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之濱,大河之洲,東營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入海口城市,也是環渤海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於1983年建市,面積8243平方公裡,人口218萬。東營美麗、開放、包容,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基礎良好,被評為首批國際溼地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
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伴隨黃河三角洲和勝利油田的開發建設,東營逐步建立起特色鮮明的現代工業體系,昔日的山東「北大荒」崛起一座現代化城市。東營地方一次煉油能力居全國首位,石油裝備製造業產值佔全國三分之一,子午線輪胎產能佔全國五分之一,8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14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進入新時代,東營確立了「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的目標定位,突出抓好「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具有東營特色和持續競爭力的「5+2+2」產業體系,在山東發展高端化工產業、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中居核心位置,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文化旅遊產業中當龍頭,在發展新能源材料產業中成為骨幹,拉開了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作為黃河入海口城市、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東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瞄準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C位」,東營正以「沿黃地市第一」的標準搶抓機遇、奮力奔跑,在實施國家戰略中重新審視自身、校準定位、聚力發展,將更多優勢轉化為不可替代的勝勢!
格局決定結局,定位決定地位。面對新時代賦予的全新歷史方位和歷史使命,東營把自身發展與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程結合起來,按照省委「重點工作攻堅年」部署,在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市域保持「零疫情」的基礎上,部署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生態保護取得新成效。
2018年以來,東營市緊緊圍繞國家、省關於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決策部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強化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創新、機制創新、措施創新,加快各項任務推進和落實,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積極成效,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全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5.1%,人均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3.7萬元以上,位居全國前列。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好於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生產總值增長2.5%,居全省第3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2%,居全省第7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8%,增幅連續保持全省第1位。
在全省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重要歷史節點,本報今天推出《「大象奮蹄」+「千羚競馳」東營舒展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專題報導,同時推出東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的專訪——《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新動能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
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是國家賦予山東的重大任務,也是實現東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面對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大考」,東營市委副書記、代市長陳必昌向大眾日報表示,今年是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之年,三年來東營市強化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創新、機制創新、措施創新,加快各項任務推進和落實,新舊動能轉換取得明顯成效,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把握時代趨勢,謀定而後動。陳必昌說,東營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目標要求,全方位研究謀劃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思路舉措,研究提出「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目標定位,紮實開展「十大改革攻堅」「四項重點工作」和「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引領全市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加快實施,在解放思想、產業轉型升級、「放管服」改革、擔當作為幹事創業等方面形成新的發展動能。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30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5.1%,人均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3.7萬元以上。
聚焦區域稟賦,科學規劃布局。「根據國家批覆實施的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方案及省規劃,東營編制完成了全市實施規劃、專項規劃和意見。」陳必昌介紹,全市突出資源型城市轉型、經濟轉型升級「兩大任務」,明確了「三區帶動、四片支撐、融合互動」的發展布局,著力構築具有東營特色和持續競爭力的「5+2+2」產業體系。同時,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以「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治理的重要標杆、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鹽鹼地高質高效農業創新高地、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沿黃沿海和山東半島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節點城市」為戰略定位,高標準編制東營市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論證實施了一批重大項目,推動東營在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實現跨越。
