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宇宙之大!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2020-11-22 澎湃新聞

窮宇宙之大!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2020-04-25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遨遊浩瀚蒼穹

逐夢璀璨星鬥

就在今晚(4月25日)19:00

浙江大學2020高招會客廳

師說浙大第七期

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司庫

現任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

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楊衛

將帶來主題為

《力學與航空航天》的講座

帶我們走進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和他與浙大的不解之緣

主講嘉賓介紹

楊衛:具有國際聲望的力學家、高等教育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司庫。現任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主任,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會長。曾任浙江大學校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周培源力學獎、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沃納﹒柯伊特獎等。

講座主題

力學與航空航天

講座主要內容

      本講座旨在介紹力學與航空航天這兩個協同發展而共創輝煌的學科。從錢學森先生及所師從的哥廷根應用力學學派講起。隨之介紹浙江大學的航宇與力學學科的孕育,楊衛院士探索這兩個學科的生涯,以及全家三代與浙江大學的淵緣。介紹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13年前的重建,以及航宇與力學學科近年的喜人發展。最後,從近年重大工程進展中見證力學的核心貢獻,並介紹國內外若干位從力學與航宇學科中孕育而出的領軍人才。

寫給高考學子的話

     宇宙之大,基本粒子之小,從物質到精神,力無所不在。航宇為眾生展示燦爛的星空,為人類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學子架設理想的風帆。在具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西湖之濱,玉泉之畔,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地靈人傑,凝聚了力學與航宇兩個學科精英,歷經84年的歷史積澱。我們衷心地歡迎諸君的到來,祝你們在求是創新的道路上開啟學術徵程。

走進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源自上世紀30年代,1936年在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下設立了航空工程門。1945年成立航空工程學系,範緒箕、梁守槃分別任第一、第二任系主任。

範緒箕—後任南航校長、上海交大校長

梁守槃—中國火箭發動機奠基人

      院系歷經變遷,薪火相傳。1958年數學力學系應用力學專業創立;1959-1963,設立火箭工程系,1978年開始單獨設立力學系。

     為了向國家輸送更多航空航天領域的高層次人才,浙江大學於2007年1月21日在工程力學系的基礎上組建了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沈榮駿院士出任航院首任院長。

     近年來,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在沈榮駿院士、楊衛院士、朱位秋院士、阮祥新院長等的帶領下,一批名師大家俯首教學科研一線,為培養中國航空航天和力學人才與學科發展不懈努力。

     從高超聲速飛行器技術、微小衛星技術到微納米與多尺度材料力學、流體機械及智能流體系統,在航空航天為背景的工程應用科研與力學學科為背景的前沿基礎科研上,他們上下求索,碩果纍纍。

     學院研製了我國首顆公斤級衛星,成功發射並至今在軌穩定運行;研製並成功發射了我國首顆應用型皮納衛星;研製了我國首架高空高亞音速隱身無人靶機,填補國內空白;微波毫米波射頻晶片研發獲得多項重大突破;現代導航技術與儀器方面的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在力學研究領域,離心通風機內流理論及設計計算系統的研究與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隨機激勵的耗散的哈密頓系統理論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一批科技領軍者與青年科學家從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走出。

     以李鐵風為代表的青年科學家不斷探索力學領域的前沿科技。他專注於軟材料和軟體機器人的多場耦合力學研究,對軟材料的力學行為分析和軟體機器人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2018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區得主、首屆「科學探索獎」得主。(點擊連結查看更多:)

     此外,浙大航空航天學院近三年本科生國內外繼續深造率近60%(含哈佛、UIUC、新加坡國立、東京大學等世界名校),重點引導單位就業佔就業總數50%以上。

楊衛院士與浙大的不解之緣

       楊衛院士雖然生長在北方,但與浙江大學有著不解之緣:父親楊光華,在1941年到1945年,曾是浙江大學的本科生,隨母校在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貴州等地,抗戰後任浙大化學系助教,並於1948年初在浙江大學方子謙先生的支持下赴美留學;兒子楊越在2000年到2004年,是浙江大學機械能源學院的本科生,江南文明的薰陶、杭州山水的沐浴,浙江大學嚴謹學風的歷練,使他從一個懵懂的獨生子女成長為一位儒雅的青年。對楊衛院士而言,來到浙大工作,他們祖孫三代的浙大緣圓滿了。

