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下徐州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

2020-11-24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摘要: 通過對徐州眾多礦業廢棄地治理示範工程的總結,提出不同礦業廢棄地的典型治理模式。採空塌陷型礦業 廢棄地的治理模式有溼地公園建設、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富硒耕地開發和土地復墾整治;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的治理模式有遺址公園建設、地質公園建設、文化遺蹟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模式可為徐州礦業廢棄地治理提 供科學依據,並對我國眾多處於轉型建設時期的礦業城市具有借鑑意義。

關鍵詞: 礦業廢棄地; 溼地公園; 遺址公園; 治理模式; 江蘇徐州

引 言 礦業曾經是徐州的優勢和支柱產業之一,但在 城市化進程下城市區域迅速擴張,導致原本廢棄在 城外的開山採石宕口和採煤塌陷地等礦業廢棄地進 入市區,其惡劣的生態環境逐漸成為影響城市面貌 的重要因素。2000 年以來,徐州市十分重視礦業廢棄地治理及土地利用工作,「十二五」期間,全社會 累計投入治理資金 27.9 億元,實施礦山地質環境治 理項目 46 個,治理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約 23. 3 km2, 形成潘安湖溼地公園、九裡山溼地公園、珠山宕口遺 址公園等一批礦業廢棄地治理示範工程。通過「顯 山露水」,拓展了城市生態空間。 通過對已有礦業廢棄地的治理,總結出礦業廢 棄地治理的示範模式,為其他礦業城市的礦業廢棄地治理提供參考。

1 礦業廢棄地分布特徵

礦業廢棄地是指採礦活動所破壞、佔用、非經整 治而無法使用的土地,包括裸露的採礦宕口、廢土 ( 石、渣) 堆、煤矸石堆、尾礦庫、廢棄廠房等建築物 用地、採空塌陷地及圈定存在採空塌陷隱患的荒廢 地( 黃敬軍等,2009) ,按礦業廢棄地的形成條件,可 分為採空塌陷型和開山採石型。

1.1 採空塌陷型礦業廢棄地特徵

採空塌陷型礦業廢棄地指地下開採礦山資源枯 竭或失去再開採的經濟價值,閉坑後或存在採空塌陷隱患的荒廢地。該類型礦業廢棄地主要分布在徐州城市規劃區的賈汪、九裡、閘河、利國四大煤田的煤礦區和利國鐵礦區,其中煤礦塌陷地佔用與破壞土地面積 207. 57 km2 ( 圖 1、表 1) ,鐵礦塌陷地佔用與破壞土地面積 8. 24 hm2。



徐州煤礦塌陷地具有塌陷率高、佔用與破壞土 地面積大、地表積水嚴重和煤矸石堆放量大等特點, 煤礦平均塌陷率為 0. 43 hm2 /萬 t,高於全國煤礦平 均塌陷率( 0. 2 hm2 /萬 t) ( 吳剛等,2011) 。207. 57 km2的塌陷地中,下沉較深且地勢低洼造成長年積 水或季節性積水( 塌陷深度 > 1. 5 m) 的塌陷地為 121. 54 km2,平均積水深3. 0 ~ 3. 5 m,使地表水系紊 亂,水稻之類的農作物無法耕作,耕地多成為低產田 或絕產田。下沉較小的坡地型塌陷地面積為 86. 03 km2,地形高低不平,房屋變形倒塌、路網遭到破壞, 迫使村莊遷移; 水利設施遭受破壞,使農田旱時不能 灌,澇時不能排,旱澇災害頻繁。據調查,20 世紀, 徐州煤矸石堆放量曾超過 40 座,佔地面積超過 130 hm2,累計堆存量近 4 000 萬 t,佔用了大量土地( 黃 敬軍等,2002) 。