陳必昌介紹,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首先要加快振興傳統產業。東營是傳統工業大市,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進傳統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突破發展至關重要。把石化產業作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按照「一區、一片、多點」發展布局,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為主體,統籌產業集中布局,推進園區智慧化、產業數位化,培育萬億級產業集群,全力打造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和綠色循環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同時,按照「先立後破」原則,依託威聯化學200萬噸/年PX項目,向上整合煉化產能,向下延伸產業鏈條,開工建設了威聯化學PTA、利華益高性能ABS樹脂、中國振華丙烷脫氫及環氧丙烷等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龍頭項目,帶動煉化產能整合、產業高端發展。深化人工智慧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東營制訂了「優勢產業+人工智慧」三年行動計劃方案,實施九大產業智能化提升工程,設立3億元技改專項資金,撬動產業基金和銀行信貸,推進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總投資246.7億元的321個重點技改項目正在有序實施。同時還配套出臺相關政策,緊扣企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從不同階段需求出發,提供全流程服務,形成全鏈條無縫隙資金及政策支持。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必須加快新興產業的發展。東營市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強勢崛起,今年前三季度,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值分別增長14.1%和36.7%。」陳必昌表示,東營市積極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引領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不斷蓄積發力。全市依託首家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研究院等科創平臺,正在加快實施功能陶瓷新材料產業園、稀土催化材料產業園、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產業園等項目,推動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向5G、電子功能和稀土催化材料方向發展。從2019年稀土催化研究院揭牌到現在,產業園已進駐總投資33億元的高性能氧化鋁、催化劑封裝等7個項目,預計3到5年內有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300億元至500億元的稀土催化產業集群。同時,推動文化旅遊、現代高效農業優勢產業,生物醫藥和航空航天未來產業加速崛起,培育形成新動能主體力量。
陳必昌說,無論是振興傳統產業還是發展新興產業,都要聚焦重點、精準施策。突出重點項目建設這個牽引,把項目建設列入全市「四項重點工作」之一,堅持發展以項目為導向、工作以項目論成敗,每年論證實施一批重大項目。今年集中推進總投資3440億元的763個省市縣重點項目,其中過百億元項目9個、過30億元項目16個、過10億元項目90個。「四新」項目投資增長21.6%,同比提高4.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5.7%。深化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建立完善「3+N」「1+N」會商決策、「2+2」攻堅、市級領導包靠重點項目、「2+13+N」專業招引體系、「要素資源跟著項目走」等項目推進機制,在全省率先完成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著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項目快開工、快實施、快見效。正是有這樣一批大項目好項目,今年以來東營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穩居全省第一,穩住了經濟基本盤,支撐起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度。
通過三年來的加壓奮進,東營市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積極成效,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總體來看,我市新舊動能轉換順利實現『三年初見成效』的階段性目標,質量效益全面提高、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升,高端石化、裝備製造、新材料、生態旅遊等產業增長速度以及地區創新能力指數等指標,位居全省前列。」陳必昌介紹,全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8%,增幅連續保持全省第1位。發展質量也顯著提高,2017—2019年,全市「四新」經濟增加值由324.65億元增長到489.98億元,佔生產總值比重由12.3%提高到17.7%。活力動力明顯提升,東營成功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23位。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263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31.3%,萬人擁有有效發明專利12.5件。
緊盯目標要求,東營新舊動能轉換工作正疾步前行。陳必昌說:「東營市將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全省『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目標和八大發展戰略,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歷史機遇,錨定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高水平研究謀劃『十四五』發展,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取得突破、塑成優勢,努力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中走在前列。」
「大象奮蹄」+「千羚競馳」
東營舒展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萬裡黃河東入海,黃藍交匯間孕育了無窮的寶藏。位於黃河尾閭的東營市,屬於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如何破局,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呢?聚焦區域稟賦,科學規劃新舊動能轉換就是時代的答案。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三年間東營搶抓國家在山東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機遇,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以發展「四新」經濟為核心,著眼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研究提出「打造山東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黃河入海文化旅遊目的地,建設富有活力的現代化溼地城市」新時代發展目標定位,東營經濟從質量結構,到體制機制,再到發展環境,正在發生脫胎換骨的系統重塑。
「三年初見成效」的質量和底色堅實、厚重,東營高質量發展的新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有中出新」
傳統產業轉出新活力
