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2020-08-15 中國科學報

作者:楊衛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

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期刊發展速度不及學術產出速度

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據世界首位。中國的學術發展路徑基本相似,但速度落後了大概十年。

大約在2010年前後,ESI的22個學科中,中國的國際影響逐漸顯現。到了2020年,中國的學術產出量與歐美大致相當。

2010年愛思唯爾公布的全球被引量最高學者排行榜中,前1%的學者裡,中國佔1%左右。2013年是3%,現在是2020年,這個數字大約是10%。

而我們期刊的發展速度又大概再落後十年。

世界通用資料庫中,中國的論文發表量基本佔到全球的20%,已經超過中國人口佔全球的比重,也超過了中國GDP在全球的佔比。

但中國本國資料庫論文有100多萬篇,SCI有50幾萬篇。還有很大一部分中文論文沒在SCI和Scopus資料庫裡。

中國的五千多種科技期刊,大概有400多種被SCI收錄,有700多種被Scopus收錄,也還有大部分沒有被全球資料庫收錄。要進一步加強數據共享。

再看影響因子。20年前,中國按領域加權的影響因子大概只有0.4多一點,從2017年到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了1這個世界平均線,可以說論文總體質量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但還大大低於歐洲、美國的均值。

但是,我們也可喜地看到,全球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中,中國在過去20年來是一起而上,到2019年我國在被引量排名前1%的研究論文數量已經追上了歐美。

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疫情之初由中國作者投稿的一批文章,成為這個領域中早期的、經典性的文獻。《柳葉刀》發表的COVID-19相關論文是188篇,中國作者參與了41篇,大概只佔20%多一點,但被引量有9614次,總被引量是11000多。可以說在COVID-19這一領域,我們的影響力大大超過學術產出。

期刊共治之難:平臺發展滯後

首先是流失,高質量論文的流失。據統計,中國作者所發的SCI論文裡,現在大概只有不到8%的論文投到了中國自己辦的SCI期刊,其餘92%去了國際其他國家主辦的期刊。

二是弱小。從期刊平臺講,我們還是處於比較弱小的地位。看中國科協的統計數據,JCR期刊數量世界前十的國家中,中國有241種,美國有3052種,這還有數量級上的差距。

三是分散。JCR一區期刊中國目前有81種,對比英國731種,美國1029種是遠遠落後。必須經過爆發式的增長,我們的身影才能被國際期刊界的同行看見。

四是慢進。我們高質量期刊的發展並不算快。2010年到2019年,中國JCR期刊數量從132種變成241種,增加了一百多種,而同期全世界JCR期刊的增量為1300多種。

在我們看來,國內一些最好的期刊,和它在國際上最好的同類期刊比,還有一定差距。要想把影響因子和載文量同時上去,這個過程還比較艱巨。

比如Cell在195種期刊中的學科排名是第二,《細胞研究》是第七。Cell的影響因子38.637,總被引頻次超過25萬,《細胞研究》的影響因子是20.507,總被引頻次大約是1.6萬。

世界名刊往往是影響因子高,體量比較大。而我們這類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向上攀升,但載文量的增加還不是太多。

另外,國際期刊界的一些變化,比如開放獲取出版開始形成新的商業模式,出現新的銷售模式,在這方面我們沒有積極地參與,目前還落後幾拍。開放獲取有混合型期刊和全開放獲取型期刊,現在有趨勢要把混合型期刊變成轉化型期刊,即開放獲取的比例只能越來越高,比如比例達到75%的時候變成全開放獲取期刊。這樣的實踐過程,我們國內還沒有這樣的案例。

我們現在很多期刊都是最開始時開放獲取,影響因子上去以後就開始收費。這是針對我們後發狀態的一種發展思路,但還是與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差一兩拍。

期刊平臺的癥結

我們的期刊平臺之所以滯後,有4個方面的癥結。

第一是分布狀態小、散、亂。第二是辦刊態度比較保守。這次科協讓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又評了一批高起點的新刊,我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它們辦刊的態度相對來講不保守。

第三是科學期刊編輯中,年輕專業人才的缺失。但國際上還有評論,說中國期刊狀況在好轉,原因之一是我們從市場上開始招一些年輕的、專業化的科學期刊人員,說明是處於積極向上、擴張的態勢。