      今晚,就讓我們相約浙江大學2020高招會客廳·師說浙大,一起聆聽楊衛院士的航空航天之夢與浙大航空航天學院的逐夢故事。

收看方式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浙江大學官方新媒體帳號

到開播時間

點擊頭像或微信公眾號下方菜單欄

即可進入直播間

直播回放查看方式

浙江大學官方微博、官方快手號

將在直播結束後生成回放視頻

浙江大學官方抖音號、官方B站

將在直播結束後第二天上傳回放視頻

各位考生與家長

可進入以上浙江大學官方新媒體帳號主頁

查看回放視頻

祝各位同學高考順利

來浙大一起探索浩瀚宇宙

建設航天強國

素材來源:浙大本科生招生處丨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丨主講人提供 | 文章:《奮鬥的人生結出燦爛的果實》(作者:葉鑫)

內容整理:楊蘿蘿

海報設計:樊暢

原標題:《窮宇宙之大!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楊衛院士給浙大新生上課,背個雙肩包就來了!許多學生成了追星族
    如果你9月9日晚六點半路過浙大紫金港校區西區315教室,一定會被三臺攝像機、以及教室裡座無虛席的場景所吸引。這是浙江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力學導論》的開學第一課,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三尺講臺、一百四十分鐘,楊衛院士從墨子開始,以中國力學學會為終點,為臺下兩百多學生講述了力學往事。這是他第二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 浙大論文造假事件迷霧:利益之爭還是學術腐敗
    此時的賀海波早已博士畢業,並進入浙江大學藥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7月,即事發前三個月,他被浙大聘為副教授。  賀海波在浙大藥學院的合作導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藥學院院長李連達。在IJC雜誌編輯部發現的造假論文中的作者一欄,李連達的名字赫然在列。  導師揭發學生  情況嚴重。
  • 楊衛:勾勒人類基礎研究的天際線
    在許多場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楊衛都喜歡引用《墨經·經上》中的名句來闡釋:「力,形之所以奮也。」意思是說,動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從理論到應用、從科學到哲學、從物質到精神,楊衛一直致力於研究「力」。
  • 楊衛等4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北京2月8日 (記者 魏豔)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NAE在2018年新增選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總數達到2293名,外籍院士總數達到262名。
  • 發揚「航天精神」 逐夢星辰大海
    一枚枚長徵火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一次次騰空而起,在這裡踏上了問鼎蒼穹的宇宙航程。從「兩彈一星」的偉大創舉,到「天宮」攬勝、「嫦娥」奔月,再到「北鬥」指路、「長五」飛天……中國航天事業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航天精神的堅定支撐。
  •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與大海
    >可以說,星辰大海一直以來都是人類永恆的謎題和嚮往火星同學在東方還有「罰星」之類的充斥著不詳的外號,與之匹配的是熒惑守心這樣的天文現象,更是被古人視為最兇的天象。火星疑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隨著對火星的觀測,本該對它的了解越來越深刻才對,可當時落後時代的科技和一大批富有想像力的天文學家把歷史帶進了溝裡。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本文來源:科學網 作者: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9月21日-25日是同行評議周(Peer Review Week),今年的主題是「同行評議中的信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楊衛做客愛思唯爾專題線上研討會,暢談對「信任與科研評審制度」的理解,給青年科研人員進行項目評審、基金申請提出了不少中肯、操作性強的建議,並與網友進行互動。
  • 當宇宙星辰遇上古詩詞,文人也瘋狂!
    當宇宙星辰遇上古詩詞,文人也瘋狂!三垣二十八宿、恆星背景、行星運轉、空間判斷…… 如果這些「硬核」的知識點出現在古詩詞中,我們該如何解讀古人借星辰表達的情愫呢?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探尋這背後的答案吧!
  • 韓國院士尹楨邦:讓浙大成為全球「先導者」
    一頭黑髮、一身西裝,尹楨邦教授開懷暢談在浙大的工作生活,不時笑眯了眼。2017年1月,韓國科學技術院、韓國國家工程院雙院院士尹楨邦(Chung-Bang YUN)加盟浙大,成為浙大建築工程學院的全職兼任教授。尹楨邦曾在韓國、美國有過多年的求學及工作經歷,來浙大前已是韓國國家成就獎獲得者、結構工程領域的世界權威專家。結緣浙大,是他人生中的新階段。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作者:楊衛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群星》:我們的徵程除了大海,還有星辰
