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雲濤
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我國的科技期刊業與其他產業一樣,也處於一個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一方面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加速調整,另一方面隨著世界科技進步,現代化、電子化、數位化技術不斷創新,科技期刊的產業鏈發生了新的變化。繼印刷、發行單位以及經營性圖書、音像出版單位完成轉企改制之後,2011年7月全國新聞出版局長座談會上公布了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體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這標誌著我國新聞出版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階段和攻堅期。面對新形勢,科技期刊如何應對?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戰略?這是期刊界需要共同面對的新課題。
世界科學中心轉移過程中科技期刊的準備
日本學者湯淺光朝認為科學中心(數據指標)是指某國或某地區某個時期取得的重大科學成果的數據超過同時期取得的重大科學成果總數的25%(湯淺光朝.解說科學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4)。從16世紀開始,科學中心共發生了4次大的轉移,從義大利到英國,再到法國,後轉移到德國,自1920年開始向美國轉移。有學者對歷次科學中心的轉移與科技傳播關係進行分析,認為科學中心轉移的規律與科技傳播力度有關,科技傳播力度大的國家必然會成為科學發展的中心。這說明科技傳播中心也會隨著科學中心的轉移而轉移(徐海軍.科技傳播與世界科學中心轉移[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27)。
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統計,2009年中國被國際權威檢索系統收錄的科技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數量佔世界總數的12%,排在世界第二位(美國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其論文總數佔世界總數的25%),發表論文較多的國家還有英國(7%)、日本(6%)、德國(6%)和法國(5%)(王麗,從科學中心轉移的角度研究科技期刊語種的布局策略[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雖然中國與美國還存在巨大差距,但已經在過去10年超越其他國家。與此同時,2010年,我國的科研投入已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位。按照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2015年我國科研投入佔GDP的比重將達到2.2%,經費將達到1.2萬億人民幣,中國屆時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科研投入國。我國本科及以上學歷科技人力資源總量以及科研人員數量,如今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5.88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5.47萬億美元,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我國《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推介的方式之一,也是科學事業的組成部分。百年來,諾貝爾獎得主的重要研究成果都是以期刊論文的形式首先發表的。通過對《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研究發現,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這也說明科技期刊的發展先於科學中心的轉移。在科學中心從德國向美國過渡時期,各國都重視多語種科技期刊的出版,同時更傾向於選擇英語。
發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目前,英語是國際學術交流的主要語言。作為我國與國際科技界之間學術交流的橋梁,英文科技期刊對內促進我國與國際學術的交流與合作,對外展示我國學術領域的科技成果,在擴大我國的學術影響等方面發揮著很大的作用。因此,發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是必要的。
發展多語種科技期刊。湯森路透發布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數據顯示,多語種期刊的影響因子高於本土語種期刊,而我國多語種科技期刊的比例很低,因此,為了增加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顯示度,也有必要發展一些多語種的科技期刊。
辦好中文科技期刊。在提高我國的英語和多語種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的同時,發展中文科技期刊,做中國的精品科技期刊也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做的必要準備。《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已經注意到這一點,該刊過去刊發的文章摘要有英文和法文兩種,考慮到文章的內容關注亞太地區,最近用中文摘要取代了法文摘要。中國科研工作者的論文80%是發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的。未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漢語。我們必須從現在起將中文科技期刊辦好。
我們可以借鑑荷蘭、日本等國的期刊發展經驗。日本科技期刊的出版語種有日語、英語以及日英語混合,其選擇依據主要是看該期刊所在學科的發展水平及國際影響力。
