女上學難。文中還提到了引起年輕人普遍焦灼情緒的一些其他因素,包括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所帶來的養老問題、來自工作單位、社會交往、社會轉型與變遷等的壓力。這些壓力我們都不陌生,大多數問題也是老齡化國家所共有的問題。大部分現實的壓力問題其實都可以歸結為經濟問題,例如購房和養老育兒,擇業的自由同樣也要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但如果就業都面臨壓力,其他的生活壓力必然會雪上加霜。

長期處在慢性的生活壓力影響下,會對人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最典型的就是

倦怠

(burnout)和

抑鬱

(depression)。

倦怠

這個詞原本是用來指人們受到工作相關的慢性壓力影響所產生的一系列嚴重破壞工作表現的症狀,這個概念最早於1974年由Herbert Freudenberger提出,但後來的研究發現倦怠不僅僅在職業人群中出現,大學生和家庭主婦也很可能受其困擾。Christina Maslach總結了倦怠的三個核心症狀:

生理和情緒的疲倦

(exhaustion)、

工作效率低下和失敗感

(ineffectiveness and failure)、

玩世不恭

(cynicism)。在這些症狀裡,玩世不恭最容易被看做是一種個性特點而被忽視,它也被叫做

去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是指對他人的消極、憤世嫉俗或過分孤立的反應,通常是由於喪失了理想。沉重而糟糕的工作/學習壓力導致理想的喪失,於是對一切冷嘲熱諷,這就是倦怠所引起的心理問題之一。這也是一個信號,說明人們已經遭遇了現實而無法解決的生活壓力,急需得到心理幫助。

圖/unsplash

抑鬱

這個詞我們更加不會陌生,當我們遭遇失敗、創傷事件、人際摩擦等讓我們難過和痛苦的事件時,我們都會陷入抑鬱情緒,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只是有些人能夠很快通過自己的心理調整或親朋的幫助從抑鬱狀態中擺脫出來,有些人卻很難掙脫抑鬱的泥沼,情緒不斷消沉下去。我們面對壓力的不同反應和不同解決方法有先天的生理原因,也有後天的經歷、人格和教育等原因。而在有些情況下,即使我們本來有足夠的心理能量來消除抑鬱的負面影響,但如果生活壓力不斷增加,不斷有新的挫敗和痛苦折磨著我們的心智,我們可能也會陷入抑鬱的陰影。如果長時間處在不間斷的抑鬱狀態下(如兩周以上),並且出現了

快感喪失

(anhedonia)、食慾嚴重改變、強烈的自責情緒、失眠或睡不醒、缺乏能量和活力,甚至有輕生的念頭,就很可能患上

抑鬱症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抑鬱症是一種世界範圍內的常見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5年的報告,全球抑鬱症人數估計超過3億(4.4%)[5]。大約六分之一的心理障礙患者年齡在10-19歲之間,其中一半的心理健康問題始於14歲,而抑鬱症是青少年心理障礙和殘疾(因為自殺嘗試和放棄生活等)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研究也顯示,如果這些發生在生命早期的心理健康問題無法得到及時的治療和照顧,會對成年期帶來深遠的消極影響。

我們並不知道倦怠和抑鬱究竟會影響多少年輕人的心理狀態,但它們絕不是罕見問題。根據官方數字,抑鬱症已經影響了全球範圍內大約5.1%的女性和3.6%的男性,也就是說100個人裡很可能有5個女人和3個男人已經達到了臨床標準的心理障礙,而尚未達到臨床標準但仍感受到壓力痛苦的人數肯定遠遠超過這些數字。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生活條件、汙名化或社會誤解、歧視和社會排斥、缺乏獲得優質家庭支持和社會服務的機會,一些年輕人可能面臨更大的精神健康風險。其中最常見的社會誤解,就是認為罹患心理健康風險的年輕人是因為「性格太軟弱」,這不僅會阻止年輕人尋找和獲得社會幫助,更會加重他們的自責情緒,使病情惡化。

