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住在某小區的你,還認為小偷都會親自前來「踩點」,那你就錯了。事實上,小偷「踩點」已經開始轉戰網際網路。
近日,鄭州警方成功打掉一盜竊團夥,該團夥6人從3月到5月,流竄7個省區成功盜竊40多起,在鄭州一別墅區一夜盜竊8戶,創造如此「輝煌」的「業績」,「利器」竟是谷歌地圖。他們利用谷歌地圖專門搜索城市中的高檔別墅區作案,並制定撤退路線。此事一出,行竊的高科技含量讓網友驚嘆不已。其實,小偷的「踩點」利器——網際網路地圖,我們並不陌生。它一直在給我們的工作生活帶來極大便利,並創造著越來越大的市場。生活中,倘若要去不熟悉的地方,人們通常提前用網際網路地圖查詢交通路線。同時,手機地圖客戶端市場也在不斷壯大,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CNNIC)3月發布的數據顯示,手機地圖/導航成為滲透率提升最快的應用,提升幅度達35%。基於網際網路地圖和GPS手機的LBS(地理位置服務),常被用於「籤到」,查找附近購物、餐飲信息,進行移動社交等。
然而,網際網路地圖是一把雙刃劍,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小偷用谷歌地圖踩點,只是此類不法行為中的冰山一角。有人利用「微信」、「陌陌」等搭訕附近的陌生人,伺機實施詐騙、搶劫、強姦等犯罪行為。據「平安杭州」微博顯示,去年12月以來,杭州警方共接到與「微信」有關的詐騙、盜竊案件共有15起,2012年此類案件呈逐漸增加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尚未獲得網際網路地圖資質證書的谷歌(其合資公司為北京谷翔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近年來屢遭非議。今年4月,谷歌遭到來自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25000美元的罰款,FCC稱谷歌街景未經允許採集個人數據,並故意不配合FCC的調查。德國民眾也憤慨,一些地方聲明禁止採集車進入,他們不希望谷歌在沒有獲得本人允許情況下,拍攝不願被人看到的個人舉動或地理位置。
小偷利用谷歌地圖踩點行竊,「踩」痛地理信息監管:加強網際網路地理信息監管刻不容緩。尤其是沒有網際網路地圖服務測繪資質,卻繼續從事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的網站,不但影響地理信息市場秩序,還對國家安全構成潛在威脅。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2012年初發布通報,網際網路地圖服務違法首次入選「2011年十大違法案件」。這是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歷年通報十大違法典型案件以來,首次出現網際網路地圖服務違法案件。
廣大智慧型手機用戶,應當「握緊手機」,樹立信息安全意識,要知道,並不是每一次「籤到」都是美麗的,並不是每一段「微信」都是浪漫的。網際網路地圖服務的上遊開發商,也應從技術上破解不法分子的「逆襲」。前不久,國外推出了一款犯罪警示手機軟體Fearsquare,通過與英國警方合作,用戶可以查看所籤到地理位置的犯罪率。另外,在提供LBS服務時,提醒用戶選擇性地打開或者關閉某些功能,阻止地理位置等數據上傳,也是值得借鑑的技術手段。
說到底,小偷利用「谷歌地圖」作案並不可怕,只要我們提高安全意識,掌握科技的正能量,科技就能更好地造福於人類。如此,防「踩」便不是什麼難事。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