發展本國科技期刊是佔有科學發現優先權的重要一環。作者發表論文時,可採取英語與母語相結合的策略。多發表英文論文有助於加強國際間的交流,論文的學術思想容易被外國學者獲取。但若能在本國的科技期刊上儘快發表成果,則有利於爭奪科學發現的優先權。對1901年到2009年間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獲獎之前的論文發表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本國的科技期刊對科學家的早期事業發展有一定的幫助與促進作用(馬彩峰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發表論文及發表期刊的語種分析,情報學報,2011,6)。科學家在本國做科研時,最初的選擇是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本國的期刊上,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強,與國外科學家的合作日漸增多,後來較多選擇將論文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這一研究證明,國家重視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非常重要,應著力扶持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成為國內各學科的頂尖學術期刊,這樣就是為培養人才和培養大師做準備。
戰略機遇期我國科技期刊與學科前沿的契合度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調查顯示,7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應將發表論文作為科學研究人員的一項要求,且高達70%的科技工作者選擇國內期刊作為發表自己論文的第一渠道。發表學術論文確實可以起到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的目的。我國的科技期刊約5000餘種,按國家標準分類,在39個一級學科中都有,那麼科技期刊與學科發展是否同步,能否與學科前沿相匹配則應該作為科技期刊主辦方追求的目標。
仍以湯森路透研製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進行分析,德國和日本的科技期刊凡是進入本學科國際期刊前四分之一的,基本上都與該國該學科在國際上的地位相一致。比如德國的數學、應用物理、動物學和化學等研究水平均在世界前4位的水平,其進入本學科前四分之一的期刊就相對較多。再如,日本的物理、化學、自動控制、海洋工程領域的科技期刊也
與本學科的國際地位相一致。而我國的工程技術、材料科學、化學、數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所佔世界的比例較大,可以算是優勢學科,而我們的科技期刊卻缺乏影響力。2009年僅有7種科技期刊能進入本學科國際期刊前四分之一行列。
我國學術研究與國際同行的研究熱點是否一致,也與科技期刊發表論文的趨勢和方向相關。以201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石墨烯為例,檢索到國際相關文獻8438篇,79個國家的
500多種期刊上發表了該領域的前沿論文。我國國內科技期刊上發表652篇,有12個國內期刊發表該領域的論文10篇以上(王麗等,石墨烯的研究前沿及中國發展態勢分析,新型炭材料,2010,25)。研究還發現,我國的研究方向與世界的研究方向存在差異,我國科學家研究的熱點並不與獲獎科學家的研究方向一致。
關注熱點和前沿問題,應是提高科技期刊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只有提高科技期刊與學科前沿的契合度,才能使科技期刊真正走上推動學科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的軌道。《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部署了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以及68項優先主題,16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專項,8個重點技術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問題,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它們涵蓋能源、資源、農業、製造業等領域,載人航天和探月、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戰略工程,生物、信息、製造等領域的前沿技術以及蛋白質、納米等科學研究。在未來5至10年間,將有大量的高質量科研產出來自這些領域,對於科技期刊來說,也是步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機遇期,能否抓住這個契機,則是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同時,作為科技期刊,也應提前布局,在重點領域使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儘快成長起來,或者創辦與這些前沿研究相匹配、契合度高的科技期刊,為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保障。
傳統論文在出版鏈條轉變中的新機遇
世界科技創新風起雲湧,特別是新興技術的使用,雲計算、雲服務理念的引入,作為媒體一員或者說是信息產品一員,科技期刊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現在,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發生了變化,科技期刊出版過程從過去的收稿-審稿-加工-出版-發行的直線型流程,轉變成發散型的多元立體網絡。其中,從研究工作開始就有新成員加入。比如研究過程中的中期研究報告的發表和會議交流,出版之前的預印本,發行之前的資料庫數據的提交和解析,各種全文資料庫的參與交流,尤其是掌上閱讀和微博等新媒體形式等,更為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了新的途徑。
目前,較為發達的網際網路技術,傳統期刊的印刷出版成本以及期刊價格的上漲,科研成果產出的不斷增加,商業出版機構的整合,系列出版物價格上升引發圖書館人員尋求更為低價的替代產品,新的電子格式搜索的出現,特別是開放資源搜索的運用等,這些因素形成開放獲取(OA)發展的主要驅動力。2010年12月「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Directory ofOpen Access Journals)收錄世界開放獲取期刊5922種。《2010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核心版)所收錄的1946種科技核心期刊中,採取了開放獲取出版模式超過4年的期刊有140種,佔所有1946種科技期刊的7.19%(王菁婷,中國開放獲取期刊的路徑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比較國內外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可以看出我國的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與國際的期刊學科分布相近。國際上開放獲取期刊的學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是臨床醫學、基礎醫學以及生物學,而國內的學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學科是生物學、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以及臨床醫學。這也就說明全世界對於開放獲取的學科傾向還是較為明顯的,許多重要的開放獲取期刊平臺是依靠這些較重要的學科發展起來的。
