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2020-08-19 讀懂科學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


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以下為楊衛發言摘錄。


期刊發展速度不及學術產出速度


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據世界首位。中國的學術發展路徑基本相似,但速度落後了大概十年。


大約在2010年前後,ESI的22個學科中,中國的國際影響逐漸顯現。到了2020年,中國的學術產出量與歐美大致相當。


2010年愛思唯爾公布的全球被引量最高學者排行榜中,前1%的學者裡,中國佔1%左右。2013年是3%,現在是202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0%。


而我們期刊的發展速度又大概再落後十年。


世界通用資料庫中,中國的論文發表量基本佔到全球的20%,已經超過中國人口佔全球的比重,也超過了中國GDP在全球的佔比。



但中國本國資料庫論文有100多萬篇,SCI有50幾萬篇。還有很大一部分中文論文沒在SCI和Scopus資料庫裡.


中國的五千多種科技期刊,大概有400多種被SCI收錄,有700多種被Scopus收錄,也還有大部分沒有被全球資料庫收錄。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共享。


再看影響因子。20年前,中國按領域加權的影響因子大概只有0.4多一點,從2017年到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了1這個世界平均線,可以說論文總體質量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還大大低於歐洲、美國的均值。


但是,我們也可喜地看到,全球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中,中國在過去20年來是一起而上,到2019年我國在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論文數量已經追上了歐美。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疫情之初由中國作者投稿的一批文章,成為這個領域中早期的、經典性的文獻。《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佔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


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後


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的SCI論文裡,現在大概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自己辦的SCI期刊,其餘92%去了國際其他國家主辦的期刊。



二是弱小。從期刊平臺講,我們還是處於比較弱小的地位。看中國科協的統計數據,JCR期刊數量世界前十的國家中,中國有241種,美國有3052種,這還有數量級上的差距。


三是分散。JCR一區期刊中國目前有81種,對比英國731種,美國1029種是遠遠落後。必須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見。


四是慢進。我們高質量期刊的發展並不算快。2010年到2019年,中國JCR期刊數量從132種變成241種,增加了一百多種,而同期全世界JCR期刊的增量為1300多種。



在我們看來,國內一些最好的期刊,和它在國際上最好的同類期刊比,還有一定差距。要想把影響因子和載文量同時上去,這個過程還比較艱巨。


比如Cell在195種期刊中的學科排名是第二,《細胞研究》是第七。Cell的影響因子38.637,總被引頻次超過25萬,《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是20.507,總被引頻次大約是1.6萬。


世界名刊往往是影響因子高,體量比較大。而我們這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向上攀升,但載文量的增加還不是太多



另外,國際期刊界的一些變化,比如開放獲取出版開始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新的銷售模式,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積極地參與,目前還落後幾拍。


開放獲取有混合型期刊和全開放獲取型期刊,現在有趨勢要把混合型期刊變成轉化型期刊,即開放獲取的比例只能越來越高,比如比例達到75%的時候變成全開放獲取期刊。


這樣的實踐過程,我們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案例。


我們現在很多期刊都是最開始時開放獲取,影響因子上去以後就開始收費。這是針對我們後發狀態的一種發展思路,但還是與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差一兩拍。


期刊平臺的癥結


我們的期刊平臺之所以滯後,有4個方面的癥結。


第一是分布狀態小、散、亂。第二是辦刊態度比較保守。這次科協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又評了一批高起點的新刊,我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它們辦刊的態度相對來講不保守。


第三是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的缺失。但國際上還有評論,說中國期刊狀況在好轉,原因之一是我們從市場上開始招一些年輕的、專業化的科學期刊人員,說明是處於積極向上、擴張的態勢。


我希望我們的科學期刊編輯,不應該變成科技人員裡地位比較低的一類,而是變成單獨一類,有單獨的職稱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這樣才能適應將來我們要在科技平臺上起飛的態勢。


第四是我們的數字期刊平臺還比較落後,CNKI尚不具備與ESI、Scopus等競爭的水平。我們的優勢是中文數據資源比較多。


我前幾天參加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會上有人提到,現在要加強誠信,研究生要論文查重,期刊平臺收取的核查費用是不是要得很高?我專門去了解之後發現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但也說明中國期刊平臺的商業運行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更有國際視野,或者說一個具有進取性的視野。


四種驅動模式促進高質量發展


2019年中國科協等單位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為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戰略思路。基於這個思路,期刊發展有一個「四輪驅動」的過程。



首先是典型驅動。2019年中國科協牽頭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先豎起了一些樣板,比如22種領軍期刊、29種重點期刊,然後是199種梯隊期刊,還有最近剛評出的30種高起點新刊。



第二是模式驅動。現在開放獲取獲得國家支持,有的期刊一開始不收APC(文章處理費),等影響因子弄大以後再慢慢收,現在基本上是採用這樣一個模式。一開始我估計是有效的,但將來萬一「斷頓」了怎麼辦?還需要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第三是數據驅動。數據平臺的建立我們還可以利用新媒介。我們現在也開始打造兼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分析工具。採取方式包括資本共融、數據互連、經驗分享、技術互鑑、線上共贏等。


