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態理念引領城市化進程

2020-12-02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4月11日消息:茂密的森林,廣闊的綠地,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人類曾經生活在潔淨、唯美的大自然中。到了21世紀,這些原本觸手可及的自然美景在城市中卻越來越少。

城市應該怎樣發展,才能讓人們健康、舒適地生活?近日,在北京舉辦的立體綠化與綠色建築論壇上,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探討未來城市、社區、建築的美好前景。

合理規劃建設森林城市

早在100年前,西方許多國家絕大多數人口就生活在城市裡了。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帶來了高速的人口增長、密集的建築,也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綠地、空間和生靈。

現實驅使我們反省:城市化道路是不是要繼續這樣走下去,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者說將城市森林化,而非純粹的城市化?

就此,新加坡綠色建築委員會主席戴禮翔指出,過去的城市化缺乏系統規劃,而且高樓林立、空間分配不均,違背了綠色城市的宗旨。

「過去的城市化就是城市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一點點擴張,即使有些局部的設計,設計師首先考慮的往往是交通,而非綠地。這種出發點和理念,與建設綠色城市的宗旨背道而馳。」在戴禮翔看來,現在的城市幾乎都以高樓林立為代表,以「有活力的城市」為標榜。然而,有活力的城市就代表空氣新鮮、沒有汙染嗎?

「建築過密、樓房太高是城市眾多弊病的根源所在。城市設計的核心是空間設計,應該使空間能夠平均分配,以低矮建築為主,這樣才能給人帶來燦爛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戴禮翔說。

此外,城市規劃應該放眼長遠。例如,某塊綠地應留多大面積、行道樹該留多寬距離,這些都要為將來做打算,而非局限當下的成本和財力。

用綠色植物控制城市汙染問題,是各種形式立體綠化的共同主旨和核心。只要按照合理的規劃設計來改造和建設,陽光燦爛、空氣新鮮、沒有汙染的森林中的城市不再是夢想。

據介紹,許多城市的機場都不會去做垂直綠化,巨大的空間都用來做廣告賺錢,而新加坡則將國際機場作為立體綠化的重要載體,讓旅客能輕易感受到濃鬱的花園城市氛圍。

景觀設計要符合生態原則

意格國際的臺灣專家黃仕倩認為,成功的景觀是以人為出發點設計的景觀,具有環境上的生態性、社會上的人性化,人們會主動使用、喜歡並自覺維護這個環境。

因此,人性化設計至少要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層面考慮。例如,根據植物不分貴賤的理念,選擇廉價、適生樹種;根據現有材料讓居民自己擺放綠植,享受設計樂趣;根據居民交流、休閒等需求,建造提供溝通、休憩的「市民農園」等。

有人擔心:符合生態設計的景觀,費用會不會相對高一些?其實,所有滿足生態的設計,基本上也是更加經濟、合理的做法。「只要在觀念上做出一個小小轉變,我們就會發現,生態、人性化並非難事。」黃仕倩說,「在各方面效益的平衡之下,生態的景觀設計將是一個更加符合人性化結果的設計。」

在低成本維護管理的設計理念中,沒有「雜草」這一概念,因為設計者認為,保留多樣性的植物正是保持生態穩定性所必需的,而雜草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具體體現之一。

毛白楊低賤?銀杏貴重?其實,植物沒有貴賤之分,設計者因此會選擇更加本土的植物——毛白楊,而不是所謂的高檔樹種。

還有人建議,與其在冬天把不耐寒的高檔樹種包起來,不如種上耐寒、常綠、在北方能夠活下去的植物,或者乾脆就種上落葉樹種。在合理的景觀設計理念中,這樣才是尊重環境的做法。

戴禮翔認為,如果綠色建築裡的居住者沒有綠色理念,綠色建築遲早會變成高耗能的「灰色建築」。黃仕倩非常贊同,她說,設計中一點點人性化的東西,就能成為人們在評估景觀時的一個加分點。

「我們可以很自然、輕鬆地轉變觀念,從而讓自己生活在一個超級生態、人性化的場所。相信符合生態的設計與開發商的互動、政策的支持相結合,可以讓居住在生態小區的每一個人受益。」黃仕倩說。

輕型屋頂綠化值得推廣

作為綠色建築的一個重要措施,屋頂綠化具有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應,可以節約能源,讓生活更健康、舒適。