我希望我們的科學期刊編輯,不應該變成科技人員裡地位比較低的一類,而是變成單獨一類,有單獨的職稱系列、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這樣才能適應將來我們要在科技平臺上起飛的態勢。

第四是我們的數字期刊平臺還比較落後,CNKI尚不具備與ESI、Scopus等競爭的水平。我們的優勢是中文數據資源比較多。

我前幾天參加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會上有人提到,現在要加強誠信,研究生要論文查重,期刊平臺收取的核查費用是不是要得很高?我專門去了解之後發現情況也不完全是這樣,但也說明中國期刊平臺的商業運行模式,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更有國際視野,或者說一個具有進取性的視野。

四種驅動模式促進高質量發展

2019年中國科協等單位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為下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戰略思路。基於這個思路,期刊發展有一個「四輪驅動」的過程。

首先是典型驅動。2019年中國科協牽頭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先豎起了一些樣板,比如22種領軍期刊、29種重點期刊,然後是199種梯隊期刊,還有最近剛評出的30種高起點新刊。

第二是模式驅動。現在開放獲取獲得國家支持,有的期刊一開始不收APC(文章處理費),等影響因子弄大以後再慢慢收,現在基本上是採用這樣一個模式。一開始我估計是有效的,但將來萬一「斷頓」了怎麼辦?還需要制定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第三是數據驅動。數據平臺的建立我們還可以利用新媒介。我們現在也開始打造兼顧國際和國內影響的分析工具。採取方式包括資本共融、數據互連、經驗分享、技術互鑑、線上共贏等。

最後一個「輪子」是合作驅動。應該說在座很多國際科技出版界的朋友們,都在為中國同行的奮起加油、出謀劃策,採取了很多共同的措施,比如如何科學編輯的培訓、怎麼推出領域新刊。