1.2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特徵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指在山地丘陵露天開採 石材、石料及其他礦產資源的礦山,後逐步關停閉坑 形成的廢棄地。該類型礦業廢棄地主要分布在徐州城市規劃區內 104 和 310 國道、京福和徐連高速、京滬高鐵和三環路等城市主幹道兩側可視範圍內。據 1∶ 5萬遙感解譯,徐州城市規劃區開山採石形成的礦業廢棄地破壞土地 25. 73 km2 ( 圖 2、表 2) 。其中, 城市開發邊界線內被破壞土地 5. 74 km2、呂梁山風 景區內 2. 72 km2、大洞山風景區內 1. 26 km2、京福 高速和京滬高鐵沿線兩側可視區內 4. 35 km2。 該類型礦業廢棄地多為陡立的裸露巖體( 坡度60° ~ 70°,坡高 60 ~ 70 m) ,巖面幾乎寸草不生,不但破壞山川的原始地貌,而且表土層、風化和未風化 基巖被剝離,農田、耕地和植被破壞貽盡,短時期內難以恢復( 張潔等,2006) ,是風景區和交通幹線的 主要視覺汙染源。凹陷式開採形成的深坑廢棄後均 積水成潭,殘留採坑成為汙水積聚、濃縮的深水塘, 其生態環境惡劣。因此,開山採石廢棄地不僅是生態環境系統的破壞來源,更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系統的嚴重威脅( 蔣正舉等,2013) 。



2 採空塌陷型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

2.1 溼地公園建設模式

對於常年積水的採煤塌陷地,雖然經過挖深墊淺、疏排等措施復墾可以增加耕地面積,但由於地勢 低洼,常年積水使塌陷地不同程度地出現沼澤化,陸 生生態系統逐漸變成水 - 陸複合型生態系統———溼 地。因此,採取宜耕則耕、宜漁則漁、宜建則建、宜生 態則生態等復墾措施,建設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 控制目標相協調的新的水體( 溼地) ,使雨水資源集 蓄利用( 安守林等,2015) ,即建設溼地公園。 潘安湖作為全國首個煤礦塌陷區生態修復的溼 地公園,是集基本農田再造、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 環境修復、溼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礦業廢棄地 治理項目,採用挖低墊高( 塌陷較深部分挖成漁塘, 土方墊在塌陷較淺處,形成耕地) 、土壤優選剝離回 覆( 低洼處土壤耕作層先剝離,回填煤矸石、粉煤 灰、砂礓等充填物後再鋪墊剝離層,形 成 優 質 耕 地) ,共治理面積 1 160 hm2,新增耕地 20 餘 hm2,不 僅使復墾區人均耕地面積增加了 180 m2,實現農業 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而且建設成了風景優美的生態 溼地公園,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生態環境修復再造 的典範。成功實施採煤塌陷礦業廢棄地土地利用的 還有九裡湖生態溼地公園、南湖公園和商湖公園。

2.2 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模式

對於常年積水的採煤塌陷地,常用的復墾措施 是根據地表塌陷積水區的面積大小和積水深度,在 積水較深區域建設深水水產養殖基地,淺積水區種 植水產經濟作物,在其周邊建立禽畜飼養基地,發展 養豬、養雞、養鴨,構建禽畜 - 魚蝦「立體養殖」模 式。但作為國家首批創建新能源示範城市和省新能 源高科技特色產業基地的徐州,在不改變土地利用 現狀的情況下,利用塌陷地建設地面光伏電站是徐 州採煤塌陷礦業廢棄地土地利用的新模式。 2016 年,徐州第一個利用塌陷地進行魚塘施工 建設的光伏電站———「漁光互補」光伏電站正式並 網發電。該發電站在 18. 8 hm2 塌陷地改造的魚塘 中,用 4 000 餘根預製管樁安裝了太陽能光伏板,將 光伏組件布置於水面上方,上層用於太陽能發電,下 層用於水產養殖,不佔用額外的土地資源,年發電量 達5 000 萬 kW·h,並帶動了周邊80 餘 hm2採煤塌陷 地的綜合開發利用。按規劃,徐州還將在塌陷地建 成「農光互補」、「漂浮式」發電的光伏應用示範基 地,同時與大黃山森林公園連成一片,建成休閒、娛 樂、參觀的重要基地。

