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譯後記

2020-12-01 光明數字報

    《逃離》(RUNAWAY)一書出版於2004年,全書由八個短篇小說組成,其中的三篇互有關聯。作者艾麗絲·門羅(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當代有名的女作家,以擅寫短篇小說而聞名。近年來,在美國的重要文學刊物如《紐約客》《大西洋月刊》《巴黎評論》上,都經常可以讀到她的作品。美國一年一度出版的《××年最佳短篇小說集》中,也多次收入她的作品。她幾乎每隔兩三年便有新的小說集出版,曾三次獲得加拿大最重要的總督獎,兩次獲得吉勒獎。2004年第二次獲吉勒獎即是因為這本《逃離》,評委們對此書的贊語是:「故事令人難忘,語言精確而有獨到之處,樸實而優美,讀後令人回味無窮。」獎金為二萬五千加元。門羅還得到過別的一些獎項。另據報導,法國《讀書》雜誌一年一度所推薦的最佳圖書中,2008年所推薦的「外國短篇小說集」,即是門羅的這本《逃離》。我國的《世界文學》等刊物也多次對她的作品有過翻譯與評介。可以說,門羅在英語小說界的地位已經得到確立,在英語短篇小說創作方面更可稱得上「力拔頭籌」,已經有人在稱呼她是「我們的契訶夫,而且文學生命將延續得比她大多數的同時代人都長」(美國著名女作家辛西婭·奧齊克語)。英國很有影響的女作家A.S.拜雅特亦讚譽她為「在世的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作家」,從拜雅特的口氣看,她所指的範圍應當已經遠遠超出單純的英語文學世界。

    門羅出生於安大略省西南部的一個小鎮——這類地方也往往成為她作品中故事發生的地理背景。她1951年離開西安大略大學,後隨丈夫來到卑詩省,先在溫哥華居住,後又在省會維多利亞開過一家「門羅書店」。1972年門羅回到安大略省,與第二任丈夫一起生活。門羅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但仍為她發表作品時沿用。

    門羅最早出版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叫《快樂影子之舞》(1968),即得到了加拿大重要的文學獎總督獎。她的短篇小說集有《我青年時期的朋友》(1973)、《你以為你是誰?》(1978,亦得總督獎)、《愛的進程》(1986,第三次得總督獎)、《公開的秘密》(1994)、《一個善良女子的愛》(1996)、《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2001)、《逃離》(2004)等,2006年出版的《石城遠望》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集。她亦曾出版過一部叫《少女們和婦人們的生活》(1973)的長篇小說,似乎倒不大被提起。看來,她還是比較擅寫短篇小說,特別是篇幅稍長,幾乎接近中篇的作品。所反映的內容則是小地方普通人特別是女性的隱含悲劇命運的平凡生活。她自己也說:「我想讓讀者感受到的驚人之處,不是『發生了什麼』,而是發生的方式。稍長的短篇小說對我最為合適。」

    我們在多讀了一些門羅的短篇小說之後,會感覺到,她的作品除了故事吸引人,人物形象鮮明,也常有「含淚的笑」這類以往大師筆下的重要因素之外,還另有一些新的素質。英國的《新政治家》周刊曾在評論中指出:「門羅的分析、感覺與思想的能力,在準確性上幾乎達到了普魯斯特的高度。」這自然是一個重要方面。別的批評家還指出她在探究人類靈魂上的深度與靈敏性。她的作品都有很強的「濃縮性」,每一篇四五十頁的短篇,讓別的作家來寫,也許能敷陳成一部幾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另外,也有人指出,在她的小說的表面之下,往往潛伏著一種陰森朦朧的懸念。這恐怕就與她對人的命運、對現代世界中存在著一些神秘莫測之處的看法不無關係了。當然,作為一位女作家,她對女性觀察的細緻與深刻也是值得稱道的。門羅的另一特點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的作品倒似乎越來越醇厚有味了,反正到目前為止,仍然未顯露出一些衰頹的跡象。

    我國的《世界文學》2007年1期對《逃離》一書作了介紹,並發表了對門羅的一篇訪談錄,此文對了解作家與《逃離》一書都很有幫助,值得參考。

    據悉,上世紀80年代,門羅曾訪問過中國。

    因為工作的關係,譯者曾稍多接觸加拿大文學,並編譯過一本現代加拿大詩選(與人合作)。上世紀80年代初時,曾參加創建我國的加拿大研究會,也算是該組織的一個「founding member」了,而且還曾忝為「副會長」之一。承加拿大方面的友好邀請,我曾經三次赴加拿大進行學術訪問,除到過多倫多、渥太華、溫哥華、魁北克、蒙特婁等地外,還一路東行直到大西洋邊上的哈利法克斯乃至海中的愛德華王子島。過去自己雖譯介過不少加拿大詩歌(現在怕都很難找到了),但細細想來,翻譯小說似乎還真是頭一遭。倘若讀者透過我的迻譯,能多多少少感受到加拿大獨特的自然社會風貌,體驗到那裡普通男男女女的思想感情並引起共鳴,那麼對我個人來說,乘此機會,對加拿大人民友好情誼作出一些微薄回報的夙願,也就算是沒有落空了。(摘自《逃離》,艾麗絲·門羅著,李文俊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相關焦點

