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均民:提升集約化,助推中國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2020-12-04 中國科協

9月23日至25日,第十六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將在長春召開,國內頂尖專家學者、重要期刊編輯、學術領導同聚一堂,交流新時代下中國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本屆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將臨之際,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魏均民做客人民網訪談室,圍繞一流科技期刊的實踐路徑、關鍵點,後疫情時代下科技期刊數位化出版轉型等議題,提出了思考與建議。

加強自身能力建設

提升科技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

2019年8月,中國科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文件提到,2035年,我國科技期刊綜合實力將躍居世界第一方陣,建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期刊和若干出版集團。

魏均民認為,建設中國一流科技期刊的關鍵點,在於能否加強科技期刊自身能力的建設。他表示,決定期刊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的因素較多,涉及面較廣,因此科技期刊單位要找準問題的癥結,以問題為導向,分層次逐步解決。

在加強科技期刊能力建設方面,魏均民認為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優質稿源問題,科研人員對中國期刊認識的問題,以及科技期刊的評價體系。他強調,政策配套也是影響期刊自身質量的一個主要因素。

魏均民指出,針對上述問題,國家近年來也出臺了促進中國科技期刊發展的配套政策,如《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關於開展清理「四唯」專項的通知》《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他認為,這些政策從制定的角度來說是到位的,但能否落地生根,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建議相關部門抓緊抓實政策執行的監督和檢查工作。

隨後,魏均民分享了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在推進醫學期刊編制出版管理體系完善方面的經驗。據介紹,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搭建了關於疫情的學術交流平臺,平臺不僅為中國的抗疫提供了學術支撐,也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魏均民提到,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在長達130多年的辦刊實踐當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醫學期刊編制出版管理的體系和制度。近年來,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在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目前已經完成了期刊管理的平臺,包括採編平臺、質控平臺、數字加工平臺和多元發布平臺等八個平臺的建設。

「這些平臺的建設大大提高了內容傳播的效率,依靠雜誌社的資源優勢,我們也開發了包括指南、視頻庫、科研與寫作、名師講堂等等這些在內的中華醫學知識庫的數字產品,大幅提升了雜誌社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魏均民說。

著力高質量內容維繫

夯實一流科技期刊基礎

「通過學術交流平臺的建設,給我的第一點啟示就是,優質的學術論文是優質平臺的基礎。沒有很好的內容,平臺建得再先進,也沒有人關注。」魏均民在談到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方向時說到。

語言是否是制約我國科研成果傳播的根本因素?魏均民對此提出了他的看法:「很多人認為,語言是影響我國科技期刊傳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其實我覺得,只要內容是吸引大家的,語言就不是一個重要的傳播障礙。」

魏均民認為,學術內容是建設期刊平臺至關重要的因素,擅於運營、維繫優質學術內容的期刊平臺,不僅可以提昇平臺知名度,還能吸引國內優質稿源的回流。

魏均民分享了中華醫學會雜誌社在維繫高質量期刊內容的一個案例。今年2月份,一支中國團隊通過總結、分析7萬多例新冠肺炎病人的病例資料,梳理出了流行病學特徵,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第一時間就約到該團隊的論文,僅一周左右時間就將稿件上線。目前,這篇論文成為了平臺上引用率最高、下載率最高的一篇論文。

「比如我們醫學領域,我們要打造醫學領域的優秀科研成果,不僅要展示科研成果的量,而是要求質。有吸引力、影響力的文章,一定能夠得到廣泛的關注。」魏均民說道。

提升集約化水平

助推中國科技期刊「造船出海」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要求中國科技期刊也應順時走出國門,不僅要推動期刊版權走出去,還要推動傳播渠道、營銷渠道走出去,實現「造船出海」。

「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我們最終要造船出海,用自己的船出海。一個關鍵問題就是目前大部分期刊的集約化程度還不夠高。」魏均民在訪談中,反覆強調提升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集約化對於中國科技期刊「走出去」的重要意義。

「現在從我們出版單位來說,平均下來,全國一個出版單位可能才出1.16個刊,這個數量不成規模。所以中國科技期刊要想實現造船出海,首先要實現期刊的集約化和集團化發展。」魏均民說。

魏均民表示,目前國內英文期刊絕大部分還是採用借船出海,或者租船出海的方式,而在「造船出海」方面,我國的科技期刊暴露了科技期刊傳播的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談到問題的根源,魏均民認為,出版單位過於小、數位化和集約化出版水平比較低,是致使我國科技期刊傳播內生動力不足的主要因素。

科技期刊事業的集約化、集團化發展,離不開各家出版單位的協同配合、有效合作。在談到本屆科技期刊論壇的現實意義時,魏均民說:「今年論壇主題強調的是合作共贏,這一點特別有寓意。通過組織報告、高峰論壇、專題論證等形式,我們能夠深入探討世界一流期刊建設之路,希望本屆論壇也能夠找到推動世界一流期刊建設有效的方法和途徑,加速世界一流期刊建設的步伐。」