通過國際上這些較大的科技出版平臺,慢慢培養出一支主編隊伍,這支隊伍也能夠把我們國內自己期刊的水平慢慢帶上去。

(本文根據楊衛在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的主旨發言整理)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楊衛:一流期刊平臺前,還有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共享全球科學——從「共智」到「共治」》的報告。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
  • 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以下為楊衛發言摘錄。
  • 觀點|楊衛院士:中國打造一流期刊平臺,還需邁過幾道坎?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轉自:墨香學術本周舉行的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作題為報告中,楊衛談到,中國的學術產出和影響力總體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但期刊平臺的發展仍然滯後。對此,他給出了一系列解題思路。以下為楊衛發言摘錄。期刊發展速度不及學術產出速度從1949年到2000年,中國形成了較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到2010年,中國製造業產值據世界首位。
  • 楊衛院士:高質量論文流失嚴重,建設一流科技期刊需「四輪驅動」|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專題
    楊衛院士楊衛,固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浙江大學教授、原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委員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斷裂力學、細觀與納米力學、力電耦合失效等。
  • 475本化學期刊國人佔比大匯總,JACS和Angew能佔到多少?
    ,其實就是說該期刊上國人發文佔比比較高。但國人投稿錄用率這個指標是很難統計出來的,所以我們這裡還是總結了一下各學科期刊的國人佔比情況,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國人比較青睞的期刊,也給大家選刊投稿提供一點參考。本期是475本化學期刊國人發文佔比的匯總。排名前17的期刊都是國產期刊,其中前15國人佔比達到了90%以上。
  • 聚焦科協十大事件 ▎建設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新聞—科學網
    據《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9)》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科技期刊數量為4973種,中文科技期刊4519種,佔比90%以上。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還存在國際影響力有限,小散弱問題突出、缺乏自主平臺等問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期刊作用,將創新成果記錄留在中國?
  • 楊衛等4名中國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人民網北京2月8日 (記者 魏豔)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月7日,美國工程院(NAE)公布2018年新當選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單。NAE在2018年新增選了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NAE的院士總數達到2293名,外籍院士總數達到262名。
  • 楊衛院士給浙大新生上課,背個雙肩包就來了!許多學生成了追星族
    這是浙江大學本科生通識課程《力學導論》的開學第一課,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楊衛院士,三尺講臺、一百四十分鐘,楊衛院士從墨子開始,以中國力學學會為終點,為臺下兩百多學生講述了力學往事。這是他第二次站在這個講臺上。 八點五十,楊衛院士接受了學生的合影要求,拍完後收拾好物品,背起雙肩包匆匆離開。他要趕晚上十一點的飛機去北京,第二天還要參加中科院非常重要的會議。
  • 超越影響因子,拒稿率82%,諾獎得主也不例外:這本中國期刊何成領域頂刊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
    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楊衛在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作報告時指出,2019年我國被引量前1%的論文數量已經追上了歐美國家,但只有不到8%的論文發表在中國的SCI期刊,期刊平臺發展嚴重滯後。
  • 我國科技期刊面臨四大難題
    李曼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年會第三屆世界科技期刊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專家委員會主任楊衛對當今我國科技期刊的現狀做出分析,他表示,我國科技期刊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相對滯後,面臨流失、弱小、分散、慢進四方面的難題。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倡議書指出,科技期刊是學術交流的平臺,擔負著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的重要使命。科技期刊工作者是學術論文質量的守護者,是高水平科技期刊的建設者,是學風道德的捍衛者。為建立科技期刊工作者誠信體系,築牢學術誠信和出版倫理底線,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特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如下倡議:  一是牢記使命,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的5點建議
    本文來源:科學網 作者:楊衛(中國科學院院士)9月21日-25日是同行評議周(Peer Review Week),今年的主題是「同行評議中的信任楊衛:不同方面的同行評議我都做過,現在還是愛思唯爾一個期刊的編輯之一。每年從我手裡要評五六百篇來稿,涉及發送給審稿人、判斷其審稿意見、決定錄取與否等。我們一般談論的廣義評審,可以稱作「三評」——評審、評估、評價。
  • 楊衛院士詳解科研評審制度:基金申請5點建議來了
    廣泛應用在期刊、科研項目、獎項、職稱乃至學生獎學金、先進模範等評審中。這是一種學術共識性的評價,即綜合幾個評審人的意見,最終給出結論。這對具有顛覆性的、從0到1的創新是不利的。期刊也是這樣,大多數期刊也不會把審稿人告訴給作者。以我所在的期刊來說,如果審稿人的名字被洩露給作者,就算是一個事故。
  • 浙大楊衛院士帶你走進星辰大海
    帶我們走進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和他與浙大的不解之緣主講嘉賓介紹楊衛:具有國際聲望的力學家、高等教育家和戰略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司庫。沈榮駿院士出任航院首任院長。     近年來,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在沈榮駿院士、楊衛院士、朱位秋院士、阮祥新院長等的帶領下,一批名師大家俯首教學科研一線,為培養中國航空航天和力學人才與學科發展不懈努力。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航母」
    2019年,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國科協等7部門聯合組織實施「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推動科技期刊改革發展。本報今起開設「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經驗談」欄目,通過對期刊主編、期刊編輯、院士專家等進行深度訪談,剖析一系列中國科學院的辦刊案例,梳理創新舉措、分享成功經驗,以期為廣大讀者帶來更多的啟示與思考。
  • 中國學術期刊邁向國際一流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學術領軍人物的鼎力支持,助力中國學刊邁向世界一流創刊於1990年的CR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以及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共同主辦,這是我國細胞生物學領域以英文發表原創性研究論文、綜述、快報和述評的國際性學術期刊。
  • 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
    11月27日,中國科學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會議並講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呂昭平應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
  • 《細胞研究》創刊三十周年 業界探討創建一流學術期刊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 供圖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4日電(鄭瑩瑩)由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與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主辦的英文期刊《據介紹,《細胞研究》於1990年由中科院原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姚錱院士創辦,他並為之辛勤耕耘十餘載。當時中國生命科學整體處在發展初期,科研工作與國外的交流剛剛起步,在國際英文期刊上發表文章也很困難。建立一個促進中國與國際間細胞生物學交流的平臺就是當年姚錱院士的辦刊宗旨。這份期刊的創立為中國生命領域科學家提供了對外學術交流的窗口,為日後參與國際競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中科院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主持會議。 會議分析了中科院科技期刊辦刊現狀和存在問題,研究討論了培育一流期刊和加強規範管理的思路與舉措。與會代表就辦刊工作進行了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辦刊單位代表籤訂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管理責任書》。中科院院士周忠和代表科技期刊工作者宣讀了《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倡議書。
  • 中科院要求各級辦刊主體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孫自法 攝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近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視頻會議,中科院黨組書記侯建國院士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中科院各級辦刊主體要深刻認識科技期刊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堅持正確辦刊方向和宗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和出版方向,不斷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