2.3 土地復墾整治模式

對於採煤塌陷非積水區礦業廢棄地,因大面積 耕地受到損害,生產力降低甚至無法耕種,土地復墾 整治模式採用疏排法、就地取土法、挖深墊淺法和固 體廢物充填法等農業復墾形式,使塌陷地復墾成為 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更趨合理的高產、穩產良田,實 現礦區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其中,無積水旱地塌 陷區,通常利用機械施工進行推高墊低,修復整平並 改進水利條件,恢復耕作條件進行種植,建造農業示 範區; 少量積水的塌陷區,利用機械施工進行挖深墊 淺、治理平整、連片開發,建成農業綜合開發區。 截至 2011 年,徐州城市規劃區採煤塌陷地復墾 面積達 9 827 hm2,塌陷地土地復墾率為 47. 37% 。 其中,2009—2011 年實施 41 個採煤塌陷地復墾項 目,復 墾 面 積 為 2 907 hm2,新增耕 地 面 積 1 940 hm2。通過塌陷地復墾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 塌陷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了群眾收入,實現了 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環境治理的統一。 以九裡煤田為例,塌陷前耕地均為高產糧田,塌 陷後形成積水窪地 440. 19 hm2、礦業廢棄地 428. 69 hm2,可耕種農用地僅 36. 56 hm2,土地多數不具備 耕種條件。經土地復墾整治,按復墾條件和功能區 劃分為特色農業區、深水景觀生態建設區、挖深墊淺 糧基魚塘復墾區、人工溼地、粉煤灰造林區,並建設 了淺水種植園、蔬菜園 2 個精品工程園區,增加耕地 499. 71 hm2、養殖水面 80. 96 hm2、林地 62. 20 hm2, 減少採礦地 428. 69 hm2、住宅用地 56. 892 hm2 ( 渠 俊峰等,2008) ( 表 3) 。 土地復墾使塌陷地土地及水資源得到了合理配 置和調控,有效改善了長期積澇對農業生產的負面 影響。


2.4 富硒耕地開發模式

對於煤矸石堆放區廢棄地,按照「減量化、再利 用、再循環」的原則,通常將煤矸石用作塌陷回填、 發電、制磚、築路和生產複合肥料後再進行土地復 墾。但土壤地球化學調查發現,徐州城市規劃區煤 礦區土壤中 Se 含量( > 0. 44 mg / kg) 普遍較高,煤矸 石堆放區和煤矸石回填區土壤中 Se 含量最高達 6. 19 mg / kg。Se 是人體和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 一,其攝入不足存在潛在的健康危機,而富硒土壤是 開發富硒農產品的天然載體( 侯現慧等,2015) 。目 前,綠色富硒耕地已經成為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農v> 業新的增長點,因此,煤矸石堆放區廢棄地必須優先 考慮富硒耕地開發模式。 據測算,徐州城市規劃區富硒( > 0. 4 mg / kg) 土壤面積達 100 km2,圈出九裡煤田夾河—垞城塌 陷區、大劉塌陷區、柳泉塌陷區、賈汪煤田韓橋—旗 山塌陷區、閘河煤田塌陷區、利國煤田塌陷區共 6 塊 富硒耕地保護區,均為無重金屬汙染的清潔至尚清 潔土壤,為開發富硒農產品提供了物質前提。富硒 區水稻籽實( 粳米) Se 含量為 0. 026 ~ 1. 33 mg / kg ( 富硒大米標準為 0. 040 mg / kg) ,小麥籽實( 麵粉) Se 含量為 0. 016 ~ 3. 01 mg / kg,可見,富硒大米和小 麥與富硒土壤相關。因此,可依據銅山、賈汪國家現 代農業示範區規劃布局,連片綜合規劃開發富硒產 業,將銅山柳新—拾屯富硒耕地規劃發展成沿湖優 質富硒稻麥生產區,將銅山茅村富硒耕地規劃為富 硒葡萄生產聚集區,將賈汪青山泉—大吳富硒耕地 規劃為富硒蔬菜產業區。

