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當前,我國正處於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如何在未來尋找到新的發展動能,實現經濟發展動能的轉換和升級,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我國必須解決好的核心難題。

在此背景下,澎湃商學院特開設「中國經濟新動能」專欄,邀請中國人民大學劉瑞明教授撰文來梳理總結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點,助力中國高質量發展動能轉換。劉瑞明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研究工作,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中國工業經濟》、Research Policy、China Economic Review等雜誌發表40多篇學術文章,主持完成過多項國家級課題,獲得「教育部第七屆中國高校科學優秀成果獎」、「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第六屆黃達-蒙代爾經濟學獎」等多項學術榮譽。我們相信劉瑞明教授這一系列「中國經濟新動能」專欄文章,對理解中國經濟轉型問題有所裨益,對推動中國經濟改革、尋找到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有所幫助。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了2019年的60.6%。這種城市化進程,構成了中國過去40多年高速增長的持續支撐動力。

然而,儘管中國的城市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從理想的角度看,中國目前的城市化發展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呈現出一種「跛行城市化」的態勢。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表現出「不充分性」,依然有著巨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中國的城市化率在地區間、人群間表現出明顯的「不平衡性」。伴隨著時代的進步,這種「跛行城市化」越來越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阻滯因素,也引發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亟須糾正和完善。

在未來,我們需要的「城市化」,不僅要使得城市化越來越「充分」,能夠繼續構成經濟高速增長的持續動力,而且要能夠擺脫「不平衡」的桎梏,使得經濟發展的果實能夠惠及到每一個貢獻主體,實現高質量發展。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重點實現「雙重城市化」。

「雙重城市化」的第一重含義是,人口要繼續由農村向城市轉變。

縱觀經濟史,人類社會之所以在過去0.01%的歷史裡創造97%的財富,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三次工業革命的變革。而工業革命的果實,在現代的城市體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所以,工業化往往和城市化相伴相生。

從全世界的發展規律來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也構成了絕大部分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

目前,以常住人口統計的中國城市化水平是60.6%,在過去的40多年中,以每年大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進行「農-城」人口結構的轉換。而如果對比城市化的國際經驗和規律,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普遍在80%以上。也就是說,按照國際經驗,我們還有大約20個百分點的增長空間和轉移空間。如果這種轉換速度可以保持在每年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在未來20年中,這種由農業轉換為工業和服務業、由農村人口轉換為城市人口的城市化進程,依然會形成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支撐動力。

「雙重城市化」的第二重含義是,已經轉為城市常住人口的居民要實現「市民化」。

儘管以常住人口統計的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經達到了60.6%,然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並未實現「市民化」,處於一種「身在城市籍在農」「一隻腳在城裡,一隻腳在城外」的「半城市化」的尷尬狀態。如果以戶籍城市化率來統計,我們的城市化水平只有44.38%。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城市人口是以「農民工」的身份存在的。而如果我們追根溯源,這種「半城市化」的狀態的病因表象上是在戶籍,而實質上是在於,與戶籍捆綁在一起的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政府公共服務資源的緊缺性和競爭性所引致。而這些領域的「不充分」,又進一步是由我們遲滯的改革理念所引發的。

客觀來看,這種「半城市化」的狀態,不僅對於那些城市建設和工業發展具有傑出貢獻的「農民工」群體是不公平的,而且也無法有效激發這部分人群帶來的經濟增長潛力。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民工數量高達2.9億人。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測算,如果我們每年能夠使得1000萬農民工實現市民化,則可以實現經濟增長率1個百分點的提升。也就是說,保守估算,如果能夠讓現有的2.9億農民工「市民化」,在未來的大約30年裡,每年至少會增加1個百分點的增長率,推動未來持久的高質量發展。因而,在未來「城市化」的進程中,將「半城市化」的居民「市民化」是另一個必須實現的任務。

