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勾勒人類基礎研究的天際線

2020-07-05 光明日報
楊衛:勾勒人類基礎研究的天際線

楊衛近照 本報記者 李苑攝/光明圖片

【光明訪名家·聚焦給總書記寫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力是什麼?在許多場合,中國科學院院士、力學家楊衛都喜歡引用《墨經·經上》中的名句來闡釋:「力,形之所以奮也。」意思是說,動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

從理論到應用、從科學到哲學、從物質到精神,楊衛一直致力於研究「力」。1976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鍛壓專業,1981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獲碩士學位,1985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浙江大學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主持多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這樣的經歷,使得楊衛對「力」有了越來越豐富的理解和感悟。

「創新就是一種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談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楊衛對信中的這句話感觸頗深。

「創新就是一種力。」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楊衛關注到,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第一時間開展科研攻關,給全世界帶來了一系列原創性的貢獻,「一個是最早找到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另一個是在疫苗研發方面起到了引領帶動作用」。

楊衛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5月下旬,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正刊上發表的新冠病毒相關研究的論文共220多篇,總引用量為11000次。其中,中國科學家發表的論文數量為40多篇,引用量高達9600次,兩三個月時間平均每篇論文的引用量約為240次。

「引用率非常之高。」楊衛感慨,這也證明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科學家所做的基礎研究工作都將成為該領域的經典之作,體現了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

「當今世界,科學不僅是發現世界的工具,更是一種幫助人類以及人類生活、家庭和社會的重要手段。這次全球範圍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彰顯了一個重要事實,即在當今世界,我們彼此的聯繫更加密切,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把科技發展帶來的益處視為全球的公共利益,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楊衛說。

習近平總書記在回信中還提到,要「著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楊衛認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強健心臟、暢通血脈、發力全身。強健心臟指形成源源不斷的原始創新科技源頭,其關鍵在於厚積基礎研究;暢通血脈在於浚通從原始創新轉化到關鍵核心技術的渠道,其關鍵在於科技成果的轉化機制;發力全身在於形成全民崇尚科技的氛圍,其關鍵在於孕育我國建成科技強國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力學是具有包容性的新生長點」

近期,楊衛的工作重心是重返學術研究,目前他的一個身份是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主任。

「力學是具有包容性的新生長點。交叉力學就是運用力學的原理和方法,以全新的視角闡述自然及社會。」楊衛這樣解釋他當下的研究工作,「它從不界定自己的邊界,永遠進取;它大道至簡,從而變化萬千;它自我驅動,不斷學習,演化出新的學科方向,例如信息動力學,生物力學等;它在交叉融合的過程中,不斷豐富了對力學的認知,並建立自信。」

從不界定自己的邊界,不斷地融合與交叉,這也正是楊衛的人生。於他而言,過去的每一段經歷都是一個新的生長點。

當過大學校長,他提出了獨特的辦學理念——

2006年8月,楊衛接替潘雲鶴出任浙江大學校長。自四校合併以來,浙江大學共有5個校區,在校生人數多達幾萬。面對這樣一個龐大的攤子,楊衛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大學是有生命的。

「正如每一個生命個體一樣,大學有思想,即大學的精神與文化;有組織架構,即大學的制度與管理體制;有個性,即大學的特色與定位;有前行的動力,即大學的創新能力;還有成長和進步周期,這就決定了我國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楊衛說。

本著這樣的辦學理念,在浙大的7年,楊衛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了多方面創新,也啃下了許多「硬骨頭」。推動教師崗位職責改革,把原來忙於科研項目不上講臺的知名教授都請回了課堂;改變人才引進結構,減少本校留校人員比例,加大了人才交流,防止學術「近親繁殖」……

當過自然科學基金委「掌門人」,他找準了科學基金的職能定位——

2013年2月,楊衛調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上任伊始,楊衛就確立了基金委要做「淵、源、遠、願」的事情。

楊衛解釋,「淵」是拓探索之淵,要鼓勵有前瞻性、探索性的基礎研究;「源」是浚創新之源,要支持科學家進行源頭的探索性研究;「遠」是延交叉之遠,要探索支持真正跨學科研究的資助模式;「願」則是遂人才之願,要通過科學基金的支持,圓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之夢。

