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2020-12-05 科學網

 

2019年中國科協緊扣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線,把強「三性」融入「四服務」,把「四個著力」工作要求貫穿始終。經社會公眾投票和專家評審,中國科協面向社會發布了「2019年度科協十大事件」。

圍繞「2019年科協十大事件」,採寫「聚焦科協十大事件」系列文章,解讀2019年中國科協的重要事件全面體現中國科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守正創新、服務發展、不斷開拓工作新局面的切實行動,忠實呈現奮鬥足跡。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中文科技期刊4519種,佔比90%以上。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等問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

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門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與財政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七部門共同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全面推進科技期刊專業化、數位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強化頂層設計

《意見》的出臺,無疑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該《意見》發出後,中國科協會同有關部門,集成科技界、出版界意見,形成貫徹落實意見總體方案、領軍期刊遴選建設方案、集群化改革試點方案等,有序推進實施。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示,《意見》明確提出「躋身世界一流陣營的科技期刊數量明顯增加」等數量和質量的要求,列明基礎和優勢學科、新興交叉與戰略前沿領域,謀劃「實現科技期刊數位化轉型」,「推進集群化並加快向集團化轉變」等戰略性目標,為全面加強科技期刊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抓手。

《意見》聚焦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癥結,分別從優化學科布局、提升管理水平、提高運營能力、參與國際開放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任勝利認為,培育我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要優化科技期刊與出版結構布局,著力提升科技期刊專業管理能力、科技期刊出版市場運營能力、科技期刊國際競爭能力等,推進我國科技期刊數位化、專業化、集團化、國際化進程。

此外,中國科協多方協同推進組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專家委員會,與美國科促會、英國工程技術學會、施普林格•自然集團、愛思唯爾集團等建立夥伴關係,深化國際合作。

打造科技期刊核心競爭力

啟動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將以域選刊,圍繞重點領域和戰略方向,確定22種領軍期刊、29種重點期刊、199種梯隊期刊和30種高起點新刊,形成重點建設目錄。

懷進鵬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科協將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為一流期刊建設提供戰略諮詢,推動一流學會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科技評價與科技期刊統籌發展,推動科技期刊建設與國際合作交流協調發展,把知識出版、價值出版、文明傳播有效結合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衛同樣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指出,中國科技期刊界是到了要「觸底反彈」的時候了,目前需要為我國的科技期刊建構至少一個通用且功能強大的期刊電子平臺,還應該從國家層面上選擇並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旗艦刊物。

在業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國已經湧現出一批代表我國學科優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期刊,如《細胞研究》《光:科學與應用》《國家科學評論》等,為重塑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新地位、新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表示,應制定政策促使國內最優秀的科技成果投到本國期刊上,提升國內期刊影響力,進而吸引國外學者的優秀成果。

營造良好生態

事實上,我國中文科技期刊也有過輝煌的歷史,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以及青蒿素等重大學術成果,都曾發表在中國的中文科技期刊。但是,近些年來,由於科研評價的異化,不少科研機構在考核評定中過於注重國際期刊,讓很多科研成果「外流」。

為了著力扭轉唯論文、唯SCI評價導向,相關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

為了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中國科協建設中國臨床醫生案例成果數據平臺,推動構建案例成果代表作制度,推進分類多元評價。此外,中國科協還選取15家全國學會試點發布科技期刊分級目錄,推動中外期刊同質等效。

為了著眼提升對全球科技資源的匯聚、管理和運營能力,中國科協研究推進科技期刊論文大數據中心建設,研究籌建專項發展基金,探索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

科技界出現的論文撤稿、學術造假等科研不端事件,給中國創新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中國科協編制《科技期刊出版倫理規範》,完善學術不端預警查處機制,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科技界和期刊界義不容辭的責任,需要我們共同思考和謀劃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中國方針,共同謀劃、審視全球發展態勢,抓住時機、推動發展。」懷進鵬說。

相關連結:

2019年度科協十大事件

習近平向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等致賀信,成功舉辦「國際月」系列活動;

習近平向首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致賀信;

聯合下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

推動出臺《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學風建設的意見》;

學習最美爭當最美,「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深入人心;

廣泛開展科技志願服務行動,助力脫貧攻堅和文明實踐中心建設;

創建中國科協黨校(人才學院),入駐學習強國平臺,分類開展思想引領;

舉辦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產學融合助力東北振興;

打造中國公眾科學素質促進聯合體,構建科普社會協同化發展新格局;

