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2020-12-06 河北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再次強調:「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精準對接,加快科研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現代化事業中去。」把總書記的要求落到實處,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關鍵是要在動力機制變革、成果轉化機制創新和協同機制優化方面加強探索,強化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支撐。

以動力機制變革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助推發展方式轉變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傳統要素投入型的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以科技創新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成為優先的現實選擇。我省是傳統產業大省,在當下去產能、治汙染的背景下,只有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培育新的動力機制,才能在未來的區域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培育新的動力機制,必須高度重視技術鏈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這是以技術力量推動經濟增長的便捷路徑,也是構建科技與經濟良性互動關係的現實基礎,更是在全社會形成協同創新機制的重要前提。從實踐中看,高等院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可促進技術鏈與產業鏈的對接;技術研發與技術應用的系統結合,可有效提高研發效率和經濟效益;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與主導產業的協同,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質量,增強區域整體競爭力;系列產業技術的掌控與相應工業園區規劃的系統設計,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技術簇系全方位多層次擴展與產業集群共生型成長,可有效拉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全面、健康、持續發展。在這些方面,崑山和深圳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借鑑。

培育新的動力機制,應注重技術創新引擎效應與產業結構優化效應的耦合。技術創新是包括研究和開發活動、技術資源和產業資源整合配置、向市場推出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一系列活動過程。這其中,技術研發的引領效應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效應可實現一定程度的耦合。研發項目與產業對接越充分,兩者耦合程度越高,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程度越深,推動經濟發展效果越好。在發達的科技經濟體內部,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是持續進化和不斷替代的交互過程。相當一部分高科技公司與傳統意義上的生產企業有著很大不同,其在持續技術開發和經濟增長中不斷打造產業新支柱,進而在區域內形成技術關聯型、產業關聯型和競爭關聯型產業集群。這種關聯和競爭既會對產業結構的優化產生集成效應,還會誘發一系列根本性創新和眾多改進性創新,形成科技與經濟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對河北來說,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點是構建和形成這類內在、自發、繼起性的良性循環和動力機制。

培育新的動力機制,應致力於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突破,以根本性創新和持續改進性創新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任何一個產業的技術體系都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系統,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關鍵核心技術。只有關鍵核心技術才能對各類資源進行系統整合,激發其潛在效能,並產生相應的漲落機制和乘數效應,使經濟技術鏈條多向擴展,促進產業擴張和升級。諸如電動機技術相對於電力工業,發動機技術相對於機械行業,電晶體和集成電路技術相對於信息產業等,均是這類情形。遵循這樣的規律,河北當前應在網際網路與各類產業的結合上下功夫,以大數據原理的廣泛應用發展數字經濟,以人工智慧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培育新產業,以智能製造為主攻方向推動製造業全面升級。

以成果轉化機制創新推動科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培育新業態

以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新舊動能的轉換,在注重技術鏈與價值鏈對接的同時,還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創新,以技術移植等多種轉化方式,全方位擴展技術的應用範圍,將技術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業態。

以社會公眾技術意識的強化推動大眾創業,促進成果轉化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曆來就是多層次、多路徑、多模式的探索活動,技術的轉化和應用更是涉及各個行業、各種形態、各類人員。企業或科研部門從專業角度針對問題開始技術研發,進而實現產業化是技術成果轉化的一種成功模式。而強化社會公眾技術意識,鼓勵人們利用各種技術提高生活品質,利用成熟技術在新的領域創新創業,則是技術成果轉化的另一種有效模式。在國際範圍內,諸如法國的化妝品和食品行業、美國的快餐業、荷蘭的花卉業等領域,就有許多典型的非專業人士創新案例。我國近些年電商與物流業發展中湧現出的許多非專業人士創業的成功案例,也值得我省認真汲取經驗。

以技術的深度開發擴展經濟系統的邊界,擴大社會財富總量。技術的深度開發和應用既包括縱向研究的深化,還包括成果橫向多領域的轉化。這不僅體現在勞動者素質提高和勞動手段的改進上,還體現在勞動對象範圍的擴展上。技術的進步和向多領域的輻射,會使許多原來被認為不是資源的東西變成可貴的資源,使原來視為無用的廢物變成有效的資源,有時在個別領域還會使社會財富呈幾何級數增長。比如探礦和採掘技術的進步,使原來探測不到的礦物現在可輕易地開採出來,提純技術的深度開發使原來分離不出來的稀土元素成為可利用的寶貴資源。再如石油冶煉技術的持續性改進和多領域擴展,大大提升了出油量,加氫裂化技術可使重油轉化為輕油,相關技術的延伸應用還使加工後的廢渣成為鋪路的上好材料。河北應在兩方面的結合上著力,對相關技術進行深層次開發的同時強化深度應用。

