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是人類改變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精彩演講...

2020-11-26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科普蘇州 ,作者小科君

科普蘇州

蘇式生活,因科學更品質。

↑ 點擊上方「中國測繪學會」

可快速關注我們

地圖用它自己的符號系統,用一套投影的辦法或綜合表達的科學方法來展示複雜世界的空間結構、空間關係,把我們人類文明體現出來。

「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 精選01

周成虎 | 地圖的前世今身

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首先祝賀我們今天獲獎的各位代表,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的榮耀。把7月10號定為「科學家日」,這充分體現了我們蘇州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澱而且有現代高科技的支撐。今天是我們自己的日子,祝大家科技日快樂!

演講嘉賓 | 周成虎 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學家,中科蘇州地理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

>>>>

地圖是科學方法、科學工具

今天是我們自己的日子,今年也是我們大家感到特別的一年,誰也沒想到今年大家都在家裡待著。更沒想到,到昨天(5月29日)為止全球有215個國家,差不多590萬人被確診為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我們看到這張圖就知道了,上面的柱狀圖代表了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員分布狀況。

大家春節過得很緊張,以武漢為中心突然爆發的新冠病毒,我們的醫療資源不足以快速地支撐我們突然爆發的流行病,所以就出現了醫療物資的短缺。大家肯定記得上半年的時候買口罩特別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沒有這麼大能力在短時間生產這麼多口罩。口罩平時我們感覺不是個高端產業,但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們一定認為口罩很重要。

那世界上哪些國家能造口罩呢?大家看看這張圖,上面有兩個紅紅的,一個是咱們偉大的中國,一個是美國。大家都知道無紡布,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無紡布的主要出口國家,也就是說沒有它,你做不了口罩。

那地圖和新冠疫情有什麼關係呢?我用三張圖給大家展示一下當今全球面臨的新冠病毒的感染狀況,你就知道地圖是一種非常好的科學方法,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科學工具讓我們去了解世界、認知世界。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有語言、有文字、還有圖形圖像。圖像比我的文字那可古老多了,現在我們發現的最古老的是陶片上的古巴比倫地圖,美國賓法尼大學的老師在伊拉克發現過泥片上的尼泊爾古城,我們國家也有青銅器時期的在甲骨文上面的原始的狩獵圖。大家都知道甲骨文,沒聽說過甲骨文上面還有地圖吧。

所以說地圖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傳統文化,比如,蘇州,大家會說一千年前蘇州什麼樣子?大家有什麼辦法能看得到嗎?找地圖去。今天我們蘇州古城的雙棋盤的格局,在宋朝的《平江圖》上就是這個樣子。所以說只有地圖才能讓我們回憶一千年前、八百年前的歷史。

地圖除了能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能幫我們了解現實裡的世界。

我們不可能每個人從生下來就走遍全球,那你要理解世界什麼樣子,首先需要一張世界地圖。那我們就會想問世界地圖誰畫的呢?

大家都知道亞歷山大圖書館,當時地中海地區的所有水手們回來以後,都要把他的航海記錄在亞歷山大圖書館存著,所以埃拉託色尼就把這些商人的資料、水手的資料組合起來畫了世界上第一幅世界地圖。上面還畫了經緯線,那個時候不叫經緯線,就畫了幾條線讓大家參照世界地圖。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用地圖可以來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

我們都知道中國南海那麼遙遠,為什麼我們可以說南海是中國的?按照國際法,誰最早發現,誰去開發利用,誰最早行使主權。

大家可以看到公元前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在平定整個嶺南的時候,也就是說那個時候我們也有中國的全版圖,那時候就包括了南海郡,那毫無疑問大家說還有什麼時候不是中國的?

那我們再猜,今天我們的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的格局,那我們看100年前,民國時期政府對外發布了中國的行政區劃圖,叫南海諸島,位置圖大家能看得非常清晰,標示的中國最遠到南沙。

這個圖上面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線叫「十一段線」,我們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上是「九段線」,為什麼要去了兩段線?這上面有很多歷史故事,有很多歷史原因形成的,要大家去挖掘、去理解,但是它確確實實記載了我們歷史事實。所以說地圖不僅是我們人類文明的象徵,也是我們人類文明傳遞的一種載體。

>>>>

地圖還是一種科學分析的方法論

在地圖領域裡面,有東西方兩個巨匠。西方的託勒密,東方的是誰?我想大家都知道,是裴秀。一講到裴秀大家就想到禹貢地域圖。那託勒密地圖是什麼樣子呢?上面我講了埃拉託色尼畫的第一幅世界地圖,但這個地圖大家看不像個球對吧,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地圖是在那個基礎上由託勒密畫出來的。

那之後地圖又有什麼用呢?