國外開放獲取期刊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的萌芽階段,1998年至2004年為初步發展階段。隨著大家對開放獲取的定義組織形式等達成共識,許多國家大力發展開放獲取項目,並且制定了一些開放獲取政策,對於開放獲取期刊論文的版權問題也制定了一些原則,與此同時,國際上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開放獲取期刊平臺,在國際上產生了較大影響。目前
國外開放獲取期刊進入了穩步發展階段。從2004年底開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推出一系列開放獲取計劃,之後許多國家也相繼推出開放獲取計劃。關於開放獲取發展中一些版權法律也得到修正,政府機構對於開放獲取提供資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然而,我國開放獲取期刊才剛剛進入最初發展階段,還存在期刊運行費用低、作者對於開放獲取期刊的認同度不高等問題。但是我們也高興地看到,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已初具規模,而且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華醫學會等各種學術團體對於開放獲取持積極態度。依託中國龐大的科研市場,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相信一定能夠提高我國開放獲取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打造出國際知名的開放獲取期刊平臺。
回顧國際期刊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1665年法國出版的。也就是說,西方國家的期刊發展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我們常說的SPRINGER、ELSEVIER均歷史悠久,其中SPRINGER有160年的歷史。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期刊的發展,在二戰後的1950年前後,都經歷了一個崛起期。據考證,中國的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現在19世紀,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產物,名曰《瀛寰瑣記》,但一般認為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期刊,且連續出版至今的是《中華醫學雜誌》,其創刊至今僅有百年歷史。截至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中國僅有科技期刊80多種;十年動亂期間,科技期刊出版幾乎處於全部停刊狀態;1978 年以後才陸續恢復、新辦出版科技期刊。
中國科技期刊真正開始正常發展是從1978年開始的,可以說,中國科技期刊的繁榮與飛躍僅僅用了30年的時間,相對於科技期刊發展的歷史規律來說,我國科技期刊正處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又身處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創新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應該是沒有包袱的,且可以充分利用最先進的技術工具和理念,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引領世界科技期刊的數位化時代。目前清華同方的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的知識服務平臺已經初具規模,且兩家都在新興技術的提供和應用上狠下功夫,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期刊的傳播速度,減少了運營成本,實現了網上信息資源的共享集成,這正是適應了人們網絡時代的閱讀需求和習慣,而且我國期刊的數位化發展速度和普及程度不亞於一些發達國家。
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了「遏止領先」法則,即在轉變時期起先最發達和最成功的社會要改變和保持其領先地位將是最困難的。相反,落後和較不成功的社會則更可能適應變化,並在轉變中逐漸處於領先地位,使弱勢轉化為優勢。國外出版商曾指出,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圖書出版市場沒有形成先進高效的體系,所以這有可能就是中國數字出版的機遇。有關負責人表示,搭建內容投送平臺是開發數字閱讀市場的關鍵所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建設8至10家海量數字內容投送平臺。而據預測,今年數字出版市場整體收入將超過750億元人民幣,「90後」是未來消費的主力,越來越多的傳統出版企業將投身到數字內容投送平臺建設中。那麼,科技期刊也處在這一次浪潮中,其提供的內容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將這些創新成果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國際和國內的科研工作者推介,是科技期刊出版者的責任。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達國家科技期刊建設同經濟實力、科技發展的關係暨期刊語言選擇的歷時性研究及其借鑑意義」(70973118)以及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面向科研誠信的學術論文著錄行為規範化研究」(10BTQ036)階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