或許,這也是很多人看到「弱小的人,才習慣嘲諷和否定」這句《後浪》中的臺詞感覺反感的原因。我們的社會當然需要更多的正能量,確實內心強大的人會更加習慣讚美和鼓勵,但是習慣嘲諷和否定的未必就是所謂的「弱小的人」,也可能是長期處在各種生活壓力之下,需要獲得更多關注和幫助的人。一個弘揚積極向上力量的視頻宣揚內心強大、讚美和鼓勵是沒有問題的,但又何必畫蛇添足的對處於逆境中希望通過發洩不滿來調節消極情緒的人進行嘲諷和否定呢?

圖/unsplash

打破代溝的嘗試是值得肯定的,儘管《後浪》在內容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年長世代對年輕世代的肯定需要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而不是居高臨下的「你們比我們當年好多了,還有什麼不滿足」——畢竟,對現狀的永不滿足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動力。其次,用那些在網絡時代混的風生水起的年輕人來代表所有年輕人,卻忽視了每個群體內的個體多樣性,從一種刻板印象跳到另一種刻板印象,這並不能算是進步。最後,沒有人是生來就心理強大的,我們的經歷、教養、家庭資源、社會關係等一系列因素決定了我們是否有在壓力下迅速恢復的

心理韌性

(resilience)。我們可以提倡和鼓勵年輕人通過發展積極的壓力應對方法和學習更多的心理保護知識來提高心理韌性,但絕不應該去歧視所謂的「弱小」。我們也應該看到,那些真正對 「後浪」滿懷「羨慕/敬意/感激」的「前浪」們,正在努力建設國家,爭取讓「後浪」們的壓力更小,為他們的生活保駕護航;而這一切,我相信「後浪」們也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上。這才是一個健康社會最美好的「長江後浪推前浪」。

參考:

1.      Svetelšek A., Ramovš K. (2019) Developmental Stake Hypothesis. In: Gu D., Dupre M. (eds) Encyclopedia of Gerontology and Population Aging. Springer, Cham

2.      「究竟誰是「後浪」?:關於《後浪》的三點不滿」。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23500

3.      Suad M. A. S. Al-Lawati. (2019)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youths: Generation gap.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Counselling. 11(6): 46-58

4.      林梅。(2019)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壓力與焦慮。人民論壇。33期:78-80.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

