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注重科技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2020-12-06 求是網

  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是當前我國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左右。社會發展與社會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但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生命健康、衛生醫療、公共安全等方面發揮的支撐作用還不夠,重大醫療設備、醫療檢測材料以及科研基礎設施等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轉。隨著我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它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一要更加注重國家戰略需要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實現原始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源頭活水,是一切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針對關係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全的節能環保、傳染病防治、重大藥物研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短板,需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和人才培養,加強研發公共平臺建設和體制機制的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技創新要更加注重國家戰略和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既重視研究成果的經濟性,也強調研究成果的社會公益性,從而為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強大的科技儲備,解決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和關鍵科技難題,真正讓科技造福於人民。

  二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社會發展領域特別是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綜合性強,多數是跨學科、跨行業的,這就更加需要組織協同創新團隊開展系統性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應用,通過政產學研金服用無縫對接提升應急科技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借鑑國際社會和這次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經驗,通過稅收激勵、臨床試驗許可、研發補貼以及快速審批通道,加上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市場推廣權保護,整合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公共衛生、醫療儀器設備研發製造等領域的科研力量,構建綜合性協同創新平臺,讓更多的科研院所和企業專注於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吸引更多的創新主體投入到關係人民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中。

  三要更加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這些領域的科技創新通常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不確定性,風險高,存在市場失靈,很難由市場主體獨立承擔。例如藥品的研發成本和失敗率極高,成功率僅有0.01%。這就更需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勇挑重擔,勇擔風險,針對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等突出短板,形成穩定的研發團隊,消除「技術孤島」,發揮戰略性科技力量的優勢,形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及推廣應用、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各類主體緊密融合的鏈條式網絡化創新模式。創新科技資金管理機制,可以研究設立國家公共衛生和醫學健康科學基金,支持我國公共衛生和生命健康領域科技的全鏈條創新。這無論對於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都是有益的。

  四要更加注重科技的經濟性與社會性的融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強化科技對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撐作用。將經濟領域或商業化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更好地運用到社會治理領域,應該是一種有效的模式。很多新技術在產業部門已經得到了十分成熟的應用,政府無需再重複投資開發,只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即可實現技術的外溢價值,同時會進一步激勵產業部門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這次疫情防控,很多地方都使用了產業部門開發的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進行社區防疫管理,提高了疫情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效果很好,有效防止了病毒在更大範圍的傳播。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可能威脅國家安全或衝擊社會倫理等問題應加強前瞻性研究,並及時出臺相關法規予以約束和監管,防止科技濫用造成社會危機。

  五要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戰略根基。我國科技創新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不斷完善的強大的交通、電力、通信、科研裝備、醫療衛生設施等等密切相關。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時注重區域之間的平衡和質量的提高。這次疫情就暴露出我國防疫和醫療設施需要進一步向地級市及縣以下地區下沉,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信息互聯互通是提高社會發展和治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眾多「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以及在這次防控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短板,採用針對性措施,打破部門和地區利益,遵循平臺建設和應用發展並重的原則,推動大網絡化建設和應用,健全國家重大公共安全監控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完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和能力。

  六要更加注重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夯實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這次疫情暴發,網絡信息不斷,真假難辨,甚至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給政府防控工作帶來了挑戰。科學應對,不信謠不傳謠,是對公民科學素養的考量。公民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對科學基本知識、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科學的社會影響的基本理解。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要達到10%,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應該能夠順利實現。但有研究顯示,美國1988年就已經達到了 10%,瑞典在2005年已提高到了35%,發達國家目前都在2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還需要加快提升,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科學普及,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為社會治理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激發民眾的科技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學會、協會、社區和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培養更多更好科普人才,讓科學普及深入人心、造福人民。

