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270萬個,這意味著「每天消失300個村莊」。「中國速度的城市化」正在引起人們的討論與反思。那麼,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為此,本報約請兩位學者展開深入討論。是為上海東方青年學社與本報聯合開設的「爭鋒」欄目第二十六期。

  理性的城市化將使農村變得更美好

  張學良

  ●所謂「農民的終結」,其實是「小農的終結」

  ●城市化目標不應是在空間上消滅農村

  ●城市化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過程更需尊重民意與民俗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村落逐漸消失,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目前的中國,村包括自然村與行政村這兩類。自然村是由村民經過長時間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是鄉村聚落最基本的組成部分。行政村則是中國行政區劃體系中的最低層級,通常由一個大自然村或幾個自然村聯合組成,設有村民委員會或村公所等村民自治機構。隨著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部分村莊的消失是不爭的事實。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人口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根據我們的計算,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從2001年的4.8億增加到6.7億,城鎮人口增長34%。

  「小農的終結」

  那麼,農村真的會消失嗎?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著名農村社會學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就撰寫了《農民的終結》一書,引起了強烈反響。正如書名所示,孟德拉斯認為,「如果整個社會全部城市化了,也就沒有農民了」。但是即便是孟德拉斯所說的「農民的終結」,也並不是「農業的終結」或「鄉村生活的終結」,而是「小農的終結」。今天看來,當今世界發達工業國家的農業從業者,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無論社會怎樣發展,農民也不會無限地減少,農業勞動者仍然是整個社會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社會群體,發達工業國家的城市化率很長時間一直停留在80%左右就是明證。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村與農民的完全消失很難成為現實。

  在中國,我們更沒進入「農民的終結」這一階段。從統計學上看,沒有證據肯定中國每天還會有50或300個村莊繼續消失下去,也沒有證據否認,消失的農村可能本身就是所有村莊樣本中最容易消失的個體,農村的消失可能也僅是這一歷史時期的某一特徵。更重要的是,每個村莊的獨特性與異質性需要我們做更嚴謹的調研,否則就可能犯統計謬誤。我們需要透過這些冷冰冰的數據,更加關注這些消失的農民去了哪裡?在城市生活得怎麼樣?消失的農村土地利益如何分配?傳統的鄉村文化我們保護好了嗎?我們的城市化質量需要提高,城市化目標需要考量,城市化成果需要分享,城市化過程更需尊重民意與民俗。

  城市化質量不高

  當前我國城市化的一個主要特徵是「隱性城市化」和「準城市化」現象並存,城市化質量不高。所謂的「隱性城市化」是指兩種現象:一是存在尚未取得城市正式居民地位的長期留居城市的人口;二是存在大量居住在鄉村、但已經長期從事非農產業的居民。所謂的「準城市化」,則是指目前的許多小城鎮規模很小,設施落後,大批建制鎮的居民雖然已經為城鎮居民,但是仍然沒有脫離農業,生活條件也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對於前者,提高城市化質量主要涉及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提高農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解決他們的子女教育問題,真正解決城市中的「新二元結構」;對於後者,也是涉及農民「進城上樓」的生活條件問題,需要給予農民就業的機會。目前中國部分城市的「城市病」嚴重,「城中村」現象也很普遍,我們要警惕在消滅農村的同時,又在城市中產生「農村」。

  與人口的城市化相比,過快的土地城市化更是一個引起諸多矛盾的問題。過去幾十年,中國土地城市化速度遠遠快於人口城市化速度,進入新世紀後,中國的建成區面積從2001年的2.4萬平方公裡增加到2009年的3.8萬平方公裡,面積增長了近60%,這比同期人口增長速度快了26個百分點。其中的工業區與開放區建設、大學城建設、政府新辦公樓建設是土地城市化的重要途徑。土地城市化過快背後的原因有許多,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農民利益的受損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的城市化目標不應是在空間上消滅農村,國外緊湊型城市化也有許多成功案例,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要特別重視與解決城市化過程中農村土地利益的公平分配問題。對於發達地區的城郊農民而言,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把地方政府、開發商和城郊農民在城市化過程中的不當收益重新分配,改革徵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對於落後地區走出農村的農民而言,可能很難從當前土地的收益中獲益,但是我們也要保護他們有從土地的未來潛在價值與收益中獲益的權利。今天落後地區農村的土地收益可能不大,但並不表示將來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土地收益不會增加,我們不能不考慮他們的利益,不能讓他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回鄉無門。

