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動能轉換既是一場深刻的生產力革命,也是一次生產關係變革,涉及觀念理念、體制機制、要素投入等多方面重大調整。在這場重大調整中,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今天本報推出濱州市新舊動能轉換「三年初見成效」巡禮專題報導,全面展示濱州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先行先試、敢闖敢幹的改革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能。濱州在一些關鍵領域體制機制的創新,破除「自甘落後」、打破「思維定勢」、突破「路徑依賴」,匯聚起改革的強大動力。本報特邀請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談「『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反映新舊動能轉換的變革如星星之火,燃起了「富強濱州」建設的燎原之勢。
「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
——濱州市委書記佘春明談新舊動能轉換
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是責任更是機遇。濱州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搶抓新舊動能轉換機遇,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
「民富市強」是濱州幾代人的夢想,貫徹省委、省政府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決策部署,以「六問八策」謀篇定向,以「七富七強」深化目標路徑,圍繞「山東走在前列,濱州擔當什麼?富強濱州建設,百姓得到什麼?」唱響了「走在前列」的主旋律。
面對轉型陣痛,濱州放棄走高耗能高排放、規模擴張的發展老路,打破路徑依賴,闖出一條新舊動能轉換、高質量發展的新路。2019年,濱州逐步縮小與全省、全國的差距。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蓄積的經濟發展勢能不斷釋放,形成了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供給和內需雙向牽引、政策和市場共同推動的良好局面。1至10月份,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7%,位居全省第2位,其中「四新」經濟投資增長52.4%,列全省第2位。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52.1%,位居全省第1位。全市主要經濟指標由全省排後到超越平均水平,省對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實現由「四等」到「三等」再到「爭二搶一」的晉檔升級。趨勢性、關鍵性、內生性變化越來越清晰顯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富強濱州」建設由全面起勢到加快成勢。
應該說,濱州在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引領高質量發展中也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面對主要矛盾我們只有克難攻堅。
產業結構偏重、能耗偏煤、布局偏散、鏈條偏短等問題是濱州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針對這些問題矛盾,我們克服慣性思維,從三個方面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堅持「有解」思維。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淘汰落後產能,著力破解頑症和痼疾。3年來,壓減煤炭1298萬噸,萬元GDP能耗下降13.5%。地煉轉移進口原油指標396萬噸、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70萬噸,佔全省轉移煉油總產能的36%,佔比全省最大;轉移煉鐵產能569萬噸、煉鋼產能666萬噸,分別佔全市總產能的67%、68.2%;焦化關停產能390萬噸,佔全省關停總產能的23.1%,居全省首位。
堅持辯證思維。以價值鏈為核心,重構產業鏈、供應鏈,推動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從「規模經營」向「價值效益」整體再造,在「破與立、加與減、快與好」的思辯行動中實現動能轉換積厚成勢。2020年上半年,「十強」產業投資實現較快增長,其中高端化工、醫養健康、高端裝備分別增長394.9%、49.4%和32.7%。
堅持市場思維。先後出臺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意見、「十強」產業專項發展規劃等一系列制度創新政策。按照「要素跟著項目走」要求,先後制定土地資源、能耗、汙染物總量替代指標、水資源、資金、電力等6個要素實施細則,持續深化「放管服評」改革,打造招商引資的窪地,高質量發展的高地。
濱州市全力推動新舊動能轉換舉措落地落實,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濱州強化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落實導向,凝聚起改革發展的共識,提振幹部創業精氣神,展現擔當作為新風貌。
激勵幹部幹事創業熱情。以事業工程化、工程責任化、責任數位化「三化」工作理念為指導,推進幹部專業思維、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三專」建設。出臺激勵幹部幹事創業若干規定,實施基層幹部「安心」工程。建立「指揮部+工作專班」指揮體系和作戰體系,加快項目落地見效。完善督考用一體化機制,讓「高標準、快節奏、抓具體、在狀態、有韌勁」成為工作標配,形成人人有責任、層層能攻堅的生動局面。「濱州人行、濱州人能、濱州人成」已深入人心。
厚植企業家成長沃土。尊重企業家,用心用情培厚企業家成長沃土,激發企業家創業熱情。濱州每年開展「金獅獎」「銀獅獎」「銅獅獎」評選和頒獎,設立企業旗幟廣場,每單月第三個周五設為「濱州企業日」,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和活力持續增強。
構築人才發展新智城。打造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堅定不移依靠科創推動產業轉型、提升城市能級。成功舉辦首屆「濱州人才節」,實施百名高端專家、千名碩博士、萬名大學生進濱州「三進」工程,兩年引進2.1萬餘名本科以上大學生,呈現人才「淨流入」格局,成為英才會聚的創新沃土。
智者智城,志在濱州。濱州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打造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城市為主抓手,推動政府、企業、社會聚焦實業、矢志創新,共建、共享、共贏「雙型」城市,加速「富強濱州」全面成勢。
塑造現代經濟體系 實業「智城」加速形成 ——濱州市新舊動能轉換成果素描
