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破解了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2020-08-10 陝西日報

4月16日,陝西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陝西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由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院長何國強主持完成的項目獲得陝西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項目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為航天領域的技術創新、產業發展、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貢獻。

空天動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工業基礎、科技水平的集中體現。陝西省是國內重要的航空航天產業聚集區,為打造高效便捷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就地轉化,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以下簡稱空天院)應運而生。

立足科技創新 填補國內空白

空天院是陝西省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快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探尋其中的奧秘,8月3日,記者來到了空天院,在展示廳內,看到微型渦噴發動機、發動機關重件、超短波天線等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序陳列。

「空天院致力於空天動力領域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孵化、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按照『平臺運營、協同創新、聚焦產業、金融支持、融合發展』的理念,我們探索形成了依託空天院平臺、建設八大創新中心、孵化若干產業化公司的『1+8+X』運行模式。」空天院常務副院長魏徵告訴記者,緊密圍繞無人飛行器動力、空天組合動力、耐高溫材料、塗層材料等航空航天領域的發展需求,空天院吸引了相關企業陸續入駐產業園,並為其提供技術、人才、金融、市場等全面支撐,積極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陝西落地轉化。

空天院控股企業之一——西安遠航真空釺焊技術有限公司的真空釺焊爐加工車間。資料照片

目前,由於無人飛行器高性能動力的缺乏,導致其存在飛行速度慢、飛行高度低、實用升限低的缺點。「空天院科研團隊突破了一系列微小型渦噴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高性能渦噴發動機對振動、溫度、過載、跌落、電磁兼容性等不同環境的適應性,有效提升了發動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顯著提高無人飛行器的應用領域和適應能力,為無人飛行器的變革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動力基礎和技術支撐。」魏徵介紹。

行星滾柱絲槓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領域,是一種將旋轉運動轉換為線性運動的機械裝置。行星滾柱絲槓具有多體、多副、多點嚙合特徵,其結構較為複雜,且加工精度為量具級,如何設計出具備製造可行性的行星滾柱絲槓?面對我國鋼材普遍存在雜質多、材質不均勻的問題,如何通過材料分析和相關樣件製備試驗,探索出適用於行星滾柱絲槓傳動元件製造的高性能材料和熱處理工藝?這其中都存在著關鍵核心技術的探索與突破。

魏徵告訴記者,空天院的科研團隊面向高性能行星滾柱絲槓傳動部件,以精密單頭以及多頭螺紋磨削製造為主攻方向,通過對材料匹配、熱處理工藝、磨削方法等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突破了精密螺紋製造工藝瓶頸,形成了高端行星滾柱絲槓產品製造工藝方法。

此外,「稀土鉭酸鹽」超高溫熱障塗層項目引進了哈佛大學博士後馮晶教授團隊的「超高溫熱障塗層材料及其製備技術」,在空天院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中格外引人注目。「熱障塗層材料是航空發動機、高效燃氣輪機穩定工作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不僅能起到抗腐蝕、提高工作溫度的目的,還可以減少燃油消耗,延長發動機使用壽命。」魏徵說。

據介紹,稀土鉭酸鹽作為一種新的鐵彈體陶瓷熱障塗層材料,是目前世界上領先的能在1600℃以上穩定工作的超高溫熱障塗層,這使得具有高熔點、低熱導率、高熱膨脹係數等優異性能的稀土鉭酸鹽陶瓷成為一種滿足未來需求的新型熱障塗層候選材料,填補了國內空白。

打造優質平臺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陝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空天院緊盯無人系統、5G、智能製造、工業仿真軟體、新材料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推動國產替代,突破「卡脖子」技術。

西安遠航真空釺焊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航公司)作為空天院控股企業之一,是同時具有真空釺焊設備、釺焊工藝和釺焊材料綜合研發能力的真空釺焊技術企業。「遠航公司掌握多項核心技術及專利,根據不同材料釺焊的要求,設計研發了近百種新型釺料,填補多項國內空白,釺焊技術在國內也處於領先水平。」魏徵說,遠航公司先後為多家科研單位、高校研製了不同用途、不同型號的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真空釺焊爐、真空燒結爐和真空熱處理爐。

