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化自主研發鑽井系統解決「卡脖子」難題

2020-12-03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中國石化自主研發鑽井系統解決「卡脖子」難題

  中石化集團12月25日宣布,由該集團自主研發的SINOMACS ATSⅠ型鑽井旋轉導向系統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系統在山東勝利油田埕913-斜80井連續工作141小時,進尺857米,最大造斜率每30米6.6度,標誌著中國石化又一項鑽井「卡脖子」技術難題得以攻克,將為油氣田勘探開發提質提產提效、保障穩油增氣降本提供重量級砝碼。

  目前,全球超過40%的定向井採用旋轉導向系統鑽成,其優勢在於能實時控制井下鑽進方向,好似給「鑽地龍」裝上了「千裡眼」,從而高效精準的實現一趟鑽貫穿目標地層。但由於涉及專業領域多、技術含量高、研發難度大,這項技術一直被外國公司壟斷,且服務費用昂貴,國內尚未形成大規模應用能力。中國石化經過20年的攻關,終於突破技術瓶頸,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系統技術和裝備體系。

  該系統由中國石化石油工程技術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牽頭,勝利石油工程公司負責科研攻關。研發團隊從原理設計和計算入手,通過對機械、電子和軟體等模塊進行反覆設計實驗、組裝調試、模擬驗證,地面監控、雙向通訊、隨鑽測量和井下導向控制四大模塊均達到理想效果,目前已具備了工業應用的條件。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網)

(責任編輯:DF526)

