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近年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政策也頻繁出臺,比如去年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今年4月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大城市戶籍全面放開,人才招攬計劃、各地落戶門檻一降再降,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已經到了"最緊要"關口。
01 我國城市化進入關鍵時期
截止到2019年,來自官方的統計表明,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到達了60.02%。根據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當一個國家城市人口超過10%標誌著城市化進程開始,超過20%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到50%左右成為城市化國家,當達到70%時城市化將趨於穩定。
我國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在一些發達城市,城市化率甚至已經超過了80%。
但是,中國的城市化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隨著城市人口超過6成,城市化速度開始明顯減緩。理論上,當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再往前走,每提高一個點難度都比過去增加。基於城市就業、生活壓力、產業轉移、資本下沉、土地增值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人擔心城市化進程會"開倒車"。於是,一個新名詞"逆城市化"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早在10年前,關於"逆城市化"的風聲就時有耳聞,當時最引人矚目的事情,是浙江農民不願進城,而在浙江義烏,有200多名公務員甚至"非轉農",把戶口遷到農村,由此引起了多方熱議。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周邊的農村區域帶來的巨大土地紅利,讓很多人放棄了"進城"的打算。
最近幾年,逃離"北上廣"又成為一個新風潮,而這逃離的背後,是大城市生活就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久居城市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成為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取向,這些無疑都給進一步的城市化進程帶來阻力,使得"逆城市化"概念興起,暗流湧動。
那麼,逆城市化到底是啥名堂,如何正確認識它?我們今天就來起底一下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對它做一個"理性的梳理"。
02 "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
早在1898年,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提出了"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城市建設和社會改革理論,倡議建立一種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田園城市,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分離的的舊社會結構形態。該書於1902年修訂再版,更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這應該是"逆城市化"思想的起源。
而"逆城市化"這個概念,則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於1976年正式提出。理論上,逆城市化並非指城裡人遠離城市,來到雞犬之聲相聞的農村過起鄉村生活,而是指城市與郊區之間逐步融合後,城市要素開始向郊區轉移聚集,並最終在郊區形成獨立的生活空間形態。
二戰以後,逆城市化風潮開始在西方國家興起,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加快了城市郊區化的進程,大都市圈內部的郊區人口增長速度遠遠快於中心城市人口增長速度,並於7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期。波恩的"逆城市化"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逆城市化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是富人先搬到郊區,郊區的基礎設施慢慢起來;接著中產階級也搬到郊區,逐步形成了產業環境和配套;最後這個地方就形成多功能的、環境優美的、不依附於大城市的獨立小城鎮。
逆城市化的過程一般被認為有四個階段,即:1、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富人搬到郊區;2、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大量中產階級搬入,但每天還需到市中心工作、購物、娛樂等;3、發展階段,工業聚集和多功能設施配套逐步完善;4、成熟階段,新興區域匯聚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種功能,高度自立。人口郊區化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並伴隨著區域板塊內巨型城市帶的興起。
目前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逆城市化大都成型。逆城市化是後城市化時代的主要特徵,構建了新的人居環境和城市空間結構,比如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地,甚至在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地都有十分明顯的逆城市化特點,也就是富人在外層、中產在中層,貧民在市中心的這種城市空間布局。
03 "農民不進城,逃離北上廣"是逆城市化嗎?
當我們了解完"逆城市化"的內涵後,再來看目前國內所提的逆城市化現象,就會有新的認識。無論是浙江農民不願意進城,還是白領精英"逃離北上廣",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逆城市化",而是因為特殊國情導致的特定社會場景。
農民之所以不願意進城,甚至城裡人還想通過"非轉農"進入農村,其根源出在於我國"城鄉二元制"存在的農民土地問題。
隨著房地產商品化改革,一些緊鄰大城市的農村地區逐步被城市擴圍,土地增值,許多"城中村"經過拆遷補償往往能夠獲得巨額財富,就算出租房屋,每年也能夠產生不小的收益,比如說深圳的城中村、小產權房等佔到了整個城市總居面的49%,這些福利,是"城裡人"無法享受到的。
另外,遠離城市的鄉下農民不願意進城,或大批農民工返鄉就業等情況,也不是"逆城市化"的真正概念。
這裡面涉及到的還是農民進城後,所面臨的就業與生活問題,這種國情跟西方國家的"逆城市化"是不同的,只有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實現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型,農民才能徹底脫離依賴土地的生存環境,否則再多農民工在城裡覓活,最後還得回歸鄉裡,自始至終他們就沒有城市化過,又哪來的"逆城市化"呢?
再者,逃離北上廣也不是"逆城市化",首先逃離北上廣的群體,大多都是一些苦逼青年,在大城市工作、活倍感壓力,想換一種環境,而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最後大都退到二三線城市發展,其中尤以二線城市居多。也許他們相當一部分人的確來自農村,但是城市化正是他們目前要走的路,"逃離了北上廣"並不意味著他們脫離城市,他們選擇的還是大城市,只不過比一線城市差一些的城市罷了。
04 國內"逆城市化"已悄然到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經濟高度發達區域,"逆城市化"現象已經出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
首先,這兩個區域的經濟高度發達,城市化率非常高,大部分超過80%,有些城市甚至超過了90%。如果把中國的經濟版圖做一個分級,這兩個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國際發達地區水準。在這樣的背景下,逆城市化的到來,也就順理成章。
近年來,諸如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市中心人口逐步向周邊郊區地帶轉移,轉移的步驟也正是沿著"逆城市化"的一般規律進行著:首先郊區富人先搬入,接著大量中產階級搬入,周邊逐步形成工作與生活氛圍,並最後形成完全自主、不依附於大城市的獨立小城鎮。
以上海為例,早在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建設"1966"城鎮體系,即1個中心9個新城,60個左右的新市鎮,及600個左右的中心村。經過十多年建設,上海的城市半徑擴大,人口往外擴散,產業向外轉移,城市"多中心"的空間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在這過程中,首先是城郊、郊區不少富人區興起,然後中產跟進,產業與配套完善,按"逆城市化"的四個階段解讀,目前正處在"形成期"到"發展期"階段。
逆城市化的積極因素在於,它是一個國家城市生態有機體的"內循環",是一個吐故納新的循環過程,對村鎮來說,有著巨大的發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湧向哪裡,哪裡的鄉鎮發展速度就快。由此形成中心市區與中小城鎮、鄉村之間產業呼應、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空間布局,從而形成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雙向強對流關係。
結語
農民不進城,逃離北上廣,並不是"逆城市化"。但是,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率不斷提高,"逆城市化"終究要來。我們需要看到,逆城市化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國家發展、城市進化後的必然產物。
認識逆城市化,要看清3點:首先,逆城市化並不是"開倒車",而是城市化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其次,從我國目前整體城市化進程的步伐來看,還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逆城市化"階段;其三,城市化與逆城市化是城市有機體的"內循環"系統,吐故納新,將會構建更好的城市空間與人居環境。
我想起錢鍾書在《圍城》中的那段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不正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