進一步而言,「雙重城市化」並不是孤立的。「第一重城市化」有所滯後的部分原因,在於我們「第二重城市化」的條件不成熟,使得大量本想進城的農村人無法進來,阻滯了「第一重城市化」;「第二重城市化」之所以滯後,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發展階段的歷史客觀條件束縛,另一方面則是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改革理念的滯後導致的供給「不充分」,進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製造了戶籍這一人為的壁壘。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改變發展理念和改革思維,在這些民生保障方面做好布局和規劃,改革既有的供給體制,則在破解民生保障「不充分」的基礎上,我們也可以將城市化進程「不平衡」的問題迎刃而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第一重城市化」和「第二重城市化」同時穩步推進,發揮出改革的「聯動效應」和「協同效應」,那麼,屆時會激發出更大的增長潛力。

事實上,從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來看,它既包含了「公平」的因素,又內涵了「效率」的要求。而「雙重城市化」,毫無疑問是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能夠幫助同時實現「公平」和「效率」的重要支撐力。

通過「第一重城市化」,我們可以讓城市化進程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推動更加有力更加充分;但是,如果不能解決好「第二重城市化」,兩個輪子就會呈現「一高一低」的非平衡狀態。所以,通過「第二重城市化」,我們可以讓城市化進程中的短板得到迅速補充,不僅能夠保障效率,而且也能夠保障公平。從而,通過「雙重城市化」,使得城市化的進程和經濟發展都更加平衡有力,共同穩步推進未來的高質量發展。