「3+1」試點改革強基,助力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9月23-2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主辦、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吉林省新聞出版局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吉林省長春市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
  • 聚焦組學「三國」 演義一流期刊—新聞—科學網
    加入GPB後,焦玉霞成了這本期刊的職業「經紀人」,從約稿、初審到各類會議、專輯組織、宣傳和協調,多方位推進提升期刊的質量和顯示度。她到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編輯,逐漸形成如今3個人的穩定團隊。她本人也於2013年獲得中科院期刊出版領域引進優秀人才擇優支持。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新聞—科學網
    《Engineering》:建設一流科技期刊 影響力再創新高度
  • 期刊內容標準化促進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本文闡述了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發展基礎與傳播渠道,分析了期刊內容標準化建設對科技期刊發展的重要意義,介紹了我國的期刊內容標準化項目與《期刊文章標籤集》,並針對期刊內容標準化建設提出意見。隨著我國科研投入持續增加,科研成果產出也大幅度增長。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主要方式。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生態圈建設需要廣泛的資源整合,不僅要期刊界和出版界,還需要管理部門、學術界、企業界、資本界等各方共同參與,說到底是一個產業問題。」那麼,如何從推動產業發展的角度建設我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呢?呂昭平認為,首先要用技術來賦能,鼓勵科技企業參與科技期刊產業發展。
  •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
    中國海洋大學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全部入選中國科協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中國海洋大學主辦的三種自然科學類學術期刊均入選該目錄,其中,《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英文版)》 位於海洋學T1級期刊之列,《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位於海洋學T2級期刊之列,Marine Life Science & Technology位於海洋學T3級期刊之列。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2017年度中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十大事件公布—新聞—科學網
    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科技資源為科技活動提供了物質保障,也為科技管理、決策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基本性條件保障,我國科技資源規模質量以及開放共享水平明顯提升,在科學研究和科技管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回顧我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的改革發展成就,進一步促進科技資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中國科技資源導刊》編輯部開展了「2017年度中國科技資源管理領域十大事件」評選活動。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從根本上講,中國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與變革帶動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產值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們的目標是建設製造強國,不止滿足於製造大國。
  • 科學網— 聚焦組學「三國」 演繹一流期刊
    正是立足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科學家隊伍,近年來GPB的優秀文章不斷增加。 2011年,焦玉霞的加入讓這本期刊的職業編輯隊伍穩定下來。在此之前,該刊編輯部只有「一個半人」:一人全職但人員不穩定,還有「半個人」是兼職。「這種情況很難實現期刊編輯隊伍的專業化。」於軍說。 加入GPB後,焦玉霞成了這本期刊的職業「經紀人」,多方位推進提升期刊的質量和顯示度。
  • 中國科協 民政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協學會創新發展的意見》
    強調要建立導向性評估體系,將學會創新發展成效和規範管理情況作為重要評估指標,支持建設一批在學術引領、智庫支撐、科學普及、產學融合、國際化發展等業務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單項冠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學會,實現學會發展「高位起跳」。《意見》體現出中國特色科技社會組織的鮮明特徵。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2020年「湖南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湖南十大科技新聞」 三、湖南種業平臺建設和研究取得重大進展 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掛牌運行。
  • Engineering期刊被SCI正式收錄—新聞—科學網
    期刊旨在提供一個高水平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發布與交流平臺,並探討工程科技發展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望工程科技發展未來等,以促進工程科技更快發展,更好造福於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期刊依託中國工程院全體院士辦刊,利用資訊時代賦予的機遇,探索形成了專題滾動出版、主刊與學部期刊聯合、打造網絡專題學術高地的特色出版模式,破除了傳統工程類綜合性期刊的受眾不明晰、綜合性與學科性難以平衡等發展的困局。
  • 中國科協九大代表2019調研課題成果評審結果—新聞—科學網
    科技工作者在「智慧科協」建設中需求和作用調研 李儒冠  重慶市科協兼職副主席,中機中聯工程 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文匯報資料圖片紮根上海深厚的創新土壤,一批「上海原創」科技期刊正通過跨越式發展,在世界一流學術出版陣營中嶄露頭角。根據科睿唯安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JCR),誕生於上海的《細胞研究》以20.507的影響因子,創下中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中國科協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名單公布
    中國科協關於公布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入選論文的通知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有關期刊:為鼓勵科技工作者多出科研精品和原創性研究成果,引導更多優秀成果在我國科技期刊首發,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中國科協組織開展了第五屆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
  • 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平均影響因子多少?權威數據出爐
    作者:李晨陽來源:科學網今年 8 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意見明確提出,到 2035 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