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虎:打造地理信息大資料庫

2020-11-25 蘇科家園

實現地理信息科學原理創新,將更新更好的地理信息技術應用於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周成虎及團隊長期努力的方向。

產業需要核心技術

周成虎和團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信息表達與全空間信息系統理論、空間數據的知識挖掘與地學智能計算、遙感大數據地學分析與應用等;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他們發展了智能化遙感影像分析與離散地理系統模擬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和建立了適用於空間複雜系統模擬和分析的地理元胞自動機模型,建立了基於微分幾何原理的全球地理格網模型及其地理格網分析體系;在應用方面,他們研究和發展了洪水災害遙感監測與災情評估的技術方法,開拓了我國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領域。周成虎還主持和參加了重大自然災害遙感監測與評估運行系統的研發,以及香港環境遙感綜合研究等國家「九五」科技攻關計劃、「863」計劃和國際合作等重點項目。

這些年來,周成虎團隊發揮基礎理論與產業核心技術優勢,重點打造地理時空大數據技術,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在追趕發達國家先進技術中,在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領域的差距不斷縮小,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GIS所需要的是高性能計算環境下的空間處理與分析計算,這樣的技術體系到目前還沒有形成,全世界的地理信息工作者都處在同一起點,我們可以引領這個時代的發展。」周成虎說。這些年來,他和團隊常駐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依託先進的科研條件,在時空大數據製造、信息轉化運用、地學科普與智慧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

連接創新和應用的鏈條

在地理信息系統領域,我國從第七個「五年計劃」,即1986年開始,就在部署自主核心技術。

「早期GIS領域的高科技基本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第一代技術。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第二代技術,即原創的核心技術。估計再過五到十年,我們就會在這一領域裡,擁有全球領先技術。」周成虎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所在的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就一直著手把實驗室的科學與技術應用於實際,培育出行業內第一國產品牌GIS軟體生產圖。因此,周成虎對高科技的創新和產業化也有切實的體會與看法。他認為,高新技術的產業鏈條和傳統製造業存在很大的不同,而制約研發成果實現產業化的「鏈條」還沒有運轉起來,甚至還沒有對接。所以,打通研究、應用、產業化的「鏈條」是一條很長的路,同時也是「必由之路」。

周成虎介紹,以前製作地圖,需要先採集數據信息,然後找製圖人員把圖畫出來,再送到工廠印刷,而現在採集完信息後電腦會自動加工,並直接推送給用戶,這與紙質地圖的產業鏈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了這些優勢,使用手機導航地圖的用戶得到的數據信息都是實時的,而且每一個人所走的路線都為之後的使用者提供了新的數據。

高技術的產業鏈不僅更短,而且參與高技術產業的人員也可能並不是專業技術人員。對於這一改變,周成虎認為,在過去十年,科技的變革十分巨大,而未來,科技創新催生的體系變化也將十分明顯。

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

生於江蘇,長於江蘇。20世紀80年代,周成虎從南京大學地理系畢業後,進入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習與工作,他一直致力於空間數據的知識挖掘、遙感影像的地學分析與應用。雖然人不在江蘇工作,但他的心一直牽掛家鄉發展。前些年,他促成了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在蘇州的籌建。周成虎說,他與江蘇之間的紐帶,就是濃濃的鄉情和對中國GIS技術應用的熱情。

對於江蘇未來的創新發展,周成虎認為,江蘇的整體創新能力很強,人才優勢和文化優勢明顯,創新環境也很好。比如南京市在全國範圍內,是高校特別多的5座城市之一,而且江蘇各級政府機構辦事效率高,社會文明、經濟發達。但同時,在網際網路行業,江蘇冒尖的企業不是特別多,在工業領域裡也缺乏特別冒尖的現代工業體系。他希望未來江蘇能夠在材料、生命科學、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等領域,有新的發展和突破,以此帶動江蘇經濟和社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周成虎認為,空間大數據在未來也會有一個更新的發展。「地圖就是我們最傳統的空間數據,現在我們用的是電子大數據。任何一個數據都要給它打上時間標誌和空間位置,所以空間大數據是整個大數據時代的最基礎部分之一,和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會交叉結合。而且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院校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方面都很有優勢。」周成虎說。