3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

3.1 遺址公園建設模式

隨著城市擴張或旅遊開發,許多開山採石廢棄 地進入城區或旅遊風景區,廢棄地惡劣的生態環境 成為城市發展和旅遊開發的頸瓶。對此類礦業廢棄 地的利用,應結合周邊自然、人文特點以及新城建設 規劃,根據開山採石礦山採掘面和廢棄地的地形地 貌特徵,進行山景、水景、人文景觀的再造,建設以休 閒為主的全開敞式主題公園,為城市居民創造新的 旅遊觀光和休憩娛樂場所。 珠山宕口位於徐州東郊,為歷史採礦遺留的廢 棄礦山,原本海拔 140 m 氣勢奪人的山體因開山採 石變成殘缺不全的「城市傷疤」,隨著城市擴展,納 入徐州高鐵站區的金橋國際商務區開發範圍。2008 年啟動的東珠山廢棄礦山治理,本著「修復生態、覆v> 綠留景、凝練文化、拉動經濟」的原則,構建了「兩 潭、兩島、一瀑、一谷、一雲梯」七大主體景觀,利用 宕口地貌形態,結合兩潭湖水的形狀,設立半月、半 日狀兩島,瀑布使裸露的宕面變成流動的水牆,成為 公園天然空調; 雲梯依山而建,兩潭中間用近水木棧 道實現景觀上的溝通,木棧道穿行於峽谷之間,形成 「一谷」景觀,打造為佔地 10 hm2 的珠山宕口遺址公 園,不僅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破損的山體重新披上 綠裝,而且改變了投資環境,周邊土地的出讓價由 ( 4 ~ 5) 萬元/ hm2提升至( 16 ~ 20) 萬元/ hm2。 可見,遺址公園建設模式妥善處理了廢棄礦山 採壁和礦業廢棄地甚至礦渣等資源,不但可以改善 礦業城市的面貌,使其重獲生機,而且能夠獲得生 態、社會和經濟等多重效益( 張禾裕等,2007) 。

3.2 地質公園建設模式

露採礦山揭露的典型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化石 或古生物活動等遺蹟是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可結 合其地學研究價值和科普意義,建立地質公園或礦 山公園,成為地質科學研究與科普教育的基地。如 南京六合瓜埠山、桂子山古火山因採礦挖掉覆蓋層, 展現出古火山的立體模型,是罕見的火山地貌的再 現,堪比美國黃石國家地質公園,礦業廢棄地治理完 全融入南京六合國家地質公園建設之中,已成為該 公園的 2 個景區( 黃敬軍等,2011) 。 疊層石是一種特殊的生物沉積構造,其中記錄 了大量微生物、環境、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 信息,是研究古環境和古氣候的最佳「指示器」,也 是世界同一地質時期的「標準層型剖面」( 曹瑞驥 等,2009) 。距今 7 億年的新元古代南華紀疊層石是 江蘇唯一、全國罕見的一處具有觀賞價值及典型地 質學意義的地質遺蹟分布區,對研究徐州地區地質 演化史、構造運動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 年 獲批的賈汪疊層石地質公園,2. 24 km2的地質遺蹟 保護區的礦業廢棄地治理已融入地質公園建設之v> 中,保留了形態各異的古生物景觀疊層石、地質構造 蘆山斷層、典型剖面蘆山南華紀剖面、龜形石、蘆山 洞穴等,並將地質公園納入生態保護區,裸露巖石構 成地質遺蹟景觀的,經地學專家確認後予以保留並 保護,否則進行復綠。

3.3 文化遺蹟開發模式

徐州理應將其引以為傲的漢文化充分反映在礦 業廢棄地治理中,以礦業廢棄地及周邊的歷史和文 化資源等為載體,達到與當地風土人情、文化氛圍相 融合的境界。如利用古匠人採石不經意殘留的柯巖 絕勝「雲骨」為主題的紹興柯巖景區,體現了紹興石 文化、水文化、酒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地域特色,是文 化遺蹟開發最典型的範例( 黃敬軍,2006) 。 由於地層陡傾,徐州開山採石宕口多形成陡崖 石壁,礦業廢棄地治理多結合徐州漢文化底蘊的挖 掘,根據崖壁上巖石的特性與現狀,勾畫歷史文化主 題巖壁畫。如雕刻在徐州兩山口山崖上的「漢代車 馬出行圖」和「大風歌」,正逐漸成為徐州鮮明的文 化標誌符號之一; 雲龍山漢代大型採石場遺址是目 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漢代採石遺址,也是我國古代 ( 漢唐之前) 唯一一處採石遺址,對研究漢代採石工 藝、石料開採及大型墓葬的修建等意義重大,其保護 也將為世人矚目( 黃敬軍等,2018) 。因此,對於這 種歷史文物的礦業廢棄地進行保護,也是對城市歷 史文脈以及地域景觀特色的保護。 徐州荊山村是乾隆皇帝登基後 5 次南巡駕臨的 地方,留下《茶亭》《逍遙亭》《萬世津梁》《荊山橋 歌》等墨寶,周邊因開山採石形成的懸崖峭壁,完全 可引用傳說來加深文化內涵,挖掘當地的深厚文化, 藝術加工後雕刻壁畫於石壁上,使荊山村成為與廣 東番禺蓮花山古採石場一樣的旅遊勝地。

