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程式設計師:我曾拼命逃離996

2021-01-08 InfoQ技術實驗室

2019 年,中國程式設計師抗議 「996」 加班走紅網絡,呼聲傳到國外,最終引發全世界的關注,Python 之父曾為此兩度發聲,聲援中國程式設計師。此起走紅事件曾誕生過 996.icu 網站,被國產瀏覽器集體大棒封殺。本文作者是一名亞馬遜員工,一度過著 996 的生活,雖然懼怕大公司的權力,但他把自己的想法,以及調節方式大膽的講述了出來,很有借鑑意義。

我在亞馬遜從事開發,熬到第二年底我就感到精疲力盡了。我不得不尋求改變,找到健康、可持續的方式,維護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再次享受工作。我寫下本文的初衷是:

提高人們的意識,尤其是對新員工;對亞馬遜或其他公司裡,有類似經歷的員工以幫助和建議。Hello,World

有關亞馬遜的企業文化的軼事、觀點和反駁都有不少。我寫下本文並非為了跟風蹭熱點話題,而是為了分享我的經歷。我以為沒有人會想聽我的故事,但很明顯的是,人們正經歷著類似的經歷,卻沒有發言權。

我在亞馬遜任職軟體開發工程師,現在級別為 SDE II;SDE II 基本上是指至少有 2~3 年以上行業經驗的軟體開發人員。我剛來亞馬遜時,是從 SDE I 開始做起的。

對大多數開發人員來說,在五大科技巨頭工作並非什麼遙不可及的夢想。在通過一個計時的在線編程測試後,我飛到西雅圖參加面試。回來後不到一周,我就接到了錄用電話通知,並溝通了一般的薪酬和福利,以及特殊補貼,如搬家補貼、籤約獎金和股票期權什麼的。記住那些 「特殊」 的內容,因為接下來我將會提到這部分,很重要。

在最初的幾個月裡,按照公司標準接受了一些典型的座右銘和 「你的工作不僅僅是工作」 (your work is more than just work)之類的培訓。我現在算是看透了,但在當時,聽了「世界上最以客戶為中心的公司」 (the World’s Most Customer-Centric Company)這樣的口號,對於天真的新員工來說就跟打雞血似的。

首先是尋呼值班問題

我在團隊裡待了幾個月後,就被安排到隨叫隨到的輪換名單上。所謂的隨叫隨到,也就是待命,是下面這幾個意思:

每隔 X 周待命一周,其中 X 為團隊成員數。在待命期間,你的其他項目在工作日最多佔用你一半時間。工作日的其餘時間集中在 operational issues 上(隨時待命)。在待命期間,每天 24 小時需保持尋呼值班。下面是尋呼值班的含義:

如果你的團隊擁有的 「東西」 進入了警報狀態,就會呼叫你。這是故意含糊其辭的,因為它對不同的團隊來說,意味著不同的事情。

一旦被呼叫,你將有 15 分鐘的時間上網並回復該呼叫。

如果你不這樣做,就會呼叫你的經理。這可不是你希望發生的事兒。

對我的團隊來說,隨叫隨到並不算(現在也不算)太糟糕的事。最初我們平均每兩周被尋呼一次;現在我們每周大約有一次被呼叫。而其他團隊的情況就糟糕得多。不過,它是一種 「社交阻尼器」。如果你必須能夠做到在接到呼叫通知立即實施 「緊急援助」 ,你就不可能真正制定外出計劃了。

我之所以提到尋呼值班的問題,是因為它很 「特殊」 ,因為唯一需要這種響應能力的其他職業是醫生,他們是真正的救命恩人。當你第一次尋呼值班時,你會感到恐懼,心想:「這可不是鬧著玩兒的!」

在招聘時,除了通常所說的 「全職工作,你願意晚上加班或者周末加班嗎?」 之類的籠統問題外,並不會提及 「隨叫隨到」 的事兒,任何形式都不會有。

然後就是借調的問題

有時候,為了完成一個大型項目,其他團隊可能需要進行代碼更改。當然,其他團隊可能無法抽調所需的開發人員,於是你就被借調走了。在項目完成之前,你要在兩個團隊之間來回輾轉,為兩個經理服務。

在某些情況下,那個其他團隊認為他們可以抽出時間完成代碼修改。如果他們不這樣做的話,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就會落後,所以你就被借調借出去了。

任何讀過《人月神話》(The Mythical Man-Month)的人都會覺得這樣有問題。沒讀過這本著作的讀者,可以通過維基百科(Wikipedia)了解一下這本書的要點:「在一個時程已經落後的軟體項目中增加人手,只會讓它更加落後。」 (Adding manpower to a late software project makes it later.)