  鄉村社會的復興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要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所謂的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粗暴蠶食。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傳統村落保留著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是承載和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明的重要載體。由於保護體系不完善,一些傳統村落消失或遭到破壞。如何使得中國從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得更自然一些,更健康一些,在農村土地開發中更尊重民意和民俗,這也是一個需要研究的重要命題。

  那麼,未來理想中的中國農村是什麼樣?孟德拉斯描述的法國農村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他在1984年《農民的終結》一書的再版中闡述了鄉村社會的驚人復興,「鄉村現代化了,人又多了起來」,「今天的鄉下人享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適」,農業勞動者和鄉村居民從1970年起就追上了城市人,在其他一些方面,他們保留著優勢(住宅的面積),鄉村的孩子去上學都有客車接送,在小學和中學裡,他們和城裡的孩子一起上課,鄉村在生活方式上完全城市化了,「城市人一有可能就從城市溜走」,城市也出現了鄉村化。這樣的農村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傳統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必然消失

  劉新靜

  ●城市化必定會導致農村和農業空間的逐漸縮小

  ●中國傳統農村和農業必須轉型發展

  ●傳統農村消失的根本動力在於傳統農民的消失

  傳統農村的消亡與城市空間的擴張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從1949年到2011年,我國城市數量增長了近7倍,城市人口增長了6.7倍。與此同時,城市作為容納人口的容器,其空間也不斷擴張,1984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為8842平方公裡,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為41768.4平方公裡,增長率為372%。城市的不斷膨脹意味著農村的不斷萎縮,到2020年,中國還將有1.5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如果按城市建設標準100平方米/人計算,還將有15000平方公裡的非城市地區納入城市區域。由此可見,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農村區域不斷縮小是大勢所趨。正如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數》中所說,工業往往比農業、商業往往比工業的利潤多得多,因此勞動力必然由農轉工,而後再由工轉商。在有限的空間內,以工業和商業為基礎的城市化必定會導致農村和農業空間的逐漸縮小。

  傳統農業制約城市化進程

  不斷縮小的農村地區會不會有一天永遠消失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超過勞動者個人需要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一切社會的基礎,儘管農業的地位在不斷下降,但這只是說其貢獻總量在GDP中的份額,農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永遠不會改變,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農村永遠不會消失。但以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大農業取代小農經濟是歷史的必然。農業也可以跟工業一樣採用大規模的集體生產方式,後者可以提供農業改良需要的更大的投資和更多的物質生產條件,小農經濟作為「過了時的生產方式的殘餘」,「在不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關於傳統農業局限性的論述屢見不鮮,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認為,傳統農業是農民世世代代同樣地耕作和生活,他們年復一年地耕種同樣類型的土地,播種同樣的作物,使用同樣的生產要素和技術,是一種基本維持簡單再生產的、長期停滯的小農經濟。這段話也可以用來描述中國的傳統農業,「中國的養蠶釀酒、種瓜栽豆,起始於商代;播種施肥、深耕細作,普及於戰國;納稅賦稅、強本抑末,倡導於早秦;鐮斧犁鏵、鍬鏟鋤耙,初見於西漢。幾千年以來,農民世代相傳的各種生產要素和耕作方式,基本上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和突破性的發展」。在城市化背景下,傳統農村和農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制約,現實問題和矛盾焦點要求中國傳統農村和農業必須轉型發展。

  農村和農業迎來變革時代

  首先是資源問題。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緊缺是促使傳統農村和農業向現代轉型的重要因素。截至2010年底,我國耕地總數不足18.26億畝,已接近18億畝的紅線。人均耕地不足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發達國家的1/4。而且,我國農村用地的粗放現象仍十分嚴重,目前我國農民集體建設用地為16.8萬平方公裡,是城市建設用地的3.4倍。與此同時,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大批農村勞動力轉移向城市和二、三產業,導致農村大量良田被撂荒,農村青壯勞力大批流失,「空心村」比比皆是。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的雙重緊缺,使農村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於工業化和城鎮化,小農業面對大市場往往力不從心,導致了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等問題出現。樹立緊湊型發展理念、轉變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提升農村和農業的現代化程度,是改變這一狀況的必然選擇。

