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布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研究報告

2020-11-09 中工網

2020-11-09 19:24:4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記者彭韻佳、沐鐵城)為探索更為科學、全面的期刊學術影響力評價方法,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發布「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研究報告」,通過多元遴選統計源期刊、複合構建評價指數、全新設置學科分類等工作,旨在構建開放多元的世界科技期刊評價體系。

「科技期刊世界影響力指數研究報告」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評價中心與中國知網科技文獻評價中心聯合研發。該報告為中國科協委託課題「面向國際的科技期刊影響力綜合評價方法研究」階段性成果。

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科學計量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潘雲濤介紹,長期以來,國際主流期刊資料庫以收錄英文科技期刊為主,對中國以及許多非英語國家的科技期刊選取數量有限,既局限非英語母語國家研究人員檢索閱讀,也使得研究人員對本土性、區域性科學問題缺乏足夠關注。

在充分調研國內外期刊資料庫及期刊評價成果的基礎上,課題組聯合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科技期刊編輯學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等機構專業人員,圍繞統計源期刊遴選、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期刊學科分類、《世界引文庫》建設等四方面開展工作。

為更加公平、全面、科學地反映世界各國科技發展與科技期刊發展的真實狀況,課題組共遴選38種語言、9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萬種科技期刊作為統計源,覆蓋國際知名資料庫中的絕大部分英文期刊,也補充了中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母語期刊,使得來源期刊出版地和語種更加多元。

為避免單一指標評價的局限性,該報告在評價指數設計上對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等主流指標進行複合處理,並引入替代計量學指標數據,探索評價方法的創新。

在充分參考國際主流資料庫學科分類體系的基礎上,課題組綜合考慮學科發展現狀、各學科期刊規模等因素,全新編制286個學科的分類體系。

潘雲濤表示,目前課題組正在基於該項研究方法,編制各學科高影響力期刊索引,計劃於今年年底向社會公開發布。

編輯:李學平

相關焦點

  • 《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報告》發布:創辦僅兩年的《Research》綜合類...
    據日前發布的《世界期刊影響力指數(WJCI)報告(2020科技版)》,中國科協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共同創辦的《Research》,在包含《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在內的綜合類246個期刊中排名第16,進入Q1區,在中國所有入選的1424種期刊中排名第5。
  • 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發布
    在11月9日下午的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的閉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Research》編委周濟和《柳葉刀》主編,愛思唯爾柳葉刀系列期刊總編輯、理察·霍頓共同發布了「2020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
  • 2018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5個期刊被剔除!
    11月1日,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權威發布了《2018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自然科學卷》。2017年總被引頻次為1381次,影響因子為0.648,從2001年到2017年,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都是在逐步上升的。
  • 中國科技期刊影響力首次躋身SCI世界百強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趙竹青)湯森路透集團日前發布的2015年科技期刊引證報告(JCR 2014)顯示,中國期刊國際學術影響力再創新高。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主辦的《光:科學與應用》影響因子大幅提升至14.603,在我國位於Q1區期刊中名列第1位,在SCI收錄的8618種國際期刊中名列第95位,躋身世界百強。
  • ...期刊引證報告》發布 重慶郵電大學一期刊首個SCI影響因子為5.382
    2020年度《期刊引證報告》,助力學者、科研機構準確評估全球高質量學術期刊。5.382,位居《期刊引證報告》Q1區。《期刊引證報告》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據悉,《數字通信與網絡(英文)》是由重慶市教委主管,重慶郵電大學主辦的全
  • 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中國科技期刊提升話語權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6月29日,2019年最新期刊引證報告發布。這是中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 影響因子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一項客觀的期刊評價指標,由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當年的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總數計算得出。目前《科學》《自然》《細胞》等知名國際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均在40上下。
  • 朱邦芬院士:中國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
    來源:PaperRSS「中國要進入世界科技強國和創新中心行列,就必須擁有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領先地位的科技期刊。」」為主題,貫穿前期調研、現場報告、專題討論等形式,從期刊質量建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服務意識及數字出版傳播技術革新等四個方面進行了充分討論。
  • 中國科技期刊國內外影響力逐步提升
    9月25日,以「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長春圓滿收官。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原標題: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研究,以國際化視野,檢索了64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被1.4萬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引證情況,並且通過計量分析和同行專家評議,研製了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引證報告。這是2012年以來第三次發布該引證報告。
  •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年選題指南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 《全球高校經濟學研究力排名報告》發布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經濟學研究哪家強?這個令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如今又有了新的註解。12月23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首次面向社會發布《全球高校經濟學研究力排名報告》。
  • 中國已有67種科技期刊進入SCI
    新華網北京7月15日電據中國科技信息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專家介紹,2001年度ISI(美國科學情報所)的期刊引證報告近期公布,中國進入世界著名檢索系統SCI的期刊已達67種,在中國有計量指標數據的59種期刊中80%以上的期刊影響因子呈上升趨勢,約90%的總被引頻次都有所提高。
  • 中國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響因子超20
    當越來越多優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發表,必然會增強本土化學術評價體系的國際影響力,這是上海科技期刊發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環生態    國際權威機構科睿唯安近期發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顯示,上海科技期刊《細胞研究》影響因子為20.507,這是我國自主創辦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
  • 西電發布優勢/潛力學科ESI/SCI論文期刊分布分析報告
    西電發布優勢/潛力學科ESI/SCI論文期刊分布分析報告 2018-07-12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年期刊引證報告發布!我國創辦的這本期刊首次獲得影響力因子
    近日,科睿唯安 (原湯森路透智慧財產權與科技事業部)發布了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簡稱JCR),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關注。據科睿唯安公布,今年的報告囊括了來自五大洲83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2000種期刊,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236個研究領域。
  • 中國科技期刊的「外患內憂」
    視覺中國供圖  □儘管我國科技期刊和國際論文數量均居世界第二,但質量提升之路仍任重道遠  □這些撤稿事件逐漸讓科技期刊成為大眾媒體的焦點,其所暴露出來的科研誠信問題,也成為科技期刊界的一大挑戰  □真正優秀的論文、具有發現性的成果並不會因為期刊是「中國」的而被人忽略-  在中國科技界,有個令人頗為尷尬的現象屢屢被提及。
  • 爭奪科技大數據: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
    《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與10年前的「一潭死水」相比,中國科技期刊如今已在世界科學界發出新啼。
  • 中國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思考
    9月23-25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主辦、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吉林省科學技術協會、吉林省新聞出版局承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以下簡稱論壇)於吉林省長春市隆重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合作共贏 賦能未來——共築科技期刊生態圈」。
  • 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閉幕
    論壇上,學術界、期刊界、企業界及政府管理部門等圍繞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標,凝聚挖掘優質稿源、強化編輯修養共識,追蹤國際領先科研領域發展態勢,推動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引導中國科技期刊融入創新型國家建設,助力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轉型。
  •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
    打造中國權威科技期刊破除SCI論文崇拜,構建科學的科技評價體系,鼓勵我國的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用中文發表在中國主辦的科技期刊上,提高中國科技期刊在世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進而提高中國科技創新力,提高中文在世界的影響力,是未來中國科學研究領域的重要任務。過去長期重視SCI論文,重視影響因子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