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2021-01-08 澎湃新聞

創新驅動是釋放中國經濟新動能、全麵塑造中國發展新優勢的核心因素。近年來,在創新驅動戰略引領下,中國科技成果呈現井噴式增長,不僅專利申請數量連續九年世界第一,而且通過「天眼」「墨子」「北鬥」「嫦娥」等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實現了部分領域的尖端突破,科技實力顯著增強。

然而,

與日益增長的創新成就極不匹配的是,當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總體不高,導致大部分科技成果無法有效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尤其是,絕大部分由高校與科研院所創造的科研產出和發明專利,實際上都處於「鎖在抽屜裡」「躺在書架上」的沉睡狀態。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發布的《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高校和科研單位有效專利實施率分別為13.8%和38%,產業化率分別為3.7%和18.3%,遠低於企業的63.7%和45.2%。發明創造和實際轉化之間的巨大鴻溝,是當前創新動能發展滯後的核心障礙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滯後和經濟動能不足,必須予以有效破解。

可以說,以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通過科技成果的高質量供給和高質量轉化來構建發展新動能,是解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發展過程中動力轉換的關鍵。如果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予以破解,無疑會為中國未來的經濟高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動能。

正是基於這一考慮,2020年5月18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明確指出一方面要積極發展科技成果、專利等資產評估服務,促進技術要素有序流動和價格合理形成,另一方面要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如果要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我們首先需要反思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大量的科技成果會「沉睡」在抽屜裡?找準制約新時代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與難點,是對中國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對症下藥」,提高創新驅動潛能的基礎。

從事實來看,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複雜、連續的過程,涉及技術要素的供給側、需求側與中介方三方市場參與主體,忽略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可能導致整體改革的無效率。然而,

當前,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實際面臨著「供給、中介和需求」的三種困境。

第一,技術成果供給側產權模糊、激勵機制扭曲,導致了大量「無效供給」。

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目前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措施主要是考核制,而考核評價體系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運用」的問題。通常是把科技成果數量和經費作為核心價值評判標準,忽略了科技成果對社會生產發展的綜合影響。這就導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了那些容易產生科技成果或易於發表的領域,並不會過多的關注科技成果在實際生產經營中的應用效果,使得科技成果往往與社會需求相脫節。

此外,現行規定沒有明確界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創造中的產權份額,導致無法有效激勵科研人員進行成果轉化。雖然我國於2015年通過的《科技成果轉化法》對科研人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取得收益分配進行了規定,但是實際操作存在著僵化與不好執行等問題,都對科技成果創造轉化形成了阻礙。

第二,技術成果中介市場發育高度不足、定價機制扭曲。

有效的科技市場是聯通「供給和需求」的關鍵。然而,當前,我國科技要素市場的中介服務力量薄弱,尤其是,缺乏全國性的「科技成果交易市場」。科技成果轉化的信息化建設滯後,無法及時反饋市場需求信息,市場機制不通暢,割裂了技術供需主體之間的聯繫,對技術成果轉化十分不利。

科技成果轉化,不僅僅是信息的聯通問題。一個好的市場,還需要對科技成果產業化所需要的「信貸資金」「法律保障」「產業落地」等多個方面提供支撐。然而,由於市場規模有限,直接導致的一個後果是科技要素市場的成果轉化平臺功能單一,無法對科技要素成果轉化形成全方位、專業化的高質量服務。此外,科技要素市場規則不健全,各項規章制度並不完善,難以對科技要素成果轉化形成有效的監督和自律,導致科技轉化進一步受阻。

第三,科技成果需求側導向不強、市場機制不彰。

高質量的科技需求是牽引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動力。然而,當前,由於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動力不足,一系列經濟結構失調使得「脫實向虛」嚴重,各類企業紛紛轉向虛擬經濟「賺快錢」,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的需求不足。