科研成果要落地生根

周成虎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圖集19部。他還擔任南京大學、湖南師範大學的兼職教授,同時還是《遙感學報》《地理研究》《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國際地理信息科學》(IJGIS)等雜誌的編委。

「創新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需要獨立思考,需要紮實去做。」周成虎對基礎研究的應用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說,20世紀50年代,科學院和產業之間聯繫非常密切,很多科研人員的實驗都在工廠裡做,與地方政府、產業結合得很好。

「我們搞資源與環境的,其實很多都是在田裡面幹,所以大家總是講要把文章『寫』在大地上。如果真的是在工廠,或是在田裡,與應用結合起來,可能既對科技創新有直接改變,也能夠把它加工出來。」自稱跑野外出身的周成虎,一直踐行著將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的理想。

科研工作之外,周成虎的興趣愛好是經常到野外跑一跑、轉一轉,和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他說,這也是很多學地理的人的共同愛好,只有對腳下的土地有感情了,才會把肩上的責任扛起來。周成虎非常重視科研新生力量的培養,他在指導研究生時,會引導他們思考問題,學習跨學科的知識。

砥礪奮進,再創輝煌。近年來,江蘇區域創新能力繼續位居全國前列,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改善,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說到「創新」,周成虎認為,創新意識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所以應該在全社會倡導創新意識、營造創新氛圍、鼓勵創新行動,同時還要包容創新的想法。

