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網4月11日消息:茂密的森林,廣闊的綠地,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人類曾經生活在潔淨、唯美的大自然中。到了21世紀,這些原本觸手可及的自然美景在城市中卻越來越少。
城市應該怎樣發展,才能讓人們健康、舒適地生活?近日,在北京舉辦的立體綠化與綠色建築論壇上,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探討未來城市、社區、建築的美好前景。
合理規劃建設森林城市
早在100年前,西方許多國家絕大多數人口就生活在城市裡了。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帶來了高速的人口增長、密集的建築,也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綠地、空間和生靈。
現實驅使我們反省:城市化道路是不是要繼續這樣走下去,還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或者說將城市森林化,而非純粹的城市化?
就此,新加坡綠色建築委員會主席戴禮翔指出,過去的城市化缺乏系統規劃,而且高樓林立、空間分配不均,違背了綠色城市的宗旨。
「過去的城市化就是城市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一點點擴張,即使有些局部的設計,設計師首先考慮的往往是交通,而非綠地。這種出發點和理念,與建設綠色城市的宗旨背道而馳。」在戴禮翔看來,現在的城市幾乎都以高樓林立為代表,以「有活力的城市」為標榜。然而,有活力的城市就代表空氣新鮮、沒有汙染嗎?
「建築過密、樓房太高是城市眾多弊病的根源所在。城市設計的核心是空間設計,應該使空間能夠平均分配,以低矮建築為主,這樣才能給人帶來燦爛的陽光和新鮮的空氣。」戴禮翔說。
此外,城市規劃應該放眼長遠。例如,某塊綠地應留多大面積、行道樹該留多寬距離,這些都要為將來做打算,而非局限當下的成本和財力。
用綠色植物控制城市汙染問題,是各種形式立體綠化的共同主旨和核心。只要按照合理的規劃設計來改造和建設,陽光燦爛、空氣新鮮、沒有汙染的森林中的城市不再是夢想。
據介紹,許多城市的機場都不會去做垂直綠化,巨大的空間都用來做廣告賺錢,而新加坡則將國際機場作為立體綠化的重要載體,讓旅客能輕易感受到濃鬱的花園城市氛圍。
景觀設計要符合生態原則
意格國際的臺灣專家黃仕倩認為,成功的景觀是以人為出發點設計的景觀,具有環境上的生態性、社會上的人性化,人們會主動使用、喜歡並自覺維護這個環境。
因此,人性化設計至少要從經濟、社會和生態三個層面考慮。例如,根據植物不分貴賤的理念,選擇廉價、適生樹種;根據現有材料讓居民自己擺放綠植,享受設計樂趣;根據居民交流、休閒等需求,建造提供溝通、休憩的「市民農園」等。
有人擔心:符合生態設計的景觀,費用會不會相對高一些?其實,所有滿足生態的設計,基本上也是更加經濟、合理的做法。「只要在觀念上做出一個小小轉變,我們就會發現,生態、人性化並非難事。」黃仕倩說,「在各方面效益的平衡之下,生態的景觀設計將是一個更加符合人性化結果的設計。」
在低成本維護管理的設計理念中,沒有「雜草」這一概念,因為設計者認為,保留多樣性的植物正是保持生態穩定性所必需的,而雜草正是生物多樣性的具體體現之一。
毛白楊低賤?銀杏貴重?其實,植物沒有貴賤之分,設計者因此會選擇更加本土的植物——毛白楊,而不是所謂的高檔樹種。
還有人建議,與其在冬天把不耐寒的高檔樹種包起來,不如種上耐寒、常綠、在北方能夠活下去的植物,或者乾脆就種上落葉樹種。在合理的景觀設計理念中,這樣才是尊重環境的做法。
戴禮翔認為,如果綠色建築裡的居住者沒有綠色理念,綠色建築遲早會變成高耗能的「灰色建築」。黃仕倩非常贊同,她說,設計中一點點人性化的東西,就能成為人們在評估景觀時的一個加分點。
「我們可以很自然、輕鬆地轉變觀念,從而讓自己生活在一個超級生態、人性化的場所。相信符合生態的設計與開發商的互動、政策的支持相結合,可以讓居住在生態小區的每一個人受益。」黃仕倩說。
輕型屋頂綠化值得推廣
作為綠色建築的一個重要措施,屋頂綠化具有景觀效果和生態效應,可以節約能源,讓生活更健康、舒適。
上海農業科研所高級農藝師趙定國等學者的研究表明,屋頂綠化具有夏季降溫、冬季保溫的效果,能夠節電18%,雨水截流效率可達50%。
在論壇上,趙定國指出,上海世博會展覽的城市建築確能讓生活更美好,但如果綠化量不能有效提高,城市將不是最適合生活的地方。推進輕型城市屋頂綠化,是治理當前「城市荒漠化」的有效方式。
「萬科集團在新開發房地產的規劃設計中,納入了屋頂綠化、牆體綠化,提高了立體綠化所要求的建築承載能力。但是,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而經濟上未必可行。面廣量大的現代屋頂,承載能力有限,輕型屋頂綠化才是最可行的選擇。」趙定國說。
立體綠化要從身邊做起
立體綠化不是高深的技術,但它是最管事兒的技術,是對人的生活有直接貢獻的技術,帶給人們的是身體和心靈上的健康。
同濟大學的研究者利用PM2.5測量儀器做了一個對比試驗。在森林中,儀器顯示的PM2.5數值非常低,在5個點左右;測量者隨後點燃了一根香菸,儀器顯示的PM2.5數值一下子衝到了2000多。試驗表明,相比大環境,局部小環境的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更重要。
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肯定地說,城市規劃如果沒有從微觀上做好,宏觀上也不可能做好。城市綠化工作不是將城市放到森林裡就完成了,關鍵在於我們身邊,如陽臺、牆壁、屋頂,有沒有綠化,環境有沒有得到切實改善。對於降低PM2.5,相對於整個城市綠化的宏觀數據,陽臺綠化、牆體綠化、屋頂綠化更直觀、更重要。
「要從我們的身邊做起,從小處做起,才能將城市從汙染中解放出來。每一個孤立的『綠點』連在一起的時候,才是中國城市走向綠色的那一天。」吳志強說。
推薦閱讀:
四川:廣漢大規模植樹造林力爭3年建成生態城市
中加籤署生態城市建設技術合作備忘錄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2012《生態城市綠皮書》
專家解讀如何理解生態城市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