大家都知道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那哥倫布怎麼能發現的呢?我們就知道是三艘船八十七個水手加託勒密的世界地圖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就說地圖開啟了人類的地理大發現時代。

那我們想一想,我們裴秀搞了那麼好的圖,對我們中國、對中華民族的理解有多少影響?在我們地圖史上曾有三幅圖叫人很疑問,第一幅圖就說《鄭和航海圖》,今天我們知道一帶一路有海上絲路,那我們看最後下西洋,下了七次,但他的圖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能說是鄭和發現美洲新大陸?

在我們看十六世紀很多西方傳教士到中國來進行文化交流,我們也知道利瑪竇畫了當時的《坤輿萬國全圖》,也是當時的中國的第一幅世界地圖,可是我們有多少人看見過這幅圖,沒有!更可惜這幅圖在中國還沒館藏,在日本有,在法國有,中國沒有。

還有在18世紀康熙舉全國最好的科技力量,用一比四萬的比例,把當時的《康熙皇輿全覽圖》畫出來了,也就是當時的中國的版圖。到了後來,德國製圖學家把這幅圖重新翻印到了德國去,介紹給歐洲人,那毫無疑問這幅圖打開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認識。

為什麼可以這麼說,2014年我們總書記去德國訪問的時候,默克爾總理給他送的就是這幅圖,不過把它精緻了一下子。

所以總書記回來就問了這麼一句話,說1708年清政府組織傳教士繪製的中國地圖,後來用了十年時間繪製的科學水平達到空前的皇輿全覽圖,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這麼一個圖,長期作為一個秘籍收藏在皇宮裡面,我們社會根本看不見,也沒有對我們的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巨大作用,反倒是讓西方世界了解了我們,成為了西方侵略中國的一個缺口。

我們今天如果把我們的地圖科技發展起來,供應我們的經濟社會,供應科學發展,那大家會發現地圖不僅是用來看的,地圖還是一種科學分析的方法論。

那怎麼去講這件事?我們大家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我今天講的事,可能大家就不一定那麼熟悉了。

早在17世紀英國哲學家培根,看到了當時的世界地圖,他就突然發現在世界上有很多我們的大陸板塊很相像,他就只是想像,但是有一個氣象學家叫魏格納,他正好生病了躺在床上,仰望這牆上的世界地圖,突然發現為什麼巴西的東南角和美洲的這個角那麼相近,是不是曾經這幾個大陸是在一起,周圍是沒有海洋,所以他又理解是不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們所有的七大洲四大洋其實一個整個板塊,多大的遐想?

然後他就到處考察,在1912年他終於提出了大陸與海洋的起源,寫了一本書叫《海陸的起源》,這本書已成為了我們今天所有有科學素養的人都必讀的書,但是當時沒有人理解,一直到30年後,才被所有的地球科學家所接受。

今天我們可以說在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三大貢獻之一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人家做的地圖給了我們一個空間,讓我們理解世界在過去什麼樣子,到現在又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想像,他是如此的厲害。

我們中國有個非常偉大的地理學家胡煥庸先生,1935年他計算了中國的人口分布,把人口分布用密度圖畫在牆上,在這個地圖上面畫完以後,他突然發現中國96%的人口居住在「璦琿-騰衝」(現在稱「黑河-騰衝」)一線東南面的36%的國土上面,這個我們叫中國的「人口線」。

我們的總理兩年前也在看這個事,他就說今天我們中國發展的這麼大,中國的人口分布有沒有發生很大變化?給大家講,即使這麼發展,往西也沒有推離一公裡。這就表示這個地圖就把我們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用一種很簡單方式表現出來了。

地圖作為一種科學分析的方法,簡單但是特別有效。

那如果我把世界的人口都安在上面會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取了個名詞叫,世界是非均質狀態。也就是說人是不均的分布在世界的各個地方的。所以地圖很快就讓我們理解到世界是如何發展的。