相關焦點

  • 中國石化攻克尖端鑽井技術
    e公司訊,中國石化消息,11月13日,由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鑽井工藝研究院,自主研發的241.3毫米等井徑膨脹管系統在勝利油田河31-斜190井進行全過程井下試驗,歷時23天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中國石化在這項國際前沿的創新性鑽井技術領域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 攻克行業「卡脖子」難題 華數機器人實現自主創新
    (記者文俊、通訊員沈珺)1月13日,記者從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其子公司華數機器人有限公司(簡稱「華數機器人」)攻克了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系統的難題,自主研發的機器人控制系統實現了規模化批量應用,量產的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自主比例超80%。
  • 中科院強勢發聲,劍指光刻機,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
    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根據了解,中科院最近已經表示,要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在2021年到2030年之間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將主要的力量集中國家最為關注的重點領域,徹底解決西方卡脖子的難題。有關於晶片的製造主要需要光刻機,而如今中國科學院明確表示將會進行自主研發光刻機,也使得光刻機巨頭ASML有所擔憂,其趕緊發表聲明表示將會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目的就是希望中國方面加大對其光刻機的購買而不是自主研發。
  • 吐哈油田破解準噶爾盆地鑽井提速難題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張斌 通訊員賀天雲 郭楊棟)9月14日,經過400多天鏖戰,吐哈油田成功破解準噶爾盆地準東地區鑽井提速技術難題,鑽井周期由最初的126天縮短至33.4天,鑽速翻了一番,單井投資降低900萬元。
  • 中科院落地重慶 構建長效機制解決「卡脖子」關鍵難題
    【中科院落地重慶 構建長效機制解決「卡脖子」關鍵難題】在呼和浩特白塔機場,有一套機場全流程「刷臉」通關系統,僅需旅客出示一次證件,就可在機場全程「刷臉」安檢通關。這套系統由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發,目前已累計示範應用於國內70個機場,榮獲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獎。這只是該院落地重慶後,在科技創新領域所取得一系列成果的一個縮影。
  •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
    國家三部門牽頭,70家單位協作,誓要破解晶片「卡脖子」難題!以前晶片領域需求最大的場景是在手機和電腦上。一部手機大概需要數十個晶片,一臺電腦的晶片數量更是超乎想像。如今晶片行業需求端又增添了一個重要場景——智能汽車。
  •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聚焦油氣智能鑽井變革性技術
    鑽井工程是油氣資源勘探開發的關鍵工程技術,勘探、發現和開採油氣均離不開鑽井。當前我國油氣勘探開發的重點是低滲透、非常規、深水和深層超深層等複雜領域,普遍存在資源品質差、開發對象複雜、自然環境惡劣等客觀難題,鑽井工程在高效、經濟、優質、安全等方面面臨重大挑戰,亟需發展變革性的鑽井新技術。
  • 遼河石化自主研發劣質重油加工及配套技術
    中國石油網消息 (記者王罡 許萍萍)5月29日記者從遼河石化獲悉,這個公司自主研發的「稠油優化加工成套技術開發與工業應用」項目技術成果在遼河石化公司應用5年。2014—2018年間累計實現新增經濟效益2.098億元。
  •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
    【又一項石油鑽井尖端技術取得突破!】11月13日,由 中國石化勝利石油工程公司 鑽井工藝研究院,自主研發的241.3毫米等井徑膨脹管系統在勝利油田河31-斜190井進行全過程井下試驗,歷時23天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 中國石化 在這項國際前沿的創新性鑽井技術領域取得重大階段性突破。
  • 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
    新華社記者許暢攝新華社長春6月4日電(記者張建 張博文)吉林大學牽頭承擔的中國超級鑽機「地殼一號」2日正式宣布完成「首秀」:以完鑽井深7018米創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鑽井新紀錄,標誌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鑽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 中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首次跨洋飛行圓滿成功
    這標誌著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1號生物航煤首次跨洋商業載客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這是繼2013 年技術驗證試飛、2015年國內商業航班首次應用飛行之後的又一創舉,表明我國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更加成熟,是中國石化攜手民航業落實中央「五大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成果,對我國生物質能源研發應用和綠色航空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航天科工成功研製石油鑽井的「金剛鑽」
    中國航天科工成功研製石油鑽井的「金剛鑽」 2016-05-19 16:01:29記者19日從中國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獲悉,自主研發的小口徑陀螺連續測斜儀在江漢油田通過客戶驗收,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隨著中國陸上油田進入開發中後期,小井眼鑽井及老井側鑽等技術應用越來越廣泛。但國內已有的陀螺測斜儀,一方面受限傳感器尺寸,另一方面只能進行點測量。  2015年初,航天慣性啟動小口徑陀螺測斜儀的研製工作。
  • 【中國科學報】光電儀器亟待解決「卡脖子」問題
    與會專家認為,農業、畜牧業、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對光電儀器裝備有迫切需求,急需研製高精度植株表型光電裝備、保障糧食安全的先進光電裝備、危害氣體實時監測預警裝備和多元多模態危害物質在線高通量監測裝備等,解決「卡脖子」難題。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維護成本高。
  • 他們破解了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打造優質平臺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近年來,為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推動陝西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空天院緊盯無人系統、5G、智能製造、工業仿真軟體、新材料等領域的前沿科技成果,不斷完善平臺功能,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推動國產替代,突破「卡脖子」技術。
  • 攻關「卡脖子」技術難題,聽聽院士大咖怎麼說
    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電子材料成關鍵「電子材料過去不太受重視,人們比較關注器件、整機。但現在很多『卡脖子』技術都落到電子材料上,大家開始審視產業鏈的安全,也更加重視關鍵電子材料的供給保障能力。」屠海令院士表示。
  • 解決「卡脖子」難題 濟南在全國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
    CRISPR-Cas9系統主要由兩個元件組成,一個是負責斷開 DNA雙鏈的「剪刀」——核酸酶Cas9,另一個是負責精確定位的「導航系統」——sgRNA,「導航系統」可以帶著「剪刀」在基因組的茫茫大海中找到我們想要編輯的位點,斷開 DNA雙鏈來完成精準的修飾工作,就如同我們在電腦上編輯一篇word文檔一樣。
  • 西南石油工程氮氣鑽井技術解鎖儲層傷害難題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今年以來,西南石油工程公司鑽井工程研究院堅持以技術立企興企強企,精準對接勘探開發和市場需求,搭建產學研用平臺,大力發展「產層氮氣鑽井技術」,在川西現場施工新8-2井、大邑105井,連續兩口大斜度深井氮氣鑽井取得重大油氣成果,為「零傷害」解放難動用儲量探索實踐了一條新路徑。    自主創新,高端引領。
  •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
    巴陵石化己內醯胺綠色生產成套新技術喜獲中國工業大獎。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現場。紅網時刻12月28日訊(通訊員 何潔 徐亮亮 邱旭)12月27日上午,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業大獎、表彰獎和提名獎名單正式出爐。
  • 中國研發顛覆性晶片,使用自主系統,可以像人腦一樣思考?
    眾所周知,科學家們最早研發電腦,其實是想通過機器模擬出一個人類的大腦來計算,但後來這個想法太超前,難以實現,於是退而求其次,最開始的電腦幫助人腦進行計劃,需要人類輸入指令,離類腦一樣計算起碼有十萬八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