相關焦點

  • 不要被B站視頻《後浪》打雞血,現在的年輕人哪兒有什麼選擇權?
    近日,B站(嗶哩嗶哩)2020年五四青年節宣傳短片《後浪》刷屏網絡,國家一級演員何冰走上舞臺,在UP主們的青春混剪中,讚美,寄語年輕一代;這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何冰老師的演講很勵志,視頻結尾的「奔湧吧,後浪」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然而,我看完以後內心卻毫無波瀾,視頻中所說的年輕人跟自己毫無關係。
  •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 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 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2018-10-15 11:45:29 來源:全球紡織網 褲子前浪後浪是什麼意思?褲子前浪後浪怎麼量圖?
  • 前浪不忘,後浪之師 | 大家視角
    前浪後浪,還有中浪2020年5月3日,「奔湧吧,後浪!」在B站刷屏後,很多「前浪」把這個視頻看成對後浪的真情告白,希望後浪奔湧,掀起滔天巨浪。為什麼會有人自認是「中浪」?自認是「中浪」的,大多是前浪算不著,後浪看不上,直接被「前浪」望向「後浪」的「羨慕、敬意和感激」目光掠過的,在「奔湧吧,後浪!」視頻中難覓蹤影的大哥哥和大姐姐們……要想理解中浪的心情,需要先了解一下阿里巴巴前參謀長曾鳴教授提出的「三浪疊加」。曾教授的「三浪疊加」裡,稱傳統零售為1.0,國美、蘇寧模式為2.0,淘寶模式為3.0。
  • b站《後浪》:前浪後浪浪一浪,看誰躺在沙灘上,skr~skr~
    大家都在看,也都在想《後浪》是什麼樣?前浪又是什麼樣?討論是少不了的。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個點是,b站上粉絲們對《後浪》的評價相對較高一點,而知乎上《後浪》的口碑則呈現出兩極分化——好的評價諸如:熱血、心潮澎湃、朝氣昂揚;壞的評價賣著小資情調的商業價值,傳導消費主義的奢侈和虛妄等等。
  • 「僧多粥少」,「前浪」難超,學術界的「後浪」們越來越難了!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被《後浪》刷屏了。「一個國家最好看的風景,就是這個國家的年輕人」,學術界的「後浪」們又過的如何?
  • B站《後浪》刷屏,可怕的不是「獻媚年輕人」,而是「老無所依」
    不用活成我們想像中的樣子,我們這一代人的想像力不足以想像你們的未來;如果你們依然需要我們的祝福,那麼,奔湧吧,後浪,我們在同一條奔湧的河流。其實總結下來就是一句話啦:年輕人,我看好你哦!你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放心大膽去浪吧!
  • 翻車的《後浪》,現代年輕人咋了?
    所以我不喜歡蹭熱度,不能站在一個上帝視角看問題不僅會引發誤會,還會顯得極不專業,所以我一般是等事情過了一會再去講述,這樣才會全面客觀。《後浪》離我們太遠了?《後浪》之所以會引發很大一個討論浪潮,陷入輿論風波,有三個原因.
  • 一名90後後浪的深度自白:我也曾拼命逃離農村,逃離無能的父母
    兩代人的隔閡就這樣被拉開,兒子滿眼嫌棄厭惡的看著父親時,提醒我們注意,一種新的後浪與前浪之關係。5月4日青年節那天,短視頻由著名話劇演員何冰出演,以演講的形式呈現,從文案到表演設計都氣勢宏大,何冰身著一身深色西裝,以一個前輩人的身份向年輕人發聲,表達了對年輕人的鼓勵、讚美還有羨慕。
  • B站《後浪》刷屏背後的冷水,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就在前一天,嗶哩嗶哩彈幕網(B站)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獻給新一代青年的宣言片《後浪》,並登錄央視一套的黃金時段。「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視頻中,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演講,聲情並茂,認可、讚美與寄語當今年輕一代,「奔湧吧,後浪!」,引發了社會媒體和廣大青年的熱烈探討和深入思考。
  • 主日分享:長江後浪推前浪
    做教會首領的,要有眼光去提拔後進,要明白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甘地之所以能以「非暴力」運動使印度和平地獨立,乃因常聽英國司布真的講道及大文豪託爾斯泰「愛的生活」的鼓勵。大布道家慕迪也懂得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在一次布道會,他帶了一個大人,二個小孩信主,回來告訴家人說:「我今天帶領兩個半人信主!」(兩個小孩,一個大人!)明白,小孩要比大人要有時間來事奉主。門徒造就的工作是何等重要啊!反之,年輕的信徒要懂得如何做門徒!多少時候,年輕信徒只奢想著屬靈的地位,甚至用人為的方法爭地位名聲,卻不肯下功夫付代價去做門徒,實在可惜可憐!