我在亞馬遜的至暗時刻就是借調出去的時候;事實上,我這輩子最糟糕的日子也正是借調出去的時候。

在亞馬遜工作的第二年接近尾聲時,我被拉進了 「X 項目」 (此為化名)。這個項目具備了一個前途黯淡的項目所具備的所有特點:

不同團隊、不同國家不斷變化的需求。高風險、高知名度(幾乎和亞馬遜老闆貝索斯一樣知名)。我就不一一敘述了,但還是開門見山地告訴你吧:事情變得緊張起來。

隨著項目的進度落後,來自上邊的壓力越來越大,審查也越來越多。項目經理希望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團隊成員傳遞緊迫感,以取得適度的成功。

周末也變成了漫長的工作日。當時我覺得項目的落後在很大程度上是我的責任,但到目前為止,我還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因為我。不管是什麼原因,是為了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還是出於對失敗的恐懼,結果都是一樣的:我馬不停蹄地工作。我清醒的每一個小時,都用來投入到寫代碼和修復 Bug 中。

起初,我還是有一些自我意識的。我客觀地知道,工作越多,只會降低人的工作效率,但必須這樣做。

到最後,精疲力盡佔據了上風。我的代碼變得越來越糟糕,Bug 的數量不斷增多。「死亡螺旋」 的第一環已經開始旋轉起來。

最終,巨大的壓力使我的性格發生了改變,明眼人也能看得出來,我變得很粗魯,而我平時是很外向,很善解人意的。我以前也很有幽默感,喜歡開玩笑。我的同事們開始注意到我的變化,儘管我試圖偽裝自己。當時我開始選擇工作而不是和朋友在一起,起初他們還能理解。「抱歉啊,我得工作了」 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被人理解的。但到最後,他們也開始擔心起我了。再一次,為了不給他們帶來負擔,我又一次誤入了歧途,開始孤立自己——這是 「死亡螺旋」 的第二環。

禁閉狀態

我們還沒有走出死亡螺旋,但首先,讓我們簡短地說一下。

還記得我前面提到的亞馬遜的搬家補貼和籤約獎金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在兩年內離職或被解僱的話,你就必須償還這筆錢。

當時我大學剛畢業,我幾乎沒有什麼積蓄,遠遠不夠還我所欠的錢。因此,如果我離開亞馬遜的話,我不僅會失去一份工作,還會失去至少超過三個月的收入。

所以,現在我可不能 「一走了之」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隨之而來的是令人麻痺的絕望。一旦我失敗了,被炒魷魚了,那麼我可能很長時間都找不到另一份工作了。千禧一代的未就業問題是一件大事。現在我的壓力來自於要堅持一切工作——這是 「死亡螺旋」 的第三環。

連環失敗

在這一點上,「自我調節」?No,不存在的。為了最大限度提高代碼的輸出,我一直靠著垃圾食品和咖啡續命。本來我一直有一定程度的失眠,但現在情況越來越糟糕了。最後一根稻草是我用睡眠換去代碼的時候。

這時,壓力在我的腦海中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黑洞。我找不到合適的比喻。就是身體有被壓垮的感覺。情感和思想上都沒法逃避。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想著這有多痛苦。我想讓這種痛苦隨風而去。而這就是我一聽到 「亞馬遜」 這三個字就會出現的狀態。

就在那段時光裡,我哭了很多次,有時在睡覺的時候,想到第二天還是這樣的生活。有時候我和老婆一起哭,有時候我在衛生間哭過幾次。但我沒有在辦公室哭過。隨著我的腦海中只剩下兩個想法( 「痛苦」 和 「讓痛苦停下來」 ),沒過多久,自殺的念頭就悄然襲來。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想法我從未付諸於行動。我不想傷害自己,但這樣的念頭就是這樣的:不管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種念頭卻一次又一次地出現,我最後用 「讓痛苦停下來」 取代了 「讓一切停下來」 ——這是 「死亡螺旋」 的最後一環。