3年來,濱州人吹響新舊動能轉換號角,「六問」深思謀篇,「八策」路徑布局,「七富七強」繪就逐夢徵程。未來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挑戰更多、成果更大,「富強濱州」建設定會全面成勢。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
釋放高質量發展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山東「走在前列、全面開創」,濱州人當仁不讓,牢固樹立「全領域流程革命、全生態改革創新」理念,錨定「體制機制創新走在前列」目標定位,推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可複製可推廣的「濱州模式」。2020年10月25日,新時代體制機制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暨「濱州實踐」高層研討會成功舉辦。
心中有答案,腳下有行動。在改革攻堅中,濱州秉承有解思維、辯證思維、市場思維、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落實導向,改革創新讓發展的底氣越來越足、發展的質量越來越優、發展的韌性越來越強。圍繞「7+3」攻堅任務,聚焦經濟社會發展痛點、難點、堵點,形成了典型引路、分類突破、梯次推進、協調創新的「1+10+N」改革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就是《濱州市改革創新三年行動計劃》。「10」就是「三重工作」重點攻堅的10項重要事項。「N」就是全市年內實施的專項改革任務。在高端鋁產業轉型、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營商環境、產教融合、「產學研金服用」一體化科創體系、投融資模式創新計劃、「3511」工程、人才引育留用「三進工程」、「雙型」城市建設、基層安心工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西王集團「司法和解+戰投引進」、基層治理「全科大網格」、「e家大救助」、「三專」幹部隊伍建設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為「富強濱州」集聚了澎湃動力。
改革成為濱州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催生發展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追求、工作模式的深刻變革。濱州將持續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為新舊動能轉換增加澎湃動力。
構建高能級科創體系
先行先試引「智」未來
濱州立足創新發展所需,聚焦「十強」產業轉型升級所求,把搭建科創平臺,建設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作為「頭號工程」來抓,區域應用型科創高地加速崛起。發揮魏橋國科研究院、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戰略支點作用,積極創建黃海科技研究院、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濱州分院、瀋陽化工大學黃海學院等,建設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打造「五院十校N基地」,全力推動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教育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建立「產學研金服用」科創體系,打造區域科創高地。
總投資33.44億元的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截至2020年10月底已經完成投資25.67億元,入駐企業和服務機構達到96家,並先後承辦第二屆企業家大會、2020渤海科創發展大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開創濱州市重點項目建設的速度、效率、效益先河。渤海先研院、魏橋國科研究院、魏橋輕量化中試基地、西王集團與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打造國家級高端特鋼新材料保障基地等項目,集聚高端科技資源,融合創新創業生態,填補濱州公共研發服務平臺的空白,打造了科創平臺的樣板和標杆,成為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和「加速器」。目前,濱州「五院十校N基地」科創體系的「拼圖」完美合成,科創「圖譜」精彩呈現,「智城」科創時代全面開啟。
專業化園區建設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專業化功能支撐。2019年以來,濱州不斷加大標準化廠房建設,不到兩年時間,建成標準化廠房337萬平方米,成為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搭建「雙招雙引」高端平臺,加快向企業布局園區化、產業發展集群化、產品品牌高端化邁進。濱城區惠眾智能製造產業園、惠民縣繩網國際智慧物流產業園等項目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金融服務、倉儲物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構建了全要素、全周期的產業生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核支撐。
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轉型
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
傳統產業基業長青。高端鋁、精細化工、家紡紡織等五大千億級產業集群營收突破萬億元,不斷邁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2019年10月,省委領導到濱州專題調研,提出加快鋁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山東鋁業」品牌。濱州鋁業以科技為翼、實業作基、逐夢前行,成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科技為翼,攜手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託打造魏橋國科科技園,實現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握指成拳」,締造「技術創新+產業轉化+金融支持」的全產業鏈創新模式;先後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3個、省級15個,發明專利179項,中高端鋁產品就地轉化率從2017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46%。實業強基,集聚規模以上企業66家,產品涉及7大板塊、100多個品種,形成「鋁水不落地」生產模式,主營業務收入從2016年的2700億元增加到3900億元,能耗同比下降20%以上。夢想起航,設立100億元的世界鋁業發展基金,建起中國(濱州)鋁業雲、「中國鋁谷」兩大平臺,每年召開世界高端鋁業峰會,力爭用3至5年的努力,從價值鏈上再造一個新魏橋。