  • 張卜天《幾何原本》譯後記
    > 本文來源:傳叔銀 譯後記 最早的漢譯本是1607年利瑪竇和徐光啟合譯出版的,他們所參照的底本是耶穌會數學家克拉維烏斯(Christopher Clavius,1538-1612)的拉丁文評註本《原本十五卷》(Elementorum Libri XV),但只譯出了《幾何原本》的前六卷。
  • 給後人的「備忘錄」——《瘟疫年紀事》譯後記
    今天,向大家推薦《瘟疫年紀事》的譯後記。文章著實有點長,接近一萬字。但是,潛心閱讀與深刻思考在今天前所未有的重要,這樣一篇深度剖析、材料翔實的文章,值得每一位讀者收藏或保存,慢慢閱讀。 笛福的瘟疫倫敦 ——《瘟疫年紀事》譯後記 文 / 許志強 一 1664年歲末,倫敦爆發了瘟疫。
  • 《逃離》譯者李文俊:門羅描寫的痛苦不在表面
    後來十月文藝推薦我翻譯《逃離》,現在聽到她得獎我很愉快,覺得自己的勞作沒有被浪費。  問:她的作品有什麼特點?  答:她的小說很有看頭,內容豐富,短小精悍,回味無窮。《逃離》裡每一篇都很有意思,她的寫作手法不是現代派,但是她的思想很接近現代派。她關注女性的命運,描寫她們在婚姻、戀愛當中所遇到的困難。
  • 村上春樹譯《心是孤獨的獵手》:以同情掃描裂痕世界
    文學報許多讀者知道,村上春樹不僅是位小說家,幾乎在從事寫作之初開始,他就熱衷於翻譯事業,先後譯有《了不起的蓋茨比》《漫長的告別》《麥田裡的守望者》《蒂凡尼的早餐》等名作。
  • 《三體》英文版後記 (中)《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筆記30
    繼續分享《三體》英文版後記,昨天講述了大劉童年的幾段經歷,包括東方紅一號的升空,今天我們繼續來了解下,這些童年經歷,如何在大劉心中開出一支科幻的花朵!原文有曰:    直到幾年後,我才知道了那顆人造衛星與其它星星的距離。那時我看了一本叫《十萬個為什麼》的書,那是當時中國流行的一套科普叢書,我看的是天文卷。從書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光年的概念。
  • 蘇良| 新書《說世新語》前言、後記
    圖文無關,僅供欣賞*後記2019年3月底,與暨南大學出版社的潘江曼女士初步商定,要在她們社出這本筆記《說世新語》,在她開始報送選題的這段時間內,我還想對這小冊子裡的文字做點修補,並想隨手記錄一些修補過程中的所思所聞附在書內,作為後記。
  • 97歲的他曾創作《沒頭腦和不高興》 譯作珍貴手稿曝光
    97歲的他曾創作《沒頭腦和不高興》 譯作珍貴手稿曝光 發布時間:2020-11-27 16:45:2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對許多人來說
  • 【雅昌專欄】沈語冰:現代注意力的悖論——《知覺的懸置》譯後記
    1990年出版的《觀察者的技術》,迄今已被譯成十多種語言。從此書開始,他致力於現代視覺文化起源的研究。《知覺的懸置》出版於2000年,獲2001年特裡林圖書獎(the 2001 Lionel Trilling Book Award),成為當下被討論得最多的同類著作之一。
  • 《日落大道》後記
    (在「新文美三天」定律下,我先把這篇後記寫完,防止三天後怎麼看怎麼爛想把自己寫的都刪了。)文中有一些可能寫得隱晦的地方,比如五月花號它來自五月花聯邦,五月花聯邦呢?解體了呀,沒人聯繫他們一開始是因為解體,政治動蕩,後來是因為他們離地球太遠了,可以說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把我自己寫哭了),後來究竟是在小行星降落機毀人亡還是掉入黑洞了呢,我也不知道。
  • 逃離百度
    逃離百度江琳(化名)曾經做過很長時間的搜尋引擎優化(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SEO),對於百度搜索的規則了如指掌。她也一度是百度的擁躉,不僅是其忠實用戶,甚至在百度因競價排名屢陷風波時,她也認為一定程度上作為平臺方「技術無罪」,技術反映的只是人性。
  • 《棋王》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英譯研究——以杜博妮 2010 年修訂本...