3.4 生態環境保護模式

對主要交通幹線兩側可視區的開山採石礦業廢 棄地,平整復墾耕地獲得的土地資源量極為有限,可 供經濟開發的場地不大,無法拓寬新的資源,但裸露 的採石宕口直接影響來往人流對徐州的直觀印象。 宜恢復( 重建) 自然生態環境,即建立生態環境保護 區,在裸露的山體和採坑巖壁上,通過條帶式或穴植 式覆土進行垂直綠化,以恢復其良好的生態環境景 觀,尊重自然、顯露自然成為礦業廢棄地土地利用的 重要組成部分。 京滬高鐵沿線兩側可視區 26 個開山採石宕口v> 的土地利用,都是通過清理山體危巖,選用適應性 強、短期見效迅速的垂吊植物品種種植於採坑上部, 或爬藤植物品種種植於採坑底部或臺階,使裸露宕 口迅速復綠,癒合採礦殘留的傷疤,減少視覺汙染, 恢復植被 60 餘 hm2,將京滬高鐵江蘇段建成一流的 綠色鐵路走廊。

4 結 論

( 1) 隨著徐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礦業廢棄地治理的力度將逐漸加大。 應按照《徐州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和《徐州 市地質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全面推進礦業廢棄地 治理工作。依據礦業廢棄地分布特徵和所處的區位 條件及徐州城市發展規劃,選取合適的礦業廢棄地 治理模式至關重要,不僅可改善礦業廢棄地的生態 環境,而且可充分顯現礦業廢棄地土地再利用價值, 使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 ( 2) 城市開發邊界內的開山採石礦業廢棄地治理,建議採用遺址公園建設模式; 臨近城市主幹線兩 側的開山採石礦業廢棄地,建議結合生態環境保護 模式進行治理; 大洞山、呂梁山風景區的開山採石礦業廢棄地治理,建議採用地質公園建設和文化遺蹟 開發模式,保護地質遺蹟並挖掘當地文化底蘊; 京福 高速和京滬高鐵沿線兩側可視區的開山採石礦業廢棄地治理,建議以生態環境保護模式為主。遠離主 城區的馬坡、柳泉、張集、大劉、義安、利國等採空塌 陷礦業廢棄地治理,建議採用土地復墾整治模式; 深 積水區採空塌陷礦業廢棄地治理,建議採用光伏發 電基地建設模式。臨近主城區的大黃山、夾河—垞 城、韓橋—旗山、董莊、閘河的採空塌陷礦業廢棄地, 建議採用溼地公園建設和土地復墾整治模式; 富硒 土壤的採空塌陷礦業廢棄地,建議採用富硒耕地開 發模式。 總之,不管採取何種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均可 改善所在城市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其復墾土地 可作為補充耕地的重要途徑,並將帶動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產業轉換,實現土地利用效益 最大化和地質遺蹟保護的雙贏局面。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資源型城市突圍的徐州樣本
    對採煤塌陷區進行綜合治理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傳統的模式主要為採煤塌陷穩沉後進行治理,即採煤塌陷—補償損失—塌陷地閒置—治理,但是這個過程一般非常漫長,也導致了閒置土地不能有效利用。潘安湖的模式可以說是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模式,集「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溼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整治。即便如此,因為資金和資源投入的巨大,潘安湖的模式也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複製和模仿。
  • 贛州市廢棄稀土礦山環境治理工作掃描
    近日,信豐縣學堂嘴、桐木廢棄稀土治理項目通過科學改良土壤、完善水土保持設施,復墾治理獲得成功。昔日溝壑縱橫、寸草不長的「江南沙漠」變成了「山頂綠樹成陰、山腰果樹纏繞」的「聚寶盆」。信豐縣學堂嘴、桐木廢棄稀土礦區的變身只是贛州市全面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一個縮影。
  •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政府角色和路徑依賴問題
    ● 今天,我們面臨這樣的一個問題:未來的城市化如何又快又好地持續下去?這一問題面臨兩個挑戰:第一,現有的城市化模式還能持續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漸顯現出其巨大的消費威力,似乎150多年前,英國商人所期望的「只要中國人每年用一頂棉織睡帽,英格蘭現有工廠已經供不應求了」並不遙遠,幻想正在變成現實。國際學術界對中國城市化道路以及相應的經濟高速成長經驗十分著迷,進而建構了「中國模式」。在這一模式中,發展主義政府,尤其是以經濟發展為取向的地方政府的作用被認為至關重要,是「中國模式」的基石。
  • 「礦業瘡疤」綠蝶變 「廢棄礦坑」變公園