在一個多小時的採訪中,楊衛多次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對經濟社會發展起著基礎支撐和前瞻引領作用,關系科技發展的後勁和長遠未來。楊衛預言,二三十年後,中國的基礎研究必定會全面崛起,屆時,中國科學家將與全球科學家一道,共同勾勒人類基礎研究的天際線。

「我屬馬,也喜歡馬。」在採訪的結尾,楊衛向記者介紹在客廳玄關處懸掛駿馬圖的緣由。畫中的駿馬,正一往無前,馳騁奔向遠方。

(本報記者 方曲韻)

相關焦點

  • 研究展望:開展中國的環境天際線掃描
    Sutherland等提出的「天際線掃描(Horizon Scanning)」這一未來學研究方法,強調關注全球處於「天際線」的未來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問題。 文章認為, 全球環境保護「天際線掃描」組織者是從全球視野出發, 強調在全球尺度上開展應用,但卻存在以下三方面局限性:第一, 能夠看到「天際線掃描」調查結果的人員數量是非常有限的。第二,語言障礙幹擾了「天際線掃描」調查結果在全球範圍的傳播。
  • 楊衛在《自然》發文:中國科研評價標準失當,加劇科研不端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基金委」)主任楊衛在該特輯題為「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進基礎研究在中國發展)」的評論中表示,中國必須提高基礎研究質量,正確看待科研誠信問題。根據中國科學報社主辦的科學網提供的翻譯文章,楊衛表示,中國科學進步巨大,但是影響力依然不高。
  • 城市天際線環形城市建造方法 城市天際線攻略
    導 讀 城市:天際線環形城市建造方法, 今天小編帶來有玩家分享的環形城市圖及完美圓形道路畫法攻略,一起來看看城市
  • 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航宇為眾生展示燦爛的星空,為人類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學子架設理想的風帆。在具有人間天堂之稱的西湖之濱,玉泉之畔,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地靈人傑,凝聚了力學與航宇兩個學科精英,歷經84年的歷史積澱。我們衷心地歡迎諸君的到來,祝你們在求是創新的道路上開啟學術徵程。
  • 十大城市入選「中國城市最美天際線」
    由蜂鳥網發起的「城與光·中國最美城市天際線網絡評選」 活動於5月8日揭曉出「中國十大最美天際線」。  「城與光·中國最美城市天際線網絡評選」活動,以2012第二屆曲江國際光影藝術節為平臺,迅速引起了知名攝影家、攝影愛好者、時尚達人的廣泛參與,在網上形成了攝影圈的狂歡浪潮。
  • 成都的天際線究竟在哪兒?
    成都的天際線在哪兒?給出了一個答案:他們即將發射大運之星號AI衛星(大運:2021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畫出成都最新最高的天際線成都天際線得以刷新正是基於其領先的衛星網際網路技術。國星宇航對太空的探索,遠不止刷新成都天際線這麼簡單
  • 《城市:天際線》災難大片 龍捲風、隕石毀滅都市
    TDB Games在油管上傳了一段使用《城市:天際線》製作的災難大片,展現了一座名為「YOKO」的城市在龍捲風、隕石等自然災害下滿目瘡痍的景象。《城市:天際線》災難片: 短片的前半段都在展示晝夜變換下的城市風光,繁華且秩序井然。但到了後半段,龍捲風的出現開始毀壞高樓大廈。接連不斷的隕石和電閃雷鳴造成了火災,消防車都堵在馬路上。整座城市很快變成了一片火海,十分壯觀。而災難過後,不少房屋都成了廢墟。
  • 前沿研究: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展望|中國工程院院刊
    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在中國工程院院刊《中國工程科學》撰文指出,要深刻認識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的重要意義,同時,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要成為國家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的重要基礎,並採用科學系統的方法。
  • 北京國貿橋四周壯觀的城市天際線:摩天大樓已經多得數不勝數
    隨著中國尊等摩天大樓的建成,北京國貿橋四周的城市天際線只能用蔚為壯觀來形容了,這裡的摩天大樓已經難以計數、數不勝數。北京國貿橋附近的摩天大樓數目已經非常多,這裡面的建設結構還是比較簡單的,基本上就是傳承了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結構,但是壯觀的城市天際線效果卻是驚人的。中國尊是北京最高的摩天大樓,在全國也是前幾位的,它位於國貿橋的東北方向,也是國貿橋城市天際線的頂梁柱。
  • 楊衛院士給浙大新生上課,背個雙肩包就來了!許多學生成了追星族