此外,科技需求牽引科技成果轉化不僅事關數量和質量,還需要配合以非常完善的需求信息顯示機制。然而,由於科技要素市場信息化建設滯後,科技要素的最新實時需求無法被很好地反映到市場中去,科技產出不能實現「訂單化」研發,導致科技要素成果無法被市場接受,也無法通過加快經濟轉型升級來創造出更多的高質量需求,從而在源頭上阻礙了科技成果轉化。另外,科技要素市場的機制不健全,各項政策落地力度不夠,科技要素需求方無法享受到各項機制和政策的優惠,也阻礙了科技要素成果的供需對接。

因而,科技轉化市場不足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無法突破「卡脖子」制約的發展瓶頸,實現新舊動能的順利轉換和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

未來要從做對激勵、做好平臺、做強需求三個方面,加快技術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真正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一是做對激勵。

在供給側,要解決無效供給的難題,應加速通過法律法規,從解放生產力的角度明確科技成果的智慧財產權,包括佔有、使用、收益和處置的權利,同時在明確產權的基礎上,改革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體制,完善技術要素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深入改革職稱評定、人才競聘等,在一些應用性較強的領域引入科技成果轉化的考核維度。

二是做好平臺。

在中介市場,應借鑑先行國家經驗,建立多層次的技術中介服務體系,拓展服務業務類型,包括技術中介、諮詢、經紀、信息、智慧財產權、技術評估、科技風險投資、技術產權交易等,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服務手段和組織形式,提高科技中介服務質量,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系統化、高層次的服務需求。加強科技成果供需信息化建設,加快建設全國統一的技術要素交易市場網絡體系,實施科技資源共享制度,創造技術市場主體平等獲得信息的條件,降低信息獲取的難度和成本。

三是做大需求。

在需求側,應進一步通過政策的調整,讓更多的企業加入到創新成果轉化的隊伍中來,釋放企業對於創新成果及其轉化的內生需求。一方面,需要通過引導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從而釋放出對於創新成果轉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倒逼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而這個背後,就涉及到土地、資金、勞動、技術等一系列政策的調整和完善。

儘管在「供、需、介」三個層面均存在轉化難題。但是,從實際來看,

「中介市場」是聯通「供給」和「需求」的關鍵因素,而且相比於其他領域的改革,更多的是一種增量改革,因而更容易構成一個改革的「突破口」。

通過全國性、全球性的市場網絡,可以將有效的供給和有效的需求連接在一起,從而帶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改革,形成聯動效應。