    然而,杜博妮卻是典型的將翻譯與文學批評貫穿於一體的西方漢學家,她在翻譯小說的同時,往往喜歡在譯作中添加副文本,例如注釋、前言或後記。在 2010 年《棋王》修訂版中,杜博妮對 1990 年的版本做出了很大的修訂,刪除了其中的名詞注釋,究其原因,恐怕與她對譯文設定的目標讀者有關。在後記中,她明確指出該譯本是面向「那些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的讀者」(McDougall 193)。
  • 逃離實驗室
    逃離實驗室是一款魔性搞笑的角色扮演類手遊,遊戲中我們將作為瘋狂科學家製造的不穩定生物,長相奇怪,嗜血好殺,我們要衝出實驗室的重重禁錮,最終你能否掏出實驗室呢,感興趣的玩家快來下載吧!
  • 西南財經大學一碩士論文涉抄襲 僅後記差異大
    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兩篇同題論文在後記部分表現出了顯著差異。正文部分高度雷同,最大差異是分段不同從張強論文與楊帆論文的目錄可以看出,兩篇論文具有完全一樣的結構和基本一致的目錄。楊帆論文後記:讀碩士研究生的是我,別人卻為此付出很多雖然張強論文與楊帆論文在題目、摘要、關鍵詞和正文部分「難分彼此」,但兩篇論文終於還是在「後記」有了差別。記者注意到,張強論文沒有通常學位論文禮節性的 「致謝」部分,而是將對導師、母校的感激置於「後記」之中。
  • 西南財經大學一碩士論文涉嫌大面積抄襲,僅「後記」差異較大
    張強論文關鍵詞楊帆論文關鍵詞當然必須指出的是,兩篇同題論文在後記部分表現出了顯著差異。正文部分高度雷同,最大差異是分段不同從張強論文與楊帆論文的目錄可以看出,兩篇論文具有完全一樣的結構和基本一致的目錄。
  • 「豪傑譯」古風何時休:給席代嶽譯九卷希臘羅馬英豪列傳挑錯
    在明治維新時代的日本,有不少翻譯家喜歡隨著自己心意來譯外國書,稱作「豪傑譯」。豪傑也者,自然不必拘於小節,能呈現一個大體就足夠了。於是文句不太通順,沒關係,不妨挾泥沙以俱下;知識不太齊備,也沒關係,反正都是枝葉上的小問題;此外,譯者時不時還有自己的發揮,別人看來是喧賓奪主,他自己倒是覺得點鐵成金了呢。
  •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出版之謎
    他是第一位通過英語寫作和英譯儒經而獲得國際聲譽的中國人。連《清史稿》中也對辜鴻銘有著如下的讚譽:「(辜)譯四子書,述春秋大義及禮制諸書。西人見之,始嘆中國學理之精,爭起傳譯。」這種從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學角度對儒經所作出的創造性闡釋形成了辜氏獨特的譯風。其英譯《中庸》由於版本眾多、流傳甚廣,在近些年受到翻譯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陳梅、文軍,《〈中庸〉英譯研究在中國》,載《上海翻譯》,2013年第1期)但辜氏其他譯作在其有生之年則無一例外地成為絕版。辜鴻銘曾有意再版英譯《論語》,但遺憾的是,此計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得以成行。
  • 逃離實驗室新手怎麼玩 逃離實驗室手遊前期技巧
    導 讀 逃離實驗室手遊是一個密室脫出類型的遊戲,玩家需要面對不斷襲來的敵人,同時為自己找到逃離實驗室的生路
  • 劉慈欣《三體》 英文版作者後記 + 劉宇昆翻譯後記
    和國內出版的《三體1》 後記完全不同,本文中大劉講述了很多自己童年的故事,以前媒體採訪中沒有講述的歷史。2012    ——劉慈欣於2012年12月28日    TRANSLATOR』S POSTSCRIPT    譯者後記
  • roblox逃離馬戲團
    roblox逃離馬戲團這是一款全新打造的冒險類遊戲,玩家將在龐大的場景裡進行探索,在這裡你將感受到一場難度係數非常高的燒腦挑戰,豐富的關卡充滿了挑戰性,每一個關卡裡都有各種難度的陷阱,只有開動你的腦筋,利用馬戲團裡的道具才能安全的逃生出來,讓你體驗到極限逃生的快感!
  • 新譯科技助力2019諾貝爾獎新聞報導 專業術語精準秒譯
    現場,新譯科技聯合《北歐時報》共同報導了本次各項諾貝爾獎發布會。智能翻譯「黑科技」全程同步即時翻譯,多學科高難專業術語精準秒譯。,通過新譯科技的多語字幕精靈,迅速實現多語種智能翻譯。為了達到更優的速記和翻譯功能,現場的工作人員還需要在新譯輔助翻譯系統中進行譯後編輯,之後再排版整理好稿件,這樣就可以快速的把現場信息傳遞給中國的觀眾。據悉,這是繼去年以來,新譯科技連續兩年助力諾貝爾獎發布會的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