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時節,我市處處湧動著創新的熱潮——威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成功獲批山東省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共同體,正加快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新孵化能力;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正計劃與工信部產業發展促進中心共同建設工信部創新成果產業化中心……歷經多年發展,立足山東半島、以兩化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正逐漸昂起創新鏈龍頭,成型成勢。
區域創新中心是培育新經濟、新動能,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自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以來,我市便將打造創新載體、構建創新高地作為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以新機制、新模式打造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組建威海產業技術研究院暨郭永懷高等技術研究院,依託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山大威海工業技術研究院4個重大創新平臺,搭建「1+4+N」創新平臺體系,加快集聚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圍繞產業發展需要,我市引進和布局重大創新平臺,先後引進北大、吉大、青大等高校,落地建設了一批面向產業創新的研究院,全市這類新型研發機構達50家;碳纖維、醫療器械等技術創新中心成為產業創新源頭,全市技術創新平臺達1013家,其中國家級26家、省級334家。
「大生態」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大環境,孵化器、產業園等「小生態圈」則持續為我市各類創新主體轉型發展「輸送」著「精細糧」。
1月6日下午,藉助山東雙創人孵化器提供的共享平臺,弘科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最新研發的非標樣品正式走下生產線。作為一家從事自動化設備定製的小工作室,樣品的成功下線,預示著弘科有了向「科創型企業」進軍的王牌。
「入駐孵化器後,大到技術攻關,小到政策解讀、智慧財產權申報,都有專人輔導幫助,讓我們縮短了成長周期、理清了發展思路。按照目前的發展,預計明年就能『破殼』獨立了。」公司負責人說。
隨著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深入推進,我市圍繞重點培植的七大產業集群和產業技術創新需求,啟動孵化器「聚集提升」工程,加強平臺與平臺之間、平臺與企業之間的創新要素互聯互通,通過孵化項目、孵化成果,促進現有平臺不斷孕育、衍生高科技企業,快速實現拓展產業鏈條、布局新興產業的優質項目、重大技術創新項目落地結果,不斷壯大新舊動能轉換的生力軍。截至目前,全市省級以上雙創載體55家,近三年累計畢業企業182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3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3家。
走進威高集團的實驗室內,工作人員正緊張忙碌地調試著一批最新研發的微創手術機器人,這是企業和天津大學產學研合作的成果。如今,依託中科院——威高計劃,威高集團已與41家國內科研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實施重大研發項目52項,13個項目落地轉化,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近100億元。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要讓創新持續迸發動力,離不開企業與高校院所的「牽手」合作。三年來,我市聚焦國際國內創新資源,持續打造「政產學研金服用」北鬥七星一體聯動創新格局,「威海科技創新暨成果轉化合作大會」「首屆全國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大會」「中歐膜技術創新合作大會」等成為威海特色名片,全國50多所高校院所與我市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發布高校科技成果近6000項。深耕日韓、面向歐美、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我市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70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國際科技合作關係,持續幫助企業解決「成長的煩惱」。
產學研合作帶來的不僅有創新性理論成果,還有「實驗室」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實生產力,不斷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財政科技支持力度,紮實推動行業「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利用中歐膜技術應用研討會,實現從理論研討到中歐膜技術研究院、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的轉變,引進膜產業科技企業24家,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典範。
故事2018年10月底提出規劃構想,2019年7月9日落地開園,僅8個月時間,一座現代化產業園區——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就從夢想變為現實,在環翠區羊亭鎮安家落戶。
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這座國際性膜產業園為何能落地威海?原來,從2004年開始,我市連續17年舉辦中歐膜技術研究與應用研討會,逐步建立起國內外膜技術相關專家交流、合作的平臺,膜產業在威海也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華麗蝶變,為後續膜相關技術的轉化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在政府高校的牽線搭橋下,中歐水處理及膜技術創新產業園建成。開園當天,就有12家企業第一時間入駐園區,搭上了產業發展壯大的「順風車」。到如今,已有24家企業融入了園區的大發展中。
入駐園區的威海錦盛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山東鼎智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威海格潤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是國內膜行業的領軍企業。園區為什麼能吸引這麼多國內膜行業的龍頭企業?
「優質貼心的服務、優惠便利的政策、廣闊的產業創新平臺功不可沒。」在大家眼裡,園區之所以能快速落成,以上幾個原因缺一不可。除此之外,背靠歐洲膜學會、義大利膜研究中心、中國膜工業協會、哈工大中歐膜技術研究院,園區發展有了技術支撐,讓園區企業底氣十足。
這樣的發展氛圍讓企業如魚得水。提起來威發展的一年多時間,威海錦盛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王波感觸頗深:「我們企業總部在青島,一開始到威海投資,看中的就是專業化程度高、廠房標準高、研發技術高的園區平臺。」如今,在享受到一系列的政策優惠和優質服務後,王波又在籌劃一件大事——將公司總部搬遷到威海來,藉助資源、政策、服務等一系列「東風」將企業做大做強。
如今,園區早已建設成為一個擁有6.5萬平方米的綜合樓、專家公寓、3棟研發車間、2棟生產車間,1155平方米展廳的綜合性園區。對於產業園後續的發展,市區兩級早已運籌帷幄。「計劃5年內,集聚50家行業企業,形成100億左右產業規模,成為國際化特色創新園區,成為轉化帶動能力強、國際化水平高的水處理及膜技術產業基地。」園區負責人說。(文字記者:李文思 陳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