結束階段

終於,我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我記得當時做出這個決定是如此的簡單。就像你打電話給物業一樣:「嗨,我家水管子漏了,麻煩叫個水管工過來修修吧」,我應該也找個人幫我看看。

直到這時,唯一知道到底發生什麼事的人就是我老婆。在這段時間裡,我無法(但會試著)向她表達我的感激之情。我遵醫囑服用西酞普蘭(一種抗抑鬱藥,在臨床上常用語抑鬱性精神障礙)。最終,「死亡螺旋」 解開了。幾個月後,一切恢復正常我才停服了西酞普蘭。從此以後,我嚴格將 「自己的需求」 放在首位,每天工作八小時,準時下班。我開始和朋友們約會。

為了回報我的努力,經理給我多批了幾天假。我被提升到 SDE II,身體甚至還很健康,可以慶祝這一喜事。

要有骨氣

「那又怎樣?所以你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累壞了。你還能指望什麼呢?」 我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我需要把我的故事寫下來,作為一個警示故事。我在這裡,並不是為了給自己設定 「真正的」 程式設計師應做什麼事情的標準,這很愚蠢。而且我也不是來妖魔化亞馬遜的。

至於我對亞馬遜和傑弗裡·貝索斯有什麼話要說,我只有幾句話。

請重新審視你的獎金 / 搬家補貼償還政策。我不知道 「正確的」 解決方案是什麼,但如果這是你留住員工的手段,那你就完蛋了。要儘可能坦率地、準確地說明職位的要求。只寫上 「需要與聰明、熱情的人一起工作」 這句話,就是懶政。要鼓勵員工不僅要批判性地對待想法,還要批判性地對待期望。要讓他們相信,為了得到你的認可就必須放棄其他一切,這是一種虐待。要認識到生產力和快樂員工不是零和遊戲。顧客也不是憤怒的上帝,不會要求我們犧牲自己的利益。我寫的這篇警示故事並不是亞馬遜所特有的。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在幾乎任何人身上,尤其是在高強度工作場所中工作的人,特別是軟體開發人員。有這麼一句話,我在論壇和 Reddit 上看過無數次,但直到我親身經歷後才相信:

駁回不合理的期望是你的職業義務。你的老闆可能一開始不喜歡你這樣,但他們會因此而尊重你。(It's your professional obligation to push back on unreasonable expectations. Your bosses may not like it at first, but they will respect you for it.)

我的另一個建議,你來這裡不是為了:省點去他媽的錢。

常見反應

我知道,通過匿名發表這篇文章並不能促進討論。我之所以以匿名的方式來發表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能夠要把這個警示故事說給你聽。

但我這麼做確實有苦衷,要不是我真的害怕丟掉這個飯碗,我就不會通過匿名方式來發表這篇文章了。我們從現任員工那裡聽到的唯一其他聲音都是支持亞馬遜的:

一位亞馬遜員工對《Inside Amazon:在激烈職場與偉大理念的角力》的回應(An Amazonian's response to "Inside Amazon: Wrestling Big Ideas in a Bruising Workplace")我叫 Brittan,我是一名亞馬遜人。(My name is Brittan, and I'm an Amazonian.)對這兩篇帖子的幾個主要批評是:

他們都是在 LinkedIn 發布的。我很討厭在 LinkedIn 上發布的任何東西。所有的批評都沒有什麼說服力,所有的話都被淡化了。因為在 LinkedIn 發表的所有信息,都有可能被未來的僱主看到,因此,每個人都害怕禍從口出。這些帖子都不是一線員工寫的,分別是高級經理和人力資源代表寫的。我們並沒有看到任何來自現任員工的負面批評,難道沒有人不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嗎?不管你在哪家公司工作,從來都不缺願意抱怨的人。那麼,為什麼亞馬遜的現任員工沒有寫過負面文章呢?

