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布,其中關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備受關注。
「《建議》提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將極大激發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領軍企業已具備牽頭實力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張赤東看來,《建議》中提出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在於,目前企業已經成為國家技術創新力量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整體而言,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不再像過去那樣弱小了,尤其是出現了一批創新型的領軍企業,針對產業前沿技術展開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的實力,也有能力牽頭聯合大學和院所開發前沿技術。」張赤東認為,這種歷史性的變革,決定了創新型的領軍企業可以在國家的科技計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同樣,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國內智庫部主任黃斌也認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在我國創新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建議》明確提出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將進一步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一些走到全國、全球領先階段,或者接近領先階段的企業,有著較為強烈的原始創新和正向創新的訴求,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由他們來牽頭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可以在技術創新上取得更大的突破。」黃斌指出。
深度融合破解關鍵核心技術
「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新形勢下,不斷提升科技實力,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是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關鍵所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認為,依託創新領軍企業的垂直整合能力,牽頭組織創新聯合體,通過重大科技項目帶動,使大中小企業能提早介入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大學和院所能夠延伸參與應用研究和試驗開發,實現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開發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從而不斷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在萬勁波看來,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必須提升科技創新系統能力,激發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創新主體的活力,帶動政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形成跨領域、跨區域、多主體協作的創新合作夥伴關係。
「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的時候,產業技術發展中面臨的一些核心技術問題,我們必須靠自己去解決。事實上,過去針對產業技術發展面臨的一些瓶頸問題,也部署過一系列科技項目,但由高校、院所牽頭組織實施的相關項目對產業發展的支撐效果有限。因此,迫切需要由代表市場需求的創新型企業牽頭組織隊伍攻關,《建議》中的這一導向也是十分明確的。」張赤東指出。
「在大數據,或者是晶片、面板等高度資本密集的行業中,一些領軍企業往往有著更多的數據資源和更好的硬體條件,這些企業牽頭的創新,將有助於帶動全創新鏈上下遊的技術水平,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黃斌認為。
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印奇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引領全球AI產業發展的窗口期,需要營造良好的政策和產業環境,鼓勵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AI領域產學研深度融合,努力建成自主可控的AI產業生態,引領全球AI產業發展。
助推創新聯合體落地還需政策引導
在今年9月舉行的長三角企業家圓桌會上,由蘇寧提議創建的「長三角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鏈聯盟」宣告成立。
據介紹,該聯盟將通過協同軟體信息相關底層硬體、系統平臺、軟體應用等全鏈路的企業和組織,推動長三角地區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鏈的循環暢通。在張近東看來,該聯盟的成立,正是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種有益嘗試。
同樣,由檢驗檢測領域多家知名企業和機構聯合發起成立的中國檢驗檢測創新聯合體也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方面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實踐。
「在構建質量保障共治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將先進的技術、商業模式等進行有機結合,積極培育和孵化以技術驅動為引領的各類創新型項目、戰略型項目,進一步服務產學研融合。」中國檢驗檢測創新聯合體副秘書長兼運營中心主任朱劍表示。
在張赤東看來,要實現「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真正落地,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出臺相關的政策或管理辦法加以引導和推進。
「過去,我們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構建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成功經驗和案例,可以在推進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的過程中加以借鑑。」張赤東舉例道,比如,出臺相關管理辦法,明晰「創新聯合體」的概念和認定管理辦法,同時,明確其在申請重大科技項目時給予哪些傾斜,等等。
「要切實推動領軍企業在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發揮更大作用,還需要結合企業的特點,深化改革當前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管理中的一些制度和慣例,更好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黃斌認為。
(責任編輯:韓夢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