(本篇為澎湃商學院獨家專欄「中國經濟新動能」系列之一,作者劉瑞明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重要歷史節點,本報今天推出《「大象奮蹄」+「千羚競馳」東營舒展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專題報導,同時推出東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的專訪——《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國家賦予山東的重大任務,也是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
  •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 鄉村振興出現新契機
    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的十大變化趨勢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沒有也不可能改變,它正在從高速度增長不斷轉向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不斷接續轉換,短期經濟運行可能出現階段性波動和不穩定,但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它將出現十大趨勢性變化,這決定了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和未來前景。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創新驅動是釋放中國經濟新動能、全麵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的核心因素。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中國科技成果呈現井噴式增長,不僅專利申請數量連續九年世界第一,而且通過「天眼」「墨子」「北鬥」「嫦娥」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實現了部分領域的尖端突破,科技實力顯著增強。
  • 澎湃新動能——株洲市加速新舊動能轉換促進高質量發展解碼(上)
    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株洲從清水塘破局做「減法」,向「中國動力谷」發力做「加法」。這個承載新中國工業榮光的老工業城市,正從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強烈陣痛中重獲「新生」,躍升為國家重要先進位造業新城,在實施「三高四新」戰略中迸發出澎湃新動能。把握新方位——不看短期看長遠,為發展闖關,為未來蓄勢清水塘,曾是中國版「魯爾區」。
  • 在「比學趕超」中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4月27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2019年度高質量發展總結表彰大會。省委書記婁勤儉在會上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在比學趕超中狠抓落實,在爭先進位中奮發向上,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不斷開闢江蘇發展新境界。
  • 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武漢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建設全國科創...
    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武漢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努力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武漢全力以赴。武漢未來科技城。記者高勇 攝武漢有責任加快科技創新,不辜負自身基礎和條件湖北科技周科技成果展覽上,華大基因展示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 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濰坊12月3日訊 (記者 郭文培)「經過三年來的艱苦努力,我省新舊動能轉換成效明顯,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山東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到發展環境,開始實現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12月3日,「高質量發展看山東」高峰論壇在山東省濰坊市舉行,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介紹山東省高質量發展新成果。山東省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周連華介紹山東省高質量發展新成果。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郭文培/攝2018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
  • 平果:加快動能轉換 實現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0年,平果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良好勢頭,GDP預期增長7%,財政收入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工業增加值增長6%,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5%。「十三五」期間,平果市工業實現傳統產業的鞏固和提質增效,同時聚焦高質量發展,瞄準短板,按照「千企技改」「三百兩千」科技創新工程要求,抓好轉型升級和擴量提速,對標「雙百雙新」戰略工程,定向招商,專業招商,集中扶持資金、能耗指標、用地保障等要素,全力推動「雙百雙新」項目,實現產業動能轉換。
  • 中小企業積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中小企業積極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廣大中小企業將積極以科技創新和數位化轉型升級為引領,繼續在摸索中前行、在變革中成長
  • 「宜業尚品、造福人類」 | 推動實現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高質量發展新...
    這一新理念、新目標切合建材行業的發展實際,既是國家發展大目標在建材行業的具體體現,又是譜寫建材行業安全發展,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神來之筆。在之後召開的2020中國非金屬礦工業大會暨展示博覽會上,閻曉峰作了題為以新業態新目標推動非礦行業發展新突破的重要講話,首次公開對「宜業尚品、造福人類」行業發展新目標的提出背景、深刻內涵及主要工作任務進行了精闢而權威的解讀。
  • 抓好重點任務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抓好重點任務催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論貫徹落實市委十二屆十五次全會精神首都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我國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北京作為首都,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探索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路徑上作表率。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進程中,我們提出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高臺縣強力招商引資催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高臺強力招商引資催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每日甘肅網12月3日訊 據張掖日報報導(記者段曉梅)高臺縣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依託優勢資源,千方百計開展招商,全力出擊爭引資金,催生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 未來中國城市化的七個猜想
    幾千年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還是要城市化進一步提升,這將是中國城市化下半場,最偉大的功績。 二、市民化城市是內循環的動力 未來「雙循環、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格局,其基本的動力是什麼?
  • 城市化:極化發展及其未來
    經過近四十年的快速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已來到一個十字路口,人口紅利的終結以及傳統產業的陸續外遷轉移,已經給中國城市化的發展格局帶來重大變化,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產業格局的持續演變必將帶來區域經濟、城市發展的新一輪調整。縱觀世界城市化的歷程以及中國過去四十年來的城市化發展脈絡,中國城市化的未來之路顯然也並不是那麼迷亂地無從尋路。
  • 「新引擎」跑出「加速度」——從世界智能大會看中國經濟新動能
    中國經濟謀求高質量發展,智能科技扮演什麼角色?新華社記者近距離觀察智能科技、智能產業、智能經濟的新亮點、新信號、新趨勢,深度觸摸中國經濟「新引擎」的澎湃動力。一些傳統行業受到較大衝擊,但數字經濟全面提速,展示出經濟發展新動能。以「無人經濟」為例,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無人零售相關企業新註冊1986家,同比增長29.7%;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新註冊7167家,同比增長53.1%。  「科技是疫情防控鬥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支撐,也是化危為機的戰略力量。」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說,智能正積蓄產業變革新動能。
  • 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努力推動我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
    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出現了一系列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很多方面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繼續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 把勢能轉化為動能:責任地產推動房地產高質量發展
    從2011年開始,中國建設報社在行業內首倡責任地產,填補了行業理論研究空白,開啟了中國房地產的責任地產時代。七年來,責任地產與時代和行業發展同頻共振,已成為中國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面旗幟。進入新時代,責任地產蘊含的勢能正以房地產業深度調整為契機,轉化為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
  • 激蕩新動能 中國企業改革創新跑出加速度
    企業是經濟的細胞,也是創新主體和動力源泉。企業活則經濟活,企業強則經濟強。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向世界一流企業進發,在改革創新中跑出「加速度」,激蕩出中國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 用電量持續攀升 折射經濟新動能
    2020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勾勒出了一條總體上揚的曲線,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活力。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日子,百姓生活用電量實現較快增長,一季度增速為3.5%。1月至10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持續較快增長,用電量同比增長5.9%,增速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