是恐懼。恐懼滋生了一種沉默的文化。

以下是我看過的一些對文章的常見反應,請容許我搶先一步:

「工作時間超過 40 小時是作為職業人的本分。」 (及其類似意思)

我完全同意,但這些應該是偶爾事件。每周 70 多小時的工作時間不應該是固定模式。他們應該得到管理層的賞識和獎勵。

「你為啥不少幹點兒活呢?這好像不都是你自找的嘛?」

這個問題,在我的腦海裡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加上前面提到的原因,我只是覺得有必要堅持下去。我覺得在被這樣一家 「大牌」 公司錄用後,如果我不全力以赴,就是在傷害所有幫助我走到今天這一步的人。我沒有意識到的是,事實恰恰相反:通過打破自己,我確實表明了自己在某種程度上還沒有準備好。謝天謝地,我確實挺了過來,並從中汲取了教訓。

「你渾身充滿了負能量,難怪你會這樣消沉。」 請看我寫的下一段。

旅途快樂

除了我的故事外,我還想列舉我在亞馬遜工作的樂趣。畢竟我還在亞馬遜工作,並沒有辭職的計劃。

工作時間寬鬆,可以在家工作但是說真的,當沒有發生危機時,也就是 80% 多的時候吧,開發人員的一天很少在上午 9 點之前開始。你通常可以每周在家工作一次。如果你有充分的理由需要提前下班,那也沒問題(儘管下班後在家接著工作通常是出於職場禮貌行為)。

沒有著裝要求在大多數職場,可能會提出著裝要求,但 T 恤只適合商務休閒場合,能穿的話真是爽得不要不要的!

薪水必須得提提薪水。但我不會給出具體數字,因為這樣的話可能會被人肉出來,但你可以上 Glassdoor(一家求職網站)看看來滿足好奇心。當我很多朋友努力保持高收入的工作時,這是件好事。儘管我在本文中吐槽了亞馬遜很多問題,但我仍然處於經濟穩定的優越地位,現在也有了很好的工作保障。

與 「巨人」 合作,並在 「巨人」 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科技公司常見的招聘口號之一就是 「與聰明人一起工作」。雖然我通常對此嗤之以鼻,但對於開發人員的成長而言,不一定要成為房間裡最聰明的那個人,這一點很重要。

招聘傑弗裡·貝索斯在電子郵件中提到過招聘人員是如何一直聯繫我們的;這方面與我們的實際情況相吻合。我從 Google、Facebook、Netflix 和其他公司收到過招聘信息。我在西雅圖的第一個月,收到的招聘郵件比我在前一個地方一年收到的郵件還要多。

近乎即時的滿足感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執行你寫的代碼,感覺是不是棒棒噠?很少有人有這樣的機會給他們的朋友和家人看他們經常訪問的網站,並說,「看,這就是我做的!」 也許這個激動的感覺最終會消退,但它仍然是我的心頭愛。

結束語

我現在被借調到一個新項目。又是一個 「DEFCON ZEROMG」 的項目,但我現在有了界限,並且還知道,如果我每周不超過 70 個小時,亞馬遜也不會因此轟然倒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但我現在自導了這種平衡對我來說是什麼樣子的,並且在努力工作的同時,我也要努力做到這一點。我只能希望你不必如此。

作者介紹:

作者不詳,因想保住飯碗,作者沒有透露任何信息,只知身份為亞馬遜程式設計師。

原文連結:

https://sourl.cn/TRq3g3

延伸閱讀:

