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父親節的時候,看到一個兒子拿拖鞋打臥床父親的視頻,讓我心情很沉重。視頻裡40歲的兒子趙某拿著拖鞋擊打因腦出血臥病在床的父親,原因是父親不願意下床鍛鍊,兒子一邊打一邊還念念有詞:不打他還不好,你看他裝。
而整個個過程,就聽到父親像個孩子似的嗚嗚哭聲,聽不到一句反抗與責罵,完全失去了一個父親的尊嚴。
據村民介紹,趙某的父親脾氣很好,從沒聽說跟誰吵過架,趙某家裡條件比價困難,還有一個哥哥,有殘疾,父母沒有能力為趙某操持家業,沒蓋房子,村上都蓋樓房了,他家還是瓦房,所以趙某常年在外,也很少回家。
在農村,約定俗成,為孩子蓋房娶媳婦,是父母必須盡的義務,否則會被街坊說沒本事,如果家裡弟兄多的,還常常會因為蓋房蓋得不公平,引發家庭糾紛,父子兄弟甚至大打出手。
可以想見,因為父親沒有能力,趙某和父親肯定有矛盾,而且作為一個脾氣很好的老父親,他一定是覺得對孩子心有虧欠,以為都是因為自己,讓孩子在外奔波受苦了,當自己臥病,一下又成為兒子的負擔時,面對兒子的不耐煩甚至毆打,儘管傷心儘管痛苦,也只能咬碎牙往肚子裡咽了。
01是什麼讓一個中年兒子失去了對老父親的最後耐心?
為什麼這個40歲的兒子就不能回頭看一眼呢,或許只需一個低眉,就能看到一個臥病在床之老者的脆弱,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說一個十惡不赦的人,也有善的希望,一顆熱心怎麼也不會變成無縫的巖石。更何況這是一個兒子面對生父,怎麼就能如此讓人心寒呢?
這種人其實很多,即使我們再不願相信,這個世界上,在這一秒鐘,可能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在發生。
這樣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繞不過一個根本的原因——貧窮。
這些受虐待的老人往往都是同輩人中的失敗者,他們沒有接受過好的教育,也沒有趕上時代的順風車,終其一生也走不出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貧困,和他們的祖祖輩輩一樣原地打轉,而這個社會卻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對於他們來說,那是另一個世界,電視裡的世界,他們永遠不可能走進去的那個世界。
他們年輕的時候或許也意氣風發,在兒子心目中也是強有力的形象,但當有一天,他們的兒子指著電視裡的畫面,對父親說,他要到那個世界裡去時,這位父親就會第一次聽見骨節衰老的聲音,也仿佛體會到一夜白頭的意味。
兒子馬不停蹄的到那個世界去了,那個世界樓很高,車很快,越來越高越來越快,以前在鎮上見過二層小洋樓,後來見了東方明珠塔,後來又見了時代金融大廈,以前在縣城看到一輛大洋摩託,後來認識了奔馳寶馬,再後來他看見不知道什麼牌子的敞篷跑車轟隆而過,這一切都在向兒子傳遞一個信念,更快一點,更快一點,不能停下來,去奪取吧,無限的財富等著你!
而那個打轉的父親,看到的無非是日出日落,四季輪迴,他本來可以活得自在些,如果沒有電視和已經到電視那個世界裡去的兒子。
於是,他將活的越來越沒有底氣,他開始在兒子面前展示出自己的脆弱,他不再是那個高大的父親,他像條狗一樣對兒子搖尾乞憐,不過是因為,子女親情,是他最後可以聊以慰藉的救命稻草。
直到有一天,他會變聾,但看著電視機的畫面也會覺得聒噪無比,那不過是一遍一遍提醒他,提醒他注意到一個事實,他已經被社會拋棄了,他不能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這個社會的繁華也早跟他沒有一點關係。
又或者如視頻裡那個父親,得了腦血栓,臥倒在病床上時,他在想些什麼呢?誰能灰心如這樣一位臥床的老人?
