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2020-09-04 科技導報

楊衛院士


楊衛,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


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


科學創造和發現是學術共同體建立科技期刊的重要目的。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始終相生相伴、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載體,是積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與文獻資源的主要平臺,也是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服務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從技術與產業發展來看。近年來,在科技創新驅動和需求快速增長的拉動下,中國高技術產業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

從根本上講,中國產業和技術的發展與變革帶動了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持續快速發展,目前已經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製造體系

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產值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我們的目標是建設製造強國,不止滿足於製造大國。

從學術水平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相應的學科體系也經歷了多輪調整與完善。

伴隨著應對全球性挑戰和滿足國家重大需求對源頭創新的迫切需求,以學科體系為基礎的科學研究和人才教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2010年中國已經形成了有世界影響的學科體系,在基本科學指標資料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ESI)的22個學科裡,開始逐漸有比較好的國際影響。

預計到2020年,我們的學術產出量可以達到與歐洲和美國達大致相當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落後於中國製造大概10年左右,但基本的發展路徑是相似的。

從作者或人才水平來看。2010年,全球引用最多的前1%的學者裡,中國大概佔1%左右;到2020年,估計這個數目大約是10%左右,到2030年,希望能達到20%的高影響力的作者。

再看我們的期刊平臺,中國期刊平臺相比於我國的學術產出,又大概滯後了10年。與中國製造相比,期刊出版平臺大致落後20年。

目前,中國期刊發展的問題突出表現為:

1)期刊平臺弱小、滯後,辦刊態度較保守。

2)高影響力期刊數量太少,雖然近十年增長率高於全球平均值,但仍需要爆發式增長。

3)國內期刊與同學科國際一流期刊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4)年輕科學編輯數量不足。

高質量論文的流失現象嚴重是期刊平臺發展滯後的一個重要原因。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SCI論文裡,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SCI科技期刊上,大多數論文是在國外期刊或平臺上發表。

從期刊平臺上來看,根據中國科協統計數據JCR期刊數量排名前10的國家(美國、英國、荷蘭、德國、瑞士、中國、日本、法國、俄羅斯、波蘭),中國有241種期刊(Q1區81種、Q2區72種、Q3區54種、Q4區34種),美國已達到3052種,其中Q1區有1029種。

這還是有數量級上的差距,必須要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到。

此外,在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流失和缺失需要予以重視。但國際上有評論認為,中國科技期刊的狀況在逐步好轉,原因之一是期刊開始走向市場化,正在吸收一些年輕、專業化的期刊人才。

我也希望我國的科學編輯們,不應成為在科技人員隊伍中地位較低的一員,而是有單獨的職稱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

2019年,中國科協等聯合單位印發《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為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基於此,採取「四輪驅動」的發展戰略

通過典型驅動,樹立卓越行動計劃領軍、重點、梯隊、高起點新刊等期刊作為樣板,帶動整體發展;探索模式驅動,在現有的開放獲取基礎上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驅動方案;基於數據平臺和分析工具,採取資本共融、數據互連、經驗分享等方式跟國際出版界經驗分享、技術互鑑、線上共贏,實現平臺驅動;中國和國際同行共同組織科學編輯培訓,創辦新刊,擴大主編隊伍等多種形式的合作模式,開展合作驅動。

科技期刊有很長的歷史,從第一本科技期刊在歐洲誕生已經超過350年。中國的期刊在與世界不斷的交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參與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在突如其來新冠疫情的衝擊之下,中國作為最先迎接新冠病毒大爆發的國家,科技界、科技期刊界不辱使命,為抗擊疫情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研和科技期刊更加期望與世界科技界、出版界以及市場各個方面主體能夠充分合作,從「共智」到「共治」,為應為全球危機、促進社會健康及有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本文收錄於「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將於近期發表在《科技導報》,敬請關注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論文收錄流失嚴重!我國科技期刊面臨四大難題
    李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對當今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做出分析,他表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後,面臨流失、弱小、分散、慢進四方面的難題。
  • 觀點|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轉自:墨香學術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佔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後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作者:楊衛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佔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後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9月23-2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主辦、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吉林省新聞出版局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吉林省長春市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懷進鵬在第十五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表示,中國科協將成立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為一流期刊建設提供戰略諮詢,推動一流學會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一流大學、一流學科與一流期刊建設統籌發展,推動科技評價與科技期刊統籌發展,推動科技期刊建設與國際合作交流協調發展,把知識出版、價值出版、文明傳播有效結合起來。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促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 中外業界研討全球協同共治
    懷進鵬院士在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致辭。 孫自法 攝懷進鵬院士在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致辭。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 (記者 孫自法)作為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之一,中國科技峰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10日至11日在北京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中外業界代表相聚論壇,談全球合作、促協同共治,共商世界科技期刊創新發展大計。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年會看點丨國際科技期刊界專家共話大數據時代新使命
    8月10日-11日,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重點活動「中國科技峰會——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在京舉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黨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院士在致辭時強調。此次活動由中國科協主辦,主題為「連接、互鑑、共治——大數據時代科技期刊的新使命」。
  • 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以化學科學為例,我國化學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論文的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反映在高被引論文的佔比持續地提升,目前我們發表的高被引論文佔世界的1/5。一些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得以轉移轉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進步。」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院士說:「但令人遺憾的是,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目前沒能與科技進步同步。
  • 期刊內容標準化促進我國一流科技期刊建設
    雖然我國大部分科技期刊的影響力有所提升,但我國的SCI期刊數量佔比還很低。2018年,我國第一作者SCI論文數量(37.63萬篇)佔全球SCI論文(207.56萬篇)的18.13%,而我國SCI期刊的佔比只有約2%,說明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滯後於我國科研能力的增強和論文產出的增加。
  • 吉林大學校長張希出席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
    9月24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新聞出版署主辦,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開幕。本屆論壇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圍繞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設置大會主旨報告、校長對話、高峰論壇、主題論壇、青年編輯大賽決賽等板塊,研討科技期刊創新合作發展之路,服務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 魏均民:提升集約化,助推中國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9月23日至25日,第十六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將在長春召開,國內頂尖專家學者、重要期刊編輯、學術領導同聚一堂,交流新時代下中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在本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將臨之際,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做客人民網訪談室,圍繞一流科技期刊的實踐路徑、關鍵點,後疫情時代下科技期刊數位化出版轉型等議題,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理事長朱邦芬指出,中文期刊應當在醫學衛生、工程技術、科普等以中國讀者為主的重點領域取得突破,而一些原創性基礎成果,鼓勵通過英文推送到國際科技領域。」為主題,貫穿前期調研、現場報告、專題討論等形式,從期刊質量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及數字出版傳播技術革新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討論。
  • 袁亞湘:高質量期刊建設要有信心 紮實走好每一步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發展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落下帷幕。會議期間,院士、高校校長、期刊編輯、學術領導等行業專家為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