科學家的創新精神,必將對社會產生激勵與影響作用。


來源:江蘇科技報 通訊員:傅揚;記者:何佳芮

相關焦點

  • 江蘇(省)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迎來大發展 引來一個...
    中科院院士、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周成虎介紹,蘇州基地2013年啟動建設時,其「定位」就是中科院地理科學資源所的研發與產業化基地。  五年來,蘇州基地採用「1+1+N」架構模式,即1個研究院: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1個產業園:中科蘇州地理信息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N 個集群載體,包括一批研究中心、一批產業化項目和企業、一個綜合性人才培養基地,重點開展地理信息、文化、教育、健康等領域的成果轉移轉化和產業化。
  • 【中國科學報】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走進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
    1985年,在陳述彭的推動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中科院地理與資源環境研究所開始籌建,1987年通過驗收,從此開啟了中國GIS研究的航程。陳述彭擔任首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統一地理信息的表達分類與規範標準、創立地理信息方法論、建設資料庫並規範管理數據、開發示範性地理信息應用系統……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奠定了我國GIS研究與應用的基礎。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在交流會上,俄羅斯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重點就該中心承擔的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中國北方及其毗鄰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的國際合作研究進行了深入交流。
  • ...描繪貴州「碧水東流」寫意畫卷——2019中國水文地理學術年會在...
    圍繞「水文地理研究進展交流」的主題,年會總結了近年來水文地理學各研究方向的新進展。   本次大會分特邀報告和主題報告。劉昌明院士、夏軍院士與周成虎院士分別做了《漫談中國的水文地理研究》《以水循環為紐帶的地理過程多要素集成的思考與建議》《對水文地理研究的思考——水文大數據分析》的特邀報告。
  • 西部測圖工程、1:5萬基礎地理信息
    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是數字中國地理空間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2006年初,原國家測繪局建成了國家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實現了對已有1:5萬地形圖等測繪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務。這些在當時具備國際領先水平的成果和技術,近年來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作出了突出貢獻。但由於當時建成的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主要是通過數位化已有紙質地形圖形成的,因此在信息的鮮活程度、內容的豐富性以及資料庫系統的功能等方面仍有進一步更新和優化的空間。
  • 未來地理空間的智能時代
    大數據成為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工業社會的資源。在這個全球競爭的時代,誰掌握了數據,誰就掌握了發展的主動權。智慧城市將會導演未來社會的變革,一切都需要大數據的支撐。  當今,人類社會正在從電氣時代走向智能時代,從信息社會走向智能社會。一切都需要用新的科學和技術來認知。可是我們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2017年《科學》創刊125年,在其專刊中提出了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
  • 科普| 測繪地理信息基礎數據是什麼?如何下載?
    可快速關注我們測繪地理信息基礎數據的含義及種類測繪地理信息基礎數據的承載形式也是多樣化的,可以是各種類型的數據、衛星像片、航空像片、各種比例尺地圖,甚至聲像資料等等。
  • 「一帶一路」地理空間認知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大數據支持
    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定位、遙感技術、數字地球、網際網路、大數據、移動技術、人工智慧、城市模擬、人臉識別等一批先進技術,極大地提升了人類地理空間的認知能力,這無疑給「一帶一路」地理空間認知以及建設方案的擬訂帶來巨大的便利。 大數據治下的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增長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直接催生了地理信息系統(GIS)的問世。
  • 高二地理教案:《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教學設計
    3.運用有關資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統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數字地球的含義。  知識梳理:  一、地理信息技術  1.地理信息技術是指獲取、①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②空間信息的現代技術的總稱,主要包括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和③地理信息系統等。
  • 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專業來了!
    培養目標主要課程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畢業去向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專業學位:工學專業類:測繪類修業年限:四年所在學院: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是測繪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地理科學交叉發展起來的一門專業,利用測繪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解決地理空間數據採集、處理、可視化、分析、表示和服務的工程技術問題
  • 我省在打造高精度地理信息數據上實現突破
    浙江省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成果和2020版浙江省標準地圖今天對外發布。我省率先在全國各省、自治區中實現省域範圍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全覆蓋。為省域治理現代化打造了高精度的地理空間信息數據基底。
  • 清晰度遠勝谷歌地圖 地理信息技術正助力「數字長沙」邁向「智慧...
    數字長沙項目一期建設的主要數據成果包括:核心城區30平方公裡三維景觀數據、中心城區500平方公裡1︰500DLG數據、城市周邊300平方公裡1︰1000DLG數據、市內與新城區2000平方公裡DEM數據以及全市1.18萬平方公裡高解析度影像數據,形成二三維聯動的市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基於這些豐富的數據,長沙市在自然資源和規劃領域實現了多項突破。」
  • 2018空間信息軟體技術大會6月下旬將在南京召開
    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空間信息軟體技術的發展,促進國內科研機構、企業精英、廣大用戶與國際先進技術與經驗的深入交流,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與全球空間分析領域的領軍企業Esri聯合多家單位,共同籌辦了「2018空間信息軟體技術大會」。
  • 學術交流丨自然資源管理中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若干思考
    現有基礎1基礎測繪成果基礎從「九五」期間建成數位化測繪生產基地,完成全國1:25萬地形和地名資料庫建設,啟動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建設,推動1:1萬及更大比例尺資料庫的建設開始,經過二十餘年不斷努力,形成了體系化的基礎測繪成果。
  • 潛心做好基礎地理信息這門學問——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軍
    ,帶著團隊解決了全國1:5萬基礎地理信息動態更新和全球30米解析度地表覆蓋高精度遙感製圖兩大技術難題,支撐建成覆蓋較全、更新及時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為中國進入該領域世界先進行列作出了貢獻。以往我國境內基礎地理數據產品陳舊,到本世紀初(2000年)全國1:5萬地形圖有近90%是10-30年以前的,與用戶期望的1-3年相差甚遠。如何既快又好地測定大範圍地物地形的變化,實現全國大範圍1:5萬基礎地理信息的快速更新,是困擾國家測繪部門多年的技術難題。
  • 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精彩演講...
    >演講嘉賓 | 周成虎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家,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大能力在短時間生產這麼多口罩。口罩平時我們感覺不是個高端產業,但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們一定認為口罩很重要。那世界上哪些國家能造口罩呢?大家看看這張圖,上面有兩個紅紅的,一個是咱們偉大的中國,一個是美國。大家都知道無紡布,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無紡布的主要出口國家,也就是說沒有它,你做不了口罩。
  • 首個全球人群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資料庫發布
    該研究分析了涵蓋全球範圍107個國家的356個人類族群的基因組多樣性和祖源信息,並發布了開放獲取的專門資料庫——「PGG.Population」 (群體基因組學·族群,網址:https://www.pggpopulation.org/)。
  • 這套扶貧地理信息系統厲害了,貧困戶分布和數據一目了然
    用無人機採集村落影像,逐一對房屋進行編號,以戶籍人口身份證號為唯一ID,村裡的戶數信息、家庭情況只需通過一個屏幕便能一目了然。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鄉葛藤村利用了扶貧地理信息系統,讓駐村幹部以及扶貧決策部門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