東營境內集中了勝利油田80%的石油地質儲備和85%的油氣產量,規模以上石化企業達到209家,一次性原油加工能力超過7000萬噸,是全國地煉能力最大的市。結合傳統優勢,三年來,東營市在「轉」字上下功夫,為石化產業注入高新技術,讓傳統產業激發新活力,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已然成勢。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東營把建設綠色循環高端石化產業基地作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口,全力打造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範區。按照「一區、一片、多點」的發展布局,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為主體,建設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核心區,並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園區智能化、產業數位化,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化工園區。
傳統產業不是落後產業,轉型不是轉產,傳統工業這頭「大象」已然奮蹄。按照「先立後破」原則,東營市依託威聯化學200萬噸/年PX項目,向上整合煉化產能,向下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實施中國化工、中國振華、中能源等合作項目,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全市7家化工園區、25家化工重點監控點通過省政府認定,利華益集團入選省首批「十強」產業領軍企業,東營港開發區臨港產業園丙烯產業集群入選省首批「雁陣形」產業集群儲備庫。
在打好「石油」優勢牌的同時,橡膠輪胎及汽車配件、有色金屬、石油裝備等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80%以上的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為東營市轉型發展積蓄了後勁。今年上半年,全市石化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7家企業入圍全球輪胎行業75強;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採油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國家火炬計劃石油裝備特色產業基地;有色金屬產業被列入省主導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範工程。
「無中生有」
新產業培育新動能
謀求更好的經濟發展,不僅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發展,還要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領域培育新動能,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今各項新興產業在東營已成「千羚競馳」之勢。
位於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山東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已在行業內佔據多個「第一」:超細納米鈦酸鋇粉體全球第一;MLCC用系列功能陶瓷材料國內市場佔有率80%以上,全球佔30%;全球第一家企業使用水熱法生產氧化鋯和氧化鋁納米粉體……以國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東營一批又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在產業發展中乘風破浪,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在裝備製造產業方面,東營石油裝備產業產值佔全國三分之一,是中國最大的石油裝備製造基地;在新材料產業方面,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成功落戶東營,力爭3至5年內在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帶動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300億至500億元稀土催化產業集群;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加快推進空港產業園航空產業綜合配套、美國米德PET芯材、中國商飛民用飛機試飛中心東營基地試驗試飛技術保障中心、航空導航與飛行校驗測試基地等項目建設,航空航天產業快速崛起……
從無到有,從弱變強,東營新興產業的集聚性發展,帶動城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成為推動東營轉型發展的強勁引擎。2019年全市「四新」經濟投資佔比達到42.1%,「十強」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到38.48%,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達到12.0%,創新能力指數在全國地級市中名列第23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31.3%。
「保駕護航」
營商環境助推加速度
對一座城市而言,營商環境就是吸引力、競爭力、生產力。東營市以「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都是營商環境」的意識優化營商環境,把麻煩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企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改革的辦法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讓服務力成為競爭力。
在全市開展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科教等「十大改革攻堅」,不斷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堵點,新舊動能轉換更加順暢。商事制度改革、電子政務網絡「光纖村村通」等一批制度創新經驗被國家和省推廣。
為方便企業和群眾辦事,東營市不斷優化政務流程。全面推行「一窗受理、一次辦好、一網通辦」,加快構建「網際網路+政務服務」體系和「1+12+N」流程再造制度體系,行政審批事項分領域「一窗受理」率100%,270項行政許可事項完成「市縣同權」改革,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分別比國家和省縮短30個、10個工作日。
企業列困難「單子」,政府開解決「方子」。2018年以來,全市先後制定新舊動能轉換落地見效「35條」和經濟運行「32條」,臺帳式推進重點任務落實;實施精準靶向服務,搭建企業直通車線上直報平臺,成立送政策上門服務小組,一大批涉企難點堵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人才和創新是做好新舊動能轉換工作的關鍵,東營深知這一點。聚焦聚力健全人才制度體系,圍繞全市「5+2+2」產業體系發展實際和企業生產需求來招引人才,開展靶向招引,並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加快推進創新平臺、創新體系建設。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市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其中國家級5家;市級以上眾創空間26家,其中國家級4家。
縱橫正有凌雲筆。一場新舊動能轉換,讓我們看到了東營破釜沉舟的勇氣,看到了這座城市的潛力和活力。面對高質量發展這道時代考題,東營以獨具優勢的發展邏輯,交出了精彩「答卷」、彰顯了「東營擔當」。
①藍天、白雲、紅毯、綠草、碧水,美輪美奐的黃河口生態旅遊區,成功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②溼地鳥類 攝影:孫勁松
③東營正在全力打造魯北高端石化基地核心區 攝影:陳仕釗
④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攝影:胡友文
⑤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現代物流產業
⑥東營萬潤果蔬農業合作社的草莓豐收 攝影:孫孟建
⑦水面上面光伏發電,光伏下水體養殖海參,充分利用空間使收益最大化
⑧山東科瑞機械製造有限公司油田專用車生產車間
⑨東營城市風貌 攝影: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