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迎來大發展 引來一個...

2021-01-11 中國高新網

  3月28日,坐落於蘇州科技城的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內,蘇州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一鳴在巨幅液晶顯示屏上進入自主研發的「開放高分遙感影像地圖」系統,勾選「蘇州高新區工業用地調查」,高新區3000多家工業企業所在位置、房屋結構、佔地面積在畫面中一覽無餘。

  「這些動態監測數據配合多種結算方式,能精準計算高新區工業企業畝均。」雷一鳴說,中科天啟與武漢大學聯合申報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測量網格處理關鍵技術應用》,剛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遙感影像監測系統正是這項研發成果的市場化產品。「相比傳統功能測量,藉助商業衛星遙感數據,不僅測算時間大幅縮短,數據還能實現動態更新。」

  「中科院地理科學資源所眾多『高精尖』科研成果被廣泛應用於國防領域,在民用領域並不普及,我們希望推動這些技術在多領域發展。」中科院院士、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周成虎介紹,蘇州基地2013年啟動建設時,其「定位」就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資源所的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五年來,蘇州基地採用「1+1+N」架構模式,即1個研究院: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1個產業園:中科蘇州地理信息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N 個集群載體,包括一批研究中心、一批產業化項目和企業、一個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重點開展地理信息、文化、教育、健康等領域的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去年底,蘇州基地內註冊科技型企業17家,總註冊資金近2億元,先後承擔國家、中科院、省市科研及產業化研發項目10餘項,獲各類發明、軟體著作權等100多項。

  作為重要的階段性成果,蘇州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遙感大數據為切入點的地理信息產業、以學科全息地圖為核心的智慧教育產業、以地圖繪本為主體的地理文化產業。目前,已建成全國首家PB級遙感大數據產品中心,15家相關企業形成集群並向全國拓展;建成以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中心為重點的一批國家和省市級研發中心與實驗室,承擔了一批國家和省市重大重點研發項目。

  大院大所作為地方重要創新源,有可能促成一個新興產業集群,蘇州基地正在印證這個觀點。以中科院為帶動,蘇州基地已吸引全國十多家地理相關的研究載體和產業轉化企業落戶周邊。蘇州基地通過與中科院相關單位合作,成立「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中心蘇州分中心」等六個國家、省、市級工程中心;與中國地質大學籌建「國家地理信息系統工程技術中心」;依託東南大學與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共建 「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江蘇數據與應用中心蘇州應用中心」;與南京師範大學合作建立「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等。

  「去年,全球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超過10000億美元,中國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人民幣,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 周成虎認為,地理信息產業是當今國際公認的高新技術驅動的朝陽產業,廣泛應用於農業、城市、能源、文化、教育、國防等領域,具有廣闊市場需求和發展前景,蘇州基地將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

  蘇州中科知成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蘇州基地「地理+文化」的探索。近日在義大利博洛尼亞第55屆國際兒童書展上,該公司原創的《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英文版繪本首發,備受關注。「《這就是二十四節氣》裡的地圖是用國產高分衛星拍攝的影像資料,通過高精尖技術捕捉美麗的中國,再由孩子們用手繪描繪出心中的美麗中國。」中科知成董事長高春香希望,通過地理與文化相結合打造以傳承中國文化為核心的地理文化產業。

  展望未來,蘇州基地將以籌建國家地理信息與文化產業園為總目標,做大和做強地理信息與文化產業,進一步增強地理信息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各要素建設。基地還將拓展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地理信息服務基地,推進以蘇州為總部、百億級年產值、千億級產業價值的地理信息與文化產業集群的大發展。

(責任編輯:韓夢晨)