相關焦點

  • 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 【GET2020】風變科技劉克亮:教育與科技應更加深度的融合
    而這也折射出了行業從業者內心的矛盾,我們一方面希望技術能驅動教育的發展,但又擔心技術讓教育失去了溫度。」11月23日,在芥末堆主辦的以「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為主題的GET2020教育科技大會上,風變科技CEO劉克亮帶來了「技術與教育的未來」的主題分享。他表示,目前教育和技術融合有兩種主流的思維方式,一種是「分離主義」,另一種是「管道論」。
  • 三輪驅動:讓科協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學校裡,科技大篷車送來科學體驗「百寶箱」,讓師生在課堂外開眼界、長見識;科技館裡,一個又一個科學主題展示將大家帶入充滿魅力神奇的科學海洋;在工礦企業,職工大膽創新,用一項項新技能、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田間地頭,農技協組織的專家一茬接一茬地來「傳經送寶」,學到農業科技知識的農民脫貧致富的好消息不斷傳來
  • 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需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與多學科、多領域深度融合,正驅動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發展。「當前,我們在生命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領域有革命性的突破。在信息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型技術深入應用。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將引發生產、生活和科研方式的改變。」
  • 把科技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
    從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發展規律看,抓住科技創新就等於抓住了主動權。特別是在世界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只有把握住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契機,才能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槓桿培育新動能。面臨這一發展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
  • 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地深度融合 打造發展新動能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印發,對《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進行了再細化。高等職業教育是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保障和中高水平智力支撐的重要砥柱,是助推形成區域合力、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的有力槓桿。
  • 產學深度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從人才供需關係看,產學深度融合是以產學深度合作為依託,全方位融合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將企業的需求與願景、技術與產品、人力與資金、環境與平臺等多元要素融入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在結構、質量與水平上的高度契合[1],提高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技術進步以及學習者創造價值的能力[2]。
  • 張立:知識服務和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方向
    來源標題:張立:知識服務和融合發展是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方向 前不久,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落幕。
  • 何陽:金融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促進意義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訊 近日,金融界網站就金融科技發展的進展和看法,採訪了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主任何陽。他就中國金融科技發展的看法、區塊鏈技術與金融科技發展的結合、金融科技發展對社會經濟的意義等方面與金融界網站展開了深度探討。
  • 廣電總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動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事關廣播電視高質量創新性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積極落實,媒體融合取得重要進展。為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 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科技工作者...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布,其中關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備受關注。  「《建議》提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 科學社會學:聚焦科技與社會的互構
    近年來,我國科學社會學研究在理論觀點的系統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上都取得了一定進步,但在學科建設和發展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解釋科技發展的社會意義  當前,科學與社會之間的交融日益加深,科學社會學的重要價值日益凸顯。
  • 臻和科技與浙江大學達成戰略合作,合力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日前,《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發布,其中關於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容備受關注。《建議》提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 八月瓜攜手中科院人才中心舉辦 「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
    「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暨「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於11月20日—21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辦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
  • 涪陵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遊新聞 匯聚向上的力量
    軍民產業互融互通、軍民科技互促互動、軍民設施共建共享,記者近日從涪陵區經信委獲悉,今年以來,涪陵致力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以市場、戰略需求為導向,推動「軍轉民」「民參軍」,加快川東船舶等軍工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引導優勢企業進入裝備生產等領域,圍繞太極集團等醫藥企業打造軍民融合生物醫藥產業園,推動太極藿香正氣液、涪陵榨菜等3個產品進入軍隊採購目錄,推進華蘭生物、倉興達涪陵公司產品與總公司已進入軍隊採購目錄的產品形成上下遊產品互補。
  • 好未來總裁:人工智慧助力教育更公平,應注重科技倫理研究
    白雲峰說,未來的教育仍然需要「人工智慧」與「人類智慧」相結合,AI只是對教育學習過程中低效重複的工作的替代和輔助,而學校和教師可以更加關注教育的本質和教學的效果,做更多「育人」的工作,使學生更加高效的獲取知識、習得能力。好未來(NYSE:TAL)的前身為學而思,目前為擁有多品牌矩陣的教育科技公司。
  • ...教育高質量發展要聚焦國家戰略、深化質量革命、推進多維融合
    他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重大科技創新和工程科技人才。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進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對服務經濟轉型升級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杜玉波就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發展問題談了三點認識:  一要聚焦國家戰略,開啟高等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徵程。
  • 川渝汽車產業進入深度融合發展新階段
    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全國重要的汽車產業聚集區,川渝汽車產業鏈的協作配套,已進入技術、研發、人才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深度合作打開協同發展新格局   三年了,青山工業副總經理馬雄記不清富臨精工的研發團隊到訪了多少次,只記得他們每一次都會待上兩周左右,跟青山的技術人員幾乎是形影不離。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第七十五章 全面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第七十六章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第十九篇 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第七十七章 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第七十八章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第二十篇 強化規劃實施保障第七十九章 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第八十章 形成規劃實施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
  • 航天科技、航天科工加速深度融合,「中國神化」「中國神航」要來了?
    就在8月28日,航天科技集團與航天科工集團在京籤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建設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和世界一流航天防務集團公司為目標,加速推動全領域深度融合。 繼「中國神車」、「中國神船」後,「中國神化」、「中國神航」也即將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