立足解決空天動力領域工業仿真軟體「卡脖子」難題,陝西空天超算中心有限公司是空天院與西鹹新區信息產業園共同孵化,致力於建設國內領先的以空天動力技術背景為特色的工業工程仿真和工業雲服務平臺的企業。

「公司整合西北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在空天動力領域仿真軟體優勢資源,面向全國提供工程類高性能計算仿真、CAE軟體開發、工業雲平臺應用與技術諮詢服務,以複雜系統建模促進研發模式轉型,為我國空天動力領域以及經濟產業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魏徵介紹。

此外,空天院還擁有航天動力、航空動力、組合動力、共性技術、控制系統、智能製造、材料應用、錢學森空天動力八個創新中心,形成了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產業格局,在進行空天動力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基礎和關鍵技術研究,開展先進空天動力裝備、空天組合動力等產品研發及試驗的同時,還致力於空天動力新興交叉領域的前沿探索。

「下一步,空天院將建設國際一流的空天動力技術研究隊伍和人才培養基地,匯聚一批全球頂尖的研發團隊,提升空天動力基礎研究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家和地方空天動力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升級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魏徵說。(記者 王梓萌)

相關焦點

  • 陝西空天動力研究院:破解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為探尋其中的奧秘,8月3日,記者來到了空天院,在展示廳內,看到微型渦噴發動機、發動機關重件、超短波天線等一系列科研成果有序陳列。「空天院致力於空天動力領域核心技術突破、產業孵化、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打造優質平臺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陝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空天院緊盯無人系統、5G、智能製造、工業仿真軟體、新材料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推動國產替代,突破「卡脖子」技術。
  •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以前晶片領域需求最大的場景是在手機和電腦上。一部手機大概需要數十個晶片,一臺電腦的晶片數量更是超乎想像。如今晶片行業需求端又增添了一個重要場景——智能汽車。
  • 中國經濟新動能|創新驅動要破解科技轉化的「卡脖子」難題
    發明創造和實際轉化之間的巨大鴻溝,是當前創新動能發展滯後的核心障礙因素,直接導致了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滯後和經濟動能不足,必須予以有效破解。可以說,以科技創新中心為引領,通過科技成果的高質量供給和高質量轉化來構建發展新動能,是解決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發展過程中動力轉換的關鍵。如果能夠對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題予以破解,無疑會為中國未來的經濟高發展提供巨大的發展動能。
  • 共謀空天動力新發展 第五屆空天動力聯合會議閉幕
    9月16日至18日,第五屆空天動力聯合會議暨中國航天第三專業信息網第41屆技術交流會在南京市圓滿召開。作為我國重要的空天動力領域交流平臺之一,本屆大會以「新發展、新需求、新機遇」為主題,多位院士、國內外空天動力領域大咖集聚一堂,立足於國內外空天推進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相關研究領域的新發展、新思想和新理念。
  • 空天動力聯合會議邀你來!
    為貫徹《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積極響應《中國科協2020年服務科技經濟融合發展行動方案》和「科創中國」建設科技經濟融通平臺等有關號召,促進空天動力領域跨界交流與合作,中國科協航空發動機產學聯合體聯合中國空天動力聯合會、中國航空學會、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空氣動力學會、中國複合材料學會,邀請中國航天基金會、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和中國中小企業協會高新技術產業分會等單位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作為2020年航天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發布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當天表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電子材料成關鍵「電子材料過去不太受重視,人們比較關注器件、整機。但現在很多『卡脖子』技術都落到電子材料上,大家開始審視產業鏈的安全,也更加重視關鍵電子材料的供給保障能力。」屠海令院士表示。
  • 【分支機構動態】空天動力複合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
    【分支機構動態】空天動力複合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會議順利召開 2020-08-1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蘇州崑山一機構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
    說到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其生產裝備一直是我國大飛機製造的「卡脖子」問題。10月24日,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在崑山周市組裝下線,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當前我國大飛機關鍵鋁合金材料基本依賴進口,這一項目去年落戶崑山周市,將有力推動實現重要航空鋁材生產技術自主可控,破解我國大飛機製造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現場還進行了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訂購合同籤約儀式。  活動上,周市鎮金秋經貿招商推介會同步舉行。現場44個項目聯合開工開業,總投資達103億元。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技術難題發布,在軌增材製造技術在列