    這是浙江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力學導論》的開學第一課,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三尺講臺、一百四十分鐘,楊衛院士從墨子開始,以中國力學學會為終點,為臺下兩百多學生講述了力學往事。這是他第二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八點五十,楊衛院士接受了學生的合影要求,拍完後收拾好物品,背起雙肩包匆匆離開。他要趕晚上十一點的飛機去北京,第二天還要參加中科院非常重要的會議。
  • 楊衛等4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們分別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楊衛、中科院金屬所研究員盧柯、清華大學教授郝吉明、臺灣地球科學家李羅權(Lee, Lou-Chuang)。根據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官網,郝吉明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與環境、大氣汙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國酸沉降控制規劃與對策研究,劃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被國務院採納實施,為確定我國酸雨防治對策起到了主導作用。建立了城市機動車汙染控制規劃方法,推動我國機動車汙染控制的進程。
  • 《城市天際線》今春登陸Xbox One主機平臺
    今天遊戲開發商Colossal Order和發行商Paradox共同宣布,城市建造和經營遊戲《城市:天際線 除了核心的版本內容之外,Windows 10/Xbox One版包括了《城市:天際線》的第一部資料片《深夜之後》的全部內容。而關於另外兩部增加了天氣效果的《雪降》以及災害內容的《自然災害》何時更新,還有待公布。主機的移植版由Tantalus Media工作室擔當。目前CO尚未公布遊戲是否會登陸PS4主,讓我們靜候佳音吧。
  • ...外國玩家打造一個人的《城市:天際線(Cities: Skylines)》_遊俠...
    在剛上市不久的模擬經營新作《城市:天際線(Cities:  於是就有一位外國玩家為了完整追蹤《城市:天際線》裡一個人的一生,創造了一座僅有一個家庭的城市!
  • 《城市:天際線》自然災害DLC月底上線
    《城市:天際線》自然災害DLC月底上線 時間:2016-11-23 05:56:20 來源:3DM新聞組-Cassander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作者:楊衛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城市:天際線》鐵路全方位規劃指南
    在《城市:天際線》中,鐵路交通也是相當實用的一種交通手段,合理布局的情況下能夠為玩家的遊戲帶來極大的便利。不知道具體如何規劃的小夥伴可以看看「紅石刺客」的這篇《城市:天際線》鐵路全方位規劃指南。《城市:天際線》鐵路全方位規劃指南:速度快、運量大還有獨立的路權,和現實一樣算是陸地上最重要的大眾運輸,有許多站內轉乘的車站能夠使用。缺點是佔地廣、成本高、噪音大,轉彎角度小需要注意軌道是否有確實接上,貨運列車不像現實能夠發揮理論上只要能載上車,就能無限制連接增減車廂的優勢,遊戲內不管多少貨物都是同樣長度。
  • 現實版模擬城市 瑞典用《城市:天際線》規劃城市
    現實版模擬城市 瑞典用《城市:天際線》規劃城市 時間:2016-08-25 10:08:55 來源:3DM新聞組-GoKu
  • 楊衛院士:新語境下力學本科課程體系的重塑與實踐
    以下文章來源於力學與實踐 ,作者楊衛等 撥去前三次科技革命表面以蒸汽機、電動機、生產線等為代表的技術特徵面紗,革命的內驅力均來自於力學的推動: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動力學促成了機械系統的發展和人力畜力的大規模被替代,是「大工業真正科學的基礎(馬克思語)」;歐拉-伯努利梁方程及隨後發展出的固體力學理論,在19 世紀成為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基石」;流體力學和研究「高壓氣體、高溫氣體、高壓固體和臨界態及超臨界態」的物理力學則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航空航天這一代表性技術的最大動力
  • 《城市:天際線》創意工坊作品已突破10萬件
    就在上一代《模擬城市》走了極端化的不尋常之路之後,許多城市建造愛好者們開始尋求新的遊戲,而Colossal Order的《城市:天際線根據Steam創意工坊頁顯示,目前《城市:天際線》的Mod總述已經突破了10萬。準確的說是100,146個Mod,而且還在有不斷增加的趨勢。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楊衛做客愛思唯爾專題線上研討會,暢談對「信任與科研評審制度」的理解,給青年科研人員進行項目評審、基金申請提出了不少中肯、操作性強的建議,並與網友進行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