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2日 09:2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冷智花
字號內容摘要: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第二、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增加,人口由農業部門向工業、服務業轉移,產業結構的轉變伴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結果。而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的國家如巴西,由於產業發展、社會發展跟不上城市化的節奏,反而出現了各種城市病和城市化發展矛盾,因此我們需要注意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非手段,只有實現經濟與社會、產業與城市化的同步發展,才能避免城市化發展陷阱。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農業結構轉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多重挑戰,中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要重視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切忌片面追求城市化率,應實現城市化的均衡發展,謹防城市化發展陷阱。
關鍵詞:城市化發展;城市化進程;經濟發展;實現;巴西;增長;城市人口;日本;均衡發展;發展模式
作者簡介:
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城市化發展路徑形成方式與實現機制、政府作用、土地制度都有較大差異。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國家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也存在較大差異,城市化發展水平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工業和服務業的發展,第二、三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增加,人口由農業部門向工業、服務業轉移,產業結構的轉變伴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然結果。通過分析全球城市化發展歷史進程,結合中國城市化發展實際情況,筆者得出以下幾點看法。
克服城市化高速發展弊端
從發展速度來看,歐美歷經一百多年才逐步完成其城市化進程,花費時間較長。美國城市化進程始於1840年,當時美國城市化率只有10%左右,1920年達到51.2%,1970年達到73.6%,基本完成了其城市化進程。從美國城市化的發展速度來看,其整個城市化發展進程沒有大起大落,而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1940年至1950年間,美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相對於其他年份要稍快一些,城市化率由1940年的56.5%提升到1950年的64%,增長了7.5個百分點。總體來看,美國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與其經濟發展相匹配,美國農業發展的規模化、現代化為實現城市化與農業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基礎,而對於人少地多的美國而言,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發展是優勢所在。
日本城市化開始於明治維新後,1920年日本城市化率達到了18.04%,1955年達到56.1%,1970年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達到72.07%。日本的整個城市化轉型也花費了將近一百年的時間。1950年至1955年這段期間是日本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從1950年的37.29%到1955年的56.1%,增加了18.81個百分點。
韓國在1950年時城市化率僅為21.35%,從1950年至1990年是韓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時期,1980年韓國城市化率達到56.72%,1990年達到73.84%,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韓國整個城市化發展僅用了40多年,可謂實現了快速城市化發展。
巴西也僅用了約40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城市化,1950年巴西城市化率約為36.16%,從1950年至1990年巴西完成了快速城市化發展進程,1990年城市化率達到73.92%。
通過綜合考察上述國家的城市化發展速度與進程,人們不難發現,英美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其產業結構與城市化同步協調發展,在城市化進程中遵循經濟發展原則,並沒有強行推進城市化。而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的國家如巴西,由於產業發展、社會發展跟不上城市化的節奏,反而出現了各種城市病和城市化發展矛盾,因此我們需要注意城市化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而非手段,只有實現經濟與社會、產業與城市化的同步發展,才能避免城市化發展陷阱。
注意城市化與農業均衡發展
從城市化發展模式來看,日韓採取的是高度集中化的城市化發展模式,日本的第一大城市東京吸納了全國30%的人口,而日本的東京、名古屋、大阪三大城市吸納的人口達到日本城市人口的70%以上,這三大城市創造了日本全國經濟總量的70%。日韓在城市化進程中,都出現了城市化和農業發展不均衡的困局,因而它們在城市化中後期都開始重視城市化和農業的均衡發展,制定一系列的農業保護政策,來實現城鄉一體化。
歐美國家的城市化發展主要由工業化帶動,在城市化進程中注重產業結構與人口結構的協調發展,城市化完成較為順利。巴西、阿根廷是拉美城市化模式的典型代表,巴西的快速城市化模式並沒有相應的工業經濟發展作支撐,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土地過度集中和無地農民運動成為巴西城市化轉型中的主要矛盾,隨著城市化發展,巴西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階層矛盾惡化。
非洲部分國家則經歷了沒有增長的城市化,其城市化發展並非是城市和產業的發展所致,因此,儘管城市人口在增長,但並沒有帶來相應的集聚效應和經濟增長。這些國家的高城市化率主要是由高人口增長率推動的。通過分析發達國家城市化發展模式與歷史進程不難發現,城市化進程中忽視農業發展,可能導致糧食安全問題。此外,土地過度集中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協調城市與人口規模
從城市規模和人口分布來看,日本、韓國第一大城市人口佔其總城市人口比重(首位度)排在全球第一、二位,日本第一大城市人口佔比達到32%。德國城市人口分布則較為均衡,因城市間的公共福利差異化不大,形成了大小城鎮錯落有致的城市化發展體系,人口並沒有過度集中在大城市。美國城市化進程中形成了大城市與小城鎮多樣化發展的城市體系,東部城市如紐約、華盛頓人口集中度較高,南部的小城鎮人口分布較鬆散,美國曾經歷過從城市化到逆城市化的發展歷程,城市群發展和田園小城鎮同時共存。
中國未來城市群發展可以進一步形成人口集聚空間,加上特色小城鎮的建設,可形成大小城市多樣化發展空間。從全球城市化進程中城市規模和人口分布規律來看,中國現階段可以放鬆人口在城市間的自由流動,利用市場規律調節人口與產業的均衡配比,達到城市最優規模,產生集聚效應。此外,還應注意實現城市間的公共福利均等化,而不僅是限制城市規模與人口流動。
縱觀全球城市化發展史,只有實現有增長的城市化,實現社會與經濟同步增長的城市化,才能避免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風險。拉美城市化發展陷阱、非洲城市化發展困局,給正在高速發展的中國城市化帶來警示。經濟轉型背景下,中國面臨人口老齡化、農業結構轉型、城鄉收入差距較大等多重挑戰,中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要重視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步發展,切忌片面追求城市化率,應實現城市化的均衡發展,謹防城市化發展陷阱。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城鎮化背景下糧食結構性失衡應對政策研究」(16BJY105)、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項目「城鎮化結構均衡發展機理與實現路徑研究」(XSP17ZDI028)階段性成果,文中數據來源於Wind資料庫)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