通過 Amazon SageMaker R 內核訪問數據源-InfoQ

關注我並轉發此篇文章,私信我「領取資料」,即可免費獲得InfoQ價值4999元迷你書,點擊文末「了解更多」,即可移步InfoQ官網,獲取最新資訊~

相關焦點

  • 救救程式設計師,管管996!Python之父力挺中國碼農,GitHub近23萬星
    自3月27日996.ICU話題誕生以來,目前GitHub Trending已產生相關4個同類項目,總計獲得近23萬的Star,其中996.ICU並一度衝向GitHub榜單,引發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可當程式設計師開始訴控996加班時,中國多款瀏覽器竟然匪夷所思地禁止訪問996.ICU的GitHub網址。
  • Python之父談996:救救中國程式設計師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996.ICU 事件進一步發酵,繼上個月在推特上評論 996 制度「違反人性」後,「Python 之父」Guido van Rossum 近日再就此事於 Python 官方論壇發布一篇名為《Can we do something for 996 programmers in China?》(我們能為深陷「996」泥沼的中國程式設計師們做什麼?)
  • 競爭、存亡、價值觀,網際網路轉折時期的996真理大討論
    一位某大廠資深程式設計師在談到996話題時,如此對騰訊《深網》表示,「當然,我選擇忍。」他進一步補充道。在最近十年甚至二十年中,996文化在中國司空見慣,這三個數字代表著早9點到晚9點一周工作6天。「什麼是996.ICU?工作996,生病ICU。」在程式設計師常用的知名代碼託管網站GitHub上,項目發起人如此解釋項目的含義,並呼籲「程式設計師生命為重(Developers』lives matter)」。事實上,996絕非僅是程式設計師甚至科技公司的孤例。
  • 一名90後後浪的深度自白:我也曾拼命逃離農村,逃離無能的父母
    可惜,這是一位還不懂得回頭的孩子,他要做的是拼命擺脫這樣一個失敗的父親,他拼命的想飛到那個世界去,對於父親不僅僅是厭惡,還是恐懼,在平安大廈玻璃幕牆光芒的照射下,躺在這裡的父親像一坨狗屎,對於自己身上也流淌著這個人一半的血液這個事實,他拒絕承認。
  • 談996,馬雲啪啪打臉,曾稱後悔忙於工作,沒時間陪家人
    最近,一批在中國知名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程式設計師在GitHub上建立了項目996.ICU,抗議公司的「996工作制」(朝九晚九,每周六天)。對此,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馬雲好像忘記了,2017年在接受韓國採訪時,含淚說:我後悔終日忙工作,根本沒時間陪陪家人,要是能再活一次,我絕對不會再這樣了。
  • 百度沸點2019年十大流行熱詞公布:996、我太難了上榜
    996、盤他、雨女無瓜、不忘初心、檸檬精、斷舍離、我太難了、好嗨呦、硬核、社畜上榜。  據悉,百度沸點發布的榜單和獎項,都是基於網民全年的搜索數據,不設評委會評審,不進行提名徵集,沒有投票評選,只以搜索數據為熱度影響力的主要依據。
  • 996、競爭與內捲化:穿透現實,得見真實
    這一項目取「工作996,生病ICU」之意,旨在表達對網際網路企業實施以996(早九點上班,晚九點下班,一周工作六天)為代表的超長時間工作制的抗議。發起人將996工作制下最低72個工時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條文對比,並呼籲「程式設計師生命為重(Developers』 lives matter)」。
  • 拼多多員工猝死背後:那些留在海外大廠的留學生,真就能脫離996嗎?
    但很可惜,對於廣大的網際網路人來說,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業內大廠,在趕著出項目的時候,程式設計師們是真的恨不得直接住在公司,把手頭的項目搞定。 然而,等待他們的是馬不停蹄地奔赴下一輪項目,繼續996,甚至007.
  • 海鯊網絡:996.icu到底是什麼?
    看到最近很多人在討論996.icu,但是似乎很少有人搞清楚996.icu是什麼意思,網上的解釋也是亂七八糟,畢竟不是程式設計師的人,可能比較難以理解相關概念,趁著清明節這個愉快的假日,小編就來講一講996.icu是什麼。
  • 拼多多女孩之死:我討厭這個拼命的世界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馬老師,他之所以從教父的神壇上跌下來,不再被年輕人奉為圭臬,就是因為他的「996是福報」言論。這一屆打工人已經不好忽悠了。他們清醒地看到——3雞湯大多都是黃鼠狼熬的。有個網友說:在資本家的眼裡,加班才叫奮鬥,996、甚至007,才叫奮鬥。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段子:什麼是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就是老闆拍著你的肩膀,用充滿鼓勵的眼光看著你說:兄弟好好幹,明年哥給你再娶個嫂子。是不是很諷刺?
