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院士
楊衛,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
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
科學創造和發現是學術共同體建立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相生相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積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與文獻資源的主要平臺,也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技術與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驅動和需求快速增長的拉動下,中國高技術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從根本上講,中國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與變革帶動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
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產值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們的目標是建設製造強國,不止滿足於製造大國。
從學術水平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相應的學科體系也經歷了多輪調整與完善。
伴隨著應對全球性挑戰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對源頭創新的迫切需求,以學科體系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和人才教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201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有世界影響的學科體系,在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的22個學科裡,開始逐漸有比較好的國際影響。
預計到2020年,我們的學術產出量可以達到與歐洲和美國達大致相當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落後於中國製造大概10年左右,但基本的發展路徑是相似的。
從作者或人才水平來看。2010年,全球引用最多的前1%的學者裡,中國大概佔1%左右;到2020年,估計這個數目大約是10%左右,到2030年,希望能達到20%的高影響力的作者。
再看我們的期刊平臺,中國期刊平臺相比於我國的學術產出,又大概滯後了10年。與中國製造相比,期刊出版平臺大致落後20年。
目前,中國期刊發展的問題突出表現為:
1)期刊平臺弱小、滯後,辦刊態度較保守。
2)高影響力期刊數量太少,雖然近十年增長率高於全球平均值,但仍需要爆發式增長。
3)國內期刊與同學科國際一流期刊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4)年輕科學編輯數量不足。
高質量論文的流失現象嚴重是期刊平臺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SCI論文裡,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SCI科技期刊上,大多數論文是在國外期刊或平臺上發表。
從期刊平臺上來看,根據中國科協統計數據JCR期刊數量排名前10的國家(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瑞士、中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波蘭),中國有241種期刊(Q1區81種、Q2區72種、Q3區54種、Q4區34種),美國已達到3052種,其中Q1區有1029種。
這還是有數量級上的差距,必須要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到。
此外,在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流失和缺失需要予以重視。但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狀況在逐步好轉,原因之一是期刊開始走向市場化,正在吸收一些年輕、專業化的期刊人才。
我也希望我國的科學編輯們,不應成為在科技人員隊伍中地位較低的一員,而是有單獨的職稱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
2019年,中國科協等聯合單位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為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基於此,採取「四輪驅動」的發展戰略。
通過典型驅動,樹立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重點、梯隊、高起點新刊等期刊作為樣板,帶動整體發展;探索模式驅動,在現有的開放獲取基礎上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驅動方案;基於數據平臺和分析工具,採取資本共融、數據互連、經驗分享等方式跟國際出版界經驗分享、技術互鑑、線上共贏,實現平臺驅動;中國和國際同行共同組織科學編輯培訓,創辦新刊,擴大主編隊伍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開展合作驅動。
科技期刊有很長的歷史,從第一本科技期刊在歐洲誕生已經超過350年。中國的期刊在與世界不斷的交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參與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突如其來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中國作為最先迎接新冠病毒大爆發的國家,科技界、科技期刊界不辱使命,為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研和科技期刊更加期望與世界科技界、出版界以及市場各個方面主體能夠充分合作,從「共智」到「共治」,為應為全球危機、促進社會健康及有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本文收錄於「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將於近期發表在《科技導報》,敬請關注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