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2021-01-15 三緬

我國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近年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政策也頻繁出臺,比如去年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今年4月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大城市戶籍全面放開,人才招攬計劃、各地落戶門檻一降再降,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已經到了"最緊要"關口。

01 我國城市化進入關鍵時期

截止到2019年,來自官方的統計表明,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到達了60.02%。根據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國內外學術界普遍認為,當一個國家城市人口超過10%標誌著城市化進程開始,超過20%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到50%左右成為城市化國家,當達到70%時城市化將趨於穩定。

我國離這個目標已經不遠,在一些發達城市,城市化率甚至已經超過了80%。

但是,中國的城市化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隨著城市人口超過6成,城市化速度開始明顯減緩。理論上,當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再往前走,每提高一個點難度都比過去增加。基於城市就業、生活壓力、產業轉移、資本下沉、土地增值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人擔心城市化進程會"開倒車"。於是,一個新名詞"逆城市化"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早在10年前,關於"逆城市化"的風聲就時有耳聞,當時最引人矚目的事情,是浙江農民不願進城,而在浙江義烏,有200多名公務員甚至"非轉農",把戶口遷到農村,由此引起了多方熱議。在東南沿海發達地區,城市周邊的農村區域帶來的巨大土地紅利,讓很多人放棄了"進城"的打算。

最近幾年,逃離"北上廣"又成為一個新風潮,而這逃離的背後,是大城市生活就業所帶來的各種壓力,久居城市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成為了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取向,這些無疑都給進一步的城市化進程帶來阻力,使得"逆城市化"概念興起,暗流湧動。

那麼,逆城市化到底是啥名堂,如何正確認識它?我們今天就來起底一下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對它做一個"理性的梳理"。

02 "逆城市化"的前世今生

早在1898年,英國人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 出版了《明日:一條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書,提出了"田園城市"(garden city)的城市建設和社會改革理論,倡議建立一種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田園城市,用城鄉一體的新社會結構形態來取代城鄉分離的的舊社會結構形態。該書於1902年修訂再版,更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這應該是"逆城市化"思想的起源。

而"逆城市化"這個概念,則是美國地理學家波恩於1976年正式提出。理論上,逆城市化並非指城裡人遠離城市,來到雞犬之聲相聞的農村過起鄉村生活,而是指城市與郊區之間逐步融合後,城市要素開始向郊區轉移聚集,並最終在郊區形成獨立的生活空間形態。

二戰以後,逆城市化風潮開始在西方國家興起,20世紀50年代後,美國加快了城市郊區化的進程,大都市圈內部的郊區人口增長速度遠遠快於中心城市人口增長速度,並於70年代進入快速發展期。波恩的"逆城市化"概念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逆城市化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是富人先搬到郊區,郊區的基礎設施慢慢起來;接著中產階級也搬到郊區,逐步形成了產業環境和配套;最後這個地方就形成多功能的、環境優美的、不依附於大城市的獨立小城鎮。

逆城市化的過程一般被認為有四個階段,即:1、萌芽階段。這個階段富人搬到郊區;2、形成階段。這個階段大量中產階級搬入,但每天還需到市中心工作、購物、娛樂等;3、發展階段,工業聚集和多功能設施配套逐步完善;4、成熟階段,新興區域匯聚城市工作生活的各種功能,高度自立。人口郊區化形成"多中心"的城市空間布局,並伴隨著區域板塊內巨型城市帶的興起。

目前在西方許多發達國家,逆城市化大都成型。逆城市化是後城市化時代的主要特徵,構建了新的人居環境和城市空間結構,比如說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等地,甚至在我國的臺灣、香港地區,以及新加坡等地都有十分明顯的逆城市化特點,也就是富人在外層、中產在中層,貧民在市中心的這種城市空間布局。

03 "農民不進城,逃離北上廣"是逆城市化嗎?

當我們了解完"逆城市化"的內涵後,再來看目前國內所提的逆城市化現象,就會有新的認識。無論是浙江農民不願意進城,還是白領精英"逃離北上廣",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逆城市化",而是因為特殊國情導致的特定社會場景。

農民之所以不願意進城,甚至城裡人還想通過"非轉農"進入農村,其根源出在於我國"城鄉二元制"存在的農民土地問題。

隨著房地產商品化改革,一些緊鄰大城市的農村地區逐步被城市擴圍,土地增值,許多"城中村"經過拆遷補償往往能夠獲得巨額財富,就算出租房屋,每年也能夠產生不小的收益,比如說深圳的城中村、小產權房等佔到了整個城市總居面的49%,這些福利,是"城裡人"無法享受到的。

另外,遠離城市的鄉下農民不願意進城,或大批農民工返鄉就業等情況,也不是"逆城市化"的真正概念。

這裡面涉及到的還是農民進城後,所面臨的就業與生活問題,這種國情跟西方國家的"逆城市化"是不同的,只有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實現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轉型,農民才能徹底脫離依賴土地的生存環境,否則再多農民工在城裡覓活,最後還得回歸鄉裡,自始至終他們就沒有城市化過,又哪來的"逆城市化"呢?

