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5 12: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每年從3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選100名有學術技術優勢與發展潛力的科研苗子,支持他們開展自主科研選題設計;培育發展10—15家國內外學科領域影響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力爭「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設區市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未來5年,江蘇省科協將有哪些「大動作」,從這些目標中可管中窺豹。近日,在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中,中科院院士、江蘇省科協主席陳駿表示,未來5年,將持續提升科技人才服務水平,持續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增強科學決策服務能力,持續加強海內外科技交流等。
江蘇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達12.7%,蟬聯全國第一
大會中,江蘇省科協主席陳駿表示,5年來,江蘇省各級科協組織廣泛集聚創新資源,持續服務產業發展,聯合11個國家級學會、6個省級學會建立院士協同創新中心。同時,努力推動創新創業,大力實施「十百千萬」計劃,建成雙創示範基地30個、科技服務站248個;推進科技交流合作,建立20個國家級海智基地、49個省級基地,海智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聘請30位海智特聘專家,建立30多個海外工作站,建設中國科協(蘇州)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打造「一核多元」「鐘擺效應」的蘇州模式,促成50個海外項目落戶。
縱觀人類歷史,一些重大科學思想和技術成就的傳播、普及,曾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劃時代的推動作用。
五年來,江蘇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高,「2019年江蘇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12.7%,較2015年提升4.45個百分點,蟬聯全國省份第一。」陳駿說。
這得益於一系列科普活動社會聯動和科普資源共建共享。例如,省市縣多級聯動,舉辦科普宣傳周、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12931場次。組織開展院士專家進百校活動195場次,開展院士專家進鄉村活動97場次,惠及農民1.2萬人次。認定科技傳播專家服務團隊193個,聘任首席科技傳播專家312人,赴全省各地舉辦各類活動268場。科技志願服務活動平臺發布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創建科技志願服務品牌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啟動36家社會科普場館擴大開放試點,推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所屬專業場館面向公眾常態開放。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江蘇科協系統整合運用社會科普力量,累計上線科學防疫資源圖文資料110餘萬字、短視頻130個、電子圖書和插圖600餘件,累計發布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信息近5000條,近1.3億人次閱讀。組織專家編輯出版的《科學戰疫——人類與病毒的故事》圖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度全國重點主題出版物,被中宣部、國家衛健委、科技部、中國科協評為2020年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圖書類優秀作品。
力爭「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設區市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們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勇於擔負歷史使命,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爭做新時代科技創新先鋒,在江蘇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建設中建功立業。」陳駿說。
他表示,今後五年,江蘇科協將持續提升科技人才服務水平,深入實施科技人才託舉工程,拓展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渠道,每年從35周歲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遴選100名有學術技術優勢與發展潛力的科研苗子,支持他們開展自主科研選題設計、參與高水平國際學術交流、在有影響的科技組織任職等。
同時,將持續促進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加大省會合作協議落實力度。持續打造院士協同創新中心等平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創新資源服務江蘇。積極創建中國科協創新要素供需對接樞紐城市。
此外,將加強精品學術期刊建設,建立激勵引導機制,培育發展10—15家國內外學科領域影響較大的精品科技期刊。
實施科普惠民行動,持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水平,也是江蘇科協未來5年發展的題中之義。在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將加快建設以綜合性科技場館為龍頭,專題科普館、數字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為骨幹,各級科普教育基地和示範基地為支撐,基層科普設施及資源為補充,多元化投入為保障的科普設施體系。高點定位、科學規劃,加快推進江蘇省自然科學技術館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建設各類專業科普場館和產品體驗(展示)中心,力爭「十四五」末,基本實現設區市綜合性科技館全覆蓋。
「我們也將實施智庫助力行動,持續增強科學決策服務能力。」陳駿說,未來5年,江蘇科協將健全科技智庫建設體系,實施智庫助力行動,持續增強科學決策服務能力。依託省級學會、高校、科研院所及設區市科協建設80家左右科技智庫基地,不斷擴大科技智庫體系外圍。(科技日報 金鳳)
原標題:《江蘇科協未來5年「大動作」:遴選100名科研苗子,發展精品科技期刊》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