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印發,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行了再細化。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保障和中高水平智力支撐的重要砥柱,是助推形成區域合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力槓桿。以校地深度融合打造發展新動能,是凸顯教育供給側優勢的主要途徑。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標重慶「兩點」定位和「兩地」「兩高」目標,聚焦新經濟形態、新業態,以校地共建現代化產業學院為核心,構建起結構、功能、成效全面升級的校地合作辦學大體系,成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要的新動力源。
一、堅持以提質培優為主戰線,全面構建起校地深度融合發展大格局
緊扣提質培優,學校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行現代學徒制,一體化推進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創新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先後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教學管理50強」「學生管理50強」「育人成效50強」「教學資源50強」「國際影響力50強」「服務貢獻50強」「產教融合50強」等稱號,新近收穫「2020中國職業院校世界競爭力50強」。2019年,學校入選國家「雙高計劃」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資源平臺更上一步,改革發展邁入新階段。學校憑藉競爭力優勢加大連線政企力度,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社會服務、就業創業、文化傳承上開展深度合作,並拓展合作與創新外延,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技能教育、勞動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社會實踐的合體步伐,建立健全現代化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形成校內育人與創新大循環、政校企三循環相互促進的「三螺旋」校地深度融合發展大格局。
二、堅持以內涵建設為生命線,全面打造高水平合作辦學質量品牌和創新動能
學校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校地深度融合發展「三螺旋」模式主要依託於實施「三邊兩協同四高地」系統工程建設,辦好「五鏈三新」融合式產業學院,使傳統產教融合轉型升級為產學政融合新模式。「三邊兩協同四高地」即處理好政校企三邊關係,同步推進協同育人與協同創新,打造聯合辦學示範高地、人才培養高地、技術創新高地以及社會服務高地。「五鏈三新」即打通知識鏈、人才鏈、產業鏈、政策鏈、創新鏈,實現協同育人;以推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政策創新為主,實現協同創新。2020年9月,學校與渝北區共建的仙桃谷軟體學院(以下簡稱「軟體學院」)正式成立,成為學校三個產業學院之一。產業學院推動企業和學校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加速。
(一)發揮資源整合優勢,打造「知識+技術」創新新動能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軟體學院,一是學校主動聯合政府部門共同發力支撐渝北千億級產業集群發展計劃的實施,主動服務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合作謀取共贏,切實提高新時代人才培養質量。
軟體學院緊跟以區塊鏈、大數據為代表的新技術新職業要求,按「專業對接產業」原則,開設大數據應用技術、軟體技術等10個專業;遵循經濟發展、學科發展、產業發展規律,創新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打造「一院三基地」,即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以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生產性公共實訓基地、科技協同創新基地。計劃通過「三步走」,在5年內全面建成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高水平特色化示範性軟體學院。這與渝北「到2025年全區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營收達到500億級規模,帶動相關產業規模1000億元」的規劃相適應。
「專業—專業群」「產業—產業群」,合作辦學的組織形式從單一零散的品牌訂單班向系統化規模化集群化的產業大學院轉型,更大程度釋放了政校企活力,推動勞動力、資金、技術、創新、信息等關鍵要素科學流動,極大優化了資源配置,為批量培育符合現代(高端)產業鏈條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打好基礎。
同時,學校充分利用30餘個市級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共建產品研發中心、百創轉化中心、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等,實施推廣「平臺+項目」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在剛剛過去的第四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中,學校以高職組之冠的成績斬獲全國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育人與創新成效顯著。
(二)發揮體制環境優勢,打造政策創新新動能
依託體制環境,校地將圍繞軟體學院繼續「畫圓」,大力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突出本土標識,打造國際品牌,力爭成為教育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國內示範標杆。學校還依託身份優勢,通過政策、效益等槓桿因勢利導,進一步吸引企業投入資本、技術、知識、管理及硬體設施設備參與校企合作;逐步建立覆蓋主要專業領域的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著力優化「雙師型」隊伍結構,提高師資隊伍與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水平。推動政府部門用好宏觀調控,加強政策彈性力度,基於學校辦學實力和發展現實需求,將拓展和優化學校辦學空間提上議程,將學校周邊土地及相關產業一併納入學校發展的統一規劃,形成更加良好的教育格局和業態布局。校地共同繪就一張揚本土科技創新志氣,服務重慶建設智造重鎮、智慧名城的宏偉藍圖。
三、堅持以深化融合為延長線,全面推動校地協同治理模式革新升級
藍圖還需依靠制度來落地。校地不斷夯實合作辦學基礎,補齊制度、機制、政策等方面短板,構建以橫向項目制為基礎、縱向科層制為補充的矩陣型組織管理體系,充分依託職教集團、理事會實現政校企跨界共治。學校以1∶1∶1的結構設置合理化政校企在領導組織中的佔比,構建成熟穩定的辦學共同體。發揮學校辦學自主權優勢,以合作辦學實效「倒逼」政府部門職能轉型和深化具項改革,推動構建深化校地融合的四大機制:圍繞融合是合作維度的多元版,創新校地融合推進機制;圍繞融合是合作關係的親密版,重塑校地融合保障機制;圍繞融合是合作意圖的走實版,強化校地融合評價機制;圍繞融合是互惠雙贏的兌現版,建牢校地融合監督管理機制。從而全面提升校地融合辦學治理效能,助推加快實現增值賦能目標。(王東穎)(王東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