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北京地區的嚴重霧霾
環境問題迫切需要開展未來學研究,許多過去看來是邊際的問題已經成為政府議事日程中主要的問題,例如,全球變化、恐怖主義問題,能源、食物和水資源安全以及由於生物多樣性喪失而導致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喪失很快將成為下一批類似的問題。Sutherland等提出的「天際線掃描(Horizon Scanning)」這一未來學研究方法,強調關注全球處於「天際線」的未來的環境與生物多樣性問題。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蔣志剛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研究員在《國家科學評論》發表觀點文章「Scanning the horizon for nascent environmental hazards」 (http://nsr.oxfordjournals.org/content/1/3/330.full),提出要儘快開展中國的環境「天際線掃描」研究。通過專家的系統檢索, 該方法能夠發現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目前未被足夠認知的、中長期的、未來的潛在威脅與機遇。提早發現未來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將會降低未來突然面臨社會或環境變化後果的可能性, 有助於提高環境意識, 實現環境問題預警, 為相應的科學、技術和政策創新提供動力。
文章認為, 全球環境保護「天際線掃描」組織者是從全球視野出發, 強調在全球尺度上開展應用,但卻存在以下三方面局限性:第一, 能夠看到「天際線掃描」調查結果的人員數量是非常有限的。第二,語言障礙幹擾了「天際線掃描」調查結果在全球範圍的傳播。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對於全球不同的國家、地區而言,「天際線掃描」的規模和關注點是不同的,因此,文章建議在全球 「天際線掃描」的執行框架之下,不同地國家、地區相對自主地開展區域層面的「天際線掃描」研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
俗話說,「十裡不同天」,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常常面臨著地區尺度的問題,如中國局部地區當前面臨的嚴重霧霾問題。儘管有中國研究人員通過IUCN的志願者專家庫參與了天際線掃描計劃, 然而中國在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有自身特殊的問題。因此, 中國有必要開展自己的環境保護「天際線掃描」研究計劃。
中國如果能夠較早開展環境保護「天際線掃描」研究,也許人們就會對大氣汙染問題有所警惕,及早採取預防措施,籠罩華北地區、長江三角洲等地的霧霾不會發生;也許長江中的白鰭豚甚至華南虎不會功能性滅絕,江豚可能也不會瀕危;也許福壽螺不會給中國南方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沿海及內陸湖泊的赤潮、中國土壤重金屬汙染等問題也可能得到早期預防。
然而, 在中國開展「天際線掃描」,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每年進行一次時間間隔較短,要找出一批未來中長期有潛在重大影響的的新的環境問題,難度很大。另外,有時「天際線掃描」獲得的結果難免牽強附會,提出的問題不一定是有潛在影響的重大問題,甚至不一定是環境保護問題;而一些人們知之不多的環境問題,也值得強調和重視。(來源: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