  其次是產品問題。2011年,中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了1.1萬億斤,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首次「八連增」,創造了連續5年過萬億斤的新紀錄,達到了2020年糧食產能規划水平。但在這一「奇蹟」的背後,卻是食品安全問題的凸顯,如糧食、蔬菜、水果等初級農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化學汙染,又如生化技術大規模無節制地濫用讓中國人陷入了「沒有東西可吃」的尷尬境地。同時,「重用輕養」、「只用不養」,過度開發、掠奪式經營導致土壤養分失衡、基礎地力支撐能力下降、土壤退化等嚴重問題。糧食安全問題仍然是潛在的威脅。體制機制不健全固然是農產品安全問題頻發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還在於當前農村和農業的生產方式已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需求,以家庭為單位的土地經營方式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傳統農業的勞作方式和技術水平也無法協調追求利潤和社會責任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意義上,農村和農業的變革和創新發展時代已經來臨,傳統農村和農業也必然會漸行漸遠成為歷史的記憶。

  再次是環境問題。環境功能是農村和農業的五大功能之一,但是傳統農村居住比較分散,缺乏科學的規劃和必要的基礎設施,生活垃圾和養殖廢棄物未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和回收利用,一些高耗能、高汙染、資源性和產能過剩項目向農村地區轉移,化肥和農藥的濫用也嚴重汙染土壤和水源。據全國汙染源普查,目前受汙染耕地1.5億畝,汙水灌溉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受汙染耕地佔總耕地面積的10%以上,每年造成糧食減產1000多萬噸,直接經濟損失200多億元。由此可知,我國農村的生態環境已經岌岌可危,如果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不採取根本性的變革,後果將不堪設想。