最後一個則是合作驅動。應該說在座很多國際科技出版界的朋友們,都在為中國同行的奮起加油、出謀劃策,採取了很多共同的措施,比如如何科學編輯的培訓、怎麼推出領域新刊。


通過國際上這些較大的科技出版平臺,慢慢培養出一支主編隊伍,這支隊伍也能夠把我們國內自己期刊的水平慢慢帶上去。


源於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觀點|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轉自:墨香學術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以下為楊衛發言摘錄。期刊發展速度不及學術產出速度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據世界首位。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作者:楊衛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475本化學期刊國人佔比大匯總,JACS和Angew能佔到多少?
    ,其實就是說該期刊上國人發文佔比比較高。但國人投稿錄用率這個指標是很難統計出來的,所以我們這裡還是總結了一下各學科期刊的國人佔比情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國人比較青睞的期刊,也給大家選刊投稿提供一點參考。本期是475本化學期刊國人發文佔比的匯總。排名前17的期刊都是國產期刊,其中前15國人佔比達到了90%以上。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楊衛院士楊衛,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中文科技期刊4519種,佔比90%以上。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等問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
  • 濟南如何邁過霧霾這道坎?
    原標題:濟南如何邁過霧霾這道坎?邁過「霧霾」這道坎,我們每個公民都負有重任。北方霧霾引發關注東北大霧逆溫風小是重要成因對於此次霧霾天氣的形成原因,黑龍江省環保部門和長春市環保部門都將矛頭指向了逆溫現象。長春市環保局汙染防治處處長張金權表示,本地域持續5天的逆溫現象和風力過小是此次大霧天氣的主要成因。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中國科學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張平文院士:為建設數字中國探明新方向開闢新路徑
    多方合力監測評估各地數字生態 「對數字生態進行科學評估,是打造理想數字生態的先決條件。要全面、充分和精準地刻畫數字生態,基於大數據平臺的數據來源最為關鍵。」 據了解,數字生態指數2020提出了由數字基礎、數字能力和數字應用構成的數字生態理論框架,由總指數和15項分指數構成,涉及2019年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不包含港、澳、臺地區)以及部分重點城市,能夠監測國家、地方、產業等數位化發展與轉型進展,為相關政府部門提供決策支持,助力國家工程實驗室打造新型科技智庫與社會服務平臺。
  • IPO熱潮催生新贏家,生物科技公司境外上市還需邁過這些坎
    2019年底還被禁錮在一場持續近2年的資本寒冬中的從業者,在2020年復工伊始便接到各家投資機構的拜訪需求,投資調研、決策的節奏越來越緊湊,機構能夠接受的資產價格也越來越高。有投資人在朋友圈打趣,「如今不拿幾個億,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生物醫藥的。」這輪熱潮中還有一群相對不容易被注意到的贏家,即在一級市場企業與資本市場中間產生紐帶作用的、深耕境外業務的券商和投行。
  • 瞭望| 地方高校如何逆襲世界一流大學——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上海大學深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用全國首創的「項鍊模式」率先創設大國方略通識課,給學生一雙眼睛看懂中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培養學生堅定大國自信,受到學生喜愛,思政課因此成為網紅課,上大也被譽為「中國系列」思政課的策源地。在2016年舉行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時任校長金東寒院士還就上大經驗作了主題匯報。
  • 我國科技期刊面臨四大難題
    李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對當今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做出分析,他表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後,面臨流失、弱小、分散、慢進四方面的難題。
  • 楊衛等4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北京2月8日 (記者 魏豔)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NAE在2018年新增選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總數達到2293名,外籍院士總數達到262名。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近年來,CR的影響因子水平連年穩步提升,2019年CR的影響因子為17.8分,在190種細胞生物學分區的SCI學術期刊中位列第9。據第三方學術服務平臺評估,今年CR的影響因子很大概率會歷史性地突破20,比肩世界一流學刊。CR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眾多國內學科領軍人物的支持。
  • 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司庫現任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楊衛將帶來主題為《力學與航空航天》的講座帶我們走進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和他與浙大的不解之緣主講嘉賓介紹楊衛:具有國際聲望的力學家、高等教育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司庫。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本文來源:科學網 作者: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9月21日-25日是同行評議周(Peer Review Week),今年的主題是「同行評議中的信任:Q1: 同行評議除了在期刊評審發揮作用外,相信您還了解同行評議在其他方面的廣泛應用,可以介紹一下嗎?
  • 中華醫學會雜誌社牽手Wiley 打造世界一流期刊和學術平臺
    12月11日,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Wiley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暨期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行。此次籤約,標誌著中國生物醫藥出版領域最具權威性的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與科研和教育出版領域的全球領導者Wiley強強聯合,資源共享,攜手推動中國醫學領域一流學術期刊和學術平臺建設。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5點建議來了
    Q1: 同行評議除了在期刊評審發揮作用外,相信您還了解同行評議在其他方面的廣泛應用,可以介紹一下嗎?這是一種學術共識性的評價,即綜合幾個評審人的意見,最終給出結論。這對具有顛覆性的、從0到1的創新是不利的。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楊衛。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根據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科學網提供的翻譯文章,楊衛表示,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