以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提升轉化水平、拓展轉化空間,挖掘社會潛在需求,改善市場發展預期。一般來說,技術研發遵從科學規律,成果轉化和應用擴展遵從經濟規律。將科技和經濟結合起來,使技術進化機制與市場篩選機制高度耦合,不僅能推動技術進步,還可有效地引導公眾消費。技術進步在推進產業升級的同時不斷促進社會結構的優化產生新的消費需求,新的消費需求又成為技術發展最直接的動力。兩者的良性互動,既能促進技術的研發、應用和擴散,不斷開闢新的技術領域,還可持續催生新業態,進而挖掘社會的潛在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應進一步深化對技術和市場及兩者關係的認識,更加重視技術開發和技術應用。特別是要關注主導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拉動作用。比如,當前應高度重視網絡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著力在信息技術的深度轉化和廣泛應用上下功夫。

以協同機制優化營造良好環境提高創新效率

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還應致力於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技術系統協同機制和各個子系統內在要素間互動機制的優化,全面提升創新效率、經濟發展質量。

一是構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以技術創新為動力推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步增強,技術創新的形式日益豐富且效率不斷提高。科學與技術、技術與產業的聯繫越來越緊密,結合的形式也在不斷深化。上世紀五十年代史丹福大學率先設立科技工業園,開創了科工貿、產學研相結合的協同創新模式,這一模式在世界各地迅速興起。河北要加大在這方面的探索力度,努力構建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共同體。技術研發方面,努力在最擅長的領域做精做強;機制創新方面,強化技術研發與科學研究、成果轉化與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與團隊接續、平臺建設與經濟增長的協同效應,以此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是以市場機制連通科技、經濟與社會,在系統融合中優化創新環境提升創新效率。當前國際經濟最突出的特點是全球化,經濟全球化帶來技術全球化。經濟和技術的全球化均源於市場機制的作用。在市場機制下,人類對財富的需求刺激了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又促進了科技發展,使低成本高產出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成為科技研發的重要目標。而且,人類多樣化且不斷高漲的消費需求在刺激經濟增長的同時,使科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大大擴展,當前的科技研發幾乎與所有社會領域發生關聯。這種連通互動豐富和拓展了科技、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子系統,引發了各領域特別是交叉領域的創新。河北要更加注重這種交叉領域的創新,在不斷優化創新環境的同時,積極引導高校在交叉學科的培育發展和交互技術的開發應用方面發力,支持企業在各行業交匯領域持續發力。

三是強化技術意識和市場意識,實現科技創新和觀念創新雙輪驅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體制改革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闖難關,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必須強化全社會的技術意識和市場意識,努力使人們的認識、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增長實現同步提升和良性互動。當年通用電氣公司實施組織變革、技術創新和企業轉型,傑克⋅韋爾奇首先強調的就是改變員工的觀念和信念,最終取得成功。河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需進一步推進觀念創新,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尊重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鼓勵各行業大膽創新,支持各類技術人員積極嘗試,以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作者王嶽森系石家莊鐵道大學黨委書記)