因此,未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要走出當前的困境,更好支撐現代化建設,最緊迫和重要的一個抓手是,加快建設科技市場,以構建全國技術交易平臺為依託,建立統一高效的技術交易信息網絡,堅持創新驅動的「四個面向」要求,形成技術需求牽引高質量技術供給、高質量技術供給創造技術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格局,徹底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本篇為澎湃商學院獨家專欄「中國經濟新動能」系列之三,作者劉瑞明為中國人民大學全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金田林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經濟日報:用改革「動能」提升創新「勢能」!
    要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要辯證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不斷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優勢」變為「市場優勢」。 這幾天,有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土的圖文刷爆了朋友圈。
  • 把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本報記者薛婧李愛民 作為科技資源富集的城市,新中國成立70年來,哈爾濱市持繼深挖科技富礦,不斷譜寫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華美樂章。為了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率低這一難題,哈市先後建立了市校合作「契約」機制,制定實施了《科技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科技政策39條」等,沿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企業成長路徑,布置服務鏈,配備資金鍊,打造產業鏈。僅以省工業技術研究院為例,目前已形成教師帶技術,技術變產品,產品成產業,進而做大做強的良性循環,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進入「黃金期」。
  • 李志傑:將科技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黑龍江振興發展的兩次重要講話為科技創新指明了主攻方向。「哈爾濱市科技局要堅決按照總書記的指示要求,以科技創業為載體,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深化市校所合作為突破口,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高層次、一體化的全方位服務,加快將哈爾濱校所科技『勢能』轉化成全市經濟發展的『動能』,實現新常態下發展的『動力轉換』,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
  • 山東大學國際創新轉化學院舉辦「創新轉化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
    陳志軍介紹了市北區近幾年在打造區域創新中心、助推新舊動能轉化方面的眾多舉措,認為英國劍橋大學和山東大學在創新轉化領域做出了有益探索並取得成功實踐經驗,期待此次論壇的舉辦推動市北區科技創新轉化服務、優化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工作邁上新臺階,做好一體化服務。
  • 他們破解了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為航天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空天動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工業基礎、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陝西省是國內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聚集區,為打造高效便捷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應運而生。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電子材料成關鍵「電子材料過去不太受重視,人們比較關注器件、整機。但現在很多『卡脖子』技術都落到電子材料上,大家開始審視產業鏈的安全,也更加重視關鍵電子材料的供給保障能力。」屠海令院士表示。
  • 創新「基因」集聚發展新動能——新舊動能轉換巡禮·創新支撐篇
    區域創新中心是培育新經濟、新動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以來,我市便將打造創新載體、構建創新高地作為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以新機制、新模式打造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組建威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暨郭永懷高等技術研究院,依託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山大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4個重大創新平臺,搭建「1+4+N」創新平臺體系,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 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武漢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建設全國科創...
    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武漢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大力發展未來經濟,努力建設全國科創中心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武漢全力以赴。武漢未來科技城。記者高勇 攝武漢有責任加快科技創新,不辜負自身基礎和條件湖北科技周科技成果展覽上,華大基因展示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
  •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
    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來自二〇一九央視財經論壇的聲音光明日報記者 姚亞奇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推動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從何處來?12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2019央視財經論壇在北京舉行,與會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圍繞「賦能高質量發展」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以前晶片領域需求最大的場景是在手機和電腦上。一部手機大概需要數十個晶片,一臺電腦的晶片數量更是超乎想像。如今晶片行業需求端又增添了一個重要場景——智能汽車。
  • 每周經濟觀察:用深化改革不斷提升創新「勢能」
    要把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製作為堅持創新驅動、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的重要內容;要辯證處理好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的關係,不斷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技術優勢」變為「市場優勢」這幾天,有關「嫦娥五號」成功登月取土的圖文刷爆了朋友圈。
  •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破解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陝西省是國內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聚集區,為打造高效便捷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應運而生。立足科技創新 填補國內空白空天院是陝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 李陵申:厚積薄發,堅定不移地走自立自強的科技創新之路
    1、以基礎研究原創科技引領未來  過去十多年,中國科技領域發展迅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實現了一大批「從0到1」的突破。新時代科技創新要充分樹立新的價值觀,把握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權。
  • 這些科學家出促經濟五大「新攻略」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圈的「大個頭」,但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與之相伴的,是「兩張皮」現象——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研發成果過於「高大上」,企業用不上;企業的技術難題,高校和科研院所沒有動力破解。
  • 經濟大家談|正確認識「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深刻內涵
    同時,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中國經濟新發展階段下的發展戰略選擇。二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既不是走封閉僵化之路,也不是縮小對外開放的大門。黨中央提出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在經濟發展新階段背景下的產物,其主要目的在於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以深化改革激發新發展活力。
  • 以科技自立自強開創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深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認識,切實增強做好新時代科技創新工作的信心決心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進入了科技創新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更需要增強創新的信心,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國際競爭格局要求牢牢把握科技主動權。
  • 中國經濟新動能|中國未來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雙重城市化」
    一方面,國際國內發展環境越來越錯綜複雜,一系列支撐傳統經濟高速發展的動力逐漸衰弱,給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新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大的增長改進空間和潛能釋放空間,城市化進程推進、所有制結構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壟斷壁壘破除、土地制度改革……未來在發展的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這些「改革短板」進行破解,則可以帶來高質量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原標題: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並圍繞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 創新更「硬核」 土壤更「滋潤」——透視中國經濟新動能新動向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題:創新更「硬核」 土壤更「滋潤」——透視中國經濟新動能新動向新華社記者 何雨欣、張辛欣、安娜一個「新」字,正在為當前的中國經濟助力,也在為未來的中國經濟蓄力。連日來,新華社派出多路調研小分隊深入基層一線,觸摸到創新前沿,也感受到活力迸發,中國經濟的新動能正在加快壯大。創新的「硬核」邏輯「我們能夠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擁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善於創新研發的技術團隊。」對這一點,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建兵體會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