    大會對外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等十大題目入選。此次發布旨在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作為2020年航天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的發布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部長王巍當天表示,航天是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廣泛帶動性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為人類社會進步提供了重要動力。
  • 2020年宇航領域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發布
    東南網9月1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侃 李珂)18日,在福州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主辦方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的十大科學與技術難題。 這十大難題分別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水平起降運載器與組合動力一體化設計技術、超大型空間光學裝置在軌組裝和維護技術、與5G/6G技術融合發展的衛星網際網路通信技術、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
  • 攻克大飛機製造「卡脖子」難題 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蘇州下線
    說到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及其生產裝備一直是我國大飛機製造的「卡脖子」問題。10月24日,上交大全等軸晶3D列印裝備在崑山周市組裝下線,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當前我國大飛機關鍵鋁合金材料基本依賴進口,這一項目去年落戶崑山,將有力推動實現重要航空鋁材生產技術自主可控,破解我國大飛機製造關鍵材料「卡脖子」難題。
  • 中國石化自主研發鑽井系統解決「卡脖子」難題
    原標題:中國石化自主研發鑽井系統解決「卡脖子」難題   中石化集團12月25日宣布,由該集團自主研發的SINOMACS ATSⅠ型鑽井旋轉導向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
  • 中科院強勢發聲,劍指光刻機,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
    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根據了解,中科院最近已經表示,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在2021年到2030年之間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將主要的力量集中國家最為關注的重點領域,徹底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關鍵技術需要的只是時間由於中國特殊的國家制度,也使得其能夠對於許多資源進行更加合理的分配調集,在人才方面也是如此,由於美國方面的限制,中國也只能夠加大在相關領域的人才投入
  • 中國組合動力發動機研發成功,空天自由往返將來臨
    9月22日,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微信公眾號發布:該所研製的某「組合動力發動機」驗證飛行器首飛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在航天發動機領域又一次獲得了歷史性的重大突破,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空天飛機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空天飛機,未來空天自由往返將不再是夢,空天客機載人太空旅行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實現。
  • ...材料學會空天動力複合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會議的...
    【會議通知】關於召開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空天動力複合材料及應用專業委員會2020年度學術會議的通知(第… 2020-07-22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
    中國日報福州9月18日電(記者 趙磊)為研判航天科技發展趨勢、識別並攻克技術難點、推進航天智庫建設,9月18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發布了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共10個題目入圍,它們是:外日球層與星際空間的環境特性及其相互作用;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核動力太空飛行器及工程應用;面向空間超大型天線結構的在軌增材製造技術;空間碎片清除中的核心技術;基於深度強化學習的空間操控技術
  • 20個科技問題難題發布!有些領域你或許從未聽過......
    隨著航空航天、交通運輸等領域對輕量化和安全性的持續需求,更多的高強材料應用於複雜構件。而材料強度的提高,導致製造難度顯著提高,成形缺陷則更難控制。現有的研究表明,特種能場輔助成形技術在提高此類材料的成形效率和質量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在改善高強難變形材料製造難題方面具有巨大潛力。
  • 2020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領域科學技術難題
    9月18日,作為中國航天大會水平最高、影響最深的核心活動,主論壇匯集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共同研討我國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熱點焦點問題,首發2020年宇航領域科學問題與技術難題、頒發2019年度中國航天基金會獎錢學森傑出貢獻獎,促進航天科技與地方經濟的融合發展,弘揚航天精神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