來源:人民網

相關焦點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分子植物》編輯部事實上,隨著中國科技實力連續十多年的突飛猛進,「打造與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相當的科技期刊」已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內生力量,激蕩著中國科技期刊那一潭靜滯多年的湖水。2010年前後,《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等一批科技期刊紛紛在上海創刊。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圖片來源:《分子植物》編輯部事實上,隨著中國科技實力連續十多年的突飛猛進,「打造與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相當的科技期刊」已成為一股不可抵擋的內生力量,激蕩著中國科技期刊那一潭靜滯多年的湖水。2010年前後,《納微快報》《分子植物》《運動與健康科學》等一批科技期刊紛紛在上海創刊。
  • 上海科技期刊躋身國際一流期刊陣營
    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夯實上海城市文化軟實力科技期刊是科技創新鏈條中的重要環節,肩負著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使命。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提出了「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的要求。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記者了解到,以增強原創能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以頂層設計為抓手,眼下,《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制定。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上海科技期刊「破圈」後的未來之路
    他透露,下一步《細胞研究》將自主建立投審稿系統和出版平臺,「在一些關鍵時刻,『借船出海』模式所獲得的國外出版服務很難滿足編輯部需求,一流期刊要為科學家提供一流服務,自建平臺是大勢所趨。」在夯實「頂刊」,進一步提升國際排名的同時,對於有較強產業基礎但科技期刊尚未覆蓋的空白領域,上海應率先搶佔制高點,做到人無我有。尤其在光子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與計算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物聯網、大數據等重點科技領域,要搶抓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戰略機遇,形成先發優勢。針對優化布局、填補空白,上海已在積極探索。
  •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牽手Wiley 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
  •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過20
    記者了解到,以增強原創能力和服務科創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為目標,以頂層設計為抓手,眼下,《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正在制定。  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何以被看重?業內人士分析,在當今世界大國競爭中,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成長最快的科研產出國,研發人員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國際重要資料庫收錄我國科研論文總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實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強國戰略深入實施,為中國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難得機遇。
  • 北京科愛森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期刊建設之路
    「植根中國,影響全球」是科愛的發展定位。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學出版社)總經理、科愛公司董事長彭斌認為,在打造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的新徵途上,科學出版社和愛思唯爾的強強聯合,讓科愛在推動中國科技期刊快速取得顯著學術影響力、躋身國際一流學術期刊行列方面,正煥發出強大生命力。
  • 上海科技期刊「破圈」之後,如何繼續「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
    在夯實「頂刊」,進一步提升國際排名的同時,對於有較強產業基礎但科技期刊尚未覆蓋的空白領域,上海應率先搶佔制高點,做到人無我有。尤其在光子科學與技術、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集成電路與計算科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物聯網、大數據等重點科技領域,要搶抓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的戰略機遇,形成先發優勢。針對優化布局、填補空白,上海已在積極探索。
  • 直面現狀,中國科技期刊全力突圍
    9月21日,第十三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山城重慶召開,500餘位來自全國科技期刊的代表匯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科技期刊的突圍之路。  突圍要先找準問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項昌樂在論壇上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6年我國科技期刊總量雖達到5000種,但被SCI收錄的不到200種。「總量不少,但高水平期刊有限」,這大概是我國科技期刊的準確現狀。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現實:迫在眉睫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學術交流平臺、人才培養、科研評價,以及國際科技話語權重要陣地等功能與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據相關統計,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中國論文發表數量超過50萬篇,位列世界第二,中國高被引論文位居世界第二。
  • 和病毒賽跑:學術期刊如何做到「快速發表」
    「和病毒賽跑」,不僅是科技界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對學術期刊快速發表高質量的科研成果提出了挑戰。近日,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日漸成為常態的形勢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總編輯魏均民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介紹本土學術期刊如何「快速發表」科研文章。
  • Wiley與中華醫學會雜誌社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2020年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隆重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
  • 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中文期刊望「洋」興嘆
    優秀論文爭相「出國」 中文期刊望「洋」興嘆——中國科技期刊現狀調查(一)本報記者 陳 磊「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國外,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國內,這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現象,也反映了我國科技期刊的尷尬境地。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斌這樣分析現狀。他舉例,以「大學/學院名稱+學報」命名的綜合高校學報有519種,佔中文科技期刊總數的11.29%,無論是刊名還是內容,都存在同質化問題。「此外,中文科技期刊優秀稿源緊張狀況始終未得到緩解。」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由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計算得出。目前《科學》《自然》《細胞》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均在40上下。
  • 出海資訊|小影科技成功出海:疫情助推視頻剪輯App發展
    中國企業出海動態 2020年12月全球熱門移動應用收入TOP10 Sensor Tower 商店情報數據顯示其中,大約86%的收入來自中國版本抖音;美國市場排名第二,貢獻了7%的收入;土耳其市場排名第三佔2%。
  • 聚焦:中國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錢旭紅院士在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上也感嘆:「以化學化工領域為例,國際大刊的論文其中30%來自中國,但國內期刊卻吸引不了本土的優質學者。」顯然,能夠發表介紹高水平論文,從而提升科技期刊的影響力,已成為國內科技期刊的追求與夢想。
  • 科技期刊「中國陣營」崛起
    促進中國科技原始創新、推動中國科學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國科學界在全球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高水平科技期刊發揮著重要引領作用。  伴隨中國科研在世紀之交迎來的發展高潮,我國越來越多的優秀論文「出海」,發表於國外頂級期刊。這在為我國科技打出了國際影響力的同時,也發出令人深省的一問:中國何時可以誕生與本國科技水平相稱的本土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