  • 為什麼大家都在批判職場996,卻對孩子們6117熟視無睹?
    別說6117了,一位家長只是表述了一下自己不想孩子996,就被一眾口水淹沒了。這個「是啊,太累了,你的孩子不用學習了,哈哈」,竟然得到了146個贊。誰能告訴我,點讚的人,都是些什麼心理?成年人在公司996,被大眾認為是剝削,有人想讓孩子歇一歇,招致的卻是各種花式冷嘲熱諷,難道孩子們都是鐵打的,比成年人身體更壯、心理更強大、更能抗壓?
  • 死於劇毒——996!
    至此,人人討伐的「996工作制」再次被提及。毒藥的來歷「996工作制」是一種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延長法定工作時間的工作制度,是指早上9點上班、晚上9點下班,中午和傍晚休息1小時(或不到),總計工作10小時以上,並且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來源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盛行的加班文化。
  • 「我太難了」、「996」等詞入選2019十大流行語
    原標題:「我太難了」、「996」等詞入選2019十大流行語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19年十大流行語:   一、文明互鑑   互鑑,即相互借鑑;文明互鑑,即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間加強交流,相互借鑑。
  • 996陰影下,大廠青年的真實故事
    不知從何時起,「996 是福利,007 才是常態」,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大廠的畸形用人觀。我們近日訪問了幾位有過996經歷的網際網路「大廠人」,在他們正在或者曾經所處的工作環境中,996都正常的就如同呼吸一樣。
  • 被嫌棄的35歲程式設計師
    打開不少社交平臺的相關話題頁,你很容易被各種憂心忡忡的情緒所感染,35+ 程式設計師懊惱失業,就連 20+ 的年輕人也開始擔憂未來會失業...InfoQ 接觸到的幾位 35+ 技術人坦言,自己曾因為年齡的問題而感到焦慮。
  • 齊俊傑:是什麼造就了萬惡的996工作制?不斷加班的根源又在哪?
    這件事發生之後,輿論的焦點再一次對準了萬惡的996制度,據說很多網際網路大廠,都打出了大小周制度安排,一個月至少2周幹滿6天,至於日常加班,那就是家常便飯了,說是996,但其實晚上9點下不了班的公司比比皆是。北京的中關村和後廠村,是網際網路大廠的聚集地,晚上10點去看一眼就知道了,基本上全都是燈火通明。熱火朝天。
  • 996絕非福報,氣象人的365源於責任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996這個詞因為某些商界大佬的言論,被推上了熱搜——近日,一名中國程式設計師在GitHub社區上建立名為「996.icu」的項目,寓意「工作996,生病ICU」,披露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實施996工作制,即每天早9點到晚9點工作,每周工作六天,長期強制加班並未支付相應報酬。
  • 996就是!
    兩人風口浪尖最近關於996的話題,在網際網路上發酵得厲害。尤其是那句「工作996,生病ICU。」加之上周馬雲「996是福分」,劉強東「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一時之間,兩位網際網路大佬也被頂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少自媒體人蹭熱點,就此發起對馬雲觀點的「探討」……隨後,人民網的發聲,在微博上被爭相轉載,甚至轉到了微信朋友圈。
  • 28歲退休程式設計師郭宇:1600人加好友,問我「掙了多少錢」
    6月16日,郭宇經歷被網友再次提及,引來了在網際網路大廠996年輕人的羨慕。來源:郭宇微博郭宇並非名人,2012年從暨南大學畢業,成為了一名程式設計師——跟很多普通人的選擇沒有區別。相當於996的狀態,但沒有人強制你這麼做。鳳凰網科技:你加入的時候,字節跳動還是一家初創公司,期間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經歷?
  • 好與壞的程式設計師:如何客觀評價程式設計師的水平?
    這發生在幾千年前的對話是不是靠譜我們不知道,但是拿這話來套程式設計師的生態圈,真就是一套一個準。2微軟某個大牛軟體下面兩個不同的組裡各有一個大牛程式設計師,為了不失一般性,我們叫張三和李四吧。張三的特點頗有點大哥的風範,偶爾也充當一下二哥。寫的程序嚴謹,測試也很嚴謹,幾乎不犯錯。組裡其他同事有錯的,也在出大事之前默默的修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