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即將召開)
為助力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https://doaj.istic.ac.cn)已於近期完成升級改版,並將於11月25日在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主辦的「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上全新亮相。據悉,「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將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業界和公眾開放。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由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負責實施,作為我國科技期刊集中開放獲取平臺,「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以「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權威精品」為定位,以開放整合國內科技期刊為途徑,匯聚國內千餘種學術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佔比超70%,學科分布遍及理、工、農、醫四大科技領域,收錄期刊論文超500萬篇,面向科技人員免費開放,提供全文和期刊評價指標,實現即時下載。特別是「新冠」疫情以來,平臺服務了數以萬計的學者公眾,全力推進我國科技論文的傳播利用與科技期刊的開放共享。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為助力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步伐,切實促進我國科技論文的應用與傳播,「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於近期進行了升級改版,新版平臺充分依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資源,實現了論文引文數據融合,可即時展示期刊收錄和引用情況,動態查詢期刊的歷年影響因子、引用頻次等期刊評價指標,更好地服務全國學者公眾。據介紹,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將加快國內科技期刊覆蓋步伐,早日構建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期刊開放服務平臺。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加快了各行業數位化、開放化的發展進程,科技期刊作為發表學術創新成果的主要載體,將面臨同樣的機遇和挑戰。受疫情影響,目前科技文獻的出版、利用方式都出現了較大變化,一方面,研究成果的發表傳播速度顯著加快,大量期刊論文以網絡預出版方式進行發表;另一方面,伴隨非正式交流的預印本平臺的快速發展,科學出版的開放獲取新模式正不斷拓展。
為推動科技期刊更好服務科技強國發展,使廣大創新主體更多受益於學術研究成果,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聯合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將於11月25日在京共同舉辦「科技期刊開放雲論壇暨期刊開放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出版界、科技界的專家就開放期刊、預印本等主題,聚焦當下熱點,洞悉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探索科技期刊開放中國發展路徑。據悉,中國期刊協會副會長李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張立、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社長魏均民等學術專家;冷泉港實驗出版社執行董事Dr. John Inglis等出版社、期刊代表等將應邀出席並做報告。論壇將通過「北京時間」全程直播,面向社會各界開放。
最新發布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顯示,2010年到2019年十年間,中國作者發表論文270餘萬篇,中國期刊發表的論文26餘萬篇,引文影響力為6.59。值得關注及急需引起重視的是,在我國科技論文產出移居世界第二的背景下,我國中文科技期刊的總體發文量卻呈下降趨勢。
「新冠」疫情是歷史的節點也是發展的拐點,後疫情時代,中國科技期刊如何迎接挑戰鑄煉成長、如何抓住機遇發展壯大;國際開放獲取潮流下,中國科技出版如何超前布局贏得先機。解惑與研討,共商與共享,此次會議必將是業界的一次解惑之旅,一面開啟融合的共贏之門。
論壇報名方式:
「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輸入「參會」即可報名;或在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官網上的「最新動態」欄目中參與報名。
論壇觀看方式:
1. 「北京時間」直播平臺。可通過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官網或「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了解詳情,並獲取路徑。
2. 「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中,輸入「會議直播」即可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