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交流是探索前沿的關鍵路徑,團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人間正道。」8月10日-11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中國科技峰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黨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院士在致辭時強調。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主題為「連接、互鑑、共治——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來自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日本科技振興機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約翰·威利出版集團等組織機構的近二十名高層次專家學者參會,就出版傳播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開放科學中的技術和規則問題等話題作專題報告,並與線上線下的參會代表互動交流。
應對新冠疫情時,國際期刊界總結出哪些一手經驗?中國近年來在期刊論文方面的影響力有何變化?如何保證開放獲取穩步推進的同時,兼顧到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專家們各抒己見,深入探討。
懷進鵬在致辭時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70多家國際出版單位和研究機構迅速發聲,推進相關研究文獻開放共享,為科研人員與病毒賽跑提供了堅實學術支撐。中國科技界積極將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和預印本平臺發布,中國科技期刊也與國際出版界同頻共振,第一時間投入科技戰疫,密切跟蹤、快速報導科研工作進展和一線診療經驗。中國科協積極協助世衛組織匯集中文文獻資源,組織國內優秀期刊遴選近千篇論文在世衛組織COVID-19資料庫上線,與世界共享。
「在推進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與國際科技界、出版界以及學協會組織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深刻體會到團結信任的可貴與協同共治的力量。」懷進鵬表示。
愛思唯爾集團首席學術官尼克·福勒也表示,應對公共健康衛生危機,人們對知識傳播、預印本等方面的需求變得更強,新冠疫情期間的虛擬溝通達到了更高標準,過去7個月,平均每周約有一千篇疫情相關的研究發表。
「目前為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已發表的研究超過了四萬兩千篇。」Digital Science執行長丹尼爾·胡克在報告時指出,在疫情暴發早期,來自中國的研究數量最多,隨後美國、歐洲等國也加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不同國家學者展開合作,同一國家內不同學術機構間合作的頻率更高。
疫情仍在持續,國際期刊出版界也在通過技術手段讓信息渠道更通暢。約翰•威利出版集團執行副總裁朱迪·維爾斯介紹,努力方向包括簡化作者投稿流程、加強相關文章篩選、提升預印本發表速度等。威利出版社與中國及其他各國資源中心建立連接,保證了新冠肺炎相關文章和信息更易被發現。
「基於疫情帶來的經驗教訓,出版界旨在建立更開放、一體化、技術驅動更強的平臺。而且,在當前危機過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承諾也會持續下去。」維爾斯表示。
活動主旨報告上,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執行長尹恩·莫斯分享了一系列報告數據。2018年,26%的全球收入來自亞太地區以及中國。「毫無疑問,中國在研究數量和體量上快速、高質量的增長引起了全球關注。」
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的引用貢獻增長了24%,高被引論文佔全球份額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與此同時,中國在化學、物理、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表現不俗,並不斷將研究內容擴展至量子、通信、計算、大腦研究、網絡安全、機器人、遺傳學、大數據等學科領域。
來自中國研究的影響力比重也在上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報告中談到,2013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中,中國學者的比重約為3%,現如今,這一數字可提升至10%左右。
在論文總體質量方面,按國際通用資料庫Scopus和Web science的評定標準,中國論文的平均質量略好於世界平均質量。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工作,即被引量位居前1%的研究中,中國的統計曲線已經和歐洲、美國等曲線出現交匯。「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楊衛說。
但楊衛也表示,還有相當一部分中文期刊論文未被全球資料庫收錄。而更進一步的數據共享不僅能為中文期刊引用增加新來源,同時也便於世界了解中國的研究工作。
此外,楊衛指出,從2010年至2019年,中國的JCR期刊總數從132種增至241種,增長幅度基本與世界增幅持平,但與美國3052種JCR期刊相比,中國還存在數量級上的差距。
「影響因子和載文量同時上去,這個過程可能還是比較困難」,楊衛指出,「必須經過爆發式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別人、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見。」
近年來,中國也在探索以改革推進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懷進鵬表示,中國科協所屬210家全國學會服務著9100萬科技工作者,也服務著14億全國人民,並肩負著與世界科技共同體合作交流的重大使命。
2019年,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部門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科協牽頭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向國內優秀期刊和出版機構提供經費資助,支持期刊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服務能力,支持具有實力的研究機構創辦英文期刊,加大與國際科技界交流。同時,加快建設數字出版服務平臺,促動本土中文期刊與英文期刊同步轉型。
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需求,結合自身發展條件,科技期刊出版領域也不斷面臨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
談論開放科學的技術與規則時,國際學術出版學會董事會執行官艾德裡安·史丹利提到,預印本平臺崛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預印本無疑加快了出版發表的速度,但如何保證預印本的質量、明確其與正式發表出版物間的差異,都需要更深層次的討論。
開放獲取模式的探索也是科技期刊界在新時期要面臨的挑戰。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在報告時談到,「閱讀與出版」的轉換協議有力推動了開放獲取進程。不過,完成轉換協議往往耗費很長,因為這其中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例如,協議涉及的機構會對期刊範圍有不同的興趣、對識別和查證作者有不同的要求等。這意味著這類協議並無標準模式。出版機構必須確保滿足每位客戶的需求,並開發新的工作流程,以促進轉換協議的達成。
多種新變化、新需求出現的同時,如何界定科技倫理、科研誠信的邊界也不容忽視。2019年,中國科協編制《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對疑似學術不端行為的核查、認定、處理等具體問題提出細化明確、可供操作的規範。
「我們要堅守科學精神,堅持激濁揚清,倡導學術規範,蕩滌學術不端,在全球科技期刊共同努力下,科研誠信與科技倫問題必將得到有效的監督與治理。」懷進鵬表示。
來源: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 信息中心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