上海農業科研所高級農藝師趙定國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屋頂綠化具有夏季降溫、冬季保溫的效果,能夠節電18%,雨水截流效率可達50%。

在論壇上,趙定國指出,上海世博會展覽的城市建築確能讓生活更美好,但如果綠化量不能有效提高,城市將不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推進輕型城市屋頂綠化,是治理當前「城市荒漠化」的有效方式。

「萬科集團在新開發房地產的規劃設計中,納入了屋頂綠化、牆體綠化,提高了立體綠化所要求的建築承載能力。但是,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經濟上未必可行。面廣量大的現代屋頂,承載能力有限,輕型屋頂綠化才是最可行的選擇。」趙定國說。

立體綠化要從身邊做起

立體綠化不是高深的技術,但它是最管事兒的技術,是對人的生活有直接貢獻的技術,帶給人們的是身體和心靈上的健康。

同濟大學的研究者利用PM2.5測量儀器做了一個對比試驗。在森林中,儀器顯示的PM2.5數值非常低,在5個點左右;測量者隨後點燃了一根香菸,儀器顯示的PM2.5數值一下子衝到了2000多。試驗表明,相比大環境,局部小環境的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更重要。

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肯定地說,城市規劃如果沒有從微觀上做好,宏觀上也不可能做好。城市綠化工作不是將城市放到森林裡就完成了,關鍵在於我們身邊,如陽臺、牆壁、屋頂,有沒有綠化,環境有沒有得到切實改善。對於降低PM2.5,相對於整個城市綠化的宏觀數據,陽臺綠化、牆體綠化、屋頂綠化更直觀、更重要。

「要從我們的身邊做起,從小處做起,才能將城市從汙染中解放出來。每一個孤立的『綠點』連在一起的時候,才是中國城市走向綠色的那一天。」吳志強說。

推薦閱讀:

四川:廣漢大規模植樹造林力爭3年建成生態城市

中加籤署生態城市建設技術合作備忘錄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2012《生態城市綠皮書》