今天我們面臨很多疫情問題,比如我一開始給大家展示的世界疫情分布,其實在19世紀英國倫敦的霍亂的時候,斯諾醫生分析為什麼倫敦會有霍亂,他把所有發病的病人的位置畫在地圖上,突然發現病人分布都和某一個水井有關,他推斷是泰晤士河下遊的水受到汙染後導致水井的水汙染從而引起了霍亂。

斯諾醫生向政府提出,政府就把這個水井關閉了,霍亂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在一張地圖上,一個醫學一個水資源科學放在一起,得到新的科學規律。

今天我們在思考到底新冠疫病從哪來的,我們現在還沒能科學地可以解釋它怎麼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發病的病人來理解病毒的不同形態,有a型,b型,c型,不僅是中國最早報導的,在別的國家也一早發現了b型的。所以我說地圖真的是一個科學的機制體系,4500年來沒有哪一門學科,能像地圖這樣經久不衰。

>>>>

地圖還是一種藝術作品

我相信在座的大都喜歡畫畫。我這裡就說兩個,一個是藏在臺北故宮裡面的烏裡雅蘇臺籌防圖,大家看看是不是像咱們的國畫?我們的地圖最早是幹什麼?就是描述山和水的。

我們都知道旅遊的地方看的手繪圖,稍微有點素養的孩子們,都會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把我們所感受的真實世界表達出來。我們可以使用各種手段各種方法把我們的自然描述出來,描述聲音有聲音地圖,描述心理狀態有心理圖,所以說地圖是一種科學意識的表現。

我們今天是用計算機來畫圖的,那我們想像五十年前怎麼畫圖呢?舉個例子這是我們現在最早的存在圖書館裡面的手工畫的地圖,我們叫地形圖,大家出去玩看山的時候一直看這幅圖。

那什麼叫藝術,在1.5釐米乘1.5釐米的方格裡面要畫七十根線,這七十跟線還不能相互交叉,大家想想是怎麼畫出來的?所以說早期的地圖學家,都是藝術家。他們的字、他們的畫都特別漂亮。

我昨天給大家看的一副圖,叫中國地形鳥瞰圖。這幅圖是陳述彭先生手繪的。這在什麼時候?六十年代,當時中國還沒有多少人坐過飛機,還沒有衛星,他就想如果我站在衛星上面鳥瞰,我們偉大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

他用手繪畫的這個地形鳥瞰圖成為了世界上現代地形鳥瞰圖的原版。陳述彭也因為這個得了世界最有名的米勒地圖學獎。也就是說地圖表達科學的同時是用一個藝術手段來展現出來的,使我們真的能夠理解這個世界。

地圖是個非常神奇的東西,4500年經久不衰。我們在學界裡面公認,地圖是我們人類改變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地圖用它自己的符號系統,用一套投影的辦法或綜合表達的科學方法來展示複雜世界的空間結構、空間關係,把我們人類文明體現出來。所以說地圖能帶領我們走向世界、走向未來,也就是我們說的一圖一個世界。

「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簡介

一百年前「賽先生」掀起了民主、科學、文化的啟蒙,百年之後「蘇州科學家日」向全球發出尊重人才、致敬科學家的蘇州宣言。蘇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賽先生說」蘇州科學文化講壇,架設科學與大眾的橋梁,搭建跨界思想碰撞的舞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為推動蘇州高質量發展走在最前列凝聚澎湃動力。