相關焦點

  • 更加注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是當前我國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原標題: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並圍繞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推動我國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 三輪驅動:讓科協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近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能,以「為」贏「位」,堅持智庫、學術、科普「三輪」驅動,有效促進了科協工作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實踐證明,院士專家與科研院所、企業無縫對接,把實驗成果轉換為現實生產力,並在破解難題中推動科研院所核心技術研究和企業科技創新,對我省經濟社會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 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需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正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當前,我們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 推動AI+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20全球人工智慧大會開幕
    等進行交流與合作,展示前沿技術,並就大數據智能建設、智能醫療、人工智慧賦能疫情後經濟社會發展、人工智慧產業應用發展等議題開展分享與討論。大數據智能輔助地方政府對經濟運行進行智能治理。針對地方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大數據智能可以幫助梳理繪製產業鏈地圖,進行分析和診斷,輔助產業轉型升級。而通過數字賦能,還有助於實現精準合作招商招才,並且推動城市邁向高質量發展。
  • 要建設什麼樣的科技創新體系,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
    各國經濟轉型發展對科技創新應用的依賴日益加深,科技發達國家間的科技競賽和競爭,無疑將為各自國家的綜合國力賦能,並將全面重塑全球發展版圖和國家及區域間的競爭格局,直接決定世界地緣競爭態勢。 自近代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以來,中國第一次沒有缺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並成為主要參與者和推動者。
  • 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工作者...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布,其中關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備受關注。  「《建議》提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 共話融合創新「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召開
    中國天氣網訊 2020年11月9日至10日,「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在四川省廣漢市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隆重召開。論壇旨在共同探討我國航空氣象發展所面臨的關鍵性挑戰,推進航空氣象科技創新、應用與服務。
  • 光明日報: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原標題:創新驅動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通道   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題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結合不緊密、通道不流暢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沒有處理好,要解決這個問題,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必須從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入手,而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是其中一項重要任務。
  • 涪陵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軍民產業互融互通、軍民科技互促互動、軍民設施共建共享,記者近日從涪陵區經信委獲悉,今年以來,涪陵致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以市場、戰略需求為導向,推動「軍轉民」「民參軍」,加快川東船舶等軍工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引導優勢企業進入裝備生產等領域,圍繞太極集團等醫藥企業打造軍民融合生物醫藥產業園,推動太極藿香正氣液、涪陵榨菜等3個產品進入軍隊採購目錄,推進華蘭生物、倉興達涪陵公司產品與總公司已進入軍隊採購目錄的產品形成上下遊產品互補。
  • 落實創新發展理念 推動科技強國建設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十三五」期間,中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國際人士表示,中國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為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中國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全球科技創新合作重要推動力量。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印發,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行了再細化。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保障和中高水平智力支撐的重要砥柱,是助推形成區域合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力槓桿。
  • 綜藝節目:貼近時代生活 推動融合創新 深化豐富內涵
    鮮活的社會現實和普通人背後不凡的故事,是綜藝節目生長的肥沃土壤新媒介、新技術不僅帶來節目傳播方式變革,而且成為節目內容和形態創新的內在驅動力,催生出新的綜藝類型和內容形態,推動新技術與新綜藝的融合創新綜藝節目不斷拓展行業邊界,與藝術、影視、旅遊、文博、科技、教育、體育等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有效推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綜藝
  • 中植集團聯手復旦推動科技創新
    而在該獎項基礎上,中植企業集團也同時贊助了頒獎禮同期舉辦的「復旦科技創新論壇」,該論壇從2015年開始由復旦大學主辦,復旦大學高等學術研究院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全球視野下的交流與分享平臺、聚焦全球科技前沿領域和創新趨勢,為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做出貢獻。
  • 加速動力轉換,推動青海經濟高質量發展
    保持中高速增長,但增速有所回調,這是我省以生態保護優先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有舍有得,轉型再造的必然結果。  「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效」這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  咬定青山不放鬆,要速度更要質量。
  • 兩化融合:求實創新才有深度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導讀:今年4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見》,對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工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具體的目標和措施。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和9省市日前共同開展了「兩化融合深度行」活動,以促進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體系中的充分運用,建立起資訊時代的競爭新優勢。
  • 發展數字經濟 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新知新覺)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是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以數位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徵的經濟形態。發展數字經濟,不僅有利於強化市場動力和產業支撐作用,而且有利於強化國內循環與國際循環間的紐帶,是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激發內需市場動力助推形成新發展格局。第一,發展數字經濟有利於打通消費堵點。以傳統電商平臺為載體的數字消費衍生了大量消費信息,利用數位技術抓取、挖掘和分析這些消費信息,可以更精準快捷地提供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 臻和科技與浙江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合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布,其中關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備受關注。《建議》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 安徽電信牽頭打造五大5G創新實驗室,助力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
    5G與之前的信息通信技術相比更具顛覆性、呈現更高價值,能夠更充分發揮數據的新生產要素作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也能夠為跨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產業深度融合提供新型基礎設施,有效釋放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 創新引領發展和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作用分析
    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軟基礎設施上精準發力,在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更加凸顯,因此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