專家解讀如何理解生態城市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相關焦點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隨著中國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遷移,部分村莊的消失是不爭的事實。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的人口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根據我們的計算,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數量從2001年的4.8億增加到6.7億,城鎮人口增長34%。  「小農的終結」  那麼,農村真的會消失嗎?
  • 以生態系統理念創新引領實現城市治理目標
    、城市綠化、城市環境的清潔衛生以及城市廢棄物的高效處理等;生物多樣性安全,主要是控制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自然界問題、維持城市運作與大自然之間正常的物質循環與代謝功能、維持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健康運行,滿足現有城市居民對大自然的需求。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那是因為帶來這種「機遇」的都是一個偉大的口號:一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而不是分擔國家困難;一曰「推進城市化建設」——而不是向農民要土地,如此的國家號召和政府行為,把它帶來的機遇說成「遭遇」,顯然是不妥的。  然而,「新知青」確實不是一個美麗的稱呼,拋開老「知青」的陰影不說——因為,插隊落戶的年代,國家實在不富裕。
  • 為什麼是郊狼這種動物,在城市化進程中,棲息地不減反增?
    城市城市化往往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道路等等,以往的經歷及現象告訴我們,在人們城市化進程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會逐漸被壓縮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北美洲,有這麼一種動物,它在人類發展過程及城市化進程中,不僅沒有表現出「人進獸退」的現象,反而隨著人類的發展,它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它的棲息地也在逐漸擴大,這種動物就是郊狼。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出不同的進程。 知識拓展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是通過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描述,來展示城市發展形成過程的圖示,通常以過程圖、坐標圖等形式呈現。對於該類示意圖判讀,主要應把握「三判斷」: 1.
  • 深圳先進院數據分析揭示我國城市化成效突出
    10月23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環境氣象團隊孫立群博士的研究論文Dramatic uneven urbanization of large citi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n recent decades(近幾十年來全球大城市的城市化進程極度不均衡)。
  • 2015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真題及答案:中國城市化進程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四六級真題>六級真題>正文2015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真題及答案:中國城市化進程 2015-06-13 18:09 來源: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體現著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潮,是人類對自己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這一「統籌發展」的戰略是經驗之總結,更是科學發展之必要。城市化進程也必然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為此,有必要將建立一套「統籌」指標對城市化發展水平進行監測。
  • 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完成這些目標任務,必須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用理念創新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並貫穿於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日前,圍繞如何理解和落實新發展理念,怎樣突出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等問題,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王昌林。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橫向比較「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簡稱「BRIC」),中國的城市化道路獨樹一幟,尤其明顯區別於巴西、印度等發展中人口大國的城市化路徑。更令世界矚目的是,這一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出色的表現堪稱史無前例。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而如果我們追根溯源,這種「半城市化」的狀態的病因表象上是在戶籍,而實質上是在於,與戶籍捆綁在一起的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緊缺性和競爭性所引致。而這些領域的「不充分」,又進一步是由我們遲滯的改革理念所引發的。
  • 新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理念與實踐方向
    我們必須扭住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不放鬆,全力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進而到本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但從近期看,從美國的次貸危機到今天正在發酵膨脹的歐債危機,使國際經濟形勢空前複雜,本來脆弱的世界經濟復甦進程遭到重創。
  • 周其仁:城市化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權利
    在年度演說「新十年」環節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認為,城市化還有一個緯度是非常抽象的社會權利方面的變化,所謂社會權利也是城市化,城市化無非是普通人對經濟收入較高的機會做反映,為什麼城市總的趨勢是往城市走呢?因為聚到一起以後,需求集中以後,分工程度可以提高,收入創造的水平可以提高,這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
  • 城市化進程下徐州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
    關鍵詞: 礦業廢棄地; 溼地公園; 遺址公園; 治理模式; 江蘇徐州引 言 礦業曾經是徐州的優勢和支柱產業之一,但在 城市化進程下城市區域迅速擴張,導致原本廢棄在 城外的開山採石宕口和採煤塌陷地等礦業廢棄地進 入市區,其惡劣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影響城市面貌 的重要因素。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但鑑於城市化的速度,要將城市化作為一種真正的變革過程,充分實現其價值,還需要進行有效的規劃、管理和治理。全球發展議程等國際性政策將為這一進程提供積極的指導,但必須結合當地情況加以調整,確保政策的連貫性。鑑於地方政府在執行議程方面發揮的作用,應將其觀點應納入國際討論。
  • 城市化時代:由大變強的戰略支點
    比照西方國家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當程度上有賴於在現代科技文明特別是新科技革命進程中的城市復興。從全球來看,我們在創新方面、引領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需要汲取並融匯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科技文明成果,自覺構建和落實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保護好和利用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文化景觀,傳承好中華先民利用大自然法則處理人地關係的規劃遺產,探索基於自然的未來城市解決方案。
  • 冷智花:世界城市化發展路徑及啟示
    美國城市化進程始於1840年,當時美國城市化率只有10%左右,1920年達到51.2%,1970年達到73.6%,基本完成了其城市化進程。從美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來看,其整個城市化發展進程沒有大起大落,而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1940年至1950年間,美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於其他年份要稍快一些,城市化率由1940年的56.5%提升到1950年的64%,增長了7.5個百分點。
  • 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我國城市化正在如火如荼進行,近年來關於進一步推進城市化進程的相關政策也頻繁出臺,比如去年4月公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今年4月印發的《2020年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等,大城市戶籍全面放開,人才招攬計劃、各地落戶門檻一降再降,這些都預示著國內城市化進程已經到了"最緊要"關口。
  • 堅持綠色發展 綻放生態之美
    為動植物留下足夠生長空間基於「柔性思維、生態留白」的發展理念,滻灞生態區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城裡」的大美景象,以及「中部業興、南北美秀」的空間格局,不斷探索著「生態治理帶動區域發展、新區開發支撐生態建設」的發展模式。生態治理讓河流休養生息。
  • 專家指出,城市化發展應與有機環境相融合
    21期城市化研討會13日在北京天福園種植中心閉幕,與會專家指出,城市化發展應與有機環境相融合。該中心遵循著「健康的土壤、健康的飼料、健康的食物、健康的生命」的有機農業理念,經過十六年的發展,已建立起一套健康的生態系統,並制定了專業的種植、養殖等有機農業生產管理措施,張志敏和天福園的有機農業實踐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認可甚至國外政要的關注。日本土肥專家池田秀夫在造訪天福園時給予這裡的土壤很高的評價,認為這裡的土壤十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