  • 何冰老師因《後浪》被網暴,生日祝福下現萬條惡評,刺痛了誰的心
    導讀:前幾天,因為52歲何冰老師受邀以「前浪」激勵「後浪」的形式,一席演講,得罪了許多躲在鍵盤後面的年輕人,隨後,那些人從抨擊《後浪》演講視頻,到攻陷何冰老師的公眾平臺,從那些滿懷惡意的評價當中,我看到一些更糟糕的事情,正在發生。
  • 2021,「後浪」可期
    半月談評論員 張婉禕2020年,「後浪而時代的浪潮,成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找尋方向的機遇與契機,無形中決定著「後浪」的模樣。青年是成長中、活躍著的群體,抽象的概念無法概括生氣勃勃的青年,要了解青年必須走近青年,看那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如何詮釋青春。 那是一張張堅定的臉龐,正向社會訴說著何謂理想。張騰是一名鐵路工人。
  • 長江後浪推前浪,越南18歲女生,S型身材很性感
    2020-11-28 00:12:22 來源: 亮劍刀刃 舉報   有句老話說的好,長江後浪推前浪
  • 《二十不惑》熱播 徐曉鷗談現實題材:矛盾衝突密度高坡度小才更...
    幾個月前,《後浪》在社交平臺刷屏,關於「前浪」與「後浪」的探討和觀點輸出持續在網絡上發酵,70、80、90與95後之間的觀念差異也再次引發熱議。  日前,國內首部聚焦95後群體、講述95後成長故事的青春勵志成長劇 《二十不惑》開播。
  • 《後浪》刷屏|智能家居技術「前浪」解讀「歐拉恆等式」
    作者:張宇寧博士前 言五四青年節,被短視頻《後浪》刷屏了。我一個中年大叔看得滿臉羨慕,如片中所言,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國家城市,都是給年輕一代最好的禮物。借著《後浪》之餘溫,懷緬 「前浪」的偉大。就寫兩個題目:分別是號稱最美數學公式的歐拉恆等式,和號稱最美物理公式的麥克斯韋方程。選擇它們的原因有二:一是它們確實充滿美感,似乎觸及了上帝的心思。二是我是最近才搞明白這些事情,寫個筆記記錄下來。
  • 80、90、00後性生活調查:前浪與後浪到底誰更浪?
    如果你碰巧認識幾個00後,他們對性的態度和嘗試的勇氣,也在很大概率會讓你不由得感嘆:太猛了,太早熟了。所以00後浪嗎?從第一批80後成年的1998年開始,到00後正值青春的現在,年輕人對於性的觀念也許並沒有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然,也有很多東西都變了,比如更多的女孩子學會說「我要」和「我想怎樣」了,以及更多選擇的性玩具、更多的變裝和角色扮演,更多的自我探索,更多的高潮迭起。
  • 航空公司後浪們
    我們把80年代第一輪浪潮、90年代第二輪浪潮中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前浪,2004-2006年間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中浪,2014-2016間成立的航空公司稱之為後浪。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看究竟是前浪繼續引領潮流,是中浪還後來居上,還是後浪開始奔湧!
  • 後浪VS網抑雲:一場反對陰陽怪氣的聲討
    「網抑雲」的梗在今年七月中上旬開始集中出現,似乎最初出現在抖音,有意思的是,「網抑雲」的梗正好承接了「後浪」漸弱的話題熱度。當然,我們認為,大眾對「後浪」的嘲諷,與對「網抑雲」的嘲諷,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同一種情緒。
  • 刷屏的《後浪》被翻譯成英文了!
    5月4日,B站發布了一個名為《後浪》的演講視頻,相信小夥伴們都看了吧?視頻上線後,很快便刷遍了朋友圈,那對這個影響力如此大的演講,它的英文版本又是怎樣的呢?大家好不好奇「後浪」怎麼用英文說?中文原詞中不管是「後」浪還是「前」浪,側重時間先後順序,強調結果狀態,是結束性靜態哲學思維。什麼年齡段算是青年人?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認為,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隨著我國乃至全球人均壽命不斷增長,在中年人甚至更年長的人心中,勢必對青年這一概念有著另一方解讀。他們始終還駐守著一顆年輕的心,認為自己或許不是前浪,也不會甘心作為前浪而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
  • 國泰"壯士斷腕",前浪終究何去何從?
    後疫情時代,航空業走向了兩級分化,一部分航空公司熬過了最艱難時刻,正在加快復產中,另一部分航空公司還在苦苦掙扎,當然還有一部分已經是過眼雲煙。作為香港最大的航空公司--國泰航空,近年來本就陷入運營困境,再遇上始料不及的疫情,這次終究沒能撐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