  新農民不再重複父輩人生

  資源、產品和環境相比,傳統農村消失的根本動力在於傳統農民的消失。正如舒爾茨所言:「總而言之,一個受傳統農業束縛的人,無論土地多麼肥沃,也不能生產出許多食物。節約和勤勞工作並不足以克服這種類型農業的落後性。」傳統農民已經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這是不爭的事實。相比之下,70後、80後、90後的新生代農民,儘管受教育程度較高,大都有過城市經歷,但他們卻很難再回到鄉村,即使回去也不再會重複父輩的人生,而新農民的出現和不斷壯大,必將使傳統農村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這才是傳統農村一定會走向消失的根本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 今天,我們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未來的城市化如何又快又好地持續下去?這一問題面臨兩個挑戰:第一,現有的城市化模式還能持續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顯現出其巨大的消費威力,似乎150多年前,英國商人所期望的「只要中國人每年用一頂棉織睡帽,英格蘭現有工廠已經供不應求了」並不遙遠,幻想正在變成現實。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城市化道路以及相應的經濟高速成長經驗十分著迷,進而建構了「中國模式」。在這一模式中,發展主義政府,尤其是以經濟發展為取向的地方政府的作用被認為至關重要,是「中國模式」的基石。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但「知青」這個名詞還是作為一個時代標誌,記錄了一代人曾經從城鎮遷徙到邊疆農村。所以,「知青」的含義裡有一種背井離鄉的悲情色彩,當然更多的是在異地的種種磨難。  估計誰也不會願意時光倒流,讓現在的年輕人重複當年的艱苦歲月,但無情的現實卻產生了「新知青」,所不同的是,老「知青」是從城市走向農村,而「新知青」是從農村走進城市。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這是甘肅省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突出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的終極目標和客觀要求,因此,城市化發展水平如何,不僅要看城鎮發展如何,更要從面上反映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是否擴大或是否均衡發展,這是檢驗城市化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減輕和消除城鄉兩元結構差別,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縮小城鄉差距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 王微: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原標題:服務業發展水平與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編者按   城市化是人口由農村向城市遷移和集中,城市範圍和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使城市成為人類活動的主要集聚場所並實現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城市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
  • 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但是,中國的城市化也到了最關鍵的時刻。隨著城市人口超過6成,城市化速度開始明顯減緩。理論上,當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再往前走,每提高一個點難度都比過去增加。基於城市就業、生活壓力、產業轉移、資本下沉、土地增值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人擔心城市化進程會"開倒車"。於是,一個新名詞"逆城市化"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 以生態理念引領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帶來了高速的人口增長、密集的建築,也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綠地、空間和生靈。現實驅使我們反省:城市化道路是不是要繼續這樣走下去,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者說將城市森林化,而非純粹的城市化?就此,新加坡綠色建築委員會主席戴禮翔指出,過去的城市化缺乏系統規劃,而且高樓林立、空間分配不均,違背了綠色城市的宗旨。
  • 周其仁:城市化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權利
    在年度演說「新十年」環節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城市化還有一個緯度是非常抽象的社會權利方面的變化,所謂社會權利也是城市化,城市化無非是普通人對經濟收入較高的機會做反映,為什麼城市總的趨勢是往城市走呢?因為聚到一起以後,需求集中以後,分工程度可以提高,收入創造的水平可以提高,這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要想知道2020年的疫情是否會導致人口結構的永久性變化還為時尚早,但從長遠來看,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定的預測, 未來10年,世界將進一步城市化,城市人口佔全球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6.2%達到2030年的60.4%。未來10年,每個地區都會更加城市化,不過,已高度城市化地區的人口增長速度將會放緩。
  • 為什麼是郊狼這種動物,在城市化進程中,棲息地不減反增?
    在早些年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麼一個詞,叫「城市化」,也叫城鎮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體意思就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等的發展,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非農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轉變的過程。城市城市化往往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道路等等,以往的經歷及現象告訴我們,在人們城市化進程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會逐漸被壓縮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知識拓展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是通過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描述,來展示城市發展形成過程的圖示,通常以過程圖、坐標圖等形式呈現。對於該類示意圖判讀,主要應把握「三判斷」: 1.
  • 賀雪峰:中國城市化應「三個輪子一起轉」
    中國正處在最為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採用何種城市發展戰略一直是學界和政策部門討論的熱點。筆者就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城鎮化還是城市化?當前的主流提法是城鎮化,即中國城市化是包括城和鎮兩級,其中核心是將全國2000多個縣城的城市化納入到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發展縣域經濟成為城市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化的角度來講,以城關鎮為重點的縣域經濟顯然應當是城市化的一個部分,因為進入縣城的人口一般都已從農業中脫離出來,進入到了二、三產業,實現了就業與收入的城市化轉向,是不容置疑的城市人口了,也就是已經城市化了。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如何在未來尋找到新的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和升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國必須解決好的核心難題。
  • 鄉村人口流失嚴重,以後會消失嗎?20年後,或出現2種「結果」
    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長期發展下去的話,隨著老年人的趨勢,將來鄉鎮的人口還會一直減少,那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鄉鎮將逐漸消失呢?事實上,多年來許多人對城市化有一個誤解,大家認為城市化就是在擴張城市的規模,逐漸淘汰鄉鎮。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雖然在城市化進程中確實有大量的鄉鎮人口流入到城市,但是並不會直接導致鄉村被淘汰。
  • 城市化:極化發展及其未來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的終結以及傳統產業的陸續外遷轉移,已經給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必將帶來區域經濟、城市發展的新一輪調整。縱觀世界城市化的歷程以及中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城市化發展脈絡,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之路顯然也並不是那麼迷亂地無從尋路。
  • 幾乎沒有農村的國家:城市化率高達93.02%,且人均GDP是中國的4倍
    ,我國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12月首次突破了50%,截止到目前,我國的城市化率也達到了58.52%。  如此高的城市化率也使得這裡幾乎沒有農村,絕大多數居民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城市裡,不僅如此,由於大多數地區被森林覆蓋,加上自然災害頻發,所以適宜居住的地方就很少,再加上日本有著上億的人口總量,也使得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
  • 2015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真題及答案:中國城市化進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六級真題>正文2015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真題及答案:中國城市化進程 2015-06-13 18:09 來源:
  • 冷智花:世界城市化發展路徑及啟示
    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城市化發展水平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第二、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增加,人口由農業部門向工業、服務業轉移,產業結構的轉變伴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結果。通過分析全球城市化發展歷史進程,結合中國城市化發展實際情況,筆者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 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七個猜想
    ,不是農村人口,而是城市人口; 4、現在中國城市化率與美國上世紀20年代末相當,比例為6:4,如果到了8:2,交換對象的比例才與發達國家相當; 5、綠水青山的多場景、多模式只有在龐大的客戶群和需求下,成為真正資本化的金山銀山。
  • 東莞的均質城市化
    鄭國洪說,幾乎每次規劃落實都要經過漫長繁瑣的談判,每個鎮、村都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土地權力,因此每次土地紅線都要與當地多次溝通,「最初是我們的規劃設計人員向村裡解釋,往往會爭執到由鎮領導和規劃局出面協商,甚至到市領導出面來調節」。
  • 深圳先進院數據分析揭示我國城市化成效突出
    10月23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環境氣象團隊孫立群博士的研究論文Dramatic uneven urbanization of large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近幾十年來全球大城市的城市化進程極度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