面對這樣的父親,如果能體會到這一點,恐怕那位從遠方歸來的孩子也不會大打出手了吧。
可惜,這是一位還不懂得回頭的孩子,他要做的是拼命擺脫這樣一個失敗的父親,他拼命的想飛到那個世界去,對於父親不僅僅是厭惡,還是恐懼,在平安大廈玻璃幕牆光芒的照射下,躺在這裡的父親像一坨狗屎,對於自己身上也流淌著這個人一半的血液這個事實,他拒絕承認。
或許有一天,他也終於會懂得,當我們嫌棄自己父母時,實際上是在嫌棄自己,這個如此簡單的道理。
但那位父親,拿什麼等他呢?
只因為一個是行將就木的老舊殘餘,一個是心尚有不甘的中流砥柱。
孩子就這樣失去了對父親的最後的耐心,當兒子出手打父親時,他是有底氣的,那個時候,他理直氣壯的用社會的價值尺度衡量親情。
父親老了,他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價值變得可疑,甚至自己的兒子都能大打出手,仿佛是在替磨刀霍霍的死神提前行刑,血緣之親已經挽救不了這個父親將死的命運,但他並不能立即結束自己的生命,在那之前,他要先經歷被社會殺滅,被兒子殺滅,而最後死神的殺滅才仿佛解脫。
兩代人的隔閡就這樣被拉開,兒子滿眼嫌棄厭惡的看著父親時,提醒我們注意,一種新的後浪與前浪之關係。
在父親節那天,我轉發了這條視頻,並且寫下了這樣一段評論:
看了這個視頻,我們就能知道,其實很多父親是沒有資格過父親節的,只因為他們沒能擠進前浪的行列,他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但他們覺得應該承受孩子的打罵,這樣的父親,這樣的孩子,遠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得多。
02《後浪》不過是一塊閃爍著冷光的摩天大廈玻璃
想起b站聯合央視推出的視頻《後浪》,不由得覺得有點諷刺,《後浪》發布於5月4日青年節那天,短視頻由著名話劇演員何冰出演,以演講的形式呈現,從文案到表演設計都氣勢宏大,何冰身著一身深色西裝,以一個前輩人的身份向年輕人發聲,表達了對年輕人的鼓勵、讚美還有羨慕。這個視頻本來意在為年輕人發聲,可一時間負評如潮,年輕人看了這個視頻並不買帳。
主要原因就在於,視頻過度美化了年輕人的生活,比如視頻裡的出現的年輕人生活素材,不是賽車就是跳傘,都是一些高大上的娛樂項目,配上何冰那句「無比羨慕」「你們有選擇的權利」,也就難怪後浪們看了都自嘲,我們不是「後浪」,我們是「韭浪」。
後來B站為了洗白,又聯合毛不易出了一個《入海》,主要突出了年輕人辛苦的一面,主題標語也從「奔湧吧後浪」的激情吶喊變成「讓我們躍入人海,做一朵奔湧的浪花」,配上毛不易的音樂質感,更接地,也引起了年輕人的廣泛共鳴。
但其實,《後浪》這個視頻,同樣值得我們關注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前浪的狀態,這個視頻裡無論後浪還是前浪,其實都不具有代表性,所謂何冰那種高高在上的對待後浪的姿態,或者說以一個前輩的姿態鼓勵後浪的資格,也只有少數成功者配擁有。
很多人並沒有擠進前浪的行列,他們連過父親節資格都沒有,甚至早已失掉了一個父親的尊嚴。
《後浪》整個視頻,無論前浪還是後浪的人物形象設計,還是整個表現形式,都太華麗了,太宏大了,在我看來,這個視頻恰如一塊閃爍著光芒的摩天大廈玻璃,他之所以出現在我們眼前,照亮我們,只不過是為了鞏固我們追逐財富的欲望。
當然,無限發展進步的觀念是社會存在的根基,一個健康的社會也應該保持社會活力,從這個角度講,《後浪》作為一個公益宣傳視頻也無可厚非。
社會某種程度上與個人就是對立的。社會很現實,唯利是圖,它的主要目標永遠是資本與財富的積累,鼓勵人,尤其是年輕人去佔有與消耗更多、更多、更更多的資源。
尤其對於我們這個後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想要彎道超車,就更要求發展速度。但這個飛速發展的過程,其實也是很殘酷的,尤其對那些不能趕上節奏的人來說。
而且趕不上節奏的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的多。
「我們人均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後民生為要。」李克強總理在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的這番話,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這不僅僅是一個數據,背後是億萬困苦的家庭,無望的生命。
前段時間,朋友圈被一位不會用智能機掃健康碼而步行1000公裡的老人刷屏。
因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沒辦法刷健康碼乘坐交通工具,老人硬是走了1000多公裡,後來中國青年報發消息闢謠說,老人不是完全步行,之前坐了一段火車,但無論如何,這條消息的熱議一下把那些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推到公眾視野前臺,這是很有意義的。
