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長廊
2009年
長沙正式申報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
2010年3月
長沙獲批成為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試點城市
2012年12月
長沙獲評「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
2013年9月
數字長沙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獲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優秀工程金獎
2014年2月
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試點項目獲批立項
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周叢笑
榮譽檔案
2012年12月14日,數字長沙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以下簡稱「數字長沙一期項目」)通過國家級驗收,專家組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寧津生和劉經南領銜。在隨後的數字長沙一期項目成果發布會上,時任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手中接過「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獎牌。
7年來,數字長沙一期項目構建的長沙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為城管、衛生、工商、統計、社區、農業、水利以及公安等多個部門提供地理信息數據服務,涵蓋我市19個政府部門建設的40多個應用系統,為服務民生、建設數字政府發揮了重要作用,詮釋了「數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榮譽故事
什麼是「數字城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曾這樣解釋:數字地球以空間位置為關聯點整合相關資源,實現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數字城市為城市規劃、智能化交通、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基於位置的服務、城市安全應急響應等創造了條件,是資訊時代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
1999年11月29日,首屆國際「數字地球」大會在北京召開。此後,與「數字地球」相關的「數字中國」「數字省」「數字城市」「數位化行業」「數位化社區」等概念層出不窮,成為熱門話題。2006年,我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試點建設啟動。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百餘個城市開展試點建設。
2012年12月14日,在數字長沙一期項目驗收暨成果發布會上,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將「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牌匾授予長沙市,標誌著歷時三年的「數字長沙」建設落地,長沙城市信息化的徵程奏響新華章。
據悉,由原長沙市國土資源局(現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牽頭的數字長沙一期項目具有建設內容多、技術要求高、服務範圍廣等特點,如此龐大的工程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成果,又如何服務長沙百姓生活呢?
打破多個「第一次」,構建數位化虛擬長沙城
「這個項目構建了電腦裡面的一個數位化的虛擬世界。這個世界的最終目標是無限逼近真實世界,目的是為智能化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2012年12月20日,原長沙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傅青山接受採訪時如是說。
傅青山口中的虛擬長沙,三維立體,高度仿真,中心城區最高解析度達到0.1米,比谷歌地圖、百度地圖的0.6米清晰度成倍提高,樹木、公交站臺等街景清晰可辨,其背後是海量的地理信息數據的支撐。
數字長沙項目一期建設的主要數據成果包括:核心城區30平方公裡三維景觀數據、中心城區500平方公裡1︰500DLG數據、城市周邊300平方公裡1︰1000DLG數據、市內與新城區2000平方公裡DEM數據以及全市1.18萬平方公裡高解析度影像數據,形成二三維聯動的市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
「基於這些豐富的數據,長沙市在自然資源和規劃領域實現了多項突破。」長沙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信息處處長文小嶽表示。
第一次統一了空間基準,建成了覆蓋全市的GPS衛星連續運行參考站系統,為全市提供了高精度、高可靠度、實時的定位信息。同時,利用觀測和數字高程模型、地球重力場模型等技術手段,建立了精度優於+-1.5釐米的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模型,為實現全自動、全天候、實時快速的精密三維空間測量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第一次完成了覆蓋全市的高解析度影像數據,形成了一張覆蓋全市的統一的高解析度影像底圖,它廣泛運用於公安部門的「兩實」調查(實有人口、實有房屋調查),統計部門的人口普查,國土部門的集體土地確權、國土執法,規劃部門的城鄉規劃等,避免了重複建設,可節約大量財政投資。另外,在這張影像底圖的基礎上,數字長沙項目一期還完成了城區700平方公裡大比例尺地形圖和30萬條地名地址數據建設,整合疊加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礦產資源現狀數據、土地開發整理數據、地質環境數據、公交站點與線路、旅遊景點等專題數據,形成了市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廣泛應用於各行業圖文一體化辦公與管理,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第一次構建了統一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具有數據管理、數據交換、在線服務、運行維護等功能,為部門間信息共建共享體系的形成提供技術支撐。按照「共建共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原則,原長沙市國土資源局與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民政局、原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強GIS部門(即與地理信息關聯密切的管理部門)籤訂了共建共享合作協議,實現多方數據交換與共享,進一步豐富了市級地理信息資料庫,擴展了應用範圍。
「可以說,在長沙城市管理信息化進程中,數字長沙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萬丈高樓的堅實地基,為長沙市各級政府部門及企業、社會大眾等提供現實性強的、權威的、統一的、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務,推進全市GIS數據成果的應用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打開地理信息服務城市管理的新思路,更為地理信息資源管理、地質環境監測與預警、交通指揮、社會管理等政務服務的多樣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小嶽自豪地說。
