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麗妃
從編委到現任執行副主編,美國費城兒童醫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邢毅與《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以下簡稱GPB)期刊結緣已近10年。前些年,該刊編輯部不時找他約稿,以解「缺米之炊」。「現在我們也會找人約稿,但跟以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邢毅對《中國科學報》說。
從2003年創刊至今,GPB從季刊變為雙月刊,加入開放獲取行列,終於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收錄,並連續3年位於「遺傳學與遺傳性」學科領域前10%。在此過程中,它吸引的國內外投稿數量逐年遞增,如今錄用率低於10%。
「我對這本期刊專業化的稿件處理印象深刻。該刊由領域內一群熱情的、傑出的科研工作者運行,在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的出版獲得了國際認可。」 諾貝爾獎得主、擔任GPB編委的託馬斯·林達爾曾如此評價。
在GPB創刊人兼主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看來,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堅持,GPB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甚至可能難以生存下來。「我們必須頭腦清醒,GPB始終面臨著與全球雜誌競爭創新性研究成果的局面。我們要贏過競爭者,就必須把好質量關。」他說。
聚焦「三國」創新刊
世紀之交,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帶動下,基因組測序全球風靡。借著這股「東風」,GPB誕生了。
這並不容易。創建一本期刊,從學科發展到基礎支撐再到人才到位,「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技術發展的裡程碑,也為我國基因組學的發展和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998年,於軍和楊煥明、汪建等科學家抓住這一窗口,回國加盟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創建了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並承擔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任務,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參與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
2003年,歷時13年、耗資近1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告完成,它開啟了諸多前所未有的新學科分支(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生物信息學等)。同年,基於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組建的基因組所籌備成立。這為GPB的落地提供了科學和現實的土壤。
這一時期,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背景下,原中國科學院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經合併成為今天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一部分。依託原發育生物學所的《發育與生殖生物學報》經過變更,主辦單位改為基因組所和中國遺傳學會,報導內容轉而聚焦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三個方向。由此,GPB應運而生。
「GPB最重要的目標是促進基因組信息轉化為生物學知識,這是一個讓科學發現被科學家和公眾理解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希望這本期刊提供一個促進這一進程的工具。」在創刊社論「『三國』演義」中,於軍等人這樣寫道。
正如他們所期待的那樣,這個聚焦生物學三個「小王國」的期刊吸引了包括諾貝爾獎得主、院士、業內先鋒人物在內的「大咖」投稿或擔任編委,成為推進我國相關領域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從2003年應對非典型肺炎到2020年迅速對新冠肺炎作出反應,它記錄和反映了中國生物技術研究的成長曆程。
它還見證了近20年來「基因組時代」的大踏步前進。從單鹼基到單細胞、單分子,基因測序技術呈跳躍式發展;從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到免疫組學、RNA組學……生命科學的「組學」邊界不斷拓展;個人基因組測序提高醫療服務的輪廓也變得越來越清晰,基因組學的發展進入精準醫學時代。
如今,基因組學的發展仍在向新的方向「演義」。在於軍看來,人類基因組計劃衍生出的日益增加的各類組學,正應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勢」。「在此背景下,GPB大有可為。」他說。
專業人辦專業刊
過去10年,GPB經歷了脫胎換骨式的迅猛生長。在主辦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期刊轉變運行模式, 抓住兩個關鍵:科學家辦刊和職業化的編輯隊伍。
「專家辦刊,各做所長,這是GPB的一個特點。」該刊副主編、基因組所研究員楊運桂對《中國科學報》說,其優勢之一是專家了解領域動態,能夠為期刊選擇適合的約稿對象。
2008年,楊運桂受邀擔任GPB編委,他一邊邀請國內外領域內的大家加入期刊編委會,一邊積極向熟悉的科學家約稿。2013年,為慶祝創刊10周年,楊運桂邀請導師林達爾在GPB發表了《通向DNA修復之路》一文。2015年,在林達爾獲得諾貝爾獎之際,這篇文章得到了大量轉載。
「對於一本新刊來說,真正能提升影響力的還是約稿。比如邀請專業人士對一個新領域進行綜述。」邢毅說。2014年,三代測序的興起引起關注,他邀請當時在艾奧瓦大學工作的區健輝撰寫了綜述文章《PacBio測序及其應用》。目前該文在國際引文資料庫Web of Science中的引用量超600次,是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I)高被引論文之一。
