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訊5月16日,「2019全國主流網絡媒體重慶高校行」大型融媒體採訪活動走進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在長安汽車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學院新能源培訓室內,海南網記者對學校新能源汽車技術人才培養產生了濃厚興趣。通過現場了解,他希望將重電的好經驗帶回海南。
長安汽車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學院,是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結果。近年來,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探索基於產權介入和效益分享的產教深度對接機制,建立起了職教集團、校企聯盟、產業學院「三位一體」的產教融合體系。
重慶電子信息職教集團成立
「職教集團+校企聯盟+產業學院」
三位一體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
如何從「融入」走向「融合」,真正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圍繞這個話題,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開啟了一條「職教集團+校企聯盟+產業學院」三位一體的特色融合發展之路。
作為以電子信息為特色的學校,學校在多年的產教融合探索中積累豐富資源。如何將資源效用最大化?2017年,經過近1年的探索試運行和完善章程,學校隆重舉行了重慶電子信息職業教育集團成立大會,為突破資源整合瓶頸、建設示範職教集團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牽頭單位,學校從技術服務、培訓就業、創新創業、國際合作、貫通教育等方面開展工作,實施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集團成立以來,各類技術培訓研發項目達230多項,為企業培訓員工3200人次。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表面化、形式化等問題困擾著合作雙方。為此,學校以重點專業群為基礎,建立了「信息安全與雲計算校企聯盟」、「信息通信技術(華為ICT)聯盟」、「智能製造校企聯盟」等7個專業層面的校企聯盟。
在這個平臺上,企業可以分享行業前沿信息和人才需求情況;聯盟內的學校和企業成員可以共同參與技能大賽、討論專業建設崗位標準、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等。通過深入的銜接與合作,打破「表層」合作,豐富合作內涵。
除了教育集團和校企聯盟,學校還為破解人才培養瓶頸建立了「長安汽車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學院」、「重電-華為ICT學院」、「重電-新大陸物聯網學院」、「重電-啟明星辰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重電-海爾智能電子學院」等8個產業學院。
長安汽車大學智能製造工程學院成立儀式
「協同培養+分層培養」
校企協作探索人才培養「新路徑」
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名列其中。學校結合地方產業布局和學校專業特色,選擇通信工程設計與監理、光電顯示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等6個專業作為試點,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在這一模式下,學生具有「學生」與「學徒」的雙重身份。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與考核標準,聯合進行招生招工,並對學生進行共同考核管理。通過基礎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培養、準員工培養三個階段,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
「從目前來看,學徒制培養的學生在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敬業精神等方面均優於普通在校生。」學校教務處處長王正勇說。2018年,2017級學徒黃紹林參加 2018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獲全國一等獎。而在2017的ICT 信息通信大賽工程製圖及概預算大賽上,2016級學徒制學生包攬了一、二、三等獎。
校企協同育人的同時,學校還在人才分層培養上下功夫。「學生基礎情況不同,全部按統一模式培養,有的學生『沒吃飽』,有的學生又會覺得『撐』。」為此,學校將學生分成普通高職班、卓越人才試點班、卓越人才工匠工坊進行分層培養。
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還制定了「星光大道獎勵計劃」,鋪設「技能專家」「知識學霸」「創業達人」「文體明星」「社團精英」五條「星光大道」,為優秀學生多樣成才從精神和物質上進行獎勵。
長江經濟帶產教聯盟成立
「四方聯動+發展聯盟」
精準幫扶打造服務地方「新模式」
天線系統產業,是重慶市萬盛經開區戰略新興產業的重點產業。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如何培養優質人才和技術工人,是該區一直頭痛的問題。
2017年12月,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與萬盛經開區、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籤訂協議,共建重慶萬盛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創業研究院有限公司。
「依託重電校企聯盟資源及華為產業鏈資源,促進了當地ICT創新人才的培養,解決人才需求問題。」學校通信工程學院院長陶亞雄說。而在此過程中該模式不僅為學校服務地區經濟拓展了新模式,也成為高職學院助推區縣產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問題,同樣困擾著長江經濟帶的產業發展。2018年7月,學校聯合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職業院校和企業,共同發起成立了「長江經濟帶產教融合發展聯盟」。
聯盟的成立,在促進長江經濟帶各城市與地區間職業院校協同合作,構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補、資源共享、合作緊密的產教融合網絡形成了強大的合力,構建了長江經濟帶職業教育命運共同體,更好地為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