相關焦點

  • 周成虎:打造地理信息大資料庫
    產業需要核心技術周成虎和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表達與全空間信息系統理論、空間數據的知識挖掘與地學智能計算、遙感大數據地學分析與應用等;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他們發展了智能化遙感影像分析與離散地理系統模擬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和建立了適用於空間複雜系統模擬和分析的地理元胞自動機模型,建立了基於微分幾何原理的全球地理格網模型及其地理格網分析體系
  • 2020年江蘇茶葉產業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中國茶產業不斷快速發展,茶園面積達300萬公頃,茶葉產量達260萬噸,居世界第一。茶葉是21世紀健康飲料,茶產業成為我國農民增收、農村致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茶產業既是農業產業,也是文化產業,是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載體。
  • 江蘇信息產業發展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研究
    信息化浪潮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時代特徵之一,以電子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為核心的相關產業已發展成為全球發展最快和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將以電子信息技術和信息服務為核心的產業作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柱產業,信息產業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總體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 江蘇鎮江三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創新發展啟示錄
    ,是江蘇省鎮江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2018年被江蘇省相關部門批准授予江蘇省廣告產業園,並被評為江蘇地區廣告創新創業示範基地。在文化教育版塊,以職業培訓、高端教育為核心抓手,與知名院校共建教育基地,為園區企業不斷培養輸送各類人才,為園區和全市建立急需的人才庫。在文化科技版塊,積極引進AR、VR、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高科技企業,著力打造綠色製造、智能製造和創新體系建設等模式,用科技創新推動文化發展。
  • [安徽] 蕪湖文化與科技高融合 促進文化產業大繁榮
    在蕪湖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園的二維動畫設計室和三維建模設計室裡,一位位手點滑鼠、雙眼緊盯顯示器的年輕人,用自己的智慧為全國的小朋友們帶來了無窮歡樂。  華強原創動漫的崛起是蕪湖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2011年,蕪湖完成增加值35.44億元,同比增長36%,分別高於全國、全省GDP增速26.8和22.5個百分點;實現出口600萬元。
  • 今天,鹽城漁業發展迎來「大事件」!
    今天,鹽城漁業發展迎來「大事件」!11月23日,2020首屆鹽城黃海漁業發展論壇暨鹽城水產科學研究院成立大會舉行。市委書記戴源,中科院院士桂建芳出席並共同為鹽城水產科學研究院揭牌。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一級巡視員劉新中在鹽調研並出席。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時雲,市長曹路寶,中國漁業協會會長趙興武分别致辭。市委副書記陳紅紅出席。
  • 江蘇的「經濟大省」,沿海城市卻沒有「飛黃騰達」,這是什麼原因
    從地理環境分析,江蘇沿海大多是灘涂,地質條件比較差,泥質海岸沒有建設深水良港的條件,主城區遠離海岸線,再者,長期奪取淮河入海,江蘇省長期是黃河的入海口,大量泥沙流失拓寬了江蘇沿海地區的灘涂,泥質海岸沒有建設深水良港的條件,其實上海也是類似的環境,上海的洋山深水港離上海很遠,洋山港的土地也屬於浙江省嵊泗縣。
  • 江蘇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中國產經新聞》記者獲悉,綠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制訂實施以來,江蘇各地加快推進落實,廣泛建設載體平臺、示範推廣綠色技術、培育優質綠色品牌,創新實踐了一批聯結小農戶、提升標準化、推進產業化的產業發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 王濟武:「立體三螺旋」驅動我國科技產業發展
    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非常有魅力的詞,三代表了一個複雜且穩定的關係組合,我們有很多熟悉的詞與三有關,比如三皇五帝、三陽開泰、三足鼎立,再比如先前網絡上很流行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這裡的三都代表著一種穩定結構和無限可能性。
  • 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近日,在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中,中科院院士、江蘇省科協主席陳駿表示,未來5年,將持續提升科技人才服務水平,持續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增強科學決策服務能力,持續加強海內外科技交流等。
  • 2014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擬支持項目匯總表
    10西藏東南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西藏文化創意產業推廣交易綜合信息服務平臺11新疆誠和和田玉文化傳播中心有限公司新疆和田玉文化創意產業基地項目12新疆和合玉器股份有限公司、美術館藝術衍生品創意設計、研發、生產基地33新疆華特信息網絡有限公司中亞特色文化產業數位化交易平臺(六)推動對外文化貿易發展1江蘇鳳凰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通過驗收
    他代表江蘇省委、省政府,對蘇州醫工所圓滿完成籌建任務、順利通過驗收表示熱烈祝賀。他表示,近年來,江蘇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部署,牢牢把握科技發展的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價值,把科教與人才興省作為基礎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大省。
  • 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 創新發展「把脈」
    本報訊 (記者 李爭粉) 近日,以「地理智慧 連結未來」為主題的2020 GIS 軟體技術大會主題大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會上,眾多院士專家為地理信息產業創新發展「把脈」。科學技術部原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表示,要下決心加強GIS基礎軟體關鍵技術的自主研發、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大力開發GIS軟體國際市場等方面發力,讓地理信息技術更好地助力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創新。徐冠華表示,我國GIS軟體在國外的品牌影響力、市場佔有率還不足,需要政府和企業高度重視國際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把優質的中國GIS產品和服務帶到國外。
  • 中科院文聯首個文創基地落戶海南
    本報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文聯文創基地成立儀式暨科學文化助力海南自貿區(港)建設研討會在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海南研究院舉行
  • 測繪地信局就關於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意見答問
    「四大目標」,就是用5-10年時間,在市場主體方面,形成若干個龍頭企業和一批充滿活動的中小型企業;在市場秩序方面,監管有效、競爭有序;在薄弱環節方面,使我國地理信息獲取能力明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在關鍵環節方面,地理信息產品更加豐富、應用更加廣泛。    4.《意見》提出了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是基於何種考慮?
  • 「江蘇網絡文學谷」落戶南京秦淮 打造文化產業新地標
    中國江蘇網7月30日訊 江蘇是文學大省,也是網絡文學大省。7月30日上午,江蘇網絡文學谷授牌儀式暨江蘇首屆網絡文學高端峰會在秦淮區南京科舉博物館舉辦。2017年,江蘇網絡文學出版產業營業收入超過10個億,約佔全國近十分之一。
  • 中科院微電子所:科技創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
    中科院微電子所孵化企業——中科微至智能製造科技江蘇有限責任公司研發的智能物流系統運行演示。 ,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中科院微電子所)立足科技創新,在集成電路產業鏈的主要領域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產出系列重要創新成果,儲備大量優秀人才團隊,為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做大做強奠定堅實基礎。
  • 科技周刊薦讀|北鬥三號系統高密度組網;「五星」基地彰顯江蘇園區...
    日前,工信部發布2018年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發展質量評價結果,江蘇2家示範基地被評為五星級,分別是南京江寧區的裝備製造(智能電網裝備),以及南通的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  在梳理產業亮點時,記者發現,兩家基地不約而同地呈現出「更具輸出性」以及「高附加值」的鮮明特點。中國經濟進入技術密集型階段,產業結構升級已經成為發展的必然選擇。
  • 江蘇成全國最大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1月8日,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發展峰會暨聯盟年度大會(2021)在江蘇省常州市舉辦。會上發布的《江蘇省動力電池產業發展報告(2020)》顯示,江蘇動力電池產量規模全國第一。
  • 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市場現狀調查與未來發展趨勢報告認為,近年來,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突飛猛進,**年總產值達3100億元。截至**全國地理信息從業單位已有2.3萬多家,從業人員超過40萬人。地理信息服務的內容、領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呈全方位拓展特徵。地理信息產業投融資渠道逐步多元化,重組併購步伐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