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社會公共安全是當前我國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3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協同推進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強調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科技創新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60%左右。社會發展與社會安全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但科技創新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在生命健康、衛生醫療、公共安全等方面發揮的支撐作用還不夠,重大醫療設備、醫療檢測材料以及科研基礎設施等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扭轉。隨著我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推動科技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同時,應該更加注重它與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
一要更加注重國家戰略需要的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實現原始創新和掌握核心技術的源頭活水,是一切技術問題的總開關。針對關係社會發展和社會安全的節能環保、傳染病防治、重大藥物研製、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科技短板,需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的投入和人才培養,加強研發公共平臺建設和體制機制的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技創新要更加注重國家戰略和人民需求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既重視研究成果的經濟性,也強調研究成果的社會公益性,從而為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強大的科技儲備,解決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和關鍵科技難題,真正讓科技造福於人民。
二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社會發展領域特別是公共安全領域的科技創新綜合性強,多數是跨學科、跨行業的,這就更加需要組織協同創新團隊開展系統性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及應用,通過政產學研金服用無縫對接提升應急科技水平和能力。例如,可以借鑑國際社會和這次我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形成的經驗,通過稅收激勵、臨床試驗許可、研發補貼以及快速審批通道,加上有力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和市場推廣權保護,整合生物技術、生命科學、公共衛生、醫療儀器設備研發製造等領域的科研力量,構建綜合性協同創新平臺,讓更多的科研院所和企業專注於醫藥和生物技術研發,吸引更多的創新主體投入到關係人民健康和社會公共安全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中。
三要更加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是國之重器。」這些領域的科技創新通常具有較強的公共性和不確定性,風險高,存在市場失靈,很難由市場主體獨立承擔。例如藥品的研發成本和失敗率極高,成功率僅有0.01%。這就更需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勇挑重擔,勇擔風險,針對核心技術、關鍵設備等突出短板,形成穩定的研發團隊,消除「技術孤島」,發揮戰略性科技力量的優勢,形成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及推廣應用、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各類主體緊密融合的鏈條式網絡化創新模式。創新科技資金管理機制,可以研究設立國家公共衛生和醫學健康科學基金,支持我國公共衛生和生命健康領域科技的全鏈條創新。這無論對於國家安全和社會發展,還是經濟高質量發展都是有益的。
四要更加注重科技的經濟性與社會性的融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強化科技對社會治理體系的支撐作用。將經濟領域或商業化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例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更好地運用到社會治理領域,應該是一種有效的模式。很多新技術在產業部門已經得到了十分成熟的應用,政府無需再重複投資開發,只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即可實現技術的外溢價值,同時會進一步激勵產業部門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這次疫情防控,很多地方都使用了產業部門開發的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進行社區防疫管理,提高了疫情管理的精細化和科學化水平,效果很好,有效防止了病毒在更大範圍的傳播。同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可能威脅國家安全或衝擊社會倫理等問題應加強前瞻性研究,並及時出臺相關法規予以約束和監管,防止科技濫用造成社會危機。
五要更加注重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基礎設施是一個國家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的戰略根基。我國科技創新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與不斷完善的強大的交通、電力、通信、科研裝備、醫療衛生設施等等密切相關。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在增加投入的同時注重區域之間的平衡和質量的提高。這次疫情就暴露出我國防疫和醫療設施需要進一步向地級市及縣以下地區下沉,讓科技創新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眾。信息互聯互通是提高社會發展和治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針對我國目前存在的眾多「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以及在這次防控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短板,採用針對性措施,打破部門和地區利益,遵循平臺建設和應用發展並重的原則,推動大網絡化建設和應用,健全國家重大公共安全監控網絡,實現信息共享,完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和能力。
六要更加注重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夯實科技創新的社會基礎。這次疫情暴發,網絡信息不斷,真假難辨,甚至謠言四起,人心惶惶,給政府防控工作帶來了挑戰。科學應對,不信謠不傳謠,是對公民科學素養的考量。公民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對科學基本知識、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以及科學的社會影響的基本理解。按照「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要達到10%,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應該能夠順利實現。但有研究顯示,美國1988年就已經達到了 10%,瑞典在2005年已提高到了35%,發達國家目前都在20%以上。由此可見,我國還需要加快提升,才能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通過科學普及,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為社會治理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激發民眾的科技創新活力。充分發揮各類科技學會、協會、社區和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培養更多更好科普人才,讓科學普及深入人心、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