END

來源:科普蘇州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地圖是人類改變世界的十大思想之一!中科院院士周成虎精彩演講:地圖的前世今生》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周成虎:打造地理信息大資料庫
    周成虎介紹,以前製作地圖,需要先採集數據信息,然後找製圖人員把圖畫出來,再送到工廠印刷,而現在採集完信息後電腦會自動加工,並直接推送給用戶,這與紙質地圖的產業鏈有著本質的區別。有了這些優勢,使用手機導航地圖的用戶得到的數據信息都是實時的,而且每一個人所走的路線都為之後的使用者提供了新的數據。高技術的產業鏈不僅更短,而且參與高技術產業的人員也可能並不是專業技術人員。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
    潘建偉介紹,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是人類歷史上偉大的科學革命之一。量子力學闡明微觀世界的物理原理,已成為包括物理、化學、天文和生命等學科在內的現代自然科學的支柱。隨著量子力學的建立而催生的第一次量子革命,推動信息、能源、材料和生命等領域的發展,催生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圍繞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潘建偉闡述第二次量子革命興起的意義。
  • 媒體: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
    11月19日,記者從多個獨立信源處了解到,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又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而他當年考研時,不僅兩次失利,而且考了兩個39分,第一年高等數學39分,第二年普通物理39分。在清華園裡,他以「711」院士聞名——早晨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30多年的科學徵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
  •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唐勇代表全所師生感謝吳奇的精彩報告,讚揚報告立意深遠,引人深思,尤其是報告中提到的兩次科研方向的拓展和思想轉換,相信會給予在座的科研人員很好的啟發,希望大家能夠領悟報告精髓,努力解決問題,做好基礎研究。
  •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
    11月19日,小政從多個獨立信源處了解到,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他35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50歲攻克量子世界難題,57歲又成為首個摘得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菲列茲·倫敦獎的中國科學家。而他當年考研時,不僅兩次失利,而且考了兩個39分,第一年高等數學39分,第二年普通物理39分。在清華園裡,他以「711」院士聞名——早晨7點到實驗室,晚上11點離開。30多年的科學徵途上,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
  • 專家院士校園行活動,戎嘉餘院士精彩講述「生命演化思考與啟示」
    專家院士校園行活動,戎嘉餘院士精彩講述「生命演化思考與啟示」 2020-11-30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七位院士重磅演講,2020世界顯示產業大會更精彩(附報名通道)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鄭有炓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彭 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Rogers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將於11月20日—21日在安徽合肥舉辦。
  • 兩院院士評選2018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於1月2日在京揭曉。
  • 中科院院士樊春海:DNA機器人將改變人們對疾病以及治療學的看法
    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前沿話題講堂邀請中科院院士樊春海,就DNA製成的納米級機器人做專題報告。資料顯示,樊春海是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激進資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納米973首席科學家。
  • 兩院院士評出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中新網北京1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兩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11日在北京揭曉,「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背軟著陸」「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分別領銜2019年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講座預告 | 中科院邢定鈺院士:物理學改變世界
    物理學描繪了物質世界一幅完整的圖象揭示各種運動形態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任南科大校長
    昨晚,記者從南方科技大學官網獲悉,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薛其坤已出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原校長陳十一任期屆滿卸任。2005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7年12月起任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目前為教育部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019年,薛其坤團隊因「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獲得當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項中唯一的一等獎,並被楊振寧先生評價為「諾貝爾獎」級的科學發現。
  • 潯閱讀講壇|院士科普講座直播,帶你探索科學世界
    8月12日——8月18日 每天下午2點開始 七天連播,精彩不停所有直播均可回看人類活動與大氣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讓我們跟隨張人禾院士走進大氣科學的研究範疇。張人禾■ 中科院院士■ 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世界十大科技進展。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院士:各國必爭的前沿技術
    早在2004年,美國首次提出太赫茲(THz,1012Hz)技術,並且被列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 那麼,太赫茲技術到底是什麼?有何種魅力吸引全球科學家的關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帶著這一系列問題。 近日,本網記者獨家採訪了我國著名雷射與非線性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建銓及從事太赫茲技術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5月26日至27日,第二十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腦科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 江蘇(省)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迎來大發展 引來一個...
    3月28日,坐落於蘇州科技城的中科院地理信息與文化科技產業基地內,蘇州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雷一鳴在巨幅液晶顯示屏上進入自主研發的「開放高分遙感影像地圖」系統,勾選「蘇州高新區工業用地調查」,高新區3000多家工業企業所在位置、房屋結構、佔地面積在畫面中一覽無餘。
  • 80後付巧妹,和姚期智、施一公院士坐一排,從小學講臺走向世界
    9月11日的科學家座談會備受關注,在7位發言的科學家中,有一位女性、非兩院院士,還是一位80後,格外引人注目。大家不僅要問,這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付巧妹是誰?她何以能和徐匡迪、姚期智、施一公等知名院士坐在一排?
  • 論地圖學的屬性和地圖的價值
  • 百度李東旻:下一個十年百度地圖上的世界將無比精彩
    12月21日,百度地圖十周年生態大會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百度移動服務群組事業部執行總監、百度地圖事業部總經理李東旻發表了題為「走『新』地圖 大展鴻圖」的主題演講。他不僅列舉了百度地圖在十年中造就的十餘個首創之最,還作為行業領軍者的代表向外界描述了他心目中地圖的未來:「一個多維度信息、服務疊加的平臺。」李東旻同時提到,持續創新是百度地圖作為行業領軍者的責任,下一個十年百度地圖將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