值得留意的是,在以上系列成果中,「統一」一詞反覆出現。除了數據成果的統一,平臺資源利用、共享的統一尤為重要。這是打破政府部門間信息孤島和系統重複建設通病的有力手段。城市管理體系減肥瘦身了,城市才更年輕,富有活力。
地理信息技術服務民生,做幸福長沙幕後英雄
「去哪裡玩?」「附近有什麼美食?」「這個景點應該怎麼走?」「手機定位,搜索一下就輕鬆搞定啦。」便捷高效的吃喝玩樂住行,離不開地理位置服務的支撐。
平安有序的生活背後,地理信息服務也在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哪個地方發生了地質災害,我們可以在地圖上實時反映地質災害情況;通過與氣象臺24小時連接,把雨量信息、氣候狀況等實時反映在地圖上;同時地圖還可以疊加交通部門的交通信息、電力部門的電力信息,形成一張綜合性的大圖給政府決策。」數字長沙地理空間框架辦公室技術負責人湯開文曾在接受採訪時以一張圖為例,生動講述地理信息服務的作用。
基於數字長沙一期項目,國土、公安、城管、社區、水利等多個部門建設了民生服務應用,為長沙市民的幸福生活保駕護航。
「天地圖·長沙」是全市權威的地理信息門戶網站,免費開放,是國內外友人和眾多創業者、投資者了解長沙的窗口。作為生活助手,天地圖·長沙使用翔實、精準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描繪了城市地理風貌,並加載商場、餐飲、住宿、交通、文化、教育、公共設施等豐富的興趣點展現了風土人情,同時提供查詢、定位、測距、導航、標繪、截圖等實用、便捷的功能,滿足人們對吃、住、行、遊、購、娛的位置服務需要。作為創業工具,天地圖·長沙不僅展示了城市地理信息數據,提供了實用的分析功能,更是一個地理信息資源開發平臺。它具有完備的安全策略、強大的計算與存儲能力和豐富的二次開發接口,為大學生創業、中小信息技術企業發展提供了安全、穩定、高效的地理信息資源開發環境。
長沙市國土管理綜合平臺由長沙市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和長沙市國土動態巡查系統構成。在數字長沙一期建設中,原長沙市國土資源局升級了長沙市國土資源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了長沙市國土動態巡查系統,共同構成「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的現代化國土管理新模式。經過升級,長沙市國土資源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界面更友好、宗地坐落更明了、 宗地內部土地利用情況更清晰,極大地提高了國土資源管理水平。
「2012年,通過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系統,長沙市地質災害監測評價中心向公眾發布長沙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共計22期,向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發送傳真71份,累計發送手機預警預報簡訊33572條。」長沙市地質災害監測評價中心檔案裡的一組數據展示了地理信息服務在防災防汛方面的真本事。近年來,極端天氣頻繁出現,極易引發地質災害,嚴重影響人們生產生活。藉助數字長沙一期項目,長沙市地質災害監測評價中心建立了長沙市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系統及地質環境監測系統,並成立了相關的應急指揮中心。
如何快速判斷犯罪份子位置,實施精準打擊?如何清晰掌控目標區域,實施周密布防?警用地理信息基礎平臺成為了長沙市公安局執法的「天眼」,有力幫助公安部門精準打擊犯罪,維護公共秩序。
長沙市數字城管信息系統是城市管理信息的集散中心、監控中心和評價中心,通過信息採集員上報、視頻監控、公眾舉報等方式,可隨時掌握城市管理現狀、問題和處理情況,對城市管理實現全方位、全時段的實時監控。「從線上報警到線下處理,全過程不超過20分鐘。」長沙市城市管理績效考核評價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系統上線後,長沙城管平均響應時間由過去的12小時縮短到半小時,問題處理時間由過去的平均7天縮短為12小時,服務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榮譽新篇
「數字長沙」全面升級 加速邁向「智慧長沙」
獲得「全國數字城市建設示範市」後的7年時間裡,長沙面貌煥然一新,正向高質量發展邁進,這對地理信息服務和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字長沙」亟待完成一場全面升級的蛻變。
2012年,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開展了智慧城市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2014年2月,原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發函批覆,同意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項目(即數字長沙地理空間框架二期)立項。2017年,長沙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印發〈智慧長沙發展總體規劃(2016—2020)〉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設和完善空間地理、人口信息、法人信息、宏觀經濟、建築物等基礎資料庫,統籌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建成長沙大數據中心。2018年3月,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長沙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管理應用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聯合評審,標誌著智慧長沙邁出了實質性建設步伐。
在數字長沙一期項目的成果基礎上,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建設試點項目將推動雲計算、物聯網、空間智能計算等高新技術與地理空間框架有機融合,提升地理空間框架信息獲取、處理、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實現長沙市人口、法人、自然資源、宏觀經濟、政務信息發及物聯網感知設備的空間化和交換共享,形成時空信息大數據中心,搭建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最終將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打造為智慧長沙六大資料庫之一,打造超級「城市大腦」,為智慧長沙的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超級城市「大腦」能夠讓數據「活」起來、地圖「動」起來,把傳統地形圖提升為地情圖、智能圖,把紙質地圖升級成為電子地圖甚至是可支持人機對話、智能響應的智慧地圖,使地理信息的處理和應用由靜態向動態、由地表向空間、由單維向多維轉變,實現更透徹感知、更廣泛互聯、更智能決策、更靈性服務和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長沙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應急指揮、生態保護、節能減排、公共服務等城市管理方面的智能化水平。
「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轉變,成為長沙市政府加快信息化建設、推動經濟社會轉型發展、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戰略。智慧長沙時空信息雲平臺將成為提升城市綜合功能、加快創建國家中心城市、推進城市國際化進程不可或缺的支撐基礎,生動展現印象長沙、創業長沙、安居長沙與魅力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