再者,逃離北上廣也不是"逆城市化",首先逃離北上廣的群體,大多都是一些苦逼青年,在大城市工作、活倍感壓力,想換一種環境,而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最後大都退到二三線城市發展,其中尤以二線城市居多。也許他們相當一部分人的確來自農村,但是城市化正是他們目前要走的路,"逃離了北上廣"並不意味著他們脫離城市,他們選擇的還是大城市,只不過比一線城市差一些的城市罷了。

04 國內"逆城市化"已悄然到來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內經濟高度發達區域,"逆城市化"現象已經出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

首先,這兩個區域的經濟高度發達,城市化率非常高,大部分超過80%,有些城市甚至超過了90%。如果把中國的經濟版圖做一個分級,這兩個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國際發達地區水準。在這樣的背景下,逆城市化的到來,也就順理成章。

近年來,諸如深圳、廣州、上海等地,市中心人口逐步向周邊郊區地帶轉移,轉移的步驟也正是沿著"逆城市化"的一般規律進行著:首先郊區富人先搬入,接著大量中產階級搬入,周邊逐步形成工作與生活氛圍,並最後形成完全自主、不依附於大城市的獨立小城鎮。

以上海為例,早在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就明確提出要建設"1966"城鎮體系,即1個中心9個新城,60個左右的新市鎮,及600個左右的中心村。經過十多年建設,上海的城市半徑擴大,人口往外擴散,產業向外轉移,城市"多中心"的空間布局已經初步形成。在這過程中,首先是城郊、郊區不少富人區興起,然後中產跟進,產業與配套完善,按"逆城市化"的四個階段解讀,目前正處在"形成期"到"發展期"階段。

逆城市化的積極因素在於,它是一個國家城市生態有機體的"內循環",是一個吐故納新的循環過程,對村鎮來說,有著巨大的發展能量。"逆城市化"潮流湧向哪裡,哪裡的鄉鎮發展速度就快。由此形成中心市區與中小城鎮、鄉村之間產業呼應、優勢互補、良性循環的空間布局,從而形成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的雙向強對流關係。

結語

農民不進城,逃離北上廣,並不是"逆城市化"。但是,隨著國內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率不斷提高,"逆城市化"終究要來。我們需要看到,逆城市化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國家發展、城市進化後的必然產物。

認識逆城市化,要看清3點:首先,逆城市化並不是"開倒車",而是城市化進程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其次,從我國目前整體城市化進程的步伐來看,還沒有進入到實質性的"逆城市化"階段;其三,城市化與逆城市化是城市有機體的"內循環"系統,吐故納新,將會構建更好的城市空間與人居環境。

我想起錢鍾書在《圍城》中的那段話:"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城市化與逆城市化,不正是如此嗎?