    截至目前,全市38座非煤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已完成34座,剩餘4座將於今年底前完成治理;長江經濟帶6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已完成驗收3個;省級「三大一強」整改項目已銷號1個。贏得「發展帳」多元拓展「施工圖」機械設備正在對邊坡進行錨杆加固,部分綠膜覆蓋下的草本植被已蓬勃生長,自動噴淋系統正在旋轉澆灌……從向山鎮丁山礦區治理平臺向下望去,整個礦坑的面貌盡收眼底,生態修復治理的收尾工作正在有序進行。
  • 城市化進程加快 農村會在城市化過程中消失嗎
    今天落後地區農村的土地收益可能不大,但並不表示將來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土地收益不會增加,我們不能不考慮他們的利益,不能讓他們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回鄉無門。  鄉村社會的復興  在城市化進程中,我們要多一些人文關懷,少一些所謂的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粗暴蠶食。
  • 以生態理念引領城市化進程
    城市應該怎樣發展,才能讓人們健康、舒適地生活?近日,在北京舉辦的立體綠化與綠色建築論壇上,國內外多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探討未來城市、社區、建築的美好前景。合理規劃建設森林城市早在100年前,西方許多國家絕大多數人口就生活在城市裡了。城市化進程走到今天,帶來了高速的人口增長、密集的建築,也讓我們失去了更多的綠地、空間和生靈。
  • 「花甲」礦山換新顏——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綠色礦山...
    始建於1958年的中鋁礦業有限公司鄭州區域事業部,是中鋁礦業有限公司的第一座自建礦山。為這座60多年的礦山添彩的是,已累計治理和恢復復墾土地面積5200畝,昔日滿目瘡痍的荒山、廢棄礦坑,改頭換面,生機盎然。「鍾靈毓秀地,綠色創新區」,位於小關鎮的豐門溝村已成為綠色生態文明的靚麗名片。
  • 廢棄礦山點綠成金
    崔元星盤點我國各地礦山修復歷史和經驗稱,中國的廢棄礦山治理早就有「誰開採、誰治理、誰收益、誰治理」的模式,但實際情況多為礦主受益走人、留下生態包袱給地方政府承擔。假如地方政府無力治理修復便不得不長期擱置,留下環境虧空。
  • 垃圾圍城——中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
    本文刊於《文化縱橫》2015年6月號,原題「中國高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垃圾治理困境」。消費社會興起與垃圾的大量生產       垃圾無處不在卻不十分引人注目。一種商品或食物的使用價值在被丟棄後旋即宣告結束,它們被迅速清掃、轉移、運輸,離開人們的生活空間和城市的公開場合。
  • 難道「新知青」是「城市化」進程必然產物
    二代「知青」在不同的社會需要下,面臨同樣的機遇——為什麼不說「遭遇」?那是因為帶來這種「機遇」的都是一個偉大的口號:一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而不是分擔國家困難;一曰「推進城市化建設」——而不是向農民要土地,如此的國家號召和政府行為,把它帶來的機遇說成「遭遇」,顯然是不妥的。
  • 世界將繼續城市化 |《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可持續城市化的價值...
    但鑑於城市化的速度,要將城市化作為一種真正的變革過程,充分實現其價值,還需要進行有效的規劃、管理和治理。全球發展議程等國際性政策將為這一進程提供積極的指導,但必須結合當地情況加以調整,確保政策的連貫性。鑑於地方政府在執行議程方面發揮的作用,應將其觀點應納入國際討論。
  • 為什麼是郊狼這種動物,在城市化進程中,棲息地不減反增?
    城市城市化往往伴隨著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修建道路等等,以往的經歷及現象告訴我們,在人們城市化進程中,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會逐漸被壓縮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北美洲,有這麼一種動物,它在人類發展過程及城市化進程中,不僅沒有表現出「人進獸退」的現象,反而隨著人類的發展,它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它的棲息地也在逐漸擴大,這種動物就是郊狼。
  • 高考地理如何考查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表現出不同的進程。 知識拓展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 城市化進程示意圖是通過城市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徵描述,來展示城市發展形成過程的圖示,通常以過程圖、坐標圖等形式呈現。對於該類示意圖判讀,主要應把握「三判斷」: 1.
  • 冷智花:世界城市化發展路徑及啟示