據統計,我國有5億老人不會用智慧型手機,而我們這個追求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的社會卻從未停止過步伐,當越來越多的公共場所只能用手機操作時,我們其實相當於剝奪了老年人參與公共生活的權利。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媒體人都為這些被時代落下的老年人發聲,呼籲社會給予他們更多地關注與支持。
但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對於這件事的評論,最令人作嘔的論調莫過於「老年人不學習、懶惰,不能乘車就活該」,這完全是被狼性文化洗腦了,這種人也不見得能佔有多大財富,過得多麼好,只不過是遭受了社會擠壓,再去擠壓別人,發發戾氣罷了。
事實是,很多人沒能趕上時代的節奏,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他們很可能完全不知道問題在哪,他們曾經或許也聽到過美麗諾言,對未來充滿希望,但諾言並未兌現,我們這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是要負責任的。
03後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胸中更要有愛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大多數90後,或多或少應該都有對農村的記憶,對於現在很多零零後來說,農村更像是假期周末的休閒娛樂場所,農村有很多小動物,很多花花草草,在都市裡長起來的孩子,對農村都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浪漫想像。
但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這些是無感的,從來沒有人引導我們去注意這些,我們上學被老師教育最多的就是,我們要樹立遠大理想,都在桌子上刻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下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樣的座右銘。
寫作文寫的最多的就是理想,如果你的理想不是科學家,不是文學家,不是數學家,就會被罵沒有出息。
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的生活只有三味書屋,是看不到百草園的。
等到我再長大些,真正接觸到外邊的世界,尤其是自以為是的窺見了一些膚淺的真理時,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把我的家鄉,我的父母深深埋藏在不無人知的角落,那裡充滿了愚昧落後與貧困,貧窮的出身成為我內心一塊傷痛,我必須斬斷與家鄉的聯繫,否則我在摩登世界裡會被撕扯的四分五裂。
雖然我沒有如視頻裡那個兒子一樣毆打自己的父母,我選擇拼命逃離他們,偶爾在家待一段時間,對他們的行為舉止,老農民的世襲做派,一副鄙夷與不屑。
到後來,我終於懂得回頭看他們的時候,我才明白,我曾經做的,正和那個毆打自己父母的兒子一樣,內容不同,但形式一樣,都是對父母無情的虐待。
我在農村長大,在村裡,年老體衰的老人受兒女虐待這種事情太多了,我曾經也疑惑人如何能至此呢?
原來我把原因歸結於農村人愚昧,缺少文化,現在我才懂,那可能只是一種年輕人對老人習慣性的厭棄。
龍應臺說: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從父母的角度來說的,但從兒女角度來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無論你走多遠,飛多高,你都沒有理由嫌棄自己的父母,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你們不僅流著相似的血液,還要共享彼此的命運。
你永遠都只是父母伸出去的一根枝丫,你的出身,你的父母,醜也罷美也罷,富裕也罷貧窮也罷,都是你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被大潮流裹挾,而失去重新發現自我的機會,與重新確立自我的勇氣。
就像龍應臺在《1964》中寫的,我們很難承認一個事實:人生由淡淡的悲傷和淡淡的幸福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爾的興奮和沉默的失望中過每一天,然後帶著一種想說卻又說不來的『懂』,作最後的轉身離開。
《後浪》裡對年輕人的定義是「心中有火,眼裡有光」,我希望這火不是燥鬱之火,這光不是功利之光,我希望我們更能懂得愛,愛自己,以及那個默默守護在我們身後的人。
後浪最好的狀態大概就是:既能葆有一顆赤子之心,又能擁抱蒼老的靈魂。
我希望你面對不會用智能機的前浪時,請給他們更多的耐心與寬容,我希望你作為後浪在人群中奔湧向前時,不要忘記回頭看。
比起在鋼筋水泥的牢籠之中,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沒日沒夜的追逐,我寧願你與他們站在一起,對抗這個日益功利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