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會看點丨國際科技期刊界專家共話大數據時代新使命

2020-08-15 科協身邊事

「開放交流是探索前沿的關鍵路徑,團結合作是應對挑戰的人間正道。」8月10日-11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中國科技峰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黨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院士在致辭時強調。


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主題為「連接、互鑑、共治——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來自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美國科學促進會、日本科技振興機構、愛思唯爾、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約翰·威利出版集團等組織機構的近二十名高層次專家學者參會,就出版傳播體系的變革與發展、開放科學中的技術和規則問題等話題作專題報告,並與線上線下的參會代表互動交流。


應對新冠疫情時,國際期刊界總結出哪些一手經驗?中國近年來在期刊論文方面的影響力有何變化?如何保證開放獲取穩步推進的同時,兼顧到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專家們各抒己見,深入探討。


科技戰「疫」提高虛擬溝通標準


懷進鵬在致辭時談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70多家國際出版單位和研究機構迅速發聲,推進相關研究文獻開放共享,為科研人員與病毒賽跑提供了堅實學術支撐。中國科技界積極將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以英文形式在國際頂級期刊和預印本平臺發布,中國科技期刊也與國際出版界同頻共振,第一時間投入科技戰疫,密切跟蹤、快速報導科研工作進展和一線診療經驗。中國科協積極協助世衛組織匯集中文文獻資源,組織國內優秀期刊遴選近千篇論文在世衛組織COVID-19資料庫上線,與世界共享。


「在推進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與國際科技界、出版界以及學協會組織開展了多層次、多樣化的合作,深刻體會到團結信任的可貴與協同共治的力量。」懷進鵬表示。


愛思唯爾集團首席學術官尼克·福勒也表示,應對公共健康衛生危機,人們對知識傳播、預印本等方面的需求變得更強,新冠疫情期間的虛擬溝通達到了更高標準,過去7個月,平均每周約有一千篇疫情相關的研究發表。


「目前為止,與新冠病毒有關的、已發表的研究超過了四萬兩千篇。」Digital Science執行長丹尼爾·胡克在報告時指出,在疫情暴發早期,來自中國的研究數量最多,隨後美國、歐洲等國也加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不同國家學者展開合作,同一國家內不同學術機構間合作的頻率更高。


疫情仍在持續,國際期刊出版界也在通過技術手段讓信息渠道更通暢。約翰•威利出版集團執行副總裁朱迪·維爾斯介紹,努力方向包括簡化作者投稿流程、加強相關文章篩選、提升預印本發表速度等。威利出版社與中國及其他各國資源中心建立連接,保證了新冠肺炎相關文章和信息更易被發現。


「基於疫情帶來的經驗教訓,出版界旨在建立更開放、一體化、技術驅動更強的平臺。而且,在當前危機過去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一承諾也會持續下去。」維爾斯表示。


中國論文影響力增速顯著 面臨新挑戰


活動主旨報告上,國際科技與醫學出版商協會執行長尹恩·莫斯分享了一系列報告數據。2018年,26%的全球收入來自亞太地區以及中國。「毫無疑問,中國在研究數量和體量上快速、高質量的增長引起了全球關注。」


從2014年到2018年,中國的引用貢獻增長了24%,高被引論文佔全球份額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二。與此同時,中國在化學、物理、工程等領域的研究表現不俗,並不斷將研究內容擴展至量子、通信、計算、大腦研究、網絡安全、機器人、遺傳學、大數據等學科領域。


來自中國研究的影響力比重也在上升。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報告中談到,2013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作者中,中國學者的比重約為3%,現如今,這一數字可提升至10%左右。


在論文總體質量方面,按國際通用資料庫Scopus和Web science的評定標準,中國論文的平均質量略好於世界平均質量。但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研究工作,即被引量位居前1%的研究中,中國的統計曲線已經和歐洲、美國等曲線出現交匯。「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楊衛說。


但楊衛也表示,還有相當一部分中文期刊論文未被全球資料庫收錄。而更進一步的數據共享不僅能為中文期刊引用增加新來源,同時也便於世界了解中國的研究工作。


此外,楊衛指出,從2010年至2019年,中國的JCR期刊總數從132種增至241種,增長幅度基本與世界增幅持平,但與美國3052種JCR期刊相比,中國還存在數量級上的差距。


「影響因子和載文量同時上去,這個過程可能還是比較困難」,楊衛指出,「必須經過爆發式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別人、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見。」