相關焦點

  • 賀雪峰:中國城市化應「三個輪子一起轉」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縣城經濟的發展往往變成了在縣城開發房地產,然後鼓勵農民進城買房。因為縣城缺少二、三產業就業機會,農民在縣城買了房卻住不下來,由此造成全國中西部農村普遍存在的縣城大量房地產要麼賣不出去要麼賣出去了卻無人住的現象。
  •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窮農民想進城,富農民想回村?這3點原因太現實
    如今,國內不僅城市的發展有了提升,農村其實也是在不斷地好轉中,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不論是經濟、教育、文化還有醫療水平等,都在朝著大城市方向追趕,而農民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可是,隨著農村的發展現在農村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許多經濟情況不太好的農民總想著進城,而那些比較有錢的農民卻總想著回農村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城市化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城市化的一個主要特徵是「隱性城市化」和「準城市化」現象並存,城市化質量不高。所謂的「隱性城市化」是指兩種現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長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是存在大量居住在鄉村、但已經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居民。
  • 藥家鑫「農民很難纏」:誰是農民?
    在國家制度認定的身份上,農村居民的定義是清晰的,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農民的標準,不是職業,而是血統和出生地,這是對農民群體不公的根源。誰是農民?25歲的重慶人崔五認為,這問題很傻很天真。崔五喜歡自嘲:「文化不高,我只能做農民」。在他眼裡,農民就是像他那樣在農村出生、幹體力活的人。
  • 農民該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都跑進城務工?為什麼?
    農民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跑進成務工。種地是農民的職業,農民就應該以種地為生,以種地為業,這才是做農民的本份,做個本本份你的的農民,也是祖祖輩輩一代一代的傳承,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載體,「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都喊了多少年了。
  • 周其仁:城市化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權利
    如果有地緣、水源、人生依附關係充斥了這麼一種社會,不可能有城市化,城市化是有權利對較高的生活做反映,有權利移動過去,有權利到哪裡去居住,到哪裡去創業,到哪裡去工作。這個緯度更應該值得我們注意。  剛才吳老師講了,中國經濟在城市化整體看是這些年發展非常迅速,原因就是經濟自由增加,大概1978年不到19%的城鎮化率,總人口當中,當時一句老話就是10億人口,8億農民,渠道達到51%,這個進步非常快,這也說明經濟改革擴大了經濟自由,擴大了流動,擴大了社會普通成員對經濟機會做反映的活動空間。
  • ...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條件——《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
    日前,國土資源部、國家發改委、公安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鈎機制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國土資源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的任務、主要實施措施以及如何保障農民利益進行了解讀。
  • 廣州野生動物進城
    而到今年年底,全市"進城"的動物,將超2000隻。  在動物進城上,廣州是否已形成自身的"管養經驗",可供友城參考?經過一個月的走訪,今起新快報推出"探路動物進城"系列專題,力圖從"現狀"、"問題"、"行動"、"把脈"等方面,梳理出廣州動物進城半年來的得與失,初探動物進城的"廣州模式"。
  • 逃離北上廣,我要回鐵嶺。李雪琴說:宇宙的盡頭是鐵嶺
    一夜之間鐵嶺火遍了大江南北,你可以不知道大連、甚至不知道瀋陽的具體位置,但是你一定知道鐵嶺,鐵嶺成為了東北「大城市」的標誌。長大之後,才徹底明白了,這真的只是一句玩笑,甚至上大學的時候,還經常有南方的同學問我,鐵嶺咋樣,和北京比呢?
  • 中國城市化,開發商責任非常重大
    越不發達地區向少數一兩座中心城市集中的趨勢越明顯。所以很多表現為向省會城市集中。這裡既有交通制約下「遷移半徑」的影響,也有長期的區域文化與政治認同因素。這也局部驗證了我《買房的革命》一書中「大城市房價由外來人口決定,小城鎮房價由回鄉人口決定」的判斷。西部地區內部是否「依然具備較強凝聚力」?可能需要更多更詳細的數據來支撐。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推進城鄉一體化,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統籌兼顧城市與農村,在推動城市社會加快發展的同時,通過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建立健全以城帶鄉機制,優化各種社會資源在城鄉間的配置,帶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讓日益富裕起來的農民群眾共享現代文明。也就是如何把「農民」變成「市民」的問題,即城市化問題。統籌區域發展:就是要求政府加強對區域發展的協調和指導。統籌發達地區加快發展與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促進區域發展一體化。
  • 抬槓者:逃不了的北上廣,躲得進的電影院
    只是,言辭的可信度永遠低於行為,當資源和機會盡數集中於此,所有的憤恨最終都會綿軟無力,如同色情片中女主角的奮力掙脫,進度條再往後走一點兒,「不要」就已經變成了「還要」,索要也逐漸取代了抗拒。 倒是網易這家劍走偏鋒的媒體,借著「態度熱點日」的第二期策劃和「毒舌電影」聯合發起了「沒機會逃離北上廣,幸好可以躲進電影院」的活動,充滿犬儒主義的機鋒。
  • 知識貼|無人機農業能給農民帶來什麼?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人離開農村來到城市,很多農田就此荒廢。農民不願意種地,原因在於種地太辛苦了,而收益又太低,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農民辛辛苦苦種地,還不如進城裡打工賺錢,農民種地的積極性就會大大降低。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逆城市化的推力和拉力 推力:城市中心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和生活質量下降。判斷城市化進程的特點 (1)從圖示中直接判斷城市化的特點。一般從以下4個方面分析:觀察城市面積的變化;觀察城市數量的變化;觀察城市人口的變化;是否形成城市帶等。 如下圖,對比四幅圖可以直接判斷城市化進程的特點:城市數目不斷增加;城市面積不斷擴大;由孤立的城市發展形成城市群。 2.
  • 天真的社畜,正從北上廣逃往杭州
    一夜之間,逃離北上廣去杭州,成為了一部分年輕人新的潮流。「上周還在約吃飯的北京朋友,這周已經堵在了西湖邊,倔強地發著『在杭州找回生活』的朋友圈。」杭州成為了不少人嚮往的城市。一、逃離北上廣,去杭州在杭州生活過的人總會提到一個細節:在杭州的很多路口,即使沒有紅綠燈,機動車也會專門停下來等行人先走。這是他們嚮往的「人情味」和「幸福感」。
  • 繼北上廣深之後,期望值最「高」的城市,也是年輕人渴望去的城市
    對於這樣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國的各地區都在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城市化建設,也是為了讓當地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的,體驗到城市化帶給人們的便捷服務。我國的城市化建設,各地區的發展速度也是層次不齊,有些地區可能才剛剛起步。
  • 野生動物進城:吃肥宅快樂餐的烏鴉,也有膽固醇問題嗎?
    人們越來越多地發現,許多野生動物「進城」了。除了大家早就習以為常的麻雀、老鼠和壁虎,我們在小區的草坪上可以看到烏鶇(dōng)在捕捉蚯蚓,路邊的綠化樹上常有白頭鵯(bēi)吵吵鬧鬧,喜鵲將窩搭在電線桿和廣告牌上,有時還能看到紅隼藉助風力懸停在空中,珠頸斑鳩說不定已經在你家窗臺下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