    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農業結構轉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多重挑戰,中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要重視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切忌片面追求城市化率,應實現城市化的均衡發展,謹防城市化發展陷阱。
  • 招金礦業引進卓越績效模式 摘取「全國質量獎」
    會上舉行了第十八屆「全國質量獎」頒獎典禮,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等17家組織獲獎。圖說:招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榮獲「全國質量獎」 招金礦業/供圖會議由中國質量協會主辦,以「全面質量管理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總結質量管理推進經驗,交流質量理論、方法和最佳實踐,探索中國特色質量經營和質量治理之路,進一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落實質量強國戰略部署,深入有效推進各種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應用。
  • 周其仁:城市化進程中要特別注重社會權利
    但是,城市化還有一個緯度是非常抽象的社會權利方面的變化,所謂社會權利也是城市化,城市化無非是普通人對經濟收入較高的機會做反映,為什麼城市總的趨勢是往城市走呢?因為聚到一起以後,需求集中以後,分工程度可以提高,收入創造的水平可以提高,這是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你要城市化起來,它一定要衝破原來的很多社會成員權利方面的障礙,哪裡有時候你不讓它動,沒有城市化。
  • 賀雪峰:中國城市化應「三個輪子一起轉」
    中國正處在最為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採用何種城市發展戰略一直是學界和政策部門討論的熱點。筆者就中國城市化發展戰略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城鎮化還是城市化?同時,因為地市一級距進城農民所在村莊不遠,一般都在一個小時車程以內,進城農民就可以兼顧仍留守在村莊的父母以及土地。我以為,當前在市縣兩級的城市化中,應重點發展地市一級的城市化。如果中國城市化不是在2000多個縣城推動,而是在300多個地市一級推動,就可能更加具有規模效應,更可以讓進城農民居住、就業統一,從而獲得更高質量的城市化。
  • 甘肅省城市化發展監測評價體系研究
    城市化進程也必然遵循這一客觀規律。為此,有必要將建立一套「統籌」指標對城市化發展水平進行監測。從這樣一個基本的思路出發,城市化發展評價即是為監測城市化進程的協調性提供了充分的經驗論據。這是甘肅省城市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突出問題。縮小城鄉差距和實現城鄉一體化是城市化的終極目標和客觀要求,因此,城市化發展水平如何,不僅要看城鎮發展如何,更要從面上反映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是否擴大或是否均衡發展,這是檢驗城市化成效的重要方面。在城市化進程中逐步減輕和消除城鄉兩元結構差別,使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達到城鄉共享,縮小城鄉差距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 多角度觀察城市治理體制演化
    30多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快速城市化進程。在城市化的驅動下,大型城市發生巨大變化:一方面,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增長和發展動能。
  • 外交部:中國將堅定不移地做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維護者和推動者
    中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做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維護者和推動者,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多邊進程。據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將於北京時間6月2日宣布對《巴黎協定》的決定,已經有報導稱他會宣布美國將退出該協定。另外有報導稱,中國與歐盟明天將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巴黎協定》。 對此,華春瑩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