    當然,這也是本人在這個階段思維的局限性,我的想像力不足以至於遠不能想像踏上星辰後所發生的一切劇變。也許在遊戲中遊玩,就已經有很多借鑑之處值得我們去思考了:人類-太空-外星文明三者的關係。幾百年前的人類站立在城堡上,眺望著無邊無際的海洋,身後生活了上千年的陸地,遠不及遼闊的大海那般,讓人充滿遐想。於是他們揚帆起航,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有的只是徵服大海的那顆雄心。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5點建議來了
    作者 | 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畢竟科學探索不一定都是成功的,如果要追求一定成功,那可能就不會有大的創造。而評獎更加滯後一些,所以更注重應用價值、突破和進步的程度、別人對其評價和引用、相應問題智慧財產權的佔有情況。
  • 浙大楊衛院士/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NSR》綜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
    浙江大學楊衛院士團隊和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合作綜述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應用和功能;用具有強粘性的不同功能性水凝膠塗覆各種基材的方法,以及測試以評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性。並且給出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發展展望。
  • 「人民英雄」陳薇院士回浙大啦
    11月27日,浙江大學化工系1988屆校友、「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陳薇少將回到浙大,參加將軍報告會系列活動並作專題講演。校黨委書記任少波會見陳薇校友,並向她贈送本科期間成績單作為紀念。
  • 讓牙齒再生、止血救生衣、通用熊貓血……浙大這個專業,超乎你想像!
    有30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其他國家院士先後在我系學習或任教。歷屆畢業生中人才輩出,已有19位當選院士。經過百餘年發展,化學系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雄厚、在國內和國際具有重要影響的化學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機構。擁有化學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浙大這位老師,好樣的!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陽永榮說:「學生的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師持之以恆的指導與幫助。」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學生也一樣「學生的個性差異大,傳道、授業、解惑的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要善於發現、發揚每位同學的優點和閃光點。」陽永榮三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使他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治學之道,他說,「在彌補或克服學生自身缺點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方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 南仁東:「一口氣」領中國邁向星辰大海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電 題:南仁東:「一口氣」領中國邁向星辰大海  中新社記者 周欣嬡  「南老最讓我佩服的,就是他那口『民族志氣』,有了這口氣,他仿佛就能踏平一切艱難險阻。」近日,在北京舉行的「2017全球華僑華人年度評選」頒獎典禮現場,中科院科學傳播局局長周德進如是說道。
  • 浙大楊衛院士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NSR綜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
    浙江大學楊衛院士團隊和哈佛大學鎖志剛院士團隊合作綜述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應用和功能;用具有強粘性的不同功能性水凝膠塗覆各種基材的方法,以及測試以評估功能性水凝膠塗層與基材之間的粘附性。並且給出了功能性水凝膠塗層的發展展望。
  • 浙大這一學科帶你求導理性人生
    「一張紙、一支筆、一顆奮鬥之心」蘇步青老先生曾這樣定義數學研究。人才培養芸芸杏壇自建系以來,浙大數學培養了程民德、谷超豪、夏道行、王元、胡和生、石鐘慈、沈昌祥、譚建榮、勵建書、孫斌勇等院士和熊全治、楊忠道、周元燊等一批學者。培養了林芳華、汪徐家、管鵬飛等一批享譽國際的著名數學家。學院現有教職工125人,其中專任教師104人,教師中有中科院院士1人,國際數學家大會特邀報告人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