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暨「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於11月20日—21日在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舉辦。會議活動由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開發中心、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全國技術轉移公共服務平臺聯合主辦。會議於11月20日進行了「走進中科院—科技成果轉化」高級研修班「課程,組織了「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及實踐、科研項目智慧財產權全過程管理、中科院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專題研修,並參觀中國科學院創新成果展。21日舉辦的「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內容更加豐富,分為9個主題演講和成果對接交流。內容涉及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技術轉移體系建設、生物醫藥科技、區塊鏈技術、資本助力科技成果轉化、北大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分享、新基建背景下研究所成果案例分享、新材料技術成果介紹等廣泛領域。
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楊向峰致辭
中國科學院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楊向峰做對接會致辭。他代表中科院人才交流中心向參加研討會的來賓表示感謝。他在致辭中說,中科院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探索出很多新的途徑,重點突破關鍵環節,不斷健全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機制,成功實現以科研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科院最寶貴的是人才資源,最出彩的是成果資源。近年來在成果與人才對接方面,中科院與眾多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業務聯繫和合作關係,匯聚高端人才資源,促進地方科技和經濟發展。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共同探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模式,更好地將中科院的技術轉移技術創新平臺,研究成果和轉化經驗分享給大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對接,同時為成果轉移爭取更多的金融支持,實現市場化運作,讓更多創新要素匯聚融合,促進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八月瓜聯合創始人孫鵬
以「八月瓜為例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經驗分享」被安排在主題演講的第一個。八月瓜聯合創始人孫鵬在主題演講中,對八月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八月瓜)的發展歷程、服務構架、專業優勢、創新成果、業務布局、戰略支點和運營經驗進行了內容廣泛的分享。八月瓜秉承「讓創新更有價值」的使命,以「打造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賦能平臺」為願景,以「數據資源」為核心,以「核心技術」為競爭優勢,以「智能工具」為驅動 ,採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科技服務」的模式,打造創新大腦、智慧財產權申報保護、交易運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等全產業鏈科技服務生態鏈。
孫鵬介紹道,八月瓜前瞻把握國家戰略,精準定位科技創新主體需求,深度解碼行業痛點,整合全球科技大數據資源,逐步打造了以「科技諮詢、智慧財產權服務、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科技金融」為核心的科技創新服務生態鏈,在研發前期,提供以全球專利資料庫檢索查新為主的「創新大腦」服務;在研發過程中,可提供以技術方案申請保護為主的全流程智慧財產權服務;在研發後期,可提供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產品市場化、科技金融、項目落地等服務;並輔以行業分析、技術分析、技術盡調、智慧財產權管理、運營、監測、預警、訴訟等,先後獲得由中央及地方財政背景基金數億元的投資。
中科院原副院長楊柏齡
研討會上中科院原副院長楊柏齡做以「高技術產業化的幾點思考」為題的主題演講。楊院長在演講中聯繫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和態勢,提出了「技術轉移體系的核心力量是以企業為主體的社會優勢資源的整合」的觀點,並提出技術轉移的科學合理分工應該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應讓「科學家做科研、企業家做企業、技術經紀人做科技服務」。按「四梁八柱」介紹了我國技術轉移體系構建的進程,並分享了許多生動的國內外科技成果轉化案例。
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勇
國家納米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張勇做了「納米科技與極限制備」的主題演講。張勇在演講中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的體系結構,以及與發達國家的客觀實力對比。他認為,技術創新可以分為硬體創新和軟體創新這兩個方面,也可以說是想法、工具和方法的創新過程。認為我國在科學創新方面差距相對較大,貢獻較大和進展較快的主要是技術創新。他分析了納米科技的概念、理論框架、研發體系和國際創新成果對比,以及納米科技的發展歷程和關鍵節點,簡明地勾畫了納米科技的發展概貌和創新路線圖。
中科院動物所王昱凱博士
周琪院士團隊的中科院動物所王昱凱博士分享了「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的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闡述了幹細胞的基本概念、神奇作用、應用發展、國際相關創新研發進展,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開展幹細胞研究的研發項目、研發階段性成果、應用案例等。王昱凱博士演講後,一些投資機構和專家與王博士進行了互動交流,對其研發項目和研發團隊表現出濃厚的合作興趣。
yy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孫毅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區塊鏈實驗室主任孫毅在會上做了「區塊鏈的基礎和應用」主題演講。孫毅主任曾擔任首屆中國區塊鏈技術大會程序委員會主席,入選中科院50人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他系統闡述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歷程,基本原理框架,重要應用場景和領域,並分享了近些年圍繞區塊鏈網際網路服務優化技術開展的研究工作和成果。
資本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催化劑,科技成果資本化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重要趨勢。創勢資本董事長湯旭東在會上分享了「科技成果如果藉助資本高效轉化」主題演講。他回顧了從事科技領域天使投資的歷程、重要領域和重大項目,簡要分析了科技創投與高價值成果、國家政策機遇、創投市場規模、技術及市場成熟度、研發團隊水平的關係,並分享了科技創投的決策依據和運作經驗,以及科技成果轉化主體在投融資運作中應注意把握的原則和要點,給科研團隊的成果轉化運作帶來多角度的價值啟迪。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郭蕾博士
北大科技成果轉化做得有聲有色,是高校成果轉化的一個標杆。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副部長郭蕾博士做了「北京大學科技成果轉化實踐與探索」的主題演講。她介紹了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在成果轉化中的管理運營職能,對北大科技成果轉化中有關科學決策、規範運作、激勵體系、優化考核、協同創新、知產運營、模式探索等方面的做法,以及如何協調成果轉化與高校整體職能的關係,做了全面闡述,並結合大量案例對北大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做了生動的分享。
中科院自動化所資產公司副總經理夏衛平博士
中科院自動化所資產公司副總經理夏衛平博士做了「新基建背景下研究所成果和案例分享」的主題演講。圍繞宏觀背景、研發體系、重點布局、成果績效、轉化鏈條、應用場景、轉化模式、成果產業化等多個維度,穿插大量案例,對中科院自動化所在國家特定政策背景下的成果研發轉化做了全景式描述。
中科院過程所資產公司總經理郝國防博士
最後,中科院過程所資產公司總經理郝國防博士做了「生物駐極體與功能材料技術的應用成果分享」主題演講。郝博士首先介紹了中科院過程所,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是1958年成立的研究所,原來叫化工研究所,50多年來的研究範圍逐步擴展到能源化工、生化工程、材料化工、資源環境工程等領域,學科方向也由原來的化工冶金的發展為過程工程。研究所有4個國家級的研發平臺。資產公司主要是研究所無形資產進行管理和運營。過程所截止到今年將近有近30家對外無形資產投資企業。郝博士在演講中用了主要篇幅介紹了駐極體技術的原理特性、應用領域、應用場景,描述了駐極體技術作為一項前沿技術在醫藥健康領域的廣泛應用前景。
研討會最後一個議程,組織了與會機構、團隊、研發者和專家的自由對接和深度互動。綜合來看,這次培訓暨研討會聚合了眾多領域高水平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科技成果,信息量大,層次高,議程緊湊,內容豐富,互動活躍,成果豐碩,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資源整合搭建了高效平臺,受到與會者普遍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