提升期刊質量 兼顧不同需求


近年來,中國也在探索以改革推進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懷進鵬表示,中國科協所屬210家全國學會服務著9100萬科技工作者,也服務著14億全國人民,並肩負著與世界科技共同體合作交流的重大使命。


2019年,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和教育部、科技部等多個部門的共同推動下,中國科協牽頭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向國內優秀期刊和出版機構提供經費資助,支持期刊提升內容質量和傳播服務能力,支持具有實力的研究機構創辦英文期刊,加大與國際科技界交流。同時,加快建設數字出版服務平臺,促動本土中文期刊與英文期刊同步轉型。


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有不同需求,結合自身發展條件,科技期刊出版領域也不斷面臨改革創新,高質量發展面臨一系列挑戰。


談論開放科學的技術與規則時,國際學術出版學會董事會執行官艾德裡安·史丹利提到,預印本平臺崛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預印本無疑加快了出版發表的速度,但如何保證預印本的質量、明確其與正式發表出版物間的差異,都需要更深層次的討論。


開放獲取模式的探索也是科技期刊界在新時期要面臨的挑戰。


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在報告時談到,「閱讀與出版」的轉換協議有力推動了開放獲取進程。不過,完成轉換協議往往耗費很長,因為這其中具有一定的複雜性。例如,協議涉及的機構會對期刊範圍有不同的興趣、對識別和查證作者有不同的要求等。這意味著這類協議並無標準模式。出版機構必須確保滿足每位客戶的需求,並開發新的工作流程,以促進轉換協議的達成。


多種新變化、新需求出現的同時,如何界定科技倫理、科研誠信的邊界也不容忽視。2019年,中國科協編制《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對疑似學術不端行為的核查、認定、處理等具體問題提出細化明確、可供操作的規範。


「我們要堅守科學精神,堅持激濁揚清,倡導學術規範,蕩滌學術不端,在全球科技期刊共同努力下,科研誠信與科技倫問題必將得到有效的監督與治理。」懷進鵬表示。


來源: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 信息中心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