濱州高端鋁產業的華麗轉身,正是五大千億產業集群從「規模最大」邁向「價值最優」的縮影,也是濱州逐夢富強的優勢所在。高端化工邁向高精,7家省級化工園區,3家「中國化工500強」企業,166家規模以上企業,建起了綠色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用最先進工藝產出了全國31%、20%、20%的環氧丙烷、針狀焦、煅後石油焦,2019年實現業務收入1891億元,較2017年增長42.28%。生態紡織走向高端,圍繞智能、綠色、品牌、國際化方向,締造世界級紡織產業集群先行區,2019年實現業務收入1567.6億元,較2017年增長21.6%。糧食食品綻放華彩,國內唯一產值千億級糧城,全市糧食加工轉化量1641萬噸,2019年主營業務收入1502億元,約佔全省的1/3、全國的1/25。畜牧水產成就海陸之鮮,2019年實現營業收入1179.39億元,120萬頭、230萬頭和10億隻肉牛、生豬、肉禽屠宰加工能力,高品質產品直供G20峰會、上合峰會;8個國家食品地理標誌,11萬噸對蝦、19.8萬噸貝類年產量、全國70%以上滷蟲卵加工量,形成「蝦貝蟲」漁業模式。2017年五大千億產業集群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0億元,2019年突破10000億大關,2020年將達到12000億元級別。
五大新興產業聚合裂變
支撐「未來之城」建設
現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聚合裂變,支撐濱州「未來之城」建設,實業「智城」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智造」未來。高端裝備製造產業以「智能化」為導向,布局14個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輕量化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風電及高端能源裝備產業、智能製造裝備產業三大支柱產業,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通用航空裝備產業、石油及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三大特色產業,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聚集、鏈條互補、資源共享。2019年企業已達百家,主營業務收入590億元。
「新動」未來。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開闢出「新藍海」,2019年產業集群總產值230.4億元,逐步形成以魯北、海容、京陽為核心的新能源電池產業鏈,打造濱州輕質高強新材料循環經濟示範園,濱化集團與清華工研院合作打造中國頂尖的氫能生產產業鏈,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高地。
「互聯」未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速發展,2019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億元,在全國率先建立「雲超市」服務模式、全省首家工業大數據服務中心,京東黃河三角洲大數據中心和大數據產業基地落戶,集聚形成國內半導體分立器件生產基地。
「健康」未來。愉悅家紡跨界創新,投資35.4億元建設愉悅醫養聯合體項目,向大健康產業轉型邁進。以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為主的健康製造業和多業態融合的健康服務業加速融合,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醫養健康產業體系。2019年全市規模以上醫養健康企業53家,主營業務收入較2017年提高3倍。
「擎創」未來。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已成為濱州經濟的新引擎。建設一城兩院八校,產教融合新格局逐步形成;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黃河文化體驗、孫子文化遊學、南山中河北海等旅遊項目,打響黃河文化和孫子文化品牌;組織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跨境電商,建設國際電商城;打造「港鐵河海一體化」物流樞紐;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和會展經濟、總部經濟、科創中心。2019年全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185.97億元,服務業完成稅收101.24億元,分別是2017年的1.3和1.5倍。
補齊基礎設施短板
拉開高質量發展大框架
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濱州的短板。搶抓歷史機遇,濱州謀劃儲備、推進建設了一批應建未建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項目等,拉開了濱州高質量發展的大框架。在基礎設施領域,濱州黃河大橋、濱州樂安黃河大橋同時開建,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濱德高鐵開工在即,秦濱高速、沾臨高速、濟高高速鄒平段、G228濱州段等正在有序推進,「六高七鐵九高速」縱橫暢通。濱州港一類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大高機場年底前開通運輸業務,濱州國家主幹道高鐵樞紐城市和環渤海中心城市戰略地位奠定凸顯。5G網絡基礎、區域大數據中心、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等新基建加速建設,主城區和重點應用場景實現5G信號連續覆蓋。在公共服務和社會民生領域,啟動魯北傳染病防治中心建設,實施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完成總長22公裡的9條城區道路以及182個小區雨汙分流改造工程,438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全部開工,一批學前教育和基礎教育項目正在加快推進,極大彌補了濱州市在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
濱州市優秀企業旗幟廣場
長威電子汽車電子智能化全自動製造項目年產汽車電子產品60億件,成功躋身奔馳、寶馬、奧迪等高端車配件市場
山東國創風能裝備有限公司風能設備製造車間
京東黃河三角洲大數據中心和大數據產業基地
山東如悅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醫養大健康綜合體項目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是推動濱州科創事業發展的樣板工程,打造「富強濱州」建設的創新原動力、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濱州市黃河樓文化綜合體項目
魏橋集團與中國科學院大學、中信信託共建魏橋國科研究院,實現科學家、實業家、金融家「握指成拳、深度合作」
宜居、宜業,生態、活力的濱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