「我們的一個強項是不僅認識領域內的所有中國專家,也認識為數眾多的國外專家,並且非常熟悉他們的學科傳承和工作進展。只有深耕沃土,方得壯苗碩果。」於軍說。GPB目前有12名副主編、83名編委,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院士及多位ESI高引作者。正是立足於這樣一個龐大的科學家隊伍,近年來GPB的優秀文章不斷增加。
2011年,焦玉霞的加入讓這本期刊的職業編輯隊伍穩定下來。在此之前,該刊編輯部只有「一個半人」:一人全職但人員不穩定,還有「半個人」是兼職。「這種情況很難實現期刊編輯隊伍的專業化。」於軍說。
加入GPB後,焦玉霞成了這本期刊的職業「經紀人」,多方位推進提升期刊的質量和顯示度。她到崗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招聘編輯,逐漸形成如今3個人的穩定團隊。編輯隊伍的穩定和專業化的辦刊模式讓期刊發展進入快車道——
2012年, 期刊採用國際出版商愛思唯爾的後期生產流程,實現單篇文章的網上預發表。
2013年,期刊試水開放獲取出版。同年,剛過完10周歲生日的GPB獲得一份影響深遠的生日禮物——「中國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提升計劃」的擇優資助, 這讓期刊的發展如虎添翼。
2017年,經國內外專家的推薦,該刊被SCIE收錄。
2018年,該刊獲得首個影響因子(IF,6.615)。
2019年,它得到科技部等七部門聯合實施的「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資助(2019—2023)。
2020年,其影響因子達到7.051,連續3年位於「遺傳學與遺傳性」學科領域前10%。
「這兩年,我們的原創文章比例明顯增加,綜述類文章的比例在下降,但我們的影響因子仍然比較穩定,這說明我們原創文章的質量在改善。」楊運桂說。
培育「特色」促發展
通過近20年的摸索,GPB形成一系列特色。
近幾年GPB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點是服務我國組學資料庫的建設。基因組時代的一個特徵是海量數據的生成。2005年,美國、歐洲和日本建立了國際核酸序列資料庫聯盟,形成領域內數據存儲和共享使用的標準,接收並存儲全世界科學家提交的組學數據。
在此背景下,為推廣我國建立的資料庫,GPB發表了一系列特色的資料庫文章。如在2017年第一期的封面文章介紹了基因組所大數據中心(現國家基因組科學數據中心)開發的組學原始數據存儲歸檔系統(GSA)。該平臺的目的是立足中國、服務全球,收集、整合和歸檔國內外用戶提交的原始序列數據;目前GSA存儲的數據量已超過6.8PB。
同時,GPB內外兼修,越來越注重封面設計。特別是從2018年起,該刊與專業設計團隊合作推出了一系列「中國風」的封面,將科技元素融入中國古畫,在給生物學知識注入藝術活力的同時,傳播了中國文化。「學術期刊的封面不僅應該是一幅最好的廣告,也應該是一件最佳的藝術品。」於軍說。
聚焦熱門和前瞻領域的發展趨勢出版專輯,也是GPB的一個特色。2012年至今,從微小RNA、誘導多能幹細胞到精準醫學和微生物組學,GPB已出版了20多個專輯。「專輯往往會邀請客座編輯主持,他們會向更多研究者介紹這本期刊,邀請大家投稿,增加期刊的影響力。」邢毅說。
此外,GPB也一直致力於組織或參與專題性的學術會議,與科學家直接對話。如近日舉辦的GPB前沿研討會就聚焦單細胞組學和新冠病毒兩大主題,這也正是GPB即將推出的專輯的主題。這樣的形式得到了參會者的積極評價。「期刊為推廣發表的工作所付出的努力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述研討會報告人及專輯作者、密西根大學副教授Lana X Garmire說。
「通過這類會議,我們希望邀請具有影響力的國內外優秀學者作學術報告,追蹤學科研究前沿,推動我國基因組學研究的發展。」楊運桂說。
堅守質量謀新篇
GPB的下一個目標會是什麼?
於軍和團隊的近期目標是繼續提高GPB發稿質量,將小刊做強;陸續增加發稿數量,將強刊做大;利用5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卓越,打造世界一流期刊。而長期目標則是推動我國組學、生物信息學領域科學出版事業的長遠發展。
楊運桂坦言,目前GPB優質的原創性稿件仍然偏少,且該刊面臨的是與全球期刊競爭優質的研究成果。
未來3至5年將是GPB發展的「闖關期」。「做好了,會進入國際一流;做不好,可能會曇花一現。」楊運桂與同事們時刻保持著危機感。
這也讓他們充滿了幹勁。「現在,我們要做的是提升雜誌的投稿質量和學術聲譽,如果這些都上去了,實現月刊、提升影響因子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邢毅說。在他看來,GPB有一群充滿熱情的編委和編輯,大家群策群力,一定會讓期刊進入良性循環。
從國內整體環境看,於軍表示,建設一流期刊的優劣勢並存。政策環境是有利的一面。例如,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出臺科研評價的新文件,要求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這將讓GPB擁有更多國內的優質稿源。」
不利的一面是,當前我國還缺乏促進英文科技期刊蓬勃發展的完整出版產業鏈。比如上遊缺乏涵蓋國內外期刊的大型文獻資源庫,下遊則缺乏專業的英文文字編輯和校對人員,亟須加強專業資源和人才隊伍建設。
「做一流期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件浪漫的事,需要深刻思考,既有細緻性工作,也有蕩滌性工作,還可能遇到疾風暴雨甚至是生死存亡的艱巨挑戰。過去走過的路告訴我們,無論如何必須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於軍說。
期刊簡介
《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與中國遺傳學會共同主辦、愛思唯爾和中國科技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開放獲取英文學術期刊,被SCIE等資料庫收錄。2020年度影響因子為7.051,位於期刊引用報告(JCR)「遺傳學與遺傳性」學科領域前10%。
《中國科學報》 (2021-01-0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