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2019年的60.6%。這種城市化進程,構成了中國過去40多年高速增長的持續支撐動力。
然而,儘管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從理想的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呈現出一種「跛行城市化」的態勢。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表現出「不充分性」,依然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在地區間、人群間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伴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跛行城市化」越來越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阻滯因素,也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亟須糾正和完善。
在未來,我們需要的「城市化」,不僅要使得城市化越來越「充分」,能夠繼續構成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動力,而且要能夠擺脫「不平衡」的桎梏,使得經濟發展的果實能夠惠及到每一個貢獻主體,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點實現「雙重城市化」。
「雙重城市化」的第一重含義是,人口要繼續由農村向城市轉變。縱觀經濟史,人類社會之所以在過去0.01%的歷史裡創造97%的財富,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三次工業革命的變革。而工業革命的果實,在現代的城市體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所以,工業化往往和城市化相伴相生。
從全世界的發展規律來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也構成了絕大部分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
目前,以常住人口統計的中國城市化水平是60.6%,在過去的40多年中,以每年大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進行「農-城」人口結構的轉換。而如果對比城市化的國際經驗和規律,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以上。也就是說,按照國際經驗,我們還有大約20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和轉移空間。如果這種轉換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年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在未來20年中,這種由農業轉換為工業和服務業、由農村人口轉換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進程,依然會形成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支撐動力。
「雙重城市化」的第二重含義是,已經轉為城市常住人口的居民要實現「市民化」。儘管以常住人口統計的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60.6%,然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並未實現「市民化」,處於一種「身在城市籍在農」「一隻腳在城裡,一隻腳在城外」的「半城市化」的尷尬狀態。如果以戶籍城市化率來統計,我們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4.38%。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城市人口是以「農民工」的身份存在的。而如果我們追根溯源,這種「半城市化」的狀態的病因表象上是在戶籍,而實質上是在於,與戶籍捆綁在一起的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緊缺性和競爭性所引致。而這些領域的「不充分」,又進一步是由我們遲滯的改革理念所引發的。
客觀來看,這種「半城市化」的狀態,不僅對於那些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具有傑出貢獻的「農民工」群體是不公平的,而且也無法有效激發這部分人群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高達2.9億人。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如果我們每年能夠使得1000萬農民工實現市民化,則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率1個百分點的提升。也就是說,保守估算,如果能夠讓現有的2.9億農民工「市民化」,在未來的大約30年裡,每年至少會增加1個百分點的增長率,推動未來持久的高質量發展。因而,在未來「城市化」的進程中,將「半城市化」的居民「市民化」是另一個必須實現的任務。
進一步而言,「雙重城市化」並不是孤立的。「第一重城市化」有所滯後的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第二重城市化」的條件不成熟,使得大量本想進城的農村人無法進來,阻滯了「第一重城市化」;「第二重城市化」之所以滯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發展階段的歷史客觀條件束縛,另一方面則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理念的滯後導致的供給「不充分」,進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製造了戶籍這一人為的壁壘。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改變發展理念和改革思維,在這些民生保障方面做好布局和規劃,改革既有的供給體制,則在破解民生保障「不充分」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將城市化進程「不平衡」的問題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第一重城市化」和「第二重城市化」同時穩步推進,發揮出改革的「聯動效應」和「協同效應」,那麼,屆時會激發出更大的增長潛力。
事實上,從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來看,它既包含了「公平」的因素,又內涵了「效率」的要求。而「雙重城市化」,毫無疑問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能夠幫助同時實現「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支撐力。
通過「第一重城市化」,我們可以讓城市化進程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推動更加有力更加充分;但是,如果不能解決好「第二重城市化」,兩個輪子就會呈現「一高一低」的非平衡狀態。所以,通過「第二重城市化」,我們可以讓城市化進程中的短板得到迅速補充,不僅能夠保障效率,而且也能夠保障公平。從而,通過「雙重城市化」,使得城市化的進程和經濟發展都更加平衡有力,共同穩步推進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本篇為澎湃商學院獨家專欄「中國經濟新動能」系列之一,作者劉瑞明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