相關焦點

  • 促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 中外業界研討全球協同共治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之一,中國科技峰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10日至11日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中外業界代表相聚論壇,談全球合作、促協同共治,共商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大計。
  • 2017國際徽商精英(合肥)年會在安徽隆重舉行大咖雲集共話美好明天
    2017國際徽商精英(合肥)年會在安徽隆重舉行 各地大咖雲集共話美好明天12月28日,2017國際徽商精英(合肥)年會在安徽隆重舉行中國經貿文化網特約記者康明芳專訪國際徽商交流協會常務副會長、安徽中煙工業有限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王志彬(中)各地徽商代表開會前留念 經貿文化快訊合肥12月28日電 最美不過家鄉水
  • 國內專家學者齊聚中南大,共話後疫情時代翻譯事業與教學發展
    線上和現場共計536人參加開幕式並聆聽了大會的主題報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發展。大會現場開幕式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校長鄒進文代表學校致開幕詞。湖北省譯協會長、武漢大學劉軍平教授代表主辦方致辭。他表示,在疫情的特殊時刻,各位嘉賓在雲端和線下相見,非常不易。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9月25日, 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我國科技期刊面臨四大難題
    李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對當今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做出分析,他表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後,面臨流失、弱小、分散、慢進四方面的難題。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推介:Engineering
    《Engineering》 是中國工程院戰略諮詢中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於2015年共同主辦的中英雙語月刊,承載著中國工程院發揮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的使命,從創刊開始就定位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綜合性工程類權威期刊。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經社會公眾投票和專家評審,中國科協面向社會發布了「2019年度科協十大事件」。 圍繞「2019年科協十大事件」,採寫「聚焦科協十大事件」系列文章,解讀2019年中國科協的重要事件全面體現中國科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正創新、服務發展、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的切實行動,忠實呈現奮鬥足跡。
  • 專家齊聚共話第三代人工智慧演進路徑丨CNCC大會論壇
    論壇邀請到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家張鈸院士、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教授、依圖科技CTO顏水成、清華大學統計學研究中心長聘副教授鄧柯以及論壇主席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長聘副教授崔鵬,可謂是全明星陣容。人工智慧的發展又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現有技術的局限日益凸顯,新一代技術的發展路徑尚不明朗。統觀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從以專家系統為代表的第一代,到以統計機器學習為代表的第二代,未來10-20年將要產生的第三代人工智慧路在何方?本論壇將針對第三代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是什麼,在統計學習和類腦學習兩條路徑之間應如何選擇,行為主義驅動還是連接主義驅動等觀點展開思辨和探討。
  • 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CCPM)介紹 - 文促網
    「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是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的重要平臺之一。  「2017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營銷年會——國際授權產業研討會」是自2011年以來的第七屆年會,將於09月20日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文化授權交易會期間舉辦。
  • 《影像與數據融合》國際期刊創刊首發式在京舉行
    李維森說,《影像與數據融合》國際期刊的成功創刊,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符合信息化測繪的發展方向,為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走向國際的舞臺,為「十二五」測繪事業快速發展搭建了一個交流合作的國際平臺。期刊的創辦,對於推進我國測繪科技自主創新,加快實施測繪「走出去」戰略具有積極意義。    李維森對如何將《影像與數據融合》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期刊提出希望。
  • 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原標題:科技倫理研究與教育的時代使命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之中,在數據技術、網絡技術促進下,科研成果轉化效率極大提高,物理科技、生命科技、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新材料科技、新能源科技、航空航天科技、兵工科技、新型結構與動力科技、新型製造科技,深空、深海、深地等,發展迅猛。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這還是有數量級上的差距,必須要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到。此外,在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流失和缺失需要予以重視。但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狀況在逐步好轉,原因之一是期刊開始走向市場化,正在吸收一些年輕、專業化的期刊人才。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
    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平臺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學者公眾,全力推進我國科技論文的傳播利用與科技期刊的開放共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助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切實促進我國科技論文的應用與傳播,「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於近期進行了升級改版,新版平臺充分依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資源,實現了論文引文數據融合,可即時展示期刊收錄和引用情況,動態查詢期刊的歷年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期刊評價指標,更好地服務全國學者公眾。據介紹,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將加快國內科技期刊覆蓋步伐,早日構建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期刊開放服務平臺。
  • 2020新經濟運營戰略高峰論壇——看點提前了解!
    看點一:主辦方及協辦方實力  近年來,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主動參與發起了「世界中小企業大會」已在北京圓滿舉辦兩屆,引起了國際關注,為推動我國中小企業走向世界架起了橋梁每年一屆的中國中小企業家年會,聯合各黨派中央社會服務部及相關社會團體、群團共同舉辦,既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指引方向,也給企業制訂自己的研發戰略打開思路。本次協辦方是由享吃唄(武漢)科技有限公司、享吃唄(北京)商貿有限公司及企鵝速餐(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協辦,響應政策,積極投入內循環經濟中去!
  • 【科技】行業「大咖」齊聚 共話數字經濟發展 四川德陽舉行首屆...
    【科技】行業「大咖」齊聚 共話數字經濟發展 四川德陽舉行首屆人工智慧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大會 2020-07-15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發展的網際網路思維
    摘 要:本文根據新媒體時代的特徵,客觀分析目前科技期刊發展所面臨傳播形式單一、網絡平臺不足,期刊網絡、數位化發展的管理標準不統一、市場和營銷模式不成熟和複合型編輯人才的缺乏等問題,提出綜合運用網際網路思維,強調用戶、平臺和產業鏈跨界等意識,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探討適合當今科技期刊發展之道
  • 產業·動態丨影響因子首破20!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同樣,「辦國際一流學術期刊」不約而同地被創刊團隊寫入了辦刊目標。「上海國際化、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底蘊,為孕育國際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豐沃土壤。」高水平的專業編輯團隊、知名學者雲集的國際編委、一半以上的國際稿源,以及居高不下的拒稿率,都成為躋身原創學術期刊第一方陣的「標配」。《運動與健康科學》是我國第一本英文體育學術期刊,也是我國目前唯一一本同時被SCI和SSCI收錄的期刊。為推動本領域學術發展,編輯部堅持通過大數據挖掘,掌握運動健康領域發展的前沿趨勢。
  • 相對論Vol.29「部長共話特別篇」|馬雲:下一「關」
    2020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後,央視新聞《相對論》推出十期《部長共話:下半年,這麼幹!》新媒體訪談,在專訪十位部長的基礎上,對話相關領域代表人物。8月10日,馬雲受邀,共話海關與「全球化」下一「關」。對「全球化」有過懷疑嗎?——「今天,全球化遇上挫折,但全球化的勢頭不可阻止。」
  • 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首次入川,今日在蓉開幕 「北鬥+5G可以改變時代」
    11月22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配套活動——四川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論壇暨座談會在成都舉行,行業專家齊聚,共話衛星導航產業發展趨勢及四川導航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11